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轻熟女2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弟子规的现代意义,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弟子规的现代意义,供大家阅读。
篇1: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总之,学好《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弟子规》也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即是学生,不仅仅指儿童,扩大讲,凡欲学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称之为其弟子。规即是规范。弟子规即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惜的是,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来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近二十世纪前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弟子规》教我们的是: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中国传统教育总纲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总纲
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学之序有五――博学;审问;慎思(所以穷理也);明辨;笃行(修身,处事,接物)。
笃行――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诚实,敬礼,不瞋,不贪,不痴);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准;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学用弟子规的重要性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文化教育为人处世的根基,弟子规里面有许多孩子日常行为规范,可指导、引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弟子规》光会念、会背不管用,要能做到,每一句都要落实,坚持一生一世;学弟子规就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学一切经论是房屋里的装饰陈设。所以学习弟子规要真正相信他的重要,深入理解实实在在去做,不光做表面,大楼构架才能坚固,久垂后世;儒家所讲孩子做人的的大道理在弟子规里可以建立根基。
篇2:《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意义
1、家庭礼仪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族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维系依靠的是亲情,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读书人讲“修身,治家,平天下”。《弟子规》中的家庭礼仪教育充分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这对于重塑当今中国孝道文化以及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个人礼仪教育。
《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其“礼”精神内核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修身、自律精神,表现外在形式就是言行举止、衣着外貌等一系列要求。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古代,这是对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当今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引导,有“礼”、有“仪”,方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社交礼仪教育。
在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社会里,“敬”、“信”是儒家提倡的人际交往首要原则。当今社会,对于我国商业诚信危机,在企业重塑“信”的原则迫在眉睫。而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在追求分数、升学率的大形势下,我们勿必保持清醒,把孩子的德育摆在首位。《弟子规》中的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孩子交往品质的培养,从小养成“敬”、“信”的品格,也有助于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求学礼仪教育。
对于当今科学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背景下,学校、家庭都一味追求孩子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教育对于我们当今德行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一是摆正德行修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二是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多读书,读死书。
篇3:诵读弟子规意义
诵读弟子规意义
《弟子规》将德育的目标转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职学生诵读《弟子规》的意义
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1.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日子心理严重。问卷调查显示,38.3%的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看小说、睡觉,更有甚者,不但自己不听讲反而影响其他人;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顶撞教师;热衷于上网聊天、看网络小说,无心学习,白天趴在桌子上睡觉,晚上用手机上网。
2.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问卷调查显示,33.3%的学生存在性格偏激问题。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之家庭的溺爱,思想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怒作为判断好恶标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眼神、一句玩笑或无意的一个小碰撞都可以引发积怒甚至大打出手。他们自尊心强面子观念重,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就易冲动。
3.缺少理想,缺少艰苦朴素意识。问卷调查显示,13.3%的学生缺少理想,缺少艰苦朴素意识。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受,多数学生不知艰苦朴素是什么意思,结伴进餐馆,节日互送礼物等。在人际关系上追求“义气”,认为为朋友的事两肋插刀是天经地义,不能正确地处理讲义气与讲原则之间的关系。
4.追求异性,迷恋情感。问卷调查显示,16.83%的学生有早恋现象。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提前了许多,因此,他们对异性比较敏感。再加上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特别是网络等媒介的催化作用,一些学生把许多精力用于早恋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5.个性品德差。问卷调查显示,26.3%的学生个性品质差。大部分中职学生语言粗俗、没礼貌、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完全不顾个人形象及社会公德,给自身及学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弟子规》中的教育资源
1.重伦理亲情。《弟子规》在道德教育方面突出强调“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友爱兄弟姊妹。
2.重人格完善。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完美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目标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有很大的帮助。
3.德育优先,余力学文。《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我们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正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才无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危险品”。
4.重躬行的行为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重在躬行。《弟子规》是一本把先贤的道德教义具体化的书,它以孔子的一句德行教育的言论,编成近千字的修养德行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侧重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具体而细致,实践性强,极力于行为教育。
三、诵读《弟子规》的意义
1.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当代中职学生,俗称90后,绝大多数人成长环境优越,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大都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不知道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
2.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中职学生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习惯及个性修养上有欠缺。《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实守信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在今天的校园里,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节约的习惯,浪费粮食、水、电、文化用具等现象随处可见,还有一些学生没有集体意识,公众场合语言粗俗、大喊大叫,随便乱扔垃圾。《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熟读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进而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
4.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而《弟子规》中讲述了人与人交往时应平等仁爱、真诚合作、和平共处、敢于奉献、行为文明等。因此,《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综上所述,《弟子规》的学习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号召中职学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弟子规》对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篇4:现代企业弟子规
现代企业弟子规
播下善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如何用《弟子规》调教出一个现代企业呢?
