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四相检测仪
“睡能狠狠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石膏四相检测仪,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石膏四相检测仪,希望大家喜欢!
篇1:《金刚经》四相精髓
《金刚经》四相精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
《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
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拓展阅读:印光大师关于《金刚经》的开示
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即空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圆融。行起解绝,直趣觉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妙而又妙,玄之又玄。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孤负佛恩也甚矣。
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自他见亡,凡圣情尽。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如水投水,似空合空。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马通白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品行清高,著述宏富。实当代之文宗,具超格之学识。然以志树儒宗,未暇殚精内典。迨岁周华甲,以沧桑迭迁,悟身世无常,遂屏除一切,专阅佛经。始知如来所说,皆示吾心。而本有衣珠,几致忘却。庆幸之极,转为悲感。后阅此经,心华顿发,因随所见,注为次诂。浑融之文,以章段显之。玄妙之义,以平实明之。契理契机,彻上彻下。固初机之良导,实入佛之要门。诸门人欲为刊板,永用流通。庶通方儒士,悉皆景仰而效法焉。其为利益,唯佛能知。勉抒愚怀,用为序引。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次诂序”
此一卷经。人人具足,个个不无。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不知返观内照,致使不能亲得受用耳。故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此经由须菩提见佛威仪,叹为稀有世尊,善护念付嘱诸菩萨。欲令护念付嘱之法,大明于世。故问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此二句,乃护念付嘱之要旨也。而如来以所有一切九类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见众生得灭度相,答其降伏。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答其应住。又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且深叹其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与十方虚空,同一不可思量。
何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即众生本具性体。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萨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项上之头。既了知已,岂复有得。不过众生自性自度,岂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入无余涅槃之寿者相哉。四相既无,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矣。由其三轮体空一道清净。故万行云兴,心无所住。虽复万行云兴,实则一法不立。凡所见情与无情,同一实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证。是知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但以迷背之故,无端幻起妄想执著,致智慧德相隐而不现。若肯穷究此妄想执著之所从来处,则弥空云雾,彻底消灭。本有天日,全体显现矣。云雾封时,天日亦不曾失。云雾散时,天日又岂是得。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其能见此理以行此行者,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也。如是之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人演说。其福德虽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为道种。住相布施,报在人天故也。以故说是经处,即为塔庙。经所在处,即三宝具足。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也。以说者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终日说而实未尝说,即杜默不说亦未尝不说。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著衣吃饭,扬拳竖指。无不是不生不灭无余涅槃,无住心之全体大用。劫外田地,故乡风月。任人自得,有谁阻止。以故卖柴翁闻一句,即得嗣祖传灯,腾辉宇宙。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则受持之人,宜何如发大菩提心,宜何如生无所住心也。
清道光末,有无住老人陈柱者。宿有慧根,弱冠即诵此经。至七旬外,广阅诸注。折衷其义而为线说。以不住相一线,直贯到底。其语句颇平实显豁,有益初机。倘由是而得其旨归,则古德之注,如来之经,如开宝藏,随意受用矣。粤东简照南玉阶二昆弟。以母氏逝世,诸亲友吊奠者,各送诔词挽联。汇而刻之,名哀思录。又欲藉母氏之故,普利一切。因铸金刚经线说板,印数千卷。与哀思录同赠吊奠亲友,以酬嘉贶。一以冀母氏莲品高升,一以冀亲友善根增长。诚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矣。
或疑金刚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予曰,金刚经令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度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乃六度万行之首。既令不住相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万行,莫不皆然。然则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顾显微居士书”
