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

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

2022-12-17 08:30: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充满阳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

篇1: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

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装修污染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市场上的环境检测公司良莠不齐,存在着不公平情况。本文一方面从甲醛浓度的分布,通过甲醛污染及其部分特性研究的实验得到不同时间段选择采样点的结论;另一方面从住户的装修情况进行分析;其他从采样时间等方面讨论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过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案,为室内环境检测的布点采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样位置与数量;甲醛浓度;装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办公与居住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装修检测也便成了新时代的热门话题。室内环境中甲醛等空气污染物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尤其对婴幼儿的威胁更是严重。我国从开始就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装修公司更是提出了“买装修送检测”的口号,室内装修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装修后请室内环境检测公司检测治理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一、甲醛浓度的分布

根据甲醛污染及其部分特性的研究的实验可知甲醛污染的分布及污染源之间的相互影响:此次实验是在一有固定污染源的封闭房间里,通过对一门窗全部关闭的办公室的不同位置三点(门<1点>、污染源<2点>、窗<3点>)一天内不同时间浓度的检测,来确定在有固定污染源的封闭房间里室内甲醛浓度的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影响状况:在此次试验中,位于室内的两个人造板办公桌为室内污染源。在上午时1点浓度最高,这是因为l点位于墙角,室内很少通风,污染物在1点形成了浓度积累;3点位于窗口,虽然室内甲醛不断向此扩散也造成了一定积累,但渗风对其室内甲醛浓度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二天风速较小,渗风影响微弱),致使其点浓度低于1点;2点为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散发源,在一天晚上和当天的上午没有阳光直射桌面,在上午的测量中,其点温度相对较低,甲醛散发量较小,而前一天其点形成的高浓度不断向低浓度扩散,由于三个实验点有微小的误差,使得空气密度由微小差别,也导致气体两侧运动带走污染物,因此其点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相对较低。在下午太阳直射桌面,导致桌面温度上升,增加了甲醛的释放量,而且空气流通慢,短时间内不易扩散,因此,在2点形成了较高的浓度,而.i、3两点还没有受到影响。同时1、3两点在前一天和上午形成的较高浓度,由于浓度差的存在而向低浓度缓慢扩散,导致浓度有所降低。在位于污染源的2点,由于其点存在着气、固两相平衡,在气象污染物被带走的同时,固相污染源会向气象传递污染物以保持一定平衡;同时,由于污染源处浓度较其周围稍高,易形成涡流,从而污染物不易散去。因此,全天浓度变化l、3两点浓度差大于2点。

二、房间的装修情况

装修年限较长的;室内污染相对较低,采样点数量可相应少些;装修年限在一年以内且为豪华装修的住户,采样点数量应相应增加;装修年限在一年以内但采用普通装修,且户主在装修时十分注意材料的选用的,因为室内污染物浓度在较低水平,采样点数量可相应少些。对新装修家居、办公室中空气检测,若简单地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对采样点数量的原则要求:小于50mz的房间应设1-3个点、50_lOOm2设3-5个点、100 rri2以上的至少设5个点,这样布点会有半数以上的房主觉得检测费用偏高,因对新装修家居、办公室中空气检测,大多属于服务性检测工作,客户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现场根据被监测对象的具体需求及室内面积大小、家具和饰品的密集度、房间的用途(办公、居住)

全装修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竣工至少7日后或在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环境污染物浓度现场检测点应距内墙面不小于0.5米、距楼地面高度0.8-1.5米。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免通风和通风口;首先以样板房进行检测,在检测合格的情况下,抽查同批全装修住宅(套)数量的2.5%;室内环境中游离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全装修住宅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一小时后进行;室内环境中氨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全装修住宅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全装修建筑工程,应在房间的对外门窗关闭24小时后进行;布点应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确定采样时可用交叉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温度和大气压。

三、其他影响因素

(一)门窗关闭情况

采样前关闭门窗24h,并且包括了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段,且在关闭门窗过程中,室内橱柜也应该打开。

(二)房间面积

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一般一个能够封闭的空间需要设计一个检测点,一般厨房、卫生间不设检测点,仅建议检测时将厨房门和卫生间门打开,将它们的面积计入与之相连的房间或客厅面积;一般房间面积小于50mz,故1个房间仅需设1个检测点;客厅面积小于50m2时,亦仅需设1个检测点;如客厅面积大于50rr12时,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具体到某套房间,两室一厅的住房设3个检测点,即两个房间和客厅各设1个检测点;三室一厅的住房设4个检测点,即三个房间和客厅各设1个检测点;三室两厅,跃层等其它情况根据“一个能封闭的空间设一个点”的原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决定。

另外,取暖及制冷方式,季节,温度,空调使用期与住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作为采样点位与数量确定的考虑因素。只有将以上因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中选择采样点位与确定采样数量才会更科学更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力,甲醛污染及其部分特性的研究[J],,NO: 23

[2]杨志琼.对新装修家居,办公室中空气检测的若干问题探讨[J], 2008, Vol. 35: NO. 15

[3]程艳丽.贵阳市民居室内外空气污染物分布及来源研究[Jl.中国环境监测,,1 0

[4]白郁华,陈旦华等.室内环境质量调查[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5’

[5]姚孝元,王雯,陈元立.中国部分城市装修后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及季节变化[J].环境与健康杂志,,22,5

篇2:室内环境中光与空间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室内环境中光与空间的关系的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国内越来越多的室内空间设计与光环境设计的规范和标准逐渐颁布执行。但是,室内空间中光环境的设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造成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光与空间互相脱节的严重现象。当前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中普遍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设计师只注重构成空间之实体要素的设计,而把光仅作为点缀或装饰,使光环境设计成为实体形式的延伸和附属。二是对于光环境设计多集中于照度计算和能源效率等技术层面,而没有体现光作为空间构成之重要元素的主动性。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光不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照明要求,实体空间也并不是要构筑孤立的视觉形式,光既可赋予空间灵魂和生命,也可能成为空间的败笔和祸源。二者共同指向的是塑造室内空间氛围,并在整体空间构筑中达到一种互动的关心。

1 光与空间的历史追溯

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和“世界的年鉴”记载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呈现出是一部建筑与光影同行的历史。一个被赋予功能、建构完成的室内空间,虽有确定的物质材料和形貌体量,一旦光线消逝,将呈现死寂一样的宁静。回顾人类发展历程,对光的运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自然采光阶段。在早期社会,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洞穴、木材、茅草等建筑物只作为人们遮风避雨、抵御严寒等恶劣自然条件的场所。那个时候,建筑用光主要依赖自然采光,钻木取火方法使用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木材燃烧的火光照明,辅以烛光照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使建筑去适应多种自然光,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

(2)人工光的阶段。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人类结束了借火生光的漫长岁月。电灯的发明成功,照明技术的发展,都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光源的研制成功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形形色色的光,让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精致”,以至于一些人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也乐得享用这种畸形的光环境。

(3)绿色照明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反思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降低能耗的呼声迫使人工照明退居辅助位置,绿色照明成为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的焦点,诞生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优秀作品。

2 探析光与空间的关系

(1)光对建筑的作用。著名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说“:自然光给予空间特性,自然光给予建筑生命,因为建筑是由光的环境照射而产生生命。基于此,除非给予它(建筑)生命(光),否则没有一个空间是真实的。”黑暗之中的建筑实体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当一束光投射到建筑表面之后,产生了亮面、阴面和阴影,从而让人感觉建筑形体,让人感知建筑质感。光渲染建筑结构,表现材料构造和结构形式的美,并使这种结构形式和韵律表现得更清晰、更丰满、更动人。

(2)光对空间的作用。光将空间展示在人们面前,正如斯蒂芬·霍尔(Steven·Holl)所说:“光的不同入射方式,光产生的阴影,光的透射、折射和反射,以及光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状态结合在一起,对空间进行了定义和再定义”。光使人的感觉产生了一种暂时性的联系,光参与了空间的创造和再组织,通过对光环境的设计,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象。尤其是玻璃的透光性使室内空间获得了足够的光线,加强了室内外环境的联系与沟通,使自然景观真情流露,树影随风摇曳,在光线的作用下不时弥漫,使室内环境获得了与室外环境一致的光的肌理,室内外环境的沟通达到了一体化的效果。流动空间强调空间之间的联系,在大空间的内部流动路线上主要是靠空间的灵活隔断来实现的,但亮度相同、色彩均匀的光线给空间铺上了统一的基调,使人行走其中,对空间有了连贯性、流畅性的心理感受,这个时候光就起到了连接空间的作用。

建筑是通过实体构件围合而成,弱化实体界面,增加墙顶的大面积窗来增强室内与室外的沟通,可以获得空间开放的形式和感受。由于界面实体被弱化,光线效果则更强,整个空间更有趣味,这个时候光就起到了开放空间的作用。光与空间在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塑造了空间形象,它是正确认识设计过程中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完美体现,认真考虑光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的功能和美学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经过系统设计的室内空间是不完整的空间。另外,光与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利用光来限定空间,相对于实体构件的分割和围和,这种空间有着出乎意料的美的效果。

