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影评
“汉诺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芙蓉镇影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芙蓉镇影评,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芙蓉镇》读书笔记
《芙蓉镇》读后感800字1
芙蓉镇位于湘鄂桂三省交界处,那里风光秀丽,芙蓉花开的季节里,争先斗艳一派,这里的人们和各地乡民们生活一样,淳朴,欢乐,有爱。然而记录这美好的湘西风情的小说《芙蓉镇》却是灰色的,不仅让人想一走古老的青石小路,一赏漫天的水芙蓉,更能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古华把民俗风情寓于政治风雨中,描写了文化革命搅乱下的湘西乡村生活,让特定年代的人物变迁发生在这湘南小镇里,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
芙蓉镇里塑造了一个有一个典型人物,美丽善良而逐渐坚强的胡玉音,不忘良心恪守人性的谷燕山,阴险歹毒见风使舵的李国香,好吃懒做的王秋赦等,这些人性格鲜明突出,让人难忘。谷燕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善良的,在文化革命之前,他与黎满庚一起帮助胡玉音开了胡记米豆腐坊,在胡玉英被划为右派时,他自己因为受到牵连而停职,在胡语音危难之际,所有人包括她的青梅竹马黎满庚都与他划清界线时,只有她还一如既往的照顾胡玉音,并且救了难产的胡玉音,他和胡玉音秦书田一样是光辉典范,是人性善的集中体现。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是秦书田给绝望中的胡玉音说的话,胡玉音在和她丈夫黎桂桂文化革命中划为右派,黎桂桂受不了当时的压抑而上吊,房子也被没收,自己也在劳动改造,就在这毫无希望的绝境之中,她和外表自轻自贱其实内心纯洁正直的同为右派的当地歌舞剧团编导秦书田结为夫妇,被称为“黑色夫妻”,因此秦书田被判劳动该造,胡玉音3年因有身孕在狱外进行劳改。
这里面体现出的生命力的顽强,爱情的伟大,和现实的残酷都令人咂舌。“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是多少绝望中的人应有的信念啊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对比是鲜明的。有善就有恶,李国香乃嫉妒心极强,心狠歹毒之徒,投机取巧,而王秋赦也是一个好吃懒做,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在1979年文化革命结束之后,李国香投机取巧,因为在文化革命后期被挂草鞋游街受辱而被认为是文化革命受害者,嫁给了一省里的干部,而王秋赦疯了,整天走在青石板路上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这部小说,就像是作者自己在自序中说的这是“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在这里有很多值得大家反省的事,经历过文化革命的人不由的回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文化革命执行者都会心痛万分,而没有经历文化革命的人也能在这些人物中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读完之后,人不经想在危难的时侯,我们是否能恪守自己的人格底线,尊重自己的良心呢。
这是一部将湘南民俗风情寓于政治风云中的作品,整部作品成灰色基调,也正是因为这灰色,作品才呈现出无与伦比的优雅和美丽。
《芙蓉镇》读后感800字2
刚开始看书名《芙蓉镇》,本以为和沈从文的《边城》一般,娓娓道来是那淳朴至真的山水人情,令人无不向往的宁静致远的生活,读前一章前一节前一段,一览芙蓉镇风物,山水环绕,民生安定,人情味十足,正想细细品味这民俗情暖,却不想这风云万变,世事难料,是好是坏,是悲是喜,时代不同,人物不同,看法不同。芙蓉镇的风土人情一览而过,接着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在每一圩卖米豆腐的芙蓉姐子胡玉音,还有和她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镇粮站主任谷燕山,干哥黎满庚,“运动分子”王秋赦,“秦癫子”秦书田,女经理李国香。这几个人物的命运起起落落,跌宕起伏,是是是非,是善是恶,自知之明。
一部历史变迁和政治风云交集的著作,一点点风吹草动,也能牵扯着小小人物的性命安危。虽说不太倾心那个时代,什么五类分子,什么灭资兴无,什么革命,什么文化革命动荡,整得民不聊生,人防我,我防人,无人情,批判“人性论”,嬉笑怒骂,疯狂疯狂!但它也在历史长河里涌流,也是一个缩影,一个见证,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是真真切切存在了的!
其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老谷,他原是北方大兵,随南下大军来到芙蓉镇,并扎下来做地方工作。他面相凶,却是一颗菩萨心,镇上的人们敬他爱他,心善人缘自然广。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好干部,却被诬陷,被冤枉,一个上过战场,英勇杀敌,玉音说:这个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流血流汗打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反这个天下?看到这里,不禁落泪,怎忍心看他落得如此田地!可悲可悲!令我欣慰的是,他的义气豪情始终如一,醉眼看世情便醉罢!