十法界凡圣生佛,虽则高下不同,苦乐迥异。而其心之本体,咸皆寂照常恒,不生不灭,灵明精妙,无变无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此也。须知此心,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而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悉依此心而得建立。良以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成四圣法界,随迷染缘,则成六凡法界。纵悟净至极,圆满菩提,安住寂光,迷染至极,永堕阿鼻,受诸极苦,其根身器界,固已天渊悬殊,而心之本体,悉皆了无增损于其间也。果知此义,谁肯以可以作佛,具足法乐之心,枉令永作受生死轮回之苦众生耶。金刚经者,一切诸佛,彻证即心自性之妙法,一切众生,究竟超凡入圣之捷径也。故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是以此经,屡以住法著相为戒,以住法著相,纵有修习,总不出妄想执著之外,既全体在妄想执著中,又何由令如来智慧彻底显现耶。以故令发菩提心者,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复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众生心本自具,但以迷真逐妄,遂成烦恼业苦,初非有失。既经指示,则返妄归真,即烦恼业苦,复成无余涅槃,今岂有得。约智名如来智慧,约理名无余涅槃,名虽异而体原一耳。由其心住实相,不住幻相,故内不见我为能度,则无我相,外不见人及众生为所度,则无人及众生相,中不见所得之无余涅槃,则无寿者相。四相既无,三轮体空,故得万行云兴,一法不著,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也。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其首而例其余,佛语善巧,不须繁词。如是则波腾行海,云布慈天,不矜不伐,行所无事,则上契如来果觉,下契即心自性,故得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其功德等彼十方虚空也。世人不知在离相无住处著眼,遂谓此经破相,不知此经,乃示人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之无上妙相也。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无住而得,欲不著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真达大师,欲令受持者咸发欢喜诚敬之心,乃请汪鸿藻居士楷书,刊印流通,并附功德颂于后,以期受持者,悉得前人所得焉。
篇2:《金刚经》精髓四相
《金刚经》精髓四相
《金刚经》的精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实践层次
大家都知道《金刚经》的「X,即非X,是名X」句型,这个句型是有层次的,由浅而深分别是:文字的层次、理解的层次、体悟的层次,通常讲到体悟层次就差不多了;其实这样还不够,还有一个实践的层次。
我现在就以《金刚经》的句子「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来说明。这里文字与理解的层次大家应该都懂,另外还有体悟与实践的层次。先讲体悟的层次:喔!这个就是「常心」,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那实践的层次是什么?实践的层次就是你真的去度尽无量无边众生,真的去做了──那当然是累世在做,菩萨就是一直这么做,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后来才发觉:一个都没有度。这就是实践层次,不是嘴巴讲一讲,不是理解,也不是体悟,是真的这样做,这才是实践了《金刚经》。
我们现在再换一个例子:「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文字上大家毫无问题,理解上也行,体悟上也可以感觉修行原来是一场梦,那实践层次是什么?精进的修行,修到极点发觉白做工,这才是实践层次,这才是真正做到「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这个层次已经不是体悟而已,发觉南柯一梦原来是水月道场的体悟还不够,要真正累世努力精进修行,修到极点发觉「无佛可成」,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
我们就只管修行,至于「有没有修成?」那不是我们修行人的事,我们根本不必去计较,不必在乎,也不用去想,为什么?因为修成了,十方无量诸佛自然会来肯定你,而且肯定你的时候,你都不能说:我修成了。甚至连想都不能想,因为这么一想,就着魔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如果你说:我修成了。那就是不懂,就表示你没有修成。所以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去管!
当我们说:「我修成了!」这时好像有一个target,很具体的,可以抓到它似的。这样就有得失,是错的!当这个修成的意念变成有得失的时候,就是执着,就是没有修成!那么一定要在什么状况才对呢?一定要在「修成即非修成」,没有东西可抓了,这样子的状态才是「是名修成」。
我这样子讲,大家若听懂了,这还是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但这样还不够,还要「体悟」;只是体悟也还不够,还要「实践」!实践是什么?就是这么修,很努力精进地修,修到什么?发觉:白做工,无佛可成。但是如果你一开始没有这样子修,你就说:「无佛可成!」那又不对。你要「修得非常精进,精进到极点」──这一段不能少,然后才可以「无佛可成,原来白做工」──这两个都不可以少,而且是要融成一体的。做到了这个状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度尽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者」!这个才是!
《金刚经》的这段经文已经展现了实践的层次,《金刚经》还说了很多,譬如,佛问须菩提:罗汉可以说得罗汉果了吗?须菩提说:不,世尊。如果我说我得的话,佛就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就不是一个喜欢修清净行的行者了。《金刚经》又提到,佛问:我在燃灯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没有得!如果我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你将来会成佛。因为没有得,所以才给我授记。如果你说:成了,佛就不给你授记。由此可知这是多么空荡荡,又多么实在的一个状况!
