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

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

2023-01-20 08:01: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超威蓝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希望大家喜欢。

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

篇1: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

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

昨日,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新年人文讲坛暨南京大学“禅修国学”班第二期开学典礼,迎来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作题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讲座。他边旁征博引边秀梵文,其有关外来语的深入浅出例子,给听众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扇窗户。

由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打造的“禅修国学班”,由星云大师担任名誉院长,融禅修、国学、调心、养性为一体。虽然学费高达16万元,但学员们表示十分超值。还好这次没像去年国庆期间来南京赶场,恰好赶上高速免费,开了六七个小时车才到南京,钱文忠准时开讲,还笑称,最近忙上初三的'儿子,年终轻易不出来活动了,再加上最近天不好,污染又重,“这次我简直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南京的”。谈到中国文化,钱文忠首先开批目前中国人内心的极度矛盾。他以之前有人在录制电视节目时爆粗为例,“在节目中就公开骂娘,我实在太气愤了,似乎我们这个民族都没有羞耻感了,没有底线。整个社会在开放的表面下,掩藏的是我们的心智却越来越狭隘。这样整个民族都会被弄疯弄傻。”

钱文忠指出,中国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历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中国文化是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时过于想当然,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混杂着大量外来语,其中有不少出乎意料。他列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武大郎的外号叫‘三寸丁谷树皮’。我一直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去新疆考察的时候发现原来丁谷是‘洞窟’的意思,演化于吐火罗文,我才知道洞窟也是外来词汇。”

这就可以解释武大郎的外号为“身高三寸,长得像洞窟里树木的表皮一样”,这显然是个恶毒的讽刺。钱文忠笑称,“对山东人千万不要称呼‘大哥’,因为大哥就是‘大郎’的意思,你等于骂他是武大郎,所以你要称呼他‘二哥’。”另一个《水浒传》的例子也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我曾经跟复旦中文系的老师打赌,如果你不懂外来语,你就读不懂《水浒》,他们不信。”钱文忠说,梁山好汉见面常说,“来得好”,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不上来了。佛教用语说‘来’是‘善来’、‘去’是‘善哉’,其实‘来得好’就来源于此,就是welcome的意思。”

钱文忠还说,其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白居易就百分之百不是汉族。“白居易的老爸娶的是他姑妈,他的母语是古代伊朗语,是个一不小心就会把外语写进诗里的唐代诗人。

大家都觉得他写诗妇孺都能懂,著名的那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老师讲课的时候说‘瑟瑟’是发抖的意思,写得很有动感,非常好。后来我研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古伊朗语里,‘瑟瑟’是绿松石的意思。这样就能解释通了,就是一半绿一半红。”

篇2:白居易说工资

白居易说工资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我对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陌生,读诗很少,有点孤陋寡闻,还没有见过任何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以诗歌的形式,写他的月工资收入。这一点,不得不佩服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居然有本事能够用诗的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味,或斤斤计较,或有零有整,或多寡不均,吟哦出来,这真是开中国诗人先河之创举。

洪迈的《容斋随笔》认为唐代官员的工资其实不高,白居易的收入,应该说是微薄的。很显然,如今的什么粮补、菜补、独生子女费,或者国家特殊津贴,或者哪家文学杂志的高额奖金,都不可能有的。但就这点工资,诗人还是很满足的,还有点感恩戴德,不过要写进诗里,大概有点难度,因为工资总离不开数字,这还不仅仅是化腐为奇的事情了。

但是,白乐天是大手笔,把这些一一都写了出来,真不简单。

为校书郎时,也许是个科级干部吧!“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升左拾遗,工资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这二千张谏纸,纯系诗人为了三十万俸钱的对仗而虚拟的了。

为苏州刺史时,地县级干部,又是江南头等富庶地方,好像油水更充足一点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随后,白居易调进中央政权机关,为太子宾客,分司洛阳时,工资已是他参加工作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接着,升为太子少傅,工资达到他一生的最高程度,而且工作还相当清闲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一直到了晚年,退居林下,回到洛阳履道里他的大宅子颐养天年,还能领到百分之五十的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也就很不错了。

从二十几岁参加工作时的月薪万六千,到七十五岁吃劳保时的五十千,看来唐代的通货膨胀情况,还说得过去。从苏轼羡慕白居易的诗“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可以看出,即使如洪迈所称的清贫,诗人仍拥有这样的兴致和乐趣,使一生颠沛流离的苏东坡向往不已。这证明诗人的工资收入相当可观,才能过上优越的生活。