(3)光对色彩的作用。小林秀雄曾说过“: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色彩的源泉,色彩就是破碎的光”。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绚丽的色彩之中,并感受到时光的美好,时间的温馨,人生的愉悦。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产生的感觉,年轻丰盈的颜色只能在明亮的日光下存活,愈高昂的色彩愈需要吸食充沛的日光能量。有光才有色彩。光是产生色彩的首要条件,同一空间配以不同色彩的灯光,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变幻莫测的空间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灯光的作用。光与空间有很多的相似性,光有一种令人感动的魅力,利用光将不同的空间性格表达出来,可以引导空间、划分空间、渲染气氛。

(4)光对心理的影响。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来自于光,光也是生命形式的呈现,它以明暗、粗糙、光滑、细致,还有其他众多的材质面相,注定与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明暗的光线对比能对空间进行清晰的区分,这种区分是基于对空间性质的改变而完成的。明亮的空间与幽暗的空间的知觉特征是迥然不同的.,前者可以成为人们嬉戏游玩的场所,而后者却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哀思。

3 光与室内光环境创造是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室内光环境创造涉及美术学、环境学、建筑学、心理学、视觉学、电气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以建筑室内及相关知识为背景的灯光设计师与作为空间创造者的室内设计师相配合,能够充分地理解并延伸室内空间和装饰造型、深化并升华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需要的空间环境,也就是说优秀的室内设计是室内外环境的一体化设计。光环境设计与室内空间设计同属室内设计系统的范畴,光环境设计在营造室内空间气氛的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室内空间的细节设计,也是室内设计的二次规划。在设计实践中,很多的设计师仍仅从美学的方向出发来进行室内光环境创造,对灯光的“形”研究有余,而对灯光的“神”,即本质的把握仍有欠缺。随着设计的发展,光环境设计与室内空间设计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光环境设计依附于室内空间设计但又不完全从属于室内空间设计。因此,可以认为光环境设计是构建宏观室内设计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理解光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室内设计系统的要求,应结合环境学、心理学、视觉学等理论,努力为光环境设计与室内空间设计寻找科学的结合点,并为空间视觉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设计师应将室内空间设计与光环境设计纳入一体化设计的范畴中来,建构“设计空间必然设计光亮”的视觉法则,从视知觉的基本点出发对光与空间进行动态的设计考虑,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满足建筑空间构造的稳定性要求,体现室内空间设计与光环境设计的完美结合。

4 结语

光以各种方式介入人们的生活,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大量室内外空间的照明需求,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设计舞台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因此,设计师应把光环境设计作为室内空间艺术的重要工具,在其设计作品中充分表现出对光在空间中的想象力,以及通过其设计作品中光线的运用对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理解和关怀,并努力使空间环境融为一体。研究结果表明,光与空间的设计是整体观的体现,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室内空间设计为主体,处理好光与空间的问题对室内外环境设计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篇3:浅谈歌唱中的位置与方法论文

浅谈歌唱中的位置与方法论文

摘要:音乐歌唱是现代艺术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形态,歌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是靠身体发音器官的不同位置的变化,来为大家奉献出一场视听的盛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了解歌唱的位置内涵、了解歌唱的方法、掌握歌唱位置的技巧都是基本的常识,都是我们必须应该要掌握的。本文就是针对如何掌握好歌唱的位置和方法进行论述,并运用一定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论述。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理论研究,能为歌唱者掌握歌唱位置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歌唱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以此推动音乐歌唱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歌唱 位置 方法 技巧

绪论

位置是歌唱的灵魂,如何掌握好发音的位置,是音乐从业者一直潜心研究,努力掌握的一门技巧。对歌唱位置的研究,不但能丰富我们的歌唱眼界,也能推动歌唱事业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歌唱位置是歌唱的灵魂,如何掌握好歌唱的位置,是音乐从业者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如果歌唱学习者不能很好的掌握歌唱的位置,对歌唱位置只能笼统的、模糊的感知,那你就很难讲歌曲唱好,也很难走入歌唱的世界里去。歌唱位置不能把握牢靠,那歌唱学习者就会陷入歌唱学习的困惑状态里面去,不能自拔,慢慢的就会越陷越深,从而也就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对声乐歌唱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歌唱事业的发展。

针对歌唱位置的重要性的问题,歌唱研究者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对歌唱器官的位置调节、对发音高、中、低的全面掌握等等理论,为我们对歌唱位置的掌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有时候理论也比较的笼统,并没有根据实际,进行专业化的理论陈述,还需要专业的歌唱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以此找出更加合理的、更加有效的方式,定位歌唱位置,促进歌唱事业的发展。

本论文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歌唱事业朝着正确的、合理的方向发展,可以促进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可以推动歌唱事业的快速前进,可以更好地为歌唱者打下坚实的,促进歌唱者歌唱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音乐歌唱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学习者的进步,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加快了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正确的发展。

研究方法的运用是研究课题正常开展的保障,只有运用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法,才能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论点更加有理有据,更加能树立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观点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文献综述法

本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研究,并最终寻找出跟自己的理论观点一直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其运用到论文中,为自己的论文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

理论实践验证法

通过对各种歌唱位置理论和定位方法的论述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实践进行检验和论证,并从自身的歌唱实践中不断的去总结经验,提炼方法,进行总结,以此运用到论文观点论述依据当中。

3、分析法、总结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阐述、自身的亲身实践,以及对实践结果的总结分析,都充分的运用到了这种观点,都是这种观点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歌唱位置分析

位置在唱歌行当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纵观我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音乐,不管是民族的、还是美声、通俗的,这些唱法的歌唱家,都十分注重自己在唱歌是的位置感,都会去体会不同的唱歌位置对于自己歌唱风格的影响。从音乐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位置对于歌唱者的重要性。所以了解透、理解透调式位置的概念,对于我们更好的进行歌唱是十分有帮助的,而如何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唱歌位置定位准确,对于我们这些搞音乐演唱与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细心研究、深入探讨的课题。

歌唱位置的涵义

歌唱位置是指人们在唱歌发音时,自己所发出的声音效果的一种感觉,主要的就是指歌唱者在唱歌时自己的发音音域所处的地方。它是歌唱的灵魂。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如何找准自己的唱歌位置,是自己能否成功的必备条件。而在音乐教育中,歌唱位置也是对学生正确发音的一种诱发和引导,是对学生发音感觉的一种真实的、具体的形容和描绘,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们树立起发音的感觉和意识。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位置的重要性。

通过对歌唱位置涵义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对歌唱位置的重要性有了全面的认知,也为我们自身掌握好歌唱位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积淀,促进了我们自身歌唱能力的提高,对歌唱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歌唱位置的作用

歌唱位置对于歌唱者来说那就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充分的掌握好歌唱的发音位置,才能为自己的歌唱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歌唱事业的腾飞。

歌唱位置的作用具体就表现在促进歌唱水平的提高方面、歌唱事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掌握好这些歌唱位置对于促进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

我们在声乐歌唱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掌握好高音位置这样的总体位置感、还是想喉头位置这样的具体位置感,都是能对我们的歌唱水平的提高,歌唱能力的完善,都是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的,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歌唱位置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歌唱位置定位

歌唱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要学会掌握好歌唱位置,学会将歌唱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准确的进行歌唱发音,对于我们进行歌唱学习和歌唱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都要的帮助作用。如何进行发音的位置定位?掌握好发音位置定位的方法和技巧都是我们这篇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根据具体的位置来进行分析,以便于通过了解一点,从而扩展到全部,以便于全面的推动歌唱文化事业快速、高水平的发展。

歌唱方法

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歌唱家进行歌唱表演的重要因素。正确的歌唱方法对于我们歌唱水平的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好歌唱方法的对于我们唱歌的人来是非常关键的,那具体歌唱方法的掌握有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和掌握的。

一是,歌唱的呼吸技巧,对于我们掌握歌唱的`方法有着很关键的作用,掌握好一定的歌唱呼吸方法,对于我们更好的控制气息,更好的进行演唱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种演唱方法不但有利于全面的调动歌唱时的各个呼吸器官共同作用,使发出的声音更加的动听,更加的平稳,更加的有力度都是十分有帮助作用的。

二是、正确的张口和发声是歌唱方法注意的第二点。如何在唱歌的时候开口,并将声音的发声一步到位,都是歌唱的难点所在。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这种歌唱开口的方法和发音的技巧,对于我们的歌唱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都是非常有利于音乐歌唱水平提高的。

三是、歌唱的第三个重要方法就是再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能力。由于音乐是语言和旋律结合起来的一门艺术,所以语言也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门,如何正确的咬字、吐字对于歌唱者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咬字、吐字,对于表达词意、表达歌曲的情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是,正确的运用共鸣的方法也是歌唱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共鸣就是指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运用,使身体发音的各个共鸣腔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声音保持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良好歌唱水平的统一,都是音乐歌唱的基础,歌唱的灵魂。

