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

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

2022-11-11 12:50: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谦谦公子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

篇1: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

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

幼小衔接重在心理和能力―访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

记者:目前北京的学前班多吗?

沈心燕:北京市内学前班比较少,原则上幼儿园不得设学前班。郊区小学设学前班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有些地方的孩子没有条件上幼儿园,通过学前班为孩子升入小学、适应学校生活作准备。

记者:为什么不提倡设学前班?

沈心燕:学前班有种预备班的性质,教授孩子汉语拼音和加减法等部分小学知识,为小学教育打前站。但是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幼儿园结束后,完成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没有任何障碍。但如果孩子在学前班过多涉及小学知识,孩子升入小学后不得不重复学习。由此,容易导致孩子学习态度不积极,上课听讲不认真等,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那么学前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沈心燕:幼小衔接主要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孩子能力和心理的衔接,包括观察能力、自理能力、任务能力和责任能力等,例如你要让孩子明白完成作业是他的责任。所以,学前教育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孩子记住多少个拼音,会算多少道题,而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孩子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记者:那么学前教育该如何教呢?

沈心燕:幼儿园的教育和小学教育差别较大,幼儿园教育应该直观化和形象化,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小学教育更多靠语言传授。所以幼儿园老师应该通过游戏、看图排序和听故事等,让孩子从听懂一件事到重述一件事,层层递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同时,由于孩子很难理解数学关系,所以数学教育要力争意义和有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记者:山东、重庆等地都出台法规,规定幼儿园不得开设拼音等课程,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沈心燕:我不赞成规定得太死。国家对幼儿园数学教程的要求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这是出于整体考虑。但由于个体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应该由学校结合孩子的水平基础,决定怎么教和教什么,而不要规定得太死。

篇2:沈心燕: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发现

沈心燕: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发现

翻开珍藏的记忆,有我与孩子们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有一番感悟,愿与幼教同仁分享。

那是我带的一个大班,班上转来一个叫晨晨的男孩。他的到来让班上“热闹”了许多。游戏时,他不是把这个小朋友的积木抢走了,就是把那个小朋友给推倒了。一次,活动区游戏结束了,晨晨从活动室门口往自己的座位走,他一边走一边不停地与别人进行“主动交流”,引起一连串告状声,“老师,晨晨揪我的辫子”,“老师,你看晨晨又打我了”……一路走来,他共招惹了11个人。面对众人的非议,他却兴奋得不亦乐乎。

与此相反,别人主动与他交流,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无论你叫他还是和他说什么,他都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理会你。爸爸妈妈更是拿他没有办法,每天放学妈妈都要紧紧地拉住他,否则必定要开展一场“老鹰捉小鸡”的追逐,稍不留神他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有一次,他回家时又跑丢了,被同班的家长从大街上领回来……

从晨晨妈妈那里我了解到,晨晨的父母从外地来京做生意,平时很忙。由于家里无人照管,晨晨常常被带到生意场上,而那里都是成人,与他交流的方式就是“逗”他。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把“招惹”别人当作交流。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自己对他人的一种表示亲近的游戏。同时,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关注他、与他交流,致使他我行我素,成了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然而,进了幼儿园,又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造成了许多不愉快。妈妈怕他受委屈,来我园之前已帮他转过6个幼儿园了。