话说秦癫子,这可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啊!他原是剧团编导,不料反右斗争中,从剧团开除,被扣了个右派分子的帽子,后来他请求改成了坏分子帽子,还成了五类分子小头目,颇有些光荣之意,确是个乐天派!书中这样描写他:“当了五类分子,做了人下人,还总是那么快活,积极,好像他的黑鬼世界里就不存在着凄苦、凌辱、惨痛一样。游街示众他总是俨然走在前头。接受总是不等人吆喝、挥动拳脚,扑通一声先跪下,低垂下脑壳。人家打他的左边耳光,他就等着右边还有一下。 ”他明白:“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当他被罚扫青石板街,还讲究一点姿态步伐,合着拍子,像划桨一般,一摆一摆地挥洒自如,动作轻捷协调,这个场景让我实在佩服,他的个性我很是欣赏啊!
悲情的女人玉音,观音赐的玉女,也是作者一开始动笔的初衷,她有原型可追寻的。她朦胧羞涩的情窦初开,她安宁的小夫妻生活,还有她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三个男人的恩怨情义,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孕育什么的爱情果子。作者这样说道: 只有畸形的生活才有畸形的爱。
而李国香,王秋赦,他们一时的小人得志,结局如何,相信一句:因果报应。
一开始,进入书中,是期待,慢慢读下去,是揪心无奈,还生出些许厌恶,导致中间拖了几天,才看了屈指可数的页数,而后再看,却是入神入味,紧紧看着他们的命运,时而痛心,时而悲愤,时而拍手称快,时而因一线生机反而战战兢兢,世事变化太快了,这时痛痛快快,下一刻指不定被游街示众呢。
后记古华先生说《芙蓉镇》,他写作发端于一个寡妇平反昭雪的故事,之后具体设计四个年代,每个年代写一章,每一章写七节,每一节都集中写一个人物的表演。每一节,每个人物紧密相连,经纬编织。这种“土洋结合”的情节结构,我看的挺痛快,生活本来就不会一直那么平平淡淡的,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风水轮流转啊!
最后,古华先生还提到金圣叹在《水浒》悟出的有关小说创作的道理:“然而经营与心,久而成习,不比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暮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确实值得你我借鉴!
《芙蓉镇》读后感800字3
大家好,我今天来讲讲“芙蓉镇”。这本书是以“文化革命”为历史背景的,书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则是文化革命中饱受冤屈的一个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文化革命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文化革命终于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感想。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怎么就成了犯罪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玉音是坚强的,这点让我十分钦佩。面对挫折、坎坷,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顽强地等待着这一畸形时代的结束,永远积极、乐观、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自杀。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终相信混乱的社会终将过去,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时代的我们更不应屈服于小小的困难。想想胡玉音,我们有何理由不乐观、自信、坚强呢?
《芙蓉镇》读后感800字4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文化革命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镇》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但若拘泥于规矩,文学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数学题,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这一点上,古华先生跟路遥颇为相似。
《芙蓉镇》是以写时代为目的的小说,人物是古华先生表现时代的工具。或者说,芙蓉镇是浓缩了的文化革命背景下的中国,《芙蓉镇》上的人物,是文化革命背景下,国民的代表。基于此,读者会看到,古华先生在描写某个人物遭遇时,忽然笔锋一转,转向当时的中国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同胞们。作者只是借题发挥,,《芙蓉镇》是古华先生抒发感伤的窗口。所以,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人物不多,但是全书的表现力极强,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心跳,与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所谓阶级斗争,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谓革命,不过是人革人的命。在本书中,文化革命本身已经成为了书中人物打击报复的工具,提供了发泄的机会。这就使得这本书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文化革命造成的破坏,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芙蓉镇》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文化革命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卷入文化革命的那些人物,使读者随作者一起反思人性。