(二)歌唱位置定位的技巧和方法

歌唱位置如何把握好,对于自身歌唱能力的表达。歌唱水平的展现都是有很大影响力的,那如何去掌握好自己在歌唱发音是的位置那,掌握这些位置的方法和技巧又有那些那?本文主要就从如何掌握好高位置音色和喉头位置如何发音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并以此为起点,充分的分析总结歌唱位置定位的方法和技巧。

高位置音色的定位

高位置是音乐里掌握音色的重点,是难点,掌握好高位置银色的发音,对于自身全面的掌握发音位置的技巧,都是具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具体的高位置音色定位的方法如下:

一是、在歌唱表演的高位置发音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起音,让自己的音色柔和平滑,对于我们更快速、更直接的进入歌唱的高位置,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对歌唱位置和谐统一,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是、正确的寻找到头腔共鸣的通道,顺利的把自己的声音引导头腔的位置,有利于更好的找准的歌唱的高位置,并始终使歌唱位置保持统一。

三是、学会正确的走音方式,把自己的发音通过必要的方式引导面部,摆脱喉咙的控制,这样的方式能是自己的声音更好的、更自然的到达歌唱的高位置。

四是、通过一定的咬字、吐字的语言练习,将自己的头腔通道打开,让自己的声音更加自然的到达调式位置。

五是、正确的喉咙位置,对于我们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特别是高位置的声音,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充分的打开口咽腔是我们必要的工作,把口咽腔打开对我们获得声音的高调式位置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

六是、充分的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平和良好的气息来进行歌唱。因为在唱歌时深呼吸对于高位置的音色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呼吸和气息充分的与高位置进行呼应,对于统一高位置音色,获得最佳高位置声音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喉音位置定位

在歌唱的时候如何将自己的喉头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对于我们正确的进行歌唱位置的定位也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具体打开喉音,找准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打“哈欠”的方法训练,让自己的气息得到充分的训练,以便于让自己的气息得到充分的饱满、声音位置高的感觉得到充分的展示,让自身的声音位置得到充分的统一。

二是、充分的进行吸气训练,也能给自己的声音找准位置,能让自己的声音充分的停留在一个位置,让自己的歌唱听起来非常的动听,非常的统一,不会产生过多的走音情况。

通过对高音位置定位的方法和技巧的分析,以及喉头发音位置的研究,让我们掌握了歌唱位置定位的基本方法,我们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联想发挥,我们一定能掌握好歌唱位置定位的技巧,一定能演唱出好听的,动听的歌曲来。

四、总结

总之,经过自身全面的分析总结,加上自身的实践理论研究,我们得出了歌唱位置的重要性,让我们了解到找我好歌唱位置,进行正确的歌唱位置的定位对于我们这些歌唱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经过对歌唱定位方法和技巧的分析,让自己也掌握了这些的技巧,这些技巧的掌握,对于自身歌唱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是歌唱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歌唱事业前进的动力。我们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研究,充分的发挥歌唱位置的定位作用,让歌唱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4:浅谈方便面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分析论文

浅谈方便面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分析论文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基于对方便面中磷酸盐、亚硝酸盐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检测探究方便面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磷酸盐在其加工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膨松、抗氧化等作用,当人体摄入过量的磷酸盐时,就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长时间还会导致人体钙磷比例失衡。亚硝酸盐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致癌物,它能与胺类物质生成亚硝胺而致癌,摄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更为严重的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导致组织缺氧, 还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能起到软化作用的化学品,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等数百种产品中。它是世界卫生组织1995 年公布的必须控制的一类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不易被人体代谢,易于在人体肝脏中沉积,它们具有脂溶性、难分解性和高累积性,能损害人类的生殖系统,影响生物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导致细胞突变,致畸和致癌,日积月累将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1 面饼中磷酸盐的检测

国家卫生标准规定食品中添加的磷酸盐 ( 以磷酸根计) 不得超过 5.0g /kg[5],小麦粉(面饼的主要成分)含有的磷主要以无机态存,按国标5009. 87 - 《食品中磷的测定》第三法测定小麦粉制品的磷酸盐含量的方法,我们对泡面面饼内的磷酸盐的含量进行测定。

1.1 实验原理

试样中的磷酸盐与酸性钼酸铵作用, 生成淡黄色的磷钼酸盐, 此盐可经还原呈显蓝色, 一般称为钼蓝。蓝色的深浅与磷酸盐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650nm 处测定试样中磷酸盐含量。

1.2 材料、仪器与化学试剂

1.2.1 材料

A 康师傅鲜虾鱼板面;B 康师傅卤香牛肉面;C 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钼酸铵;磷酸二氢钠(带有2 分子的结晶水);对苯二酚;亚硫酸钠;浓硫酸(AR);盐酸(AR);去离子水。

1.2.2 仪器

电子天平;风干箱;分光光度计;加热板;马弗炉。

1.2.3 化学试剂

硫酸(75%): 取75ml 浓硫酸用去离子水稀释到100ml。盐酸(1+1):取50ml 室温浓盐酸用去离子水稀释到100ml。钼酸铵溶液(50g/l): 取25g 钼酸铵溶解在300ml 水中,再用75% 的H 2SO4 溶液定容到500ml。磷酸盐标准储备液(10ug/ml):精确量取0.41g 的NaH2PO4・2H2O 用去离子水定容到500ml,在从这500ml的溶液中精确量取10ml 并用去离子水定容到500ml。

对苯二酚(5g/l):现配现用,量取0.5g 的对苯二酚,用去离子水定容到100ml,再滴加一滴75% 的硫酸。亚硫酸钠溶液(200g/l):现配现用,量取20g 的亚硫酸钠溶解成100ml 的溶液(在溶解中可能要加热使其溶解)。样液的制备: 分别取不同三个品牌的泡面面饼A、B、C 各20g 左右,用研钵研成粉状。然后在70℃ -80℃风干箱内风干5 个小时。在分别称取2g 于干锅中在550℃的马弗炉中灰化(升温1 小时,恒温5 小时,降温一小时),完全灰化后是白色的粉状物质,若仍有黑色物质存在就重新灰化。得到三份产物分别加入(1+1)的盐酸2ml,并用去离子水定容到100ml。

1.3 实验过程

1.3.1 标准曲线绘制

分别吸取磷酸盐标准储备液0.0ml(零管溶液);7.0ml;8.0ml;9.0ml;10.0ml;11.0 ml 于25ml 的容量瓶中,再依次加入2ml 的钼酸铵溶液,1ml 的亚硫酸钠溶液,1ml 的对苯二酚,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止40min 后,以零管溶液为空白,在分光光度计于650nm 处比色,测定各标准工作液的吸光度值,并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1.3.2 样液的吸光度的测定

分别取去离子水、A 样液、B 样液、C 样液 各2ml 于25ml 的容量瓶中,再依次加入2ml 的钼酸铵溶液(50g/L);1ml 的亚硫酸钠溶液(200g/L);1ml的对苯二酚(5g/L),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止40min 后,以零管溶液为空白,在分光光度计于 650nm处比色,测定各样液的吸光度值。

1.3.3 计算过程

10b 25l gc mlmlμ×=式中C b 是磷酸盐标准工作液的质量浓度,单位:μg/ml。X= 25 100 1000 10 62 2x ml c ml gml g ×× × ×C x 是样品中磷酸盐的`质量浓度(由标准工作曲线回归方程为y =0.0301x +65所得),X 是每1kg 的面饼中所含的磷酸盐的质量,单位:g/kg。

1.4 结果

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可得到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如下回归方程为 y = 0.0301x + 65 , 相关系数r = 0.9942; 在低浓度范围内(0-5ug/ml), 线性曲线良好。通过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以及样液的吸光度可计算样液中磷酸盐含量如下表:(注:A 为康师傅鲜虾鱼板面;B 为康师傅卤香牛肉面;C 为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

1.5 结论

由以上图表分析可知方便面面饼中磷酸盐的含量在2.5g/kg-5.0g/kg 之间,接近于国家卫生标准使用量5.0g/kg。虽然没有超标,但经实验验证磷酸盐含量还是比较高的,不可多吃或长期食用。

2 料包中亚硝酸盐的检测

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被广泛用于熟肉类、灌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按GB2760 规定一般食品中最大残留量为0.03g/kg[5]。摄入0.2-0.5 g 即可引起食物中毒,3 g 可致死。

2.1 实验原理

在弱酸性介质中,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化合物, 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的原理。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50nm 处测定试样中亚硝酸盐含量。

2.2 材料、仪器与化学试剂

2.2.1 材料

A 康师傅鲜虾鱼板面;B 康师傅卤香牛肉面;C 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亚硝酸钠;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活性炭。

