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尝行文言文翻译
“coolgu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欧阳询尝行文言文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欧阳询尝行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篇1:欧阳询尝行文言文翻译
欧阳询尝行文言文翻译
书法家欧阳询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译文
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就又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解释
裘:皮袍
尝:曾经
书:写(字)
反:同“返”返回
伫立:站立
去:离开
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及:等到
复:又,再
去:离开
布:铺开
篇2:欧阳询观碑文言文翻译
欧阳询观碑文言文翻译
书法家欧阳询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译文
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就又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解释
裘:皮袍
尝:曾经
书:写(字)
反:同“返”返回
伫立:站立
去:离开
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及:等到
复:又,再
去:离开
布:铺开
欧阳询观碑的启示
①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一次骑马去荒郊,偶尔发现了晋代大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石碑。驻马
一通,觉得索靖的字平平,是虚有其名;当他走离古碑不远,再返回 一番,觉得字毕竟写得不错,也还算得上一位书法家;嗣后,他再仔仔细细地 一番,竟口服心折,为之倾倒,居然坐卧在古碑下面三天三夜,不忍离去。这三观索靖字碑的故事,是颇可醒人的。
②如果欧阳询第一次观看古碑,就执意认定索靖的书法差劲,是虚有其名,就此扬鞭一去不复返,那么错过了自己借鉴取法的机缘,就会滋长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恶习。可见,只有虚心,才能为自己建造起一所容纳知识的“仓库”,越是虚心的人,他的知识仓库的容量当然也就越大。
③看待和学习别人的艺术成果,除虚心外,还得“用心”和有“恒心”,因为任何艺术,它那高妙的灵魂是不易一眼看穿、一竿见底的,相反,它总是像故意和我们捉迷藏似的隐藏躲闪着,对知识越贫乏的人,它则隐藏得更幽深更神秘。只有持之以恒地用心去观察,去学习,才能由虚心为自己建造的“仓库”里引进新鲜有价值的知识。欧阳询坐卧在古碑下面,三天三夜不忍离去的学习劲头,正反映了他用心探索索搏的书法的妙谛,进而能会意于心,运筹于手。可见,虚心,用心,特别是有“恒心”,就可以使自己的知识仓库源源不断地获得充实和丰富,并得到发挥。
④能虚心,才能入门;能用心,才能有成;能“恒心”,才能立身。然而要虚心不易,能用心也艰,有恒心更难,一旦主观上具备了这“三心”,再加上诸如种种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的支助就能取得逾越常人的成就。
篇3:期行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 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
【拓展延伸】
篇4:期行文言文翻译
一、韵味――声情并茂,书声琅琅
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古时候,一卷在手,书声琅琅,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因此,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但是,传统的“读”是一种“粗放式”的“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优势自不待言。但学习过程漫长,效率低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乎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发挥。特别是以学习现代文为主的现在,这种“读”法耗时低效的弊端更是凸显。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文言文教学“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有效的“读”的方法。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
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味――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文章,表面上是一个字一个字连缀而成,可是没有感情的触动和灵感的激发,这些字不会自发的组织在一起。
阅读与写作相逆,是“以意逆志”的过程,是以读者的体会迎合作者的本意。而这种迎合,是从呈现在他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的窥见了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
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形成的习惯往往是对文章条分缕析,大卸八块。字、词、句、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探寻艺术手法……偶尔赏析优美的文笔时,便是逐字逐句,修辞手法,微言大义……至于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体味,便被老师填鸭式教学弄得先入为主了,其场景往往是老师头头是道,学生眉头紧锁。
当然,教学上真的做到披文入情也是不容易的,应该抓住两个关键:
(一)恰当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
所谓创设情景,即通过激情演讲、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开始阶段创设的情境,能把学生感情调动、激情点燃。如教《水调歌头》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三峡》时先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比文中三峡与画中三峡的异同;教《出师表》之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历朝历代赞颂诸葛亮的名联名句,让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够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景,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调动学生感情始终投注到作品语言上,去体会作品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感。
(二)用情感去浇灌,用智慧去掌舵。
感人心者,莫先乎诚,要想感动学生,先得感动自己,让自己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让自己与作者共鸣,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的真情,以激情点燃激情。
如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先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变革求新,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力争强国富民,最终却被贬流放的坎坷经历,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激起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崇敬之情。当学生已经进入到《岳阳楼记》的情感氛围中,再让学生披情入文,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课文,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在真情对话的语文的课堂上,我们不怕静场,因为那正是润物细无声美妙,在沉默中,孕育着你意想不到的精彩!也不会怕乱场,因为那也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高潮!这时候,你只要适时把握教学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就能把课堂引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又一个的高度!这时候,你的点拨,你传授的知识、方法、价值观,都会是那样的让你的学生信服。
三、滋味――咬文嚼字,含英咀华
通过语言文字的习得,激发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从而对其进行情感、人格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情感的深切把握品评是和对语言的品味融合在一起的,割裂开来是不可能赏析成功的。很难想象,一个连字面意思都不懂的人,能够消化并吸收文言文之精华。
所以,文言文教学应以“语基”为主,其他为辅。忽视文言文中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进行过多的行文分析,也就失去了学习文言的基本意义,背弃了基本目标(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解基本内容” )。 悬置文言文本的文化说教,是无法让学生从中汲取语言养料的,充其量只不过是多了点“谈资”而已。作家们可以“得意而忘言”,但是学生们却不可以“忘言以得意”啊!