文学作品不是胡侃。优秀的小说是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呐喊。一字一泪,一字一血。
《芙蓉镇》读后感800字5
“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这是小说最后秦书田告诫李国香的话。也许直到这时候,李国香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李国香,最初的饮食店经理,仗着自己在县委工作的舅舅的关系,在政治上得到很多优势。但此人虚荣心极强,看到胡玉英的生意如此红火,觉得抢了自己的风头,心里产生了嫉妒心理,再加上对于粮站主任谷燕山的示爱遭到拒绝,更是怀恨在心。于是,一系列的活动就此展开。
胡玉英夫妇靠辛勤劳动挣来的钱,在芙蓉镇盖起了新房,却被以李国香为首的所谓革命分子作为了斗争的对象。先是在“四清”运动中被划为富农,被迫撤掉豆腐摊子,丈夫也被逼自杀。与胡玉英有关的粮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职反省,黎满庚在压力逼迫下交出了胡玉英代为保管的1500块钱,秦书田当众下跪。接下来“文化革命”胡玉英更是成为的对象,被要求与秦书田一起每天去扫大街。两个同命相连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照顾,渐渐产生了感情。当两人写申请结婚的时候却因为自己是“五类分子”而被无理的拒绝。
李国香一直单身,感情生活非常空虚,当听说胡玉英与秦书田要登记结婚的时候,嫉妒心理再次爆发,在其指示下,王秋赦将两人当众逮捕。在挂着“文化革命胜利果实”的条幅下,秦书田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这是一个人性扭曲的社会,正常人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正当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反而成为被的活靶子。这是一个被少数人利用,以革命的名义来达到个人目的运动。胡玉英的悲剧正是李国香等一系列“政治闯将”一手策划的,是由于他们的嫉妒心理导致的。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秦书田。当他被划为右派遭斗争的时候,显示了他极大忍耐力,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能在各种环境下生活。在自己遭到胡玉英的指责时,他说“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心态。在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他告诫胡玉英“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样的一种坚韧,只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胡玉英顽强地坚持到了最后。当他出狱后在回家的船上碰到往日自己的李国香,他不仅不计较往日的仇与恨,反而耐心地劝告“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这又是何等的大度。秦书田身上反映出来的坚韧、大度、忍耐、乐观,在日益浮躁的今天,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学习。
小说整篇都是在一种压力的环境中进行,到处都是革命,到处都是错误,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国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唯一使人感到一丝温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因身怀有孕被批准监外执行,这多少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小说的结局很是发人深省。吊脚楼倒了,王秋赦疯了,黑暗的岁月结束了,秦书田从监狱回来了,李国香到省里去和一个离过婚的干部结婚了,胡玉英的豆腐店又开起来了,谷燕山官复原职了……所有的生活又都恢复了平静,共和国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胡玉英与秦书田辛勤劳动,一个善良卖力气,一个聪明有才智,我想他们也许会成为共和国首先富起来的人。李国香,秋后的黄花,尽管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也许会很有钱,政治上也会如鱼得水,但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改革开放之后共和国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想如果写一部续集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可写的,也许在暑假我就会去完成这个任务。
篇2:《芙蓉镇》读后感
但是如果面对这样不幸---一个人的眼睛瞎了,耳朵聋了,而且由于 “聋与盲”的缺陷,妨碍了语言的学习,进而形成 “哑”那么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灰暗和寂寞啊!但是的确有人遇到了这样的生命困境.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一个又聋 ,又盲,又哑的重度残疾儿.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她,他们积极奔走.为她找到一位优秀的老师---安妮.芬利文小姐.这位教师不仅打开了海论心灵之窗,更改变了她的一生,帮助她在二十世纪初期,顺利地从美国哈佛大学分校毕业,成为美国当代女作家海伦.凯勒>一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她成长及努力的过程.读完后,让我十分感动,万分敬佩.
是啊,回想自己的某些方面,特别在遇到某些困难时,总是低头认输,比起海伦,真是惭愧啊!
我是个健全的人,但却没有海伦那样的毅力.有时候遇到难题,就不假思索胡乱地写上了几个字草草了事;有时候下大雨,就不去文化活动中心学舞龙.