2.2.2 仪器

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干燥箱;抽滤机。

2.2.3 化学试剂

亚硝酸钠溶液(0.5mg/ml): 称取0.2500 g 已于干燥器中放置 24 h 的亚硝酸钠, 溶于500 ml 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亚硝酸钠标准储备液(5μg/ml): 吸取上述亚硝酸钠标准溶液1 ml 于 100ml 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现配先用)。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4g/l): 分别称取0.4g 溶于100 ml20% 盐酸溶液中,置棕色瓶中混匀, 避光保存。盐酸萘乙二胺溶液(2g/l): 称取0.2g 盐酸萘乙二胺, 溶解于100ml 水中,混匀后, 置于棕色瓶中, 避光保存。样液的处理:从三个不同品牌的泡面粉包中各取6 克样品,分别为A. 康师傅卤香牛肉面、B. 康师傅鲜虾鱼板面、C 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将样品各自溶于烧杯中,并稀释至100mL,并进行一次抽滤,得到的液体加入活性炭,抽滤一次。得到待测样液。

2.3 实验过程

2.3.1 标准曲线绘制

吸取0ml(零管溶液),0.2 ml,0.4ml,0.6 ml, 0.8 ml,1.0 ml,1.5 ml,2.0ml5μg/ml 标准储备液, 于50 ml 容量瓶中, 分别加入 2 ml 对氨基苯磺酸(20% 盐酸) 溶液, 摇匀, 放置3 min-5min, 再加入 1 ml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加水至刻度, 摇匀, 放置10 min, 以零管溶液为空白组,在 549 nm 处测其吸光度。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2.3.2 样液的吸光度的测定[8]

分别取去离子水、A 样液、B 样液、C 样液 各4ml 于50ml 的容量瓶中,分别加入 2 ml 对氨基苯磺酸(20% 盐酸)溶液, 摇匀, 放置3min ~ 5min, 再加入1ml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 加水至刻度,摇匀, 放置10min, 在549nm 处测其吸光度。

2.3.3 过程计算

5 /b 50c L g mlml× μ=式中C b 是亚硝酸盐工作液的质量浓度,单位:μg/ml;L 是亚硝酸盐标准储备液(5ug/ml)的加入量。单位:ml。50 100 1000 10 62 x 6X ml c ml gml g= × × × × C x 是待测样液(测吸光度)的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由标准工作曲线回归方程y=0.7717x+0.0011 计算得)。单位:μg/mlX 是每1kg 的调味粉中所含的亚硝酸盐的质量。单位:g/kg

2.4 结果

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可得到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如下:综上数据得:回归方程为y = 0.7717x + 0.001 , 相 关系 数R2= 0.998; 在低浓度范围内(0 ~ 0.2μg/ml), 线性曲线良好。通过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以及样液的吸光度可计算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注:A 为康师傅鲜虾鱼板面;B为康师傅卤香牛肉面;C 为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

2.5 结论

由以上图标可得三种泡面中,亚硝酸盐含量都是合格的,其中康师傅鲜虾鱼板面最低,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最高,虽然都未超过国标GB2760规定残留量0.03 g/kg,但是每天人体摄入的其他食物中也会有亚硝酸盐,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建议每天最多可吃一包方便面。

3 包装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溶出检测

方便面以其美味、便捷成为大学生经常食用的食品,但其包装的安全问题却常被忽略。本实验完全模拟方便面的浸泡环境,针对碗装方便面包装物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向浸泡液的迁移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DBP 的溶出量进行研究。

3.1 实验原理

将剪碎后的内膜用溶有酱包、调味包的沸水浸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样液检测,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液中DBP 的含量。 / 72 / EEC指令规定了包装材料中化学物迁移的最高值[9], 塑料包装物或容器在包装和盛放、贮存食品的过程中,以容器形式盛装食品的, 该容器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总量不能超过60mg/ kg。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与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抽滤机;电子天平等。

3.2.2 试剂与材料

DBP 标准品;甲醇(色谱纯);去离子水;各种品牌方便面。

3.2.3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称取标准品DBP0.0065g,溶于6.5ml甲醇中,得到浓度为1mg/ml 的标准储备液量取标准储备液1ml 于100ml 容量瓶中,甲醇定容,得到浓度为0.01mg/ml 的混合储备液。将混合储备液密封保存。

3.2.4 方便面桶的试样处理

方便面的纸杯取出,取其中最内层塑料薄膜,清洗掉纸层,晾干,备用。将塑料薄膜剪碎后置于500ml 烧杯中,加入酱包、调味包,然后倒入300ml 沸水,烧杯口用纸层盖住,浸泡10min, 然后进行抽滤。得到的样液准备液相处理。

3.2.5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HC-C18 柱(4.6mmi.d.×250mm,5μm);柱温:常温;流动相:水:甲醇=10:90;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28nm。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图谱

标准品色谱图如图3-1,浓度为0.01mg/ml,进样量为20ul。DBP 的保留时间在5.367 左右。

3.3.2 标准工作曲线

分别取0.01mg/ml 的标准储备液1ul、2ul、5ul、10ul、20ul, 按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以色谱峰的峰面积为纵坐标,DBP 的质量(u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如图3-2,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见表3-1。结果表明,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质量在0.01-0.2μg 范围与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7。

3.3.3 样品检测结果

对于不同品牌方便面桶处理溶液,均取10ul 进行高效液相分析, 并按照标准曲线计算出3 个样品中DBP 的含量: (注:A 为康师傅鲜虾鱼板面;B为康师傅卤香牛肉面;C 为白象老坛酸豆角牛肉面。)

3.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模拟液浸泡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手段对方便面包装物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含量进行测定,方便面包装物浸泡液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表明包装物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浸泡食用条件下具有溶出的可能。

4 结语

从本实验探究结果来看,三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虽然在国标内,但是食用多包方便面这些有害物质的摄入量就有可能超标,日积月累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而且,方便面作为一种快餐,无法满足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营养需求。因此向广大学生及上班族倡导:少吃泡面,健康饮食。

篇5:谈唱中喉头位置与共鸣的关系论文

关于谈唱中喉头位置与共鸣的关系论文

一、演唱时喉头的相对稳定与共鸣的调节

歌唱发声时,喉头的位置状态和演唱者呼吸的深浅以及共鸣的调节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喉头是人发声的源头。喉头会影响到演唱者声音的音色、音准和音质。所以,在演唱中喉头的相对稳定是及其重要的。

1、演唱中正确的喉头位置

在演唱声乐曲目时,常常要求歌唱者要有一个放松的歌唱状态。发声时要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这就要求歌唱者喉头位置的相对稳定。想要发出最自然最优美最动听的声音,那么就应该使喉头保持在气管中最适合发声的部位。这个部位,就是在颈部肌肉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喉头在气管中略微上下活动的部位。最正确的喉头位置,就是在歌唱者打开喉咙并且深吸气时的状态。只有在喉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演唱者才能发出优美自然的声音。

(1)发声时喉头位置的控制

歌唱者只有在掌握好喉头位置的情况下,才能把歌唱好。我们从声带运动的现象看,当歌唱者上提喉咙时,此时的颈部肌肉就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从而使歌唱者处于紧张的状态,发出的声音比较挤,比较亮,不够浑厚圆润,没有弹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喉头处在放松的位置。比如,当我们喝水、正常说话、睡觉的时候,喉头是处在放松的自然的状态下,也正是歌唱中我们需要的状态。

(2)影响喉头位置的因素

在歌唱发声时,一些歌唱者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和歌唱方法,导致在演唱的时候,会出现伸脖子或缩脖子,或者大幅度的扭转脖子等情况,这些都会使颈部肌肉僵硬化,改变喉头的位置,在歌唱时颈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反而不利于歌唱者的正确发声。有的歌唱者,不注意合理的安排歌唱和休息的时间,长时间的连续反复进行歌唱,在声带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仍在歌唱,这样会使声带受到极大的损坏,有的会造成演唱者声带小结或声带损伤严重的将无法再进行歌唱。这些都是影响喉头位置的因素。

2、喉头稳定与共鸣的调节

当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需要有洪亮的声音和宽广的音域。我们用平时自然的说话声音来歌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运用一些发声技巧和共鸣的调节来歌唱,才能发出更好的声音。

(1)歌唱时的共鸣

歌唱时的共鸣,一般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共鸣对演唱者的声音起美化修饰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歌唱者要发出美妙的声音,都需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假使,我们只用说话的发声来歌唱,那么我们唱出的歌声是缺乏感染力的。“ 混合共鸣” 是歌唱者发声运用共鸣的原则。一个好的`歌唱者,能自如的掌握“ 混合共鸣”,而在掌握好“ 混合共鸣” 的前提,就是要很好的掌握好咽腔共鸣。咽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它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适应歌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歌唱者发出的声音产生共鸣。

(2)喉头稳定与共鸣的调节

当我们在歌唱发声时,喉头积极的利用喉外肌的作用向下挡气,与气息形成了对抗,进而建立了歌唱时稳定的共鸣管道。喉头的这种对抗,随着歌唱者音域的变化、语言的变化、音量强弱的变化、音色明暗的变化等等它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在歌唱时,喉头形成了轻微的有规律的变化时,这就是喉头在对抗下的相对稳定。喉头的相对稳定符合歌唱者发声的共鸣原理和人们自然发声的规律,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音圆润。在歌唱中,声音和咬字在喉头的作用下相对稳定并且得到统一。当我们在歌唱作品时,要最大限度的运用和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因为,共鸣腔体对歌唱者的音色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歌唱时我们必须控制好各个共鸣腔体,很好的掌握喉头的相对稳定,还需要放松的心态和各共鸣腔体与喉头的完美配合。