但是,品味语言文字绝不是肢解性的大卸八块式的翻译,品味语言文字是要品味出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要品味出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品出语言文字说明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的哲理;要品味出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生活中的乐趣,天真烂漫的童趣,幽默诙谐之趣等;要品味出语言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等。
身为教者,要研究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是别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细细体味它的神韵所在,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及文章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搭一座桥梁,从阅读到习作,从“此岸” 及“彼岸”。
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月色入户”,冬天夜晚十一二点的时候,作者苏轼为什么才“解衣欲睡”?形容月色的词语很多,为何要用一个“‘空’明”、为何要自嘲为“闲人”?那种微妙而复杂感情都是要从字词品味中得到答案的。
再如教学《爱莲说》时,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欣赏文中的形象美。首先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然后请学生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通过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和赞美,赋予莲―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四、回味――回归生活,营养人生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打开古典文学,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民族文化的命脉,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显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精魂。
文言文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家园。《鱼我所欲也》讲的是汉民族的道德文化,《归园田居》蕴含着丰富的隐士文化;还有“塞翁失马”的哲思,“精卫填海”的执着,“飞舟三峡”的潇洒……所有这些,无一不积淀着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只有学习文言文,才能体验到较正宗、原味的民族文化。
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需要培养的是更能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的人。
我们走得太快,连灵魂都跟不上了!我们为了追求物质,而把精神放弃了。
但人活着总是需要灵魂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彷徨的我们总要有些精神支柱的。文言经典中,我们汲取能量,薪火相传,再交给学生,以安身立世。
有些课文让学生深受感动,但过后回到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使学生能用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讲完宋濂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后,我会问:“宋濂当时的学习条件和我们大家今天的条件相比如何?” “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和宋濂比起来又如何?”全班静默,大家似乎都在反思着自己的学习态度。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同学们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虚度光阴”表示愧疚,进一步明确要向宋濂学习,做生活的主人……当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横在他们与文言文之间的鸿沟也就消失了,文言文的教学效能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另外,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遍价值观的21世纪,充分开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是文言文的独特优势。
比如我们可以从《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概括出古代文人的气质――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排挤遭到讪谤时,他们可以通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张岱独往湖心亭――通过这种方式来排除外界的纷扰,舒缓生活的压力。
篇5:神农尝百草文言文翻译
古文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译文
人民有了疾病却不知道用药物来治疗,炎帝就开始种植草木,观察他们的寒、温、平、热之性状,辨别他们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曾经一天遇到七十多种毒,都神奇的被化解。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和实践结果写成文书,并以此来治疗百姓,医学之道也就从此开始。
篇6:神农尝百草文言文翻译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神农尝百草人物简介
神农出世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姜水在今宝鸡境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一人的争议,应是在神化他们时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为一人;再《礼记》据此又称神农为烈山氏,盖皆因其行多名号所致),出生了一个小孩。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吧。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
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氏”的原意是一种神祇,在原始社会代表部落首领的公用称呼,只是后世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神祇,这和后来兴起的中国神话学有关。)[1]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三湘四水
三湘四水,曾是远古中华民族创始人—-炎帝神农氏的领地。炎帝神农氏在此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
炎黄子孙
炎帝率领众先民战胜饥荒、疾病,使中华民族脱离了饥寒交迫、患病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药医,并且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的日子。今天,海内外亿万人民皆以炎黄子孙自谓。
篇7:尝与客饮文言文翻译
尝与客饮文言文翻译
《尝与客饮》本文选自选自《明史-宋濂传》的其中一篇,那么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尝与客饮文言文翻译,请看看吧,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之后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字词翻译
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朕 :皇帝自称。
3、尝:曾经
4、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5、具:详细的
6、惟:只
7、方:正
8、恶:同“勿”。
9、诚:果真
10、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11、馔:饭菜
12、间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
13、臧否(zāng pǐ ):善恶
14、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5、或:有的人
16、因:于是
17、既而:不久
18、足:值得
19、悉:全,都
20、对:回答
21、微:没有
【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明朝开国元勋,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篇8:羊子尝行路文言文翻译
羊子尝行路文言文翻译
《羊子尝行路》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下面来看看羊子尝行路文言文翻译的更多内容吧!
羊子尝行路文言文翻译
原文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
羊子曾经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他捡到的`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字词解释
尝:曾经
得:捡到
污:玷污
乃:于是,就
捐:丢弃
【欧阳询尝行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2.文言文 翻译
3.文言文翻译
4.活版文言文翻译
5.语文文言文翻译
10.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