大家一定要记住:《金刚经》里每出现一个新的名词,立刻就补上「即非……」的句子。所以,我们心里只要出现一个「……」的意念,立即就要做「……即非……」,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金刚经》「X,即非X,是名X」的句型有四个层次,一定要做到实践层次,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这样才不会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把自己拘束在那里。必须把所有的拘束都解开,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在!
篇3:石膏山
石膏山,雄踞在太岳山北段,为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32米,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35公里,北距太原185公里。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游览面积约20平方公里。这里,奇峰叠翠,高人云表,风景奇特。每当春末或初冬,山下已是春雨沙沙,或秋雨绵绵,山上依然是白雪皑皑,蔚为奇观。
目录概况自然资源历史概括景观概括收缩展开概况石膏山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南五十公里的太岳山中,地处灵石、霍州、沁源三县交界处,北接绵山,南望霍州,西临汾河,东靠灵空山。石膏山由花岗岩、灰岩、片麻岩等组成,为太古代。远视石间岩溶似石膏,故名。其制高点牛角鞍海拔2532米,在全省高峰中排名第四,石膏山为山西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 太岳山即古霍太山,或曰霍山,是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隆起,又经过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改造形成的山地,距今已有一亿余年的历史。有关太岳山的记载最早见于《禹贡》,较详尽的为《汉书・地理志》,道是:“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有杨纡,川日漳,浸有汾、潞;其利松柏,民三男五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石膏山风景区现已开发的游览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在主峰海拔1500至1800余米处,天工削出一块高约三四百米,宽约二三百米的断崖绝壁,绝壁面向南,东西两翼延伸回抱,其形势就象一只横躺着的巨大金元宝。在元宝腹内,即断崖间,自下而上分布着三层石灰岩溶洞,下岩和中岩尤大,长宽高均在数十米之间,石膏山的寺庙便全部建筑在这些天然的溶洞中。有诗赞云:“千年古寺洞中藏,半崖松柏依云栽”。 石膏山的上、中、下三大岩洞中,下洞最大,惜洞内寺院毁于战火。中洞内有“天竺石刹”,因风雨不至,殿宇佛像色彩鲜艳,金碧辉煌。寺旁有龙洞、钟泉,淙淙有声。上洞塑有白衣观音石像,旁有溶岩石钟乳,石笋等景。 石膏山之松塔玲珑、龙柏空悬、石膏叠翠、罗顶松涛、养性茅庵、莲池争泉、云路横空、神飞壁蜂、石猴望月、蘑菇岩崖等景致也都互相映衬,熠熠生辉。还有南天门、舍身崖、乌龟石、石棋盘、桃花岭、猴王峰、香炉山、尖阳山、孝文山、王墓寨等胜景静待游人品鉴。
自然资源地质结构
石膏山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有着相对独立的地质构造特征。天河、白杨河、二沟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围其它山峰隔离开来,是太岳群峰中一座比较孤立的山峰。海拔高度1100――2523.6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规划中开发的石膏山风景区面积则达到75平方公里。 石膏山坡陡山峻,山体高度在800――1400米之间,坡度大部分在40度左右。山势呈南北走向,区域内断层出露较多,尤以西峰为最,形成矗立千仞的悬崖峭壁和大大小小的溶洞奇观。更由于形成溶洞的岩层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称的“霍山砂岩”,其间存在有水平方向的裂隙,在石灰岩裂隙水的亘古浸蚀下,溶洞中形成了许多姿态各异的石钟乳,构成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石膏山地层古老且相对稳定。从地震学角度看,石膏山处于霍山断裂带上。这条断裂带从介休洪山起步,经绵山,石膏山而至霍山,石膏山区域为七级裂度区。历史上石膏山区域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震,甚它地区的强地震对石膏山区域的波及影响亦不明显。
旅游资源
石膏山四峰环抱,峰峰耸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还有溶洞名刹,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红叶,杜松宝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朝山拜谒,登临神游的历史名山。 石膏山的旅游资源是一个类型结构比较丰富、区域配置比较合理的地域体系。从自然资源类型角度看,除温泉外几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资源的全部内容;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石膏山的山水风光特色呈强势的差异组合,是大院文化、宗教文化的理想互补资源。而大运高速公路的建成又缩短了不同旅游资源间的时空组合,从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北方更显突出。
植物资源