二、如何使喉头在歌唱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歌唱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完善的咽壁力量、再加上打哈欠的练习和字母u的发音练习,是在歌唱中保持喉头相对稳定的有效方法,我们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正确的呼吸方法不论是一个好的歌唱家还是初学声乐的学生,呼吸永远是一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尤其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更是尤为重要。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吹蜡烛:气息均匀稳定的吹点燃的蜡烛,这一方法能够使得呼吸较平稳而有力的发出来,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闻花香,这一方法能够使呼吸较为深的吸人腹部,使横隔膜有充分的张力;狗喘气:模仿小狗快速的呼吸,这一方法可以锻炼横隔膜的肌肉,从而使横隔膜的肌肉特别有弹性。

2、打哈欠练习法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打哈欠” 时,我们的鼻腔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舌头平放,口盖收缩成一个拱形的样子,舌根与后咽壁形成一个固定的空间,此时,喉头正处在一个深呼吸的状态,这时实现了喉头的低位置,而且喉头处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当我们借助于“ 打哈欠” 的时候,会很容易的形成喉头低位置,这时歌唱者发出的声音非常饱满而且圆润,甚至没有系统全面学过声乐的人,运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发出较为浑厚饱满的声音。

3、U母音练习法利用u母音可以使喉头相对稳定并且处于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当我们在练习u母音之前,我们应该必须做好气息的功课。在吸气的过程中打开喉咙,使它处在打哈欠的状态下,柔和的抬起软愕,口腔形成一个良好的共鸣腔体,气息准备好,然后开始起音。在练习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进行五度练习或者八度练习。同时还要继续保持打哈欠的状态,声音位置集中,及时的调整管道的变化,从而使喉头处在放松的状态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结语

本文对喉头的相对稳定与共鸣器官的调节做了阐述,希望能和更多的声乐爱好者进行交流并得到更多的宝贵意见,也希望能够帮助初学者能更轻松的理解喉头的相对稳定与共鸣调节的重要性。

篇6:研究P2P网络中的病毒检测与防御论文

研究P2P网络中的病毒检测与防御论文

P2P 网络之中具有大量的节点,在网络环境之中,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安全性都相对比较低。而P2P 网络又具有匿名,共享速度快,等特点。P2P 网络的这些特点为网络病毒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P2P 网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一旦一个节点被病毒感染,很快就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P2P 网络巨大的安全隐患给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有关P2P 网络安全防护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和滞后。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对P2P 的安全性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 P2P 网络病毒分析

P2P 网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其中的病毒能够利用和蔓延开来。因此,P2P 网络病毒的泛滥与P2P 网络自身的结构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探讨P2P 网络病毒之前我们需要对P2P 网络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1. 1 P2P 网络结构

P2P 网络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之后得到广泛运行的结构模式有三种三种,本文对着三种结构模式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种是集中式P2P 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一个或多个节点索引服务器来提供节点查询应答服务”P2P网络之中的节点在其上线之后,索引服务器之中将会存储它的所有的信息,通过索引服务器,用户可以查询节点上共享的其他节点的所有的信息。这种模式的P2P 结构之中,虽然存在一个结构中心服务器,但是它与其他的文件下载模式采用的客户端/服务端模式仍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的突出表现就是信息的存储位置不同。在P2P 结构之中,信息存在于各个节点上,而客户端/服务端这种模式下信息存在与服务器之中,同时这种模式之中客户端的用户无法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而在P2P 模式之中用户端是可以实现互相通信的。P2P 网络的这种集中式网络结构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算法,通过节点就可以查询索引服务器进而获得存储于节点上的信息。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的明显和突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旦索引服务器出现故障或受到攻击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工作,那么整个P2P 网络体制就会无法运转。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和维护索引服务器是非常重要的。

P2P 网络的第二种模式是完全分布式网络结构。在这种P2P网络结构下,没有集中的索引服务器,节点间通过端与端之间的连接实现一个逻辑覆盖网络。整个网络结构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网路之中相邻的节点之间通过广播进行信息的查询和传递。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不需要中心服务器,解决了网络结构中心化的问题。在这种结构模式之中通常不会出现单个节点的问题,但是在这种模式之中,所有的节点都是未知的,在网络规模较大时,查询的泛洪会导致信息的泛滥以及消耗大量的宽带从而造成沉重的网络负担。这种模式下信息的查询还存在查询结果不确定,网络半径不确定的风险。

第三种P2P 网络结构是混合式。这种模式总吸收了集中式P2P 结构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完全分布式的较强容错性两方面的优点。混合式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别是索引节点,搜素节点,用户节点。

这三种节点的划分是根据各个节点在整个网络结构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划定的。在网络运作的过程之中用户节点仅仅是资源共享节点,不处理额外的信息;搜索节点是用来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信息的查询工作,索引节点的作用是进行网络范围内的搜索记录工作,索引节点是从搜索节点之中选取出来的。混合式P2P 结构的查询速度比完全分布式有极大的提升,同时查询的结果也更加的准确还消除了完全分布式之中的搜素迟缓问题。

1. 2 P2P 网络的特点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P2P 网络的行为特点和运行机制,本文选取了第三代混合型P2P 网络结构之中的Bit Torrent 网络做为实例进行一次详细的分析。选取Bit Torrent 做为实例是因为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Bit Torrent 流量占据了整个P2P 流量之中的50%以上。同时Bit Torrent 协议也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P2P 技术协议。BitTorrent 网络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共享平台。

Bit Torrent 网络做为一种典型的P2P 结构网络,其具有P2P 网络的所有典型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每个下载数据的客户端也会同时将数据上传给其他客户端,因而能充分利用用户富余的上行宽带”。第二个特点是在Bit Torrent 网络之中,没有“服务器”与“客户机”的区别。在网络实际的运行过程之中每一个“客户机”就是“服务器”。在运行的过程之中,一个用户在下载的同时上行的宽带也会向其他的用户提供该用户已经下载完成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下载的人数越多,实际的网络宽带就越大,下载的传播速度就越快。Bit Torrent 网络协议与传统的网络协议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Bit Torrent 网络协议与传统的网络协议的区别在于:Bit Torrent 在数据的应用层之中将所有的数据分割成了体积较小的数据块,在传输的过程之中,是以数据块为基本单位进行传输,这样传输的优点在于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度和并行性,并且能够降低资源共享者的宽带消耗。

信息的发布者在Bit Torrent 网络之中发布信息时是根据共享资源来生成特定的种子文件。所谓的种子文件具体是指依据一定的编码规则描述共享资源的概要信息,索引信息以及资源的校验码信息。校验码是通过哈希算法而生成的。哈希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把待发布的目标文件虚拟的分成若干个体积相等的分片,而后在对每个分片计算哈希值。”种子文件是整个Bit Torrent 网络之中的共享资源的索引文件。在用户需要通过Bit Torrent 网络获取资源时首先将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源对应的种子添加到Bit Torrent 软件之中,然后创建下载任务。下载节点会通过种子查询到所需资源的共享点信息,当用户连接上共享点之后,用户便可以从节点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信息。在这个过程之中,由于每一个用户可以同时向多个共享点请求共享,因此每一个节点的宽带负担都比较小,故流量分布比较均匀整个网络还能保持比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Bit Torrent 网络由5 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静态元信息文件。这个文件是由共享资源的初始拥有者制作的这一文件也称做torrent 文件。实质上该文件就是前文所论述的种子文件。第二部分是普通Web 服务器,该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用户发布种子文件和为用户提供种子文件的下载。第三部分是Tracker 服务器,该服务器是一个中心服务器,它的作用是保存,追踪和传输各个节点的信息,该服务器实质上就是前文所论述的索引服务器。用户可以在这个服务器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的下载节点,然后自行选择其中的节点进行下载。第四部分是指分布式哈希表网络。该网络的作用是查询下载同一资源的用户并对节点之中的信息进行分布式的存储。第五部分是下载用户。在P2P 网络之中,下载用户既是原始的“下载者”同时也是原始文件的拥有者。在P2P 网络之中,节点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别的地方下载文件分片;第二个方面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文件分片提供给其他的需求者。

1. 3 P2P 网络病毒传播机理分析

P2P 病毒就是指以“P2P 网络为活动空间和传播途径的病毒”。在P2P 网络之中节点担负着服务器,路由器,客户端等多种角色,这直接导致了节点的拓扑信息极易被病毒利用。利用这一特点病毒在P2P 模式之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无用扫描,只需要以自身的身份混入正常的信息之中,就可以在不引起任何网络异常的前提下快速的在P2P 网络之中快速的进行大范围传播。P2P 病毒的在传播的过程之中通常是依附在正常的P2P 信息之中,因此用户在通过P2P 网络下载资源时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感染了P2P病毒。