《现代企业弟子规》入则孝
入则孝
上司和下属关系准则的借鉴
《弟子规·入则孝》是分叙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关系,讲述的比较具体,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方方面面。《弟子规》没有大道理,都是小小的行为规范,而且很落地。
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弟子规》,本节则是上司和下属关系准则的借鉴!如果把父母换做上级,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教导。现在企业上下级矛盾突现,成为下属员工离职率占比最高的因素,所以学习应用《弟子规》到企业非常重要,可以提升下属与上级的沟通效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9、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原文解释】如果父母疼爱子女,对子女呵护有加,孝顺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仍然孝顺他们,这才是真正好的德行,难能可贵。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为《孝感动天》,介绍的是关于舜的故事。
舜,相传家世非常贫寒,母亲很早过世,继母生个兄弟名叫象,对舜都很不好。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想置舜于死地而后快。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想烧死他,结果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象却用土填井想闷死他,结果舜掘地道逃脱。几次被加害时,他都化险为夷。难能可贵的是,舜对此毫不嫉恨,仍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对弟弟友善。当时的天子尧听说后,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选定舜为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仍然对父母恭敬有加。他的孝行感动天心,为后人所传颂。
在企业中,我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因领导对我们态度的不同而改变。按规则做事,是我的态度;领导如何做,是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与自己不相干。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像上面故事中所讲述的极端例子那样,不因上司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领导也肯定会大为感动的。再说,哪有那么不讲理的领导呢?
网上流传有顺口溜:“客户拒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客户虐我千百回,我誓今生永相随。客户骂我心不堵,我当自己是保姆。我当客户是上帝,俯首作揖不离弃。”虽然有半开玩笑的成分,但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把“客户”换成“上司”或其他,同样适用,只要真诚心示人,永远行得直。
大部分人都喜欢讲,谁对我好,我肯定对他也好。如果都这样想,谁要先走出第一步呢?如果不走出第一步,这个命题不是永远都不会发生吗?再说,即使别人对自己好,我们又一定能感觉到吗?不一定。不然,很多的误会又是如何造成的?假设产生了一点误会,我们立即睚眦必报,那不是加大了矛盾,“假戏”真做了吗?如果是心胸开阔,丝毫不影响自己对他的行为举止,那误会自然也就很快消除。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谁天生就是非要跟自己作对的,没有人那么无聊。很多假想敌都是自己凭空臆断,然后不断放大而炮制出来的。
何况,我们的对象是上司!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那是因为之前,我们给别人也添过麻烦!凡事都有因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现在的每一件事情必定会影响到将来。只不过现在的哪件会影响到未来的哪件很难一一对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现在的“果”必定是之前种下的“因”,好果归于善因。
10、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原文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劝说他们改正错误;进行劝导时,一定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不是说领导都是完美的,领导也会犯错误。如果领导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帮其纠错,但要注意方法,声调柔和,不能给领导下不了台。
有些人天生好战,巴不得领导犯错,认为领导犯了错就是自己的展现机会。于是对领导的错误大书特书,突显自己,结果可能弄巧成拙。细心观察身边的`例子,给领导下不了台的,最后多是自己也下不了台,或者自己下了台。有些即使抓住领导错误的机会,通过手段让其“下课”,以解“心头之恨”,但他自己的人品分数也会迅速下降。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也会被其他人如法炮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纠正上司的错误,要特别小心。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言,还有动作和表情。同样的话,配合不同的动作和表情,表达的含义就差别很大。如别人讲述一件事情,回答都是“好”字,根据语气和表情可以有喝彩、幸福、应答、幸灾乐祸、仇恨等含义。所以,在指出上司错误时,就应该注意场合和方法,大的说小,小的顺带而过。上司又不笨,能从你的话语中听出你所想表达的内容。
有个项目小组,一名上司两位下属服务一家客户。这位上司喜欢用作假的发票虚报费用,对方客户财务人员曾对一位下属说:你们领导的机票怎么都是全价票,这个线路都有折扣的啊?后来这位下属就向上司说了对方财务的疑问。但上司再次报销机票时,照样选择虚假的全价机票。两位下属觉得一直这样,客户对公司印象肯定不好,于是又想了个对策。在一次谈话中,引到交通的话题时,一位下属说:现在机票真便宜,折扣很低。另一位下属心照不宣:是啊,我们公司到客户这个地方的机票最高才6折,真便宜!看似无意的谈话中,下属已经表达了想说的意思。结果这次上司真听进去了,因为在客户处报销的机票变成了8折票,不再是全价的。
在与上司沟通时,不要用否定和反对的词汇,如“不对,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也不能说,“虽然提到的很全面,但是……”,这明显也是反对的观点。喜欢说“但是”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在沟通中,“但是”听上去很刺耳,那是对前述的全部否定!应该是一种“补充”或“并列”的词汇来表达,可以说,“是的,同时……”或者“我再补充一个观点,……”。并列的或补充的观点可能会和上司说的完全不同,但态度明显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各自观点的表述,最多是平行观点,没有说你是我非。自己的观点只要表达了,听者也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方法和措辞,产生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一些年轻人特别容易忽视的,这不是条条框框,而是心里要装着两个字:尊重!
【弟子规的现代意义】相关文章:
5.弟子规心得
6.中华弟子规
7.读书笔记弟子规
8.弟子规有感
9.弟子规解释
10.百家讲坛弟子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