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别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5%,树种繁多,计有乔灌木44个科239种之多,主要为油松、侧柏、杜松、白皮松、落叶松、云杉(古称e树,有青e、白e之分)、辽东栎、鹅耳栎、元宝枫等。其中又以油松为最,素称“油松之乡”。杜松和白皮松则是石膏山特有的风景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别良好的环境质量,林区空气含菌量极低。据实地测算调查,每立方米空气含菌量589――1965个,仅达城市繁华区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温作用下,林区的.夏季气温要比山外低10%左右,使石膏山成为休闲疗养,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石膏山自然环境优美,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6%,植被覆盖率达89%。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看到分布层次十分清晰的多种植物带:有灌丛带、阔叶林带、混交林带、针叶林带,还有草甸、苔藓、藤蔓类植物。
历史概括相关文献
石膏山之名,弗取矿物质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之乳白色汁水,遇空气凝而成钟乳石者也。盖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层渗水形成钟乳石之谜,致有“膏山活石”之说,并演绎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归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丽传说。 石膏山知名于世,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汉唐时期,石膏山之知名实因灵沁古道而起。石膏山上的灵沁古道,西自灵石县仁义村秦晋古道上起首,东接古上党(今长治)盆地。秦晋古道早在汉初即为晋地南北要冲,韩信伐赵、刘邦征代均取道于此。灵沁古道接通秦晋古道与上党盆地,其重要性自是非比寻常。《灵石县志》(明・万历本)记曰:“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余里,相传孝文帝寓此,故名。”说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从代邸迎归长安即皇帝位时,经过灵沁古道的事迹。在民间,还流传着唐初刘武周、北魏孝文帝元宏、宋太祖赵匡胤等路经灵沁古道的种种说法。《直隶霍州志》(道光五年本)记曰:“鱼儿川(今名鱼儿泉),东一百二十里,接沁源界。路通霍州、岳阳、武乡、赵城诸地。旧志谓:山险林密,尝为寇集。万历四年,议修堡寨,置巡检司,不果。今则太平日久,居民稠密,山路平坦,非复昔时之险恶矣。”由此可知,直至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起),灵沁古道仍不失为一条交通要道。
历史发展
明清两代,石膏山上佛教兴盛,石膏山之名遂日盛。自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五台山僧道正云游石膏山,见此山岩峭洞邃,群山环抱,奇峰耸翠,赞曰:“此真蓬莱仙境也”。于是便在自衣大士像前立下誓愿,要在石膏山创建寺宇,弘扬佛法。四易寒暑之后,下岩白衣庵落成。道正和尚又请赵姓山主布施山地于佛门,并立下契约,从此佛家落脚石膏山。此后,佛寺几经增扩复修,香火有衰有旺,据旧《石膏山志》记载,石膏山佛教活动最盛时,“全寺扬板敲典,过堂上殿者四十余僧,朝夕功课精进不厌”。每有朝山、祭拜等大型活动,香客往往在百人以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亦曾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携子傅眉慕名游览石膏山。逗留期间,还为石膏山留下珍贵墨宝:计有后寨门“义峰壁”石刻一处,五言律诗《义峰》一首,见收于傅山诗文集《霜红龛集》中,还为天竺寺题额“山林溉ぁ保后人将此制成木匾,悬于天竺寺钟楼门额。 石膏山上的佛教寺宇,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寺宇本身几乎全部建筑在岩洞之内,风雨不侵,冬暧夏凉,岩洞天成,美景巧藏;二是其中供奉人物佛教占绝对优势,其它仅“殿阶两侧左为关帝小殿,右为山神小殿,阶下正中设一神龛,供奉皇天上帝。”( 任重远《四游石膏山记》) ,而不似别处寺宇般释、儒、道三教呈明显合一之势。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曾一度占领石膏山并在天竺寺设立据点。其后石膏山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太岳区游击队的粮据地,当时的灵东县抗日政府常在石膏山上活动,石膏山成为日军占领区通向太岳根据地的一个枢纽。
景观概括石膏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它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更有着弥足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山上林木繁茂,满目苍翠,林间松柏相映,林下奇花异草,更有奇峰峭岩兀立,大小溶洞天成。故石膏山之景观有雄、奇、青、秀、巧之说。 雄指石膏山山势雄伟,气势磅薄;奇指石膏山奇洞怪石,琳琅满目;青指石膏山松柏浓郁,四季长青;秀指石膏山天河旖旎,泉秀水丽;巧指石膏山洞中藏寺,巧夺天工。
石膏山古十景