2 P2P 病毒检测与预防方法

完整的P2P 网络之中具有数量众多的节点,不同的节点检测与防御病毒的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进行P2P 网络的安全防护时首先应以节点为核心建立P2P 对等端的病毒检测节点。在以节点为核心的保护措施的建立的过程之中,我们要考虑到如果病毒的检测节点只具有自身的病毒检测和防御能力,那么我们设计的P2P 网络保护机制将无法确保那些自身防护能力较弱的节点是否能够面对病毒的攻击。为平衡P2P 网络之中各个节点的防卫能力的差异,我们需要构建的等端P2P 网络病毒检测节点不仅能检测自身是否带有病毒,还可以对病毒进行有效的抵御。

P2P 网络中的病毒检测与防御节点是基于P2P 对等端的构建而实现的。这一安全保护机制是在P2P 网络正常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之中,对信息进行病毒检测的。在P2P 网络工作的过程之中,节点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行针对病毒传播的防御工作。节点通过加载P2P 病毒的三元列表进而识别出P2P 网络之中带有P2P病毒片段的数据分片。此后该分片会通过Tracker 注册及DHT 扩散的方式除去携带病毒资源之中的swarm。此后在此节点上的传输过程之中便不会再有病毒的数据分片,这种方法将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下载者下载到的资源之中包含的病毒。这样以对等端构建的P2P 网络中的检测与防御节点,既能让P2P 资源传输更加的便利与快捷,还能够有效的增强P2P 网络病毒的检测与防御功能。

在 P2P 网络之中,当普通下载的过程之中对等端与病毒的防御节点连接之后,病毒的防御节点请求之中包含了一部分病毒的数据片段之后,实质的下载完成之后,下载的对等端也会得到若干并不包含病毒的数据分片,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是,此刻下载用户得到的数据并不是上一个请求节点之中对应的数据,而是防御节点为避免病毒进一步快速传播而构造的无害数据,实质上当节点检测到病毒之后,节点就会进入受防御的节点保护状态进行节点的隔离保护。含有病毒的数据在重复的传播的过程之中,下载节点会不断的向病毒所在的节点请求数据块时,防御节点并不将含有病毒的数据分片传递下去,而是生成一个无毒的数据块进行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之中,当包含病毒的数据分片的校验码错误之后,此一数据分片失去继续传播的能力。

3 结语

P2P 网络之中匿名,自由等一系列优点使它无法避免的成为了病毒和恶意代码的攻击对象。本文在充分的研究了P2P 网络的各种结构的结构特点之后,分析了P2P 病毒的传播机理,最后提出了一种确保P2P 网络安全运行的方法。

篇7: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与发展趋势论文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与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组织并创办的非盈利机构的总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化馆的建设,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达到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的公共文化权益,需要明确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定位,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方向。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未来发展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文化馆发展现状分析,地方文化馆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及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对基础文化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找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满足我国人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馆在贡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1.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机构

文化馆是从属于政府的文化事业单位,其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等方面,主要由各类文艺创作辅导干部组成,通过从文化艺术角度上进行收集、整理、训练、组织、培养地方或社区文化活动,宣传、示范、演练、宣传和推广先进文化。

2.文化馆是推动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

文化馆的作用在于服务城市文化建设,丰富人民业余生活,促进人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活质量的高低,与文化职能部门工作质量、方式以及策略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政府基层文化部门,文化馆除了积极策划和开展城市文化活动外,还要积极引导人民建立社区文化中心,起到推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城市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3.文化馆承担着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除了要弘扬现代先进文化外,还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将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文化注入社会发展中,传播现代文化的同时,还要继承、弘扬和发展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发以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许多传统文化发展艰辛。新时代下,我国文化建设除了要展现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外,同时要继承与弘扬民间传统艺术,使我国社会兼具现代韵味与古典文化。

二、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受到了影响。文化馆作为政府投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其全部资金均由投入4。但是由于各地区存在经济差异,从而导致对文化经费投入差异。经济收入低的地区也不可能将财政费用过多投入文化馆建设中,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规模、功能以及数量等方面都不尽人意,不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且由于投入资金的影响导致部分文体活动无法开展。

2.文化馆服务团队的专业素质及水平不高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具备奉献精神、专业素质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从现阶段我国文化馆人员组织情况分析,仍存在人员不足,员工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导致文化馆服务团队人员结构复杂的现状,有工作调动、其他企业转动、复员转业、大学毕业分配等5。专业人员配备不合理的现象称为各级文化馆中的常见问题。在文化馆公共服务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是问题的关键。文化馆团队专业水平及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息息相关。文化馆团队专业人才的缺乏、技术水平弱化直接影响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3.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形式脱离了时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为全体人民提供全面、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虽然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投入限制,部分文化馆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导致了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部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足,无法实现全面覆盖。此外,传统的服务内容、形式都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此不感兴趣,无法起到宣传、示范、推广等作用。

三、提高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作用的措施

1.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其开展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文化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重视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文化馆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以及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不同,导致各地文化馆发展出现了差异。因此,各级政府要重视当地文化馆建设,通过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投资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为文化馆服务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意识

文化馆管理层领导需要立足于文化馆平稳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对促进文化馆发展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文化馆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大其管理力度,并构建独立的监督部门,并且不定时抽查文化馆的工作情况,通过加大监督、指导以及抽查的方式来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水平,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通过设定相关工作标准以及指标,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定时定量的考核,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完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发展。

3.提高文化馆服务团队专业素质

要不断完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种基础建设,构建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并定期更新各项基础设施,保障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同时定时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保证文化馆日常运行与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同时需要适当调整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例如添加计算机设备的购入,加强相关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由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人工进行处理,并且文化馆中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专业性、文化性等特征,因此,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选择需要符合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以及工作负责的员工,并不断加强对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员工进行新型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馆的职能和作用不断凸现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馆的物质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软实力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这就要求文化馆建设要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从创新上着手,从思维上突破,多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体活动日益提高的需求。

作者:孔素琴 单位:兴化市文化馆

注释:

1.龙滔,周铭蓉.“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图书馆的实践——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探索[J].图书馆,,21(3):31-34.

2.朱亚超.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是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J].城市地理,,13(20):271.

3.曾黎.如何办好文化馆书画摄影展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之我见[J].南方论刊,,14(8):98-99.

4.谢莹露.浅谈县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记溧阳市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品牌的建设[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23(11):339-339.

5.晏翠华.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与未来发展探索[J].中文信息,2015,16(6):28-29.

篇8:小议社会分层中女性的阶级位置与阶级认同论文

小议社会分层中女性的阶级位置与阶级认同论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阶级位置;阶级认同;社会分层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介入到社会分层研究当中以来,女性的阶级位置与阶级认同,一直是这一领域内争论得最为激烈的议题。本文对西方社会学界围绕这一争论而产生的文献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希冀对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女性主义介入社会分层研究:从批判前提开始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thesecond-wavefeminism)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学者开始介入到社会分层研究当中。这种介入,往往以对男性主流社会分层研究前提假设的批判开始。

最有影响力的早期批判当属琼・亚克尔(JoanAcker)于197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她认为,关于女性的社会位置,传统研究或明或暗地形成了6个基本假设:(1)家庭是分层系统的单位;(2)家庭的社会位置(socialposition),由家中男性家长的地位(status)所决定;(3)女人生活在家中,因此,她们的地位由她们从属于的男性的地位所决定;(4)至少从阶级结构中的位置这一方面来说,女人的地位等同于她男人的地位,因为家庭是等量衡量的单位;(5)只有当女性不附属于男性时,她们才自己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6)在许多方面,女性与男性并不平等,但是对分层系统的结构来说,这并没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传统的分层研究成了一种“智识上的性别歧视”(IntellectualSexism):许多社会学家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与性别分工相联系的“男性养家糊口”假定,并认为男性和女性有着各自的特殊领域,其中女性的领域是家庭和家务劳动,男性的领域则是市场和带薪工作。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分层过程和结构中的女性位置和性别因素被忽视了,分层理论成了一个只是关于白人男性的理论。

其他女性主义者则将批判的焦点聚集在两个议题上。第一,将家庭(family)作为分层唯一的重要单位。伊丽莎白・加尼思(ElizabethGarnsey)认为,这一做法既模糊了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也忽视了越来越的女性参与到劳动市场当中并饱受不平等的事实。事实上,社会学应该更加关注妇女的工薪劳动和家务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各自与资本主义体制的关系,以及对阶级结构和阶级意识造成的复杂影响。