那时,他在洛阳龙门一带,经常请客聚会,野游踏青,笙歌弦诵,赏花吟月,晚景是很惬意的。苏轼还写过一首诗,提到了“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他认为自己与白居易同样很浪漫,但没有白公在洛阳家中拥有一个小歌舞班的条件。这素与蛮,一位善舞,一位能歌,都是相当漂亮的年轻女子。诗人能供养得起这样具有艺术才能的女侍以娱悦晚年,可让苏东坡着实地羡慕。

洪迈说白居易一生清贫,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的。洪迈的父亲为洪皓,礼部尚书,大哥洪适,尚书仆射兼枢密使,二哥洪遵,中书舍人,官至资政殿学士。一门皆为官宰,大富大贵的官宦人家,自然会在《容斋随笔》里说白居易的生活清贫了。其实,诗人行将下世时,还不能说薄有资财,他曾在诗中交待:“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看他拥有的这一份房地产和府中供奉的小歌舞团,别说中国诗人望尘莫及,外国诗人怕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苏轼为北宋人,洪迈为南宋人,按说,东坡先生的话似乎更可信些。孰是孰非,也就不去管它了。但白居易,一不假清高,不耻谈钱;二敢在作品中,为他人之不为。这两点,值得称道。

拓展:

白居易长寿奥秘探源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大诗人,而且又是位养生家。尽管他自幼多病,但享年70多岁,这都是他数十年坚持养生、锻炼的结果。

他在青年时期就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读养生书、练气功、叩齿、注意饮食等,以达养生之目的。正如他在《永崇里观居》诗中写道:“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刚过30岁的白居易开始练气功,而且对气功很有研究,他有不少诗是咏气功的,如《隐几》一诗,便可见一斑:“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他在练气功时,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练气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气功不仅治好了他的心气痛,而且消除了忧愁,还能为他避暑消夏。

白居易注重养生,从最简单的饮食开始,数十年间,不仅治愈了他的心气痛,还治疗了他的眼疾。如他在《眼暗》一诗中写道:“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白居易养生不仅练气功,还坚持清晨叩齿,内服药饵。从他的《晨兴》诗中,能够看见:“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的画面。

读了白居易的养生诗,不仅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而且其养生观也给人以启示。

篇3:长恨歌 白居易讽刺说

玄宗被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的吟咏与史家的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在文人的吟咏中,对玄宗与杨贵妃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的.总体说,偏重史实的作品,主调是讽刺;文学想象成分多的作品,主调是同情、感伤.

在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长恨歌》最受人们的关注,引起的争论也最多.二十世纪上半叶,俞平伯的《〈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质疑》和陈寅恪的《〈长恨歌〉笺证》是本诗研究中两篇重要文章.

对《长恨歌》的争论,从二十年代开始,直到八九十年代仍未结束.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题方面,主要有四说:爱情说、讽喻说和讽喻、爱情双重主题说、时代感伤说.另外,对杨贵妃的下落、作品涉及的本事也有一定争议.

篇4:长恨歌 白居易讽刺说

对《长恨歌》,作者自评:“一篇《长恨》有风情”.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杰构”.

唐宣宗在追悼白居易的挽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在对《长恨歌》主题认识上,持爱情说者认为:《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作品前半部分虽然对李杨荒淫误国有所不满和讽刺,但全诗主要描写了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爱情的纯真性,而且这种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如褚斌杰在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及其评价》中指出,白居易借李杨爱情故事“歌颂了爱情的坚贞和专一”.也有人认为,作者通过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那种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疵的爱情.李杨的不幸,古代男女也能碰到,因而具有一般意义.”经过作者的描写,李杨情事超越了本身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还有论者认为,诗中写李杨前期爱情只是爱色,随着时代和人物遭际的变化,进而升华为爱情.

持讽喻说者指出: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长恨歌》是通过李杨故事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展现出中唐时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面貌,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白居易作此诗的目的是揭露与讽刺李杨纵情声色,贻误国政,最终引起了安禄山之乱,两人也因此身处异境,苦果自尝,最高统治者应该以此为戒.