石膏山景观的最大特色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高度交融,并且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石膏山最丰富的人文景观即西峰罗汉顶上、中、下三岩洞内的佛寺建筑,相传其最早建于1500余年前的北齐,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至600余年前的明初。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石膏山上的佛寺,始终建筑于三岩溶洞之内,雨淋不着,风吹不到,远观之但见林莽苍苍,近视之方现寺宇楼台。如此独特景观,为石膏山所仅见,称之为“梵音洞天”。在“梵音洞天”周围,分布有石膏山古十景,大多选自自然景观。 这十景在旧《石膏山志》中的记叙是: 膏石叠翠:膏石者,即上岩抱佛真身之石膏也,在洞内白衣殿后。相传白衣大士涅处,感神下流石液,干结坚石,抱裹真身,中留一口,大如碗,垂千余年,至乾隆时,口尚未闭,今已闭塞不见真身。细察此物,似石非石,似膏非膏,层层结起。盖是崆洞石精,色泽鲜美,蓊翠可观,形与海鸟无异。人登其上,恍若徐福游蓬莱也。山因之以得名。此石为神石,人若诚心拜祷菩萨,将此石取回以炭火煅炼纯熟,研为细末,用红白糖冲服,可治一切寒火杂症。然非若湖省之石膏,可作出产变卖。 莲池净泉:在罗汉顶东下里许,一名莲华池,又名净身窑。相传白衣大士修成后来此洁净身体。大小水池二十四个,象春夏秋冬二十四气。池内光滑,池外石质为鳞片形,似莲花初蕊,池池皆然,等次不乱。自下而上,一层高一层,又象莲台,池内有水,四时泓然,不涸不溢,真仙境也。 龙潭神泉:龙潭在上岩龙王洞内之旁,四面皆石,其形似潭。其水不见来处,时常湛清,旱不涸,雨亦不溢,味甘美,饮之爽人心目。每逢雨泽愆期,村民多来此祈雨,有求皆应,故曰神泉。 茅庵洞天:茅庵在罗汉顶东北,为白衣菩萨修道所也。洞口向东,名曰朝阳洞,又曰天然洞。洞内有石泉,深尺余,名菩提泉。泉水四时不竭,昔日菩萨饮之得道,因此菩提得名。人若常饮此水,能明心见性。后一窑,名曰禅定窑,口小内宽,可容数人坐功于内,人莫知之。 罗顶松涛:罗顶在抱拂洞之东,名曰罗汉顶,当本山之正脉,顶中耸立,名为耸翠。相传此山有僧成四果罗汉,涅此地,因此得名。乔松林立,株有数千,松色苍苍,蔚然深秀,而怒风常号,松声不息,远听之若海涛,故曰松涛。 钟泉澄澈:钟泉在铁佛岩下里许,系地内铁钟一口,钟口仰上,口径可三尺,深可四尺余。水在钟内,不见来去,四时泓然,旱不涸,雨亦不溢。水色湛清,味甘美。昔有一僧至此,言说此水与西方八德池中水味相同,必是佛由西方运来,故又名曰:“八德钟泉。”何为八德?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妙根。此钟可容水十担,若连汲数十担,泉不竭;数日不汲,泉亦不溢。即来者有百余口人,也是足用,诚神钟也。钟之来历,年久失考。相传有二兔抬钟上山献神,至此遇人冲破,二兔丢下就跑。此话虽然不经,然按此钟之重量,此山之崎路,非得神助,人力万难运上也。 树塔玲珑:中岩之前有地亩余,中有古e一树,粗可两围,高可十二丈,横无大枝,从下往上二十余蓬,一蓬小似一蓬,层层收缩,形同宝塔。入目透澈,仿佛玲珑,树当梵音洞前,俨然一座天然宝塔也。故风雅之士临止,多有题咏。 云路横空:云路者,中岩至上岩之石梯也。峭壁之中,一线鸟道,昔时以木栏边,临斯境者,无不胆战心寒。同治元年,菩萨显异,用火开凿,外又砌砖为栏,从此危险既无,人可上下。栏共五十三垛,系按五十三参,每值元宵佳节,出灯五十三盏,远视俨若火龙,诚仙境也。 回顾柏龙:柏龙在梵音洞天竺寺山门上高约五、六丈之峭壁间。系古柏二本,横于岩空,外一本大如斗,宛如龙头;内一本二枝歧分,屈曲蜿蜒,俨若龙尾。二本相距丈余,仰之又似藏于壁中。诚美观也,因名之曰柏龙。 天门壮观:视云路西南而下数十武,为天门,名曰南天门。右倚峭壁,仰可百仞;左临高岩,下视千丈。而且楼阁高立,颇壮观瞻。凡屣兹山仙境者,舍此则莫可通也,诚山之关隘矣。 此十景,都是很具体,很典型化的景观,且都集中在西峰主景“梵音洞天”周围。这是因为古时石膏山未曾开发,游人眼见之石膏山,也即唯此而已。
今石膏山十大景区
今日之石膏山,规划有五大景区,分别是:天竺景区、红叶景区、卧龙景区、龙吟谷景区、客服中心景区、水库景区、天河景区、花石岩景区、乾龙观景区和白杨河野营探险区。在观光度假核心区内,又有若干分景区,其中心仍是天造地设的梵音洞天。上、中、下三岩洞内建筑金碧辉煌,巧夺天工,洞外步步有景,景景不同。高山流水度假区内,天河之水长流不息,滴水冰瀑以静制动,人工建筑巧借山势,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花石岩主峰观光区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更兼有膏山红叶媲美香山,山顶草甸波浪起伏,岂不令人飘飘欲仙,作出世之思!山林野趣探险区和白杨河野营探险区都突出探险主题,让人们沿着灵沁古道,潜进幽林深处,去寻访历史中尘封的故事,去体会世人称奇的山林野趣…… 石膏山景观的宝贵之处,关键在于它能提供给人们赏心悦目,陶情冶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展现都市没有、乡间罕见的自然景色,实现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追求,提供体验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1985年,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在认真考察石膏山之后,曾对这里的风景资源作过如此评价:“这里山势崎岖,沟谷幽深,飞瀑流泉,林海云雾,且分布比较集中,是山西为数不多的自然风光优美地区。”
篇4:真空度检测仪使用方法
1、本仪器分两种用途使用
(1)用于真空灭弧室生产线中灭弧室的质量控制,断路器生产厂家的灭弧室的入库检验,
(2)用于检测安装于开关整机上的真空灭弧室的真空度。这类检测主要用于供电部门的例行检修及容量试验中对真空灭弧室承受能力的判定。
2、连线
将面板上的磁控电流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磁控线圈相连,使灭弧室触头至于分状态(线圈套于灭弧室外),将高压线和信号输入线分别接灭弧室的动端与静端。注意,高压线应悬空(如图所示)。
3、管型选择
测量时,首先选择管型,仪器内已存入多种管型,具体参数见附录表格。
(1)管型选择操作方式
按[选择键],使[]指向选择测试管型,按[确认键],用〔+键〕或〔-键〕调整管型参数,当显示器显示管型与所需测量的管型代号一致时便可,按[确认键],返回主菜单。若说明书中没有给出要测量的管型时,可用尺寸相近,接线方式相同的管型代替。