第二,“丈夫阶级起源论”。米歇尔・斯坦沃茨(MichelleStanworth)认为,将女性的阶级位置等同于她们丈夫的做法不仅并非总是必然的,而且还遮蔽了阶级分析中一些最有意思的议题。它既混淆了女性与她们丈夫不同的阶级体验(classexperience),又忽视了将男性与女性区分开来的不平等,本身就是阶级系统运作的结果。[3]安东尼・赫斯(AnthonyHealth)和尼克・布里滕(NickyBritten)则提出了一种“联合分类”(jointclassification)模型,认为家庭成员的阶级地位不应化约为家庭中任何一员的阶级地位,而应该根据他们个人职业地位的所有可能组合来进行判断,其中,那些夫妻双方处于不同职业阶级的家庭则应视为具有双重阶级性质。[4](P46-60)在稍后发表的一篇论辩性的文章中,他们更是试图用数据证明,就解释女性在职业上的不平等来说,她们自身的限制条件而不是丈夫的阶级位置更有意义;她们的选举和生育等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她们本人而非丈夫的职业。

二、对传统模型的捍卫和修正

面对女性主义者猛烈的批判,主流社会分层理论家不得不做出回应。首先站出来的是新韦伯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戈德索普(JohnGoldthorpe)。1983年,戈德索普发表了一篇题为“女性和阶级分析:捍卫传统观点”的著名,为传统模型中引发激烈争论的两项主张做出辩护:(1)之所以将家庭而非原子化的个人作为分层的基本单位,是因为家庭作为将收入集中起来的消费单位,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受益于任何成员的赚钱能力。也就是说,所有家庭成员拥有同样的物质利益(亦即阶级利益),阶级斗争发生在家庭之间,而非家庭内部;(2)已婚女性的阶级地位取决于她们的丈夫。虽然很多女性参与到劳动市场当中,但是由于家庭中性别分工和社会上男性霸权的继续存在,大多数家庭的经济命运仍然更多地依靠丈夫的职业,妻子的就业模式仍大多可以用丈夫的阶级地位来解释。[6]1984年戈德索普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前述斯坦沃茨、赫斯、布里滕的文章进行反驳,并对罗伯特・埃里克森(RobertErikson)的“支配模型”(dominancemodel)赞许有加。[7]埃里克森的主张是:家庭的阶级地位与“支配等级制”中位于最高地位的那个人相一致,而大多数情况下,拥有最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成员(往往是劳动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人)处于支配地位,由于性别平等的存在,这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男性。

事实上,“支配模型”后来也为戈德索普所接受,这有他与埃里克森合著的著作为证(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支配模型”视为一种“新传统模型”)。[9]在这部主要考察社会流动的著作中,关于女性的阶级状况,他们坚持认为,尽管女性的就业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决定她们的观念方面,“夫妻关系上的阶级”(conjugalclass)比“职业上的阶级”(occupationalclass)更有意义:比如,在主观阶级认同(subjectclassidentification)方面,埃里克森和戈德索普利用一组数据,试图证明“已婚妇女的阶级认同,确实通常与她们丈夫的阶级位置有关,而不是她们自己”。[10]其他学者的调查也声称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不管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女性职业的阶级特征似乎对他们的阶级认同并没有什么影响。这些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戈德索普才敢宣称,他们所使用的“阶级图式”不考虑性别,没有什么要指责的。阶级分析要讨论的只是阶级而不是性别,不要苛求他们的阶级图式能解释和性别有关的现象。换句话说,那是性别研究的事情,和阶级分析无关。

作为社会分层另一个主要流派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奥林・赖特(ErikOlinWright)则试图通过更加明确地界定已婚职业妇女的阶级位置来回应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他认为,虽然戈德索普那种将女性的阶级位置等同于她们丈夫的职业阶级的做法有明显缺陷,但简单地以女性自己的工作为基础来界定她们的阶级位置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很多“跨阶级”(cross-class)的家庭中,情况比较复杂。①为此,赖特发明了“直接的阶级位置”和“间接的阶级位置”这两个概念,前者与个人的直接职业和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相对应,后者指的是个人与生产资料之间非直接的联系。家庭妇女、儿童、老人、失业者、学生,这些人的阶级位置完全由间接关系所决定。职业妇女的阶级位置,则需要考察对阶级认同来说,直接和间接阶级位置在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差异。②以美国和瑞典两国为调查对象,赖特得出结论认为,间接阶级位置对妻子比对丈夫有更大影响:例如,与同工人阶级女性结婚的中产阶级男性相比,同工人阶级男性结婚的中产阶级女性更有可能认同她们的工人阶级身份。[12]另一份以挪威和瑞典为样本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与同中产阶级男性结婚的工人阶级女性相比,同工人阶级男性结婚的工人阶级女性对“工人阶级”的身份认同要更高。

珍尼恩・巴克斯特(JaneenBaxter)在这一议题上的主张,则有点缓和的味道,不过在核心观点上仍然非常坚定。她承认,在说明主观阶级认同方面,阶级位置本身并不是一个充分的解释变量,无论对男性还是对女性来说,教育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指标,因此,要想了解男性和女性的阶级认同,就必须更细致地了解个体的'个人特征。但是,在她所研究的4个国家(美国、瑞典、挪威和澳大利亚)中,在决定阶级认同方面,丈夫的阶级位置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而且丈夫阶级位置的影响并不根据妻子阶级位置、工作时间、教育程度和收入而发生变化――没有证据显示女性就业的增长挑战了传统模式的主张。

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替代性模型

然而,无论是以戈德索普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还是以赖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平息来自女性主义的批评。琼・亚克尔认为,不管传统分层研究怎么辩解,它们都仍然将“性别”和“阶级”视为两个不同的现象,将性别分层和阶级分层视为有关不平等的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系统。而事实上,性别分层总是包含着经济和权力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正是在同时构成了阶级结构的关系系统中得以生产和维系的。也就是说,女性在阶级结构中所处的情境也正是她们在性别结构中所处的情境,阶级或分层不是性别中立的。[15]罗斯玛丽・克罗普顿(RosemaryCrompton)则认为,这两种主流分层理论所提供的阶级图式(classscheme),都是以职业为基础的阶级结构测量法,他们根据个体的职业,把他们分派到某一种阶级模式的某一个位置上,然后再把这些位置汇总成阶级结构。虽然这种“无视性别”(gender-blindness)的阶级理论在抽象层面上并没有什么致命的缺陷,但是一旦面对经验性现象,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职业的构造过程当中,性别是一个核心的因素,所以,在职业结构中,阶级因素的影响不能同性别因素的影响分离开来,可戈德索普和赖特的阶级图式,都将“阶级”和“性别”被视为两种分离的现象。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阶级分析只能停留在“职业汇集法”这一霸权的进路上,从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分析阶级形成、阶级意识和阶级行为这样的问题。

更多的学者则继续在经验的层面上对传统观点的辩护提出质疑。她们对戈德索普将家庭视为拥有无差别物质利益的同质性单位提出了质疑。她们指出,家庭不仅并非总能将收入集中起来,[17]而且夫妻双方在实际分配资源时也并不能总是均等,这在收入、[18]食物[19]的分配上都有所体现。此外,女性也没有与男性平等的生活机会。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女性参与市场能力的提高,不仅传统的原子化家庭开始瓦解,而且到底谁在家里说了算也越来越难确定。

作为一种替代性的主张,许多人开始呼吁将个人(individual)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强调女性的阶级位置应该由其自身的特性来决定。凯思琳・里特尔(KathleenRitter)和洛厄尔・哈金斯(LowellHargens)在1975年针对全职女性做的一份研究显示,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工人阶级女性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而不是丈夫的职业环境中获得她们的阶级认同;[21]伊丽莎白・范・韦尔塞(ElizabethVanVelsor)和伦纳德・毕利(LeonardBeeghley)则报告说女性的阶级认同来自于自身特征,以及她们丈夫和父亲特征的一个联合,不过这两名学者调查的对象既有全职女性,也有兼职女性[22]――这倒提示我们注意,女性的工作时间也许是决定她们阶级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最有名的相关研究,要属南茜・戴维斯(NancyDavis)和罗伯特・罗宾逊(RobertRobinson)于1988年所做的一份调查。他们强调,在决定自己的阶级认同时,已婚女性更强调自己的特性而不是丈夫的特性,而且,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女性参与有薪工作的增长、生育率和结婚率的下降,都扩大了他们的独立性和个人主义倾向。

更激进的反对者甚至主张,不仅全职家庭主妇的阶级位置不等同于她的丈夫,而且,家庭中的支配性社会关系也应该被视为是一种阶级关系。这种主张认为,家庭内的生产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亦即家庭内生产模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生产模式通过支配和从属的性别关系得以建构,在这种模式中,家庭劳动力(家庭主妇)相对于非劳动力(男性家长),处于一种被支配和被剥削的阶级位置。这样,一个无产阶级男性的妻子,就不处于工人阶级的位置,而应该被称为“无产阶级家庭劳动阶级”。