读完这本书,我被海伦那惊人的勤奋打动了.我暗暗下了决心.重新开始.像海伦那样勇敢地与困难做斗争.我要珍惜自身的健康条件.并充分利用它,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海伦.凯勒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篇3:芙蓉镇读后感
在山清水秀的芙蓉镇,有一位美丽的“豆腐西施”胡玉音,她与忠厚老实的丈夫黎桂桂一起开的豆腐坊得到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两站主任谷燕山和乡亲们的支持与喜欢,生意兴隆,但却引起国营饮食店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在“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与“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一起狼狈为奸,查封胡、黎二人起早贪黑盖起的新房,划胡玉音为“新富农”,黎桂桂被逼自杀,黎满庚和谷燕山受牵连。“文革”开始后,胡玉音与人称“秦癫子”的秦书田一起扫大街,两人产生感情并的相爱。而此时李国香嫉妒之心并未消除,,秦书田被判刑,胡玉音判刑,因怀孕监外执行,读后感《芙蓉镇优秀读后感》。
从此胡玉音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大雪纷飞的夜她诞下一婴儿――谷军。带着儿子她辛苦的生活,终于,**的年代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平反,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青石街又恢复了往常的热闹。
篇4:芙蓉镇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看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每篇作品都很有特色。其中有一篇《芙蓉镇》给我影响很深刻。
之前很少接触古华先生的作品,对他也很少了解。因此我就查阅了一些资料,来了解了一下古华先生的介绍。古华(1942.6.20―)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1961年冬结业于郴州农业专科学校后长期在湘南山区农场劳动,坚持自学并业余写作。196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杏妹》。此后10余年间陆续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大多反映农村新人新事。
1975年秋入郴州歌舞团任创作员。1978年以后,对现实生活有了较深的认识,艺术上也日益成熟。长篇小说《芙蓉镇》发表后,引起文艺界很大关注,荣获首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以描写湖南风情见长。已出版作品30余部,获得过11种文学奖励。主要著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10余种文字,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或歌剧。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而当古华先生旅居加拿大后,一面从事写作,一面醉心于家具文化研究。他设计的家具样式,在加拿大很受欢迎。
《芙蓉镇》这篇作品主要是以“芙蓉仙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描写了从农村1956年到1979年二十多年的世间安芙蓉镇的政治生活和人世沧桑,通过描写普通劳动妇女胡玉音劳动发家,但是屡遭不幸,仍旧艰苦奋斗的生活经历,再现了“大时代”、“大社会”的政治风云和历史轨迹,解释了“左”的错误是怎样从局部问题发展成为全剧性错误以及后来又是怎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得到根除的全过程,从而说明“文化大革命”并不是天外飞来的横祸,而是“左”的错误的延续和恶性发展,批判了深刻揭露极“左”思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摧残人性的罪恶,歌颂了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
通读全文,女主人公胡玉音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胡玉音是一个秀外慧中,光彩照人,命运多舛而又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带有野性的女子。她的身上同时糅合着柔弱与刚强的矛盾性格。胡玉音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虽然人生坎坷,经历了三次组织家庭,多次挨批斗,一次面临了牢狱之灾、一次差点生命不报。但是她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作为一个刚强的女性独立挑起家庭的重担,面对一个个打击,咬着牙挺过来,从怀孕、难产到独自带着儿子长大,忍辱求生,辛酸备尝。即使面临死亡,她都可以坚强,不向恶势力低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经历丈夫自杀后痛不欲生,被罚扫街病倒时陷入绝望。在当时那个时代,想胡玉音这样一个既温柔善良,又对恶势力决不屈服,即使面对牢狱之灾,也决不屈服的坚强女子是很难能可贵的。相比于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精神更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而另一个令我感受很感动的是秦书田。文中作者描写的他拥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自轻自贱,玩世不恭,逆来顺受。