(2)测量
按[选择键]使[]至测试真空管“Pa”,按[确认键]仪器处于测量状态。并自动完成所有的测量、计算、显示等全过程。
(3)打印
若需打印测试数据,则按[确认键]返回主菜单,按[选择键]使[]至打印测试数据,再按[打印键],即可打印出所有测量数据,
(4)如果没有可代用的参数,则可按[选择键]使[]指向“A”,这样可直接给出电离电流,一般来说。电离电流(A)较真空度(Pa)小2个数量级。
4、仪器内计算机执行测量步骤
启动高压→测漏电电流→自动关闭高压,接通充电开关→电压到规定值→重新启动高压,同时启动磁控电流,测量漏电电流+电离漏电电流→扣除漏电电流→电流转变成真空度值→显示、打印。若[测A键]有效,则显示电流值。
本仪器采用两次启动高压的方法,若仪器第一次启动高压后又回到初始状态,此时为仪器拒检。应检查真空管是否处于合的状态,
如不是,则该管已严重漏气或完全泄漏。5.使用说明
真空度测试仪是真空灭弧室的真空度的鉴定设备。它以单片计算机为主控单元,测试过程完全实现自动化。该仪器在原理上改变了国内外同类产品采用电流峰值做标定的方法,而采用离子电荷来做标定。这样,在物理原理上有更好的准确性,而且,有效地抑制了测试过程中脉冲电源的干扰,使测试稳定可靠。该仪器采用两次采样的方法扣除由于环境因素产生的漏电电源,整机上的真空灭弧室的准确计量。目前,该仪器中已存有26条真空灭弧室的测量标准曲线,涵盖了国内外绝大多数管型。
篇5:高中历史时间四相记忆法
一.高中历史时间四相记忆法
一、相同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是在同年甚至是同月发生的,我们只须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就记住了其它几个事件的时间。例如,在1861年发生了下列历史事件:1.俄国农奴制改革;2.美国内战爆发;3意大利王国成立。又如在18发生的历史事件有:1.海地宣布独立;2.拿破仑加冕称帝。这些都是在相同的时间(同年)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我们把它们归纳在一起,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二、相似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还有许多历史事件的时间,看起来很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在比较、区别中记忆,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例如,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646年,日本大化改新。这两个时间很相似,只是中间的数字不同。又如,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通过《人权宣言》;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这三个时间也很相似,只是第二个数字不同。
三、相连的历史时间。
历史上,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19,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巴黎和会召开;19,国际联盟建立;19,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苏联成立。这七个时间都是连在一起的,从1916年至1922年,我们只须记住开头或结尾的时间,其它的可以依次类推。
四、相关的历史时间。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还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更不相连。但它们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形成系统。例如、公元前5,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49年,恺撒夺取罗马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即罗马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七个历史事件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这七个时间也是相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古罗马的盛兴和衰亡。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历史事件的内容,把相关的时间联系起来,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
二.高中历史学习习惯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所有的内容,如课题、子目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这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总要求。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因小而大,把局部的知识投入到某章、某单元的大范围内联想和梳理。要略读就是在全读之后,在笼统地游览一遍教材内容,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粗线条的知识体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和记教材中的目录、章题、节题和子目。