双重主题说认为,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明皇因溺于女色而招致祸乱,必须加以讽刺,并从中吸取教训.持此论者认为此诗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讳饰.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刺诗或爱情诗都不恰当.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摒弃单一主题说的僵化模型,分三个层次去把握《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居于不同的层次的三重主题,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2.白居易长恨歌多少字

3.长恨歌白居易在恨什么

4.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相关习题

5.解读:《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苦果

6.关于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7.白居易《长恨歌》猜想

8.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长恨歌赏析

9.唐诗·白居易《长恨歌》

10.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

篇5:古代白居易的粉丝故事

古代白居易的粉丝故事

唐朝人嗜诗如命,荆州有一个叫葛青的人,是大诗人白居易的超级粉丝,据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崇拜,这个葛青在浑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更有创意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在身上刺了三十多幅图,这些图都是根据白居易的诗意发挥而成的,比如,一棵树上挂着丝缬,代表“黄夹缬林寒有叶”。

白居易曾做过中书舍人的官,被人称为“白舍人”,因此,人们便把葛青身上的图称为“白舍人行诗图”。

唐朝有个姓陈的书生,酷爱写诗,几年间创作了许多诗歌,虽然没能像李杜那样暴得大名,但在地方诗坛小有名气,他的一些诗,成为当地人争相传诵的流行之作。

陈书生后来考上了进士,分配到家乡的某县做了县令,有一年初冬,陈县令刚起来,手下人来报,说抓到了一个窃贼,陈县令便立即升堂,命人将窃贼带了上来。

经审问,这个窃贼叫李胜,平日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这次出手不利,在行窃时被抓现行。

按照当时的法律,这种窃贼抓到之后,要先打一百大板,然后再收监拘押半年,陈县令审理清楚之后,就命人先将李胜打一百大板,然后押起来。

手下人把李胜拖出去按倒在地,三下五除二脱去了他的衣服,正要打的时候,发现李胜的身上刺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诗,县令本来就喜欢诗歌,听说此事后,立即兴冲冲地赶了过来,果见李胜的身上刺满了诗歌,他便问李胜:“你为什么在自己身上刺满了诗歌?”李胜回答说:“小人自小喜欢诗歌,便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刺在了身上……”

陈县令一听,有些感动,没想到这个小偷对诗歌如此痴迷,是个雅贼啊!

接下来,更让陈县令感动的事发生了:陈县令一首首地读李胜身上的诗歌,见有李白的、有杜甫的、有白居易的……

但读着读着,竟然发现其中的'一首诗是自己中进士之前所作的!陈县令连忙问道:“这首诗,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胜回答说:“作者记不清了。”

陈县令又问:“那你是怎么得到这首诗的呢?”李胜想了想,回答说:“多年前,在一堵墙上读到的,感觉非常喜欢,就抄了下来,后来又刺在了身上。”

陈县令听完,心里得意极了,原来,这个窃贼竟然是自己的超级粉丝啊!

对自己如此崇拜的人,岂能让他受皮肉之苦呢?于是,陈县令便吩咐免去李胜的一百大板,只被暂时收监。

看来,把喜欢的诗歌刺在皮肤上,以此来表达对偶像的热爱,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这种狂热至少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诗歌和文艺的热爱是非常热烈的,虽然那样的时代早已成为绝响,但只要它曾经存在过,就值得我们去回味。

篇6:古代皇帝说的话

说自己 用“朕”(还有“寡人”)

吃饭用“用膳”

睡觉用“就寝”

发怒“龙彦大怒” (是别人这么说的,他自己一定不会说)

高兴“龙颜大曰”(是“龙颜大悦”,和上面一样)

给东西用“赏赐”

说话用“圣旨”

洗澡叫“沐员

出门叫“微服”

要走的路叫“圣驾”

叫男的称:“爱卿”

叫女的称:“爱妃”

叫不男不女的称:“小x子”

大型出门叫“御驾亲征”

做作业叫:“批阅奏章”

叫自己的爸:“太上皇”

叫自己的妈:“皇太后”

叫自己大老婆:“太后”

……

死了叫“驾崩”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但多数仍以京城语言为标准。

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李如龙《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粤语保存着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篇7:古代名人故事:年少的白居易

古代名人故事:年少的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诗人顾况,

白居易恭恭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忽然被那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味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欢这首诗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欣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该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道 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相关文章:

1.岁末语说散文

2.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3.伊朗有哪些习俗礼仪

4.睡前说晚安心语

5.请人评语说礼貌语

6.对亲爱的说早安心语

7.对男朋友说的晚安心语

8.正能量说晚安的心语

9.对心爱的人说早安心语

10.长恨歌 白居易

下载word文档
《白居易说古代伊朗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