另一方面,他自重、严肃、是非分明、有自己的追求。这样明智的出事风格是他少挨打,少吃苦。而他对胡玉音的临别赠言竟然是“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这样摒弃尊严,努力活下去的勇气是世间少有的。正因为是这样,使他在社会回到正轨,文革结束后便当上了县文化馆副馆长,最后也和胡玉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芙蓉镇》这部作品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古华先生将《芙蓉镇》中的任务形象都描写的非常鲜明生动,并各有各的特色,非常适应文革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小说把一群“小人物”集中在芙蓉镇里借任务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这些人物中,胡玉音姣好,贤淑,秦书田“疯癫”而又智慧,古玉燕耿直善良,黎满庚软弱矛盾,李国香卑鄙龌蹉,王秋赦愚昧堕落,五爪泼辣狭隘……各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篇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它朴实真实的写作手法。小说滥觞于古华先生家乡一个年
轻寡妇的真是故事。并由此扩展开来,将久蓄于心的,富有典型意义的风俗明情熔于一炉,是作品流贯着强烈的客观生活实感,几乎找不到刀切斧凿之痕,写的美、奇、真。
文中有一些文字描写的很有特色,在当时那个时代,“阶级斗争”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戒备,残酷现实的背后,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经济生活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化,人际关系的疏密,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在《芙蓉镇》这篇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我就挑选一些比较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分析一下。
“买卖买卖,和气生财。”“买主买主,衣食父母。”这是胡玉音从父母哪里得到的“家训”。――这里体现了胡玉音和气生财,能在但是整个社会物质季度贫乏,挣钱也不容易的情况下,仅用几年的功夫就盖起了一幢新屋的原因。
“满庚哥,我晓得了……党,我,你只能要一个……我不好,我命独。十三岁上瞎子先生给我算了个‘灵八字’,我只告诉你一个人,我命里不主子,还克夫……”胡玉音呜呜咽咽,心里好恨。长那么大,她没有恨过人,人家也没有恨过她。她只晓得恨自己。――这里体现了胡玉音对黎满庚的一往情深,信任有加。这也是以后把积攒的钱交给黎满庚保管的原因。
“放屁!没的出息的东西!”胡玉音听完男人的注意,火冒三丈,手里的筷子头直接戳了过去在男人的额头上戳出了两个红樱“地主富农收租放债、雇长工搞剥削!你当屠户剥削了哪个?我卖米豆腐剥削了哪个?卖新屋!只有住烂木板屋的命!亏你个男人家讲的出口!抓死抓活,推米浆磨把子都捏小了,做米豆腐锅底都抓穿了,手指头都抓短了,你张口技术卖新屋!天呀,人家的男人填下都打得来,我家男人连栋新屋都受不住…”……她和桂桂结婚都八年了,还没有过高腔红脸。
由于没有生育,她把女人的一腔母爱都倾注在男人身上迷恋男人的软弱怕是,都滋长了她对他的袒护和恋爱的情感。桂桂即使她的丈夫,有是她兄弟,有时还荒唐的觉得是自己的崽娃……可如今,把男人的额头都戳出了血!她赶忙放下筷碗,站起身子绕过去,双手碰住了桂桂的头:“你呀,蠢东西,就连痛都不晓得喊一声。”――这里体现了胡玉音能干,勤劳,外柔内刚的个性。虽然丈夫黎桂桂生性胆小,懦弱,但是她对他让然忠贞不二,与他同甘共苦。这也为后来,她遇到生活挫折而没有像她丈夫自杀一样选择放弃生命,而是积极反抗着旧社会。
这篇文章中,我最感动的是胡玉音和秦书田相爱后,以“非法同居”的名义逮捕后,互相安慰,鼓励的场景。文中提到“秦书田、胡玉音被押到宣判台上,态度顽固,气焰嚣张,都没有哭。几年来,他们已经被斗油了,斗臭了,斗滑了,什么场面都经历过了,成了死不悔改恶斗顽固派,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社会基础。秦书田不服罪,不肯低头。胡玉音则挺直腰身,已经耀武扬威地对着整个会场现出她的肚子来了。劣根孽种!审判员在宣读着判决书。胡玉音。秦书田两人面对面站着,眼睛对着眼睛,脸孔对着脸孔。他们没有讲话,也不可能让他们讲话。但他们反动的心相通,彼此的意思都明白:‘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放心。芙蓉镇上多的还是好人。总会熬得下去的,为了我们的后人。’”在似乎是全社会都反对的情况下,秦书田和胡玉音都没有倒下去,反而坚守他们自己的信念。即使秦书田服役后,她都没有被生活难倒,依然坚持到秦书田结束牢狱之灾。它虽然目光不够远大,思想迷信,相信算命先生“克夫”、“无子”之类的邪说,但是她并没有像祥林嫂那样成为命运的牺牲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喜欢这段故事情节的原因。如若胡玉音也如祥林嫂般对生活失去希望,那么等待她和孩子的也就只有死亡那么一条路。如果真是这样的结果,那也就没有让古华先生写出来的必要了。
因此,早我看来,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亮点。这也教我们,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困难,也不要放弃希望。也许再坚持一下,未来就变得非常美好了。我们就应该像胡玉音那样怀着自强不息的信念好好生活。