要精读就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进行字斟句酌地推敲和理解,明确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这些观点的失事,了解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要异读就是在阅读时要把相近、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历史知识的目的。要做记就是在阅读教材时,要做好读书笔记,把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调动各种器官的能动性,使大脑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是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中学生应查阅《历史词典》《历史成语词典》等。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好比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了链子,才能共同发生作用,车才会不停地前进。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革命老人徐特立非常推崇这种学习习惯。动笔墨在这里或指做笔记,或对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画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的观点。这种习惯对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先复习后做作业,先仔细审题后作解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要工整规范。
七、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记忆与遗忘是一队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要学而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复习包括整理笔记,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加上理解性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复习。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考卷拿到手后,常常见到一些同学,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数,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得了低分则闷闷不乐,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纸团。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考题是以前考过的题,或者略作引申,相差无几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学生应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注意作好考后记,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①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因其灵活多变,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一般而言老师在讲评时总会介绍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我们还要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总结,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②记典型。试题多以教材重点,难点而设,也有些试题是教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这些问题考过了以后还会再考,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笔记本上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记录考卷中出现错误的典型例子,然后加上注释,说明错在那里,应如何修正,并记下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某些典型的错题,也要收入错题集,以免下次再重犯类似错误。③记新知。考试也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试题本身会蕴涵新知,另一方面,老师也会结合某些试题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④ 记得失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但不少同学却难遂人愿。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记取每次考试的经验和教训。
篇6:《金刚经》四相具体意义
《金刚经》四相具体意义
《金刚经》中的许多话,好像是释迦佛专门对着我们现代人的心态在说似的。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
问:顶礼玄若法师!《金刚经》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意义是什么?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玄若法师答:在《金刚经》里,佛陀曾经问须菩提:阿罗汉如果生起一个念头“我是阿罗汉”,那么,他还是阿罗汉吗?