当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多的研究者试图采取一种折中的立场。安妮特・索伦森(AnnemetteSorensen)在一篇著名的综述中就认为,当研究者需要勾画阶级结构,或者劳动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时,“个人”是一个合适的分析单位;当研究者关注家庭生活的物质状况、它的生活方式、它的利益,以及它所提供的生活机会时,则应该将“家庭”视为阶级分析的基本单位。[25]经验研究上的发现也变得更加包容,很多研究既认同传统模型的一些主张,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一篇以澳大利亚的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指出,已婚妇女的特性并非如传统模型所说的那样没有意义,对女性来说,其自身和丈夫的特性都很重要;但是已婚男性来说,主观阶级认同却只是一种男性派生的现象(amale-derivedphenomenon)。[26]约翰・齐普(JohnZipp)和埃里克・普鲁特(EricPlutzer)更是提出了一种“分层和阶级政治的动态模型”(dynamicmodelofstratificationandclasspolices)。他们认为,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都对阶级分析采取了一种结构进路,认为一个人现在的阶级位置形塑了其阶级利益。但是,阶级更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亦即一个人的阶级认同由其过去和现在的阶级经历所塑造,因此应该将其出身伊始的、以前的和现在的阶级位置综合考虑进来。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他们得出结论:(1)大多数伴侣的阶级认同和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存在一种家庭阶级位置(familyclassposition);(2)这种家庭阶级的效果与夫妻是否有共同的消费类型无关;(3)“跨阶级”家庭中夫妻一致的程度并不比“阶级相同型”家庭要低,这就削弱了个人主义视角的核心原则;(4)丈夫更容易受妻子初始的阶级位置而不是现在的阶级位置的影响,而妻子则更多地受丈夫现在的阶级位置的影响;(5)因此,一种关于阶级的动态模型比结构模型更好;(6)阶级分析的最合适单位应该是“家庭中的个人”。

至此应该做一个简短的小结。虽然围绕“性别-阶级”而展开的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中最为热烈的议题之一,但实事求是地说,一致性的结论还远未得出,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得出。早期的大多数争论,关注的是分层研究的基本单位(家庭还是个人),以及各种因素在决定妇女阶级位置和阶级认同上的影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考察和澄清阶级和性别之间相互联系的各种具体形式,研究立场和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给这一争论拍一张暂时性的快照,并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面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真问题,为挑战、修正、弥补,甚至重建西方性别社会分层理论的诸假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9:检测技术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论文

1 机械制造行业中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况阐述

结合当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检测技术其实指的是利用各种物理知识, 结合具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设备或产品进行检修和维护, 通过相应仪器的使用, 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处理[1]。检测技术不仅在机械制造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其他行业中也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篇10:检测技术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 可以减少产品出现尺寸、形状以及性能方面的缺陷。检测技术的运用全部依靠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进行, 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方法融入, 可以为检测技术提供更多科学的、准确的数据参数, 检测人员可以不断对产品进行调整, 直至满足标准为止。

其次, 提升产品的精度和质量。很多机械制造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在改善检测技术方面, 其目的都是想充分发挥检测技术的优势作用, 提升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最后, 检测技术运用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能够促进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观念的转变, 检测技术的运用与更新, 是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 对企业的发展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检测技术的运用

就当前检测技术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的检测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传感器、置换设备和成像部分。三者之间是的运作机理:传感器将检测的事物信息转化成电信号信息, 置换设备把电信号信息转化成数据, 显示部分将数据呈现在设备上, 工作人员对呈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2]。

自动化的机械制造系统已经逐渐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制造理念, 其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已经不再是对产品事后的测量, 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场所进行的在线测量, 对产品的检测结果能够对其制造的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秉承检测的环境和制造的环境也会形成很强的一致性, 在自动化的制造系统当中, 数字化、非接触的测试技术同机械制造的一体化测试技术和机器人测试技术等应用技术都取得了其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业化应用当中。

目前, 检测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运用范围非常广, 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检测技术的运用。检测技术运用, 给机械制造行业的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让机械制造行业能够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 解决产品精度和质量方面的问题。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中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这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本次探究, 文章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 详细地探究检测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

汽车制造行业中, 发动机当属最重要的一部分了。现阶段, 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发动机检测的时候, 已经形成了一种智能化的模式。在汽车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情况下, 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生产能力也不断增强, 对汽车发动机的检测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已经由以往的直显示测量仪器升级为统计分析测量仪器, 这进一步提升了对产品精度和质量的控制能力[3]。

另外, 在对整车装配的实施监控中, 检测技术也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作为汽车制造的最后一步, 检测技术应用在政策转配中, 将每一步的`装配过程采用计算机的录入, 借助置换设备, 检测过程中的信息逐渐转化为实际的电信号信息, 显示在显示设备上, 工作人员通过对显示数据的分析和检测, 实现了对整车装配的实施监控。这样一来, 整车装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纳入检测系统中, 出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发现, 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 减少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机械设备和产品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机械制造行业产品质量的控制,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技术的运用。要想提升机械制造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企业就必须重视检测技术, 加大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 不断改善检测技术的不足之处,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保证产品的质量,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11:餐饮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分析和研究论文

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菜肴的口感、外观以及品质, 并且具有延长保质时间、便于加工操作等功能, 但是当前, 一些商家受到利益的驱使, 在食品加工中肆意滥用添加剂, 可能导致食用者身体受到伤害, 严重甚至导致食用者出现化学中毒的情况, 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以及公众生生命安全, 因此, 规范滥用添加剂行为, 已经成为我国加强餐饮食品监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1]。

1 现行的添加剂检测方法

1.1 着色剂检测方法

当前, 着色剂按照性质和来源, 其可以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其中违法使用的合成色素包括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合成色素的主要检测方法为色谱法,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精密度和灵敏度, 可以适用于调色酒、果冻、糖果以及饮料等饮品中的色素检测[2]。

1.2 甜味剂检测方法

我国检测甜味剂的标准测定单一、应用面窄, 每次检测只能测定一种甜味剂, 而且检测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甜味剂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液质联用法、离子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等, 其中液相色谱法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

1.3 防腐剂检测方法

防腐剂是当前食品添加剂中的最常见类型, 其检测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气象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 我国对于防腐剂检测具有明确的标准, 利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法, 可以同时完成对多种类型防腐剂的检测。

1.4 护色剂检测方法

护色剂主要是指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制品, 其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 同时, 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法也经常用于护色剂检测中。

1.5 漂白剂检测方法

漂白剂对食用者健康具有严重危害, 我国也对漂白剂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餐饮食品只能在熏蒸中应用漂白剂, 其中典型使用案例为馒头熏蒸[3]。我国检测漂白剂的主要方法为酶催化发、离子色谱法以及重量法。

2 当前餐饮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第一, 样品处理相对繁琐, 大多数处理方法和特定基质使用范围较窄, 难以满足当前食品基质多元化的需求, 处理方法难以发挥全部作用;第二, 检测方法或者标准都是按照添加剂种类进行制定, 检测只能测定添加剂中少数几种成分, 检测方法缺乏系统性, 难以满足多种添加剂测定;第三, 当前, 添加剂的种类不断增加, 很多新型的添加剂并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第四, 一些添加剂缺乏确证方法, 主要以色谱法作为测定方法, 检测结果缺乏合理性;第五, 添加剂物质种类较少, 其中大多数为基质简单或者纯品, 无法与餐饮成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的基体进行有效匹配。

3 完善餐饮食品滥用添加剂检测方法的相关措施

3.1 简化处理程序

我国相关检测机构要加大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进一步简化处理程序, 结合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线固相萃取快速溶剂萃取等行业领先技术, 对样品处理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 进而解决当前样品处理回收率较低、提取不完整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

3.2 引进先进设备

相关检测机构要积极引进行业领先的检测技术、检测手段以及检测设备, 例如质谱联用、电感耦合、气质联用、液质联用以及液相色谱等设备等, 结合当前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情况, 完善以及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加大对确证方法的研究。

3.3 研发标准物质

针对当前添加剂检测标准物质基质简单、种类少、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问题, 检测人员要积极研究具有较强实用性以及普遍性的物质作为基体, 并且研发适用范围较广的标准物质。

3.4 研发现场检测方法

针对当前添加剂检测流程复杂、现场检测薄弱等问题, 检测机构要积极研发完善且精确的现场检测方法, 例如利用生物传感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比色法等技术, 积极开发快速的`、准确的、经济的以及便于携带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实现实验室检测与现场检测的有效互补。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人民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些违法商贩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而大量添加添加剂, 进而提升菜品的口感和色泽, 对食用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 我国检测机构需要加大科学研究, 不断完善检测方法、技术和标准, 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 进而促进我国餐饮行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铮, 陈洁群, 黄少填.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 2017 (23) :29-30, 33.

[2]李小佳, 马康, 弓爱君, 等.酒类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5) :1451-1458.

[3]邹志飞, 林海丹, 易蓉, 等.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现状与应用体会[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4) :375-382.

【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相关文章:

1.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及质量管理初探论文

2.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3.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4.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5.《确定位置》教学课程反思

6.确定位置优秀教学设计

7.《位置的确定》教学案例

8.六年级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9.搞好室内环境检测严防有害气体污染

10.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室内环境检测中采样位置与数量的确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