篇5: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小说,同时也因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优雅与美丽。书中有背叛盟誓的黎满庚,也有坚守承诺的秦书田;有出卖自我的王秋赦,也有忠于良心的胡玉音。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真实与虚假,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一个幽灵般的声音在喊。
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性格,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
回过头张望张望我们的世界,一个多月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撼动了整个华夏大地。大灾大难中,年轻一代挺起胸膛,揽下了更多的责任。被舆论评论为“娇气”、“懦弱”的80后、90后带给社会太多太多的感动。黑暗的废墟中,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支撑了整整九天九夜的生命;而生死战场上一张张稚气未脱却满是认真的脸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田。“小雪,你一定要活下去……”的祝福和“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的请求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人性的美好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抵抗着自然发出的怒吼。
如今,芙蓉镇热闹如初,大地的裂痕也在渐渐愈合。人们兜兜转转,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而我们――这群青葱少年,也将继续前行在清馨的时光中……
篇6:芙蓉镇观后感
一·苦难中的幸存者
在当时的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来说,生活与幸福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在于方向的不同。芙蓉镇中的胡玉音本来是一个贫苦的底层劳动人民,住的是破败不堪的木板房,每天早起贪黑地工作。
但如此苦难之人,我却将她称为是苦难中的幸存者。
何为苦难?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她与她的丈夫不辞辛劳,他们用心血垒砌的劳动成果却被当时的政策视为资本、压迫、剥削、勾结。在当时来说就是富农,农村阶级斗争的最大敌人。在权威的压榨下,她不得不被扣上新富农的黑锅,被舆论所淹没。她有什么错?但她却成为了社会变革的牺牲品。以至于沦落到了当时众叛亲离的凄凉境地。
又何来幸存?还记得有一幕,李常委正在批斗大台上,将胡玉音推上了风口浪尖,并把一位同样悲惨的所谓“极大反动派”骂的体无完肤。她当时还未意识到自己所坚守的运动立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就像被阶级级斗争的布条蒙蔽了双眼,她自恃大义凛然,在众人面前高呼平等、民主,但她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样偏执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引向冲突的中心。而她所保护的底层人民其实只是想要过过平淡的日子,但她却以政常委的权利盖过了民愤。
“阶级立场,将运动坚守到底”的口号迫使民众不得不抛弃情义,以求自保,而在权利,意见,情感交织的模糊地带,必定会产生矛盾,从而掀起滔天巨浪。当平日里大喝一声,众人便战战兢兢的政委被迫戴上了“破鞋”,狼狈地向小红卫兵腆着脸苦求解释的时候,她是多么的可笑。而当她在落魄到扫大街的时候,依旧不卑不亢地拒绝她眼中的“反动主义者”的好意时,她是多么的可悲!
相比而言,胡玉音虽然不明不白的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却并未在当中使自己道德沦丧,价值偏移。她虽被批判抵制,却也能最起码生活得平平淡淡。在诸多磨难之下,她的内心有这样一片净土,它未经扭曲或污染,在那里珍藏着当时许多人都不屑一顾的,人,最基本的素养。
二·假亦真时真亦假
在动荡与不安之中,众人所能做到的只有保护自己,从而盲目地听取上级指挥。但在故事中,有一个人,他被最多人所抛弃。但我认为,他是最真实,最令我敬佩的人。
他因为收集民歌被人视为“反动派”,就连刷一个大字报都会被批斗。这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王洛宾先生。作为西北民歌的收集者,他一生大多漂泊流浪,甚至好几次出入监狱,却在狱中还将自己的口粮对换别人那几曲残缺不全的歌词。他坚信,这是精神的力量,民族的智慧,文化的传承,希望的源泉。他所搜集的西北民歌,至今也广为流传。
再看故事中的这个人,他没有人帮助,没有人可怜,甚至在政府的疯狂批斗下没有尊严可言。他一无所有,却显得最知足、充实。在别人落寞之际,他也会对之报以真诚,尽管大多收到的是抗拒与鄙夷。
所谓的真理往往摇摇欲坠,所谓的真情却还暗藏杀机。但故事中的他,虽被贴满了世俗争议的标签,却从没有偏离那做人根本的轨迹。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真理吗?在苦难之中拾取希望的微光,在混沌之中坚守最无华的情操,这让我想起了《活着》中的一句话: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依然是那个芙蓉镇,那个饱受沧桑的背影,在缓缓模糊的霞光中渐渐远去。我听到他苍老的嗓音从远方传来,在空旷的傍晚随风飞扬。黄昏转瞬即逝,召唤黑夜的来临,大梦初醒,迎接崭新的黎明。
【芙蓉镇影评】相关文章:
1.芙蓉镇观后感
2.芙蓉镇读后感
3.芙蓉镇读书笔记
7.芙蓉池作诗
8.济南芙蓉街作文
9.水芙蓉-仙子作文
10.走失的芙蓉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