须菩提回答:不是,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我是阿罗汉”的想法,他就不是阿罗汉。
从这段问答中,即可解释四相的问题:
1.阿罗汉如果想“我是阿罗汉”,这个“我”,就是我相。
2.阿罗汉如果想“我是阿罗汉,别人不是”,这个“别人”,就是“人”。
3.阿罗汉如果想“我已经证得四果,不用再轮回,别的众生没证,还要再接着轮回”,这个“众生接着轮回”,就是死此生彼的众生相。
4.阿罗汉如果想“我已经证得四果,何时舍寿命,趣入涅槃”,这个“寿命”,就是寿者相。
当然,如果阿罗汉具足这四相,就不是阿罗汉了,看《金刚经》,要在名言和胜义这两方面来理解,在名言上讲,四相是存在的,而在胜义来说,四相了不可得;在名言来讲,尊者证得罗汉果,在胜义来讲,无有一法名罗汉。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执著四相有,也不要执着四相空,而是要在了悟空性后,生起妙用,举个例子来说,譬如说佛陀,证悟了空性,可是他并没有执着于空,什么都不做,而是在空性中,生起妙用,来度化无边的众生。
再比方说,你明白了四相不可得,本性为空,那么,回到家后,什么也不做,那么,你的家人或室友会很生气,这样,就不是真正的了悟“不执着四相”了,你就偏空了,而是应该随缘,如果室友很懒惰,那么你接过他的工作,而内心不委屈、不埋怨,做到事过无痕,这样,就入门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三种境界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 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篇7:简化版食物检测仪作文
简化版食物检测仪作文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从一个连电话都没有的旧时代,发展到拥有报纸、电台的红色发展年代,通过多少个岁月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祖国的强大。此时的祖国如雄狮般崛起,在各个领域,各种高科技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我们在为之欢呼雀跃时却发现:高科技是一剂猛药,既能治病,也有毒性。科技的发展让许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利用科技把精心“化妆”过的食物卖给人们,于是就出现了苏丹红、三聚氰胺……
根据这个社会的强大需求,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努力,一台食物检测仪面世了了。这台简化版检测仪将为人们揭开食物本质的神秘面纱。
我所说的这个食物检测仪,最大的特点是体型小,易随身携带,物美价廉。这台检测仪是由一个正方形屏幕和两个不同的椭圆形新式感应仪、几个不同功能的颜色按键组合而成。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操作这台检测仪,可以按在检测仪左下方的“演示”的白色按钮,正方形屏幕上就会立刻为你演示一遍操作流程。当你熟练后准备检测食物的质量等相关的问题时你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感应仪的两种检测方式。如果你要检查红酒之类的液体性物质你可以按一下右下角的简易“感应”模式,先把检测仪的上方的扫描线闪灯对准你所检测的物体,如果是红酒则可以放在酒杯里在检测,牛奶可以直接隔着盒子来检测。当然你不必担心测试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因为我们采用了360度全方位扫描,可以把食物整体全部检查到,当然为了使检测结果更科学更准确,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式技术―隔阂式扫描术,就是说在与实物有间隔或障碍时也能保证检测到食物的本质等信息,测试十分准确。测试完成后检测仪会响起“叮咚”的声响,表示检测完毕。屏幕上不仅会显示食物的安全指数,还会显示食物的产地、成分、热量等食物的相关资料。
如果要测试猪肉或别类的.食品,你可以选择第二种检测方式。你先把食物的一小部分取下,在按一下右下角的第二个绿色按钮,扫描线会对食物进行透析式仔细检查,等仪器里面的扫描仪器检测完毕,就会响起“叮咚”的声音,一响起,屏幕上将显示出对食物检测更详细的资料,将显示出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以及如何用这个食物配餐会更营养、更健康。测试准确,但你还可能会担心,如果没电这台检测仪该如何充电让其运作呢?当然,这台检测仪之所以简便,也是因为它是借助光能和二氧化碳运作的,所以你所担心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可能还会问,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困难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的几个按钮中就有“难题解答”的按钮就能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按一下仪器背面的彩色按钮,你就可以跟相关专家进行语言沟通。
这台食物检测仪,它最大的用处是可以帮人们更好的了解食品的营养、用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食物。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健康和警示。它带给这个社会最大的是福利,带给世界的也是福利!
广东广州天河区广州市泰安中学初一:彭艳娇
【石膏四相检测仪】相关文章:
1.二次压降检测仪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