晨晨的生活经历让我理解了他的种种行为表现,怎样让晨晨接纳我这个新老师,愿意和我说话呢?我开始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动物,班上的动物角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一天,我见他在院子里很专注地蹲在地上看着什么,走过去才发现,他正在观察一只背着食物的小蚂蚁,专注的神情让我不忍打搅他,于是,我也和他静静地看起来。看到他总是在小蚂蚁行进的路上设置障碍,我随手递给他一片小树叶,他把叶子放在小蚂蚁面前,小蚂蚁爬上去,他兴奋地告诉我:”沈老师,快看!快看!它爬上去了!”我赶紧问他:“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小蚂蚁的家在那里,它背着粮食回家,我想看看他是不是能爬过障碍物!”“好!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你说他爬过树叶还认识家吗?”我由衷地问他,他用少有的真诚态度坚定地说:“我说他一定会回家的。”我说:“那我们一起看看!”于是,我们又一起静静地注视着小蚂蚁的行踪。小蚂蚁翻过树叶,径直爬回了家,晨晨又一次兴奋地冲我叫起来:“沈老师快看!快看!它真的回家了。”为了使我们的谈话在他的兴趣点上不断延续,我又提出:“你知道小蚂蚁在地下的家是什么样的`吗?”他说:“是不是一个洞?”我有意不置可否地说:“你想看看吗?”晨晨一连说了好几个想看,于是,我们开始约定,让他按我画的图纸回家找一个糖浆瓶,为蚂蚁准备新家,明天我们再一起捉蚂蚁……

这就是我和晨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和他第一次有了情感上的交流。此事以后,他对我不再是置之不理,但是,对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仍然需要我反复说,他才会有回应。

针对他喜欢动物的特点,我们又约定:请他把自己心爱的小乌龟带到班上,我向他学习喂养小乌龟的方法,并请他照顾班上的小动物,这样就有了我俩之间每天交流的内容和时间。为了解决他不愿回应他人的问题,围绕照顾动物,我刻意每天不定时请他教我喂乌龟,或者叫他过来和他玩一个小游戏、教他一个小魔术。开始,由于他不知道我叫他为什么,每次总要叫好几遍,于是又有了另一个我俩之间的约定,每次我都会问他,下次我叫你几声你才会理我?他告诉我:七次、五次……然后我们会拉钩确认,然而每次他都会以少于我们认定的次数来回应我,及时鼓励和肯定又使我们之间的约定中的次数明显减少,这种游戏的方式使晨晨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他学会了回应别人。

随着我和晨晨之间情感的日渐加深,他越来越愿意亲近我。为了使他能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尽快融入小朋友的游戏中,我们又常常作为游戏中的母子,一起出入娃娃家、商店、医院,我时时会为他能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中出主意……

就在我沉浸在晨晨进步的喜悦中时,一天活动区游戏,他与小朋友之间又发生了不愉快,我想就此事和他单独聊聊,就叫他过来,不成想他又像以往那样,仿佛根本没听到,自顾自地在教室中转来转去。我想一定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但还是想看看他在转什么。只见他在这个活动区看看,那个游戏区瞧瞧,看着他无所事事的样子,我更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我压住心中的一丝不满,迎过去问:“晨晨,你在做什么?”晨晨真挚地对我说:“沈老师,我想找一把椅子给你坐。” “为什么要给我找椅子呢?”“我想你坐着说话不累。”晨晨简短的回答让我感动也让我惭愧……

基于晨晨的过去,当我看到他转来转去的时候,主观地断定他老毛病又犯了,事实上,他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回应我,他“转”的目的是出于关心我,同时,为了不影响小朋友的活动,找到一把可以搬出来的椅子,他才转了一个区又一个区。这些都说明晨晨已经开始关注和关心他人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流露出内心的那一丝不满,如果没有那一句询问,而是出于主观判断误解了他,错将孩子的好意当故意,错将进步当退步,那将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怎样的阴影?!同时,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转的原因是什么了。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始终让我铭记不忘,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是教育的开始。发现让我了解了晨晨的兴趣爱好,使我和晨晨之间有了独有的话题和共同关注的事情,并使他能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感受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快乐。发现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时机和切入点,在共同照顾自然角的过程中,晨晨学习着关注和满足他人的需要。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和性格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有目的地主动发现,发现他们的需要和进步,发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新的发现会使我们对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也会使孩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永远有新的发现。

做老师的要善于走出思维定势,摆脱经验束缚,学会发现。

沈心燕,1976年毕业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后,她历任业务园长、区教研员、区教研室主任。荣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她坚信,“我们教育方法的最大成功,永远应该是引导幼儿自发地进步”。为了追求这一成功,她努力将教育与研究同步,使自己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从中探索教育的规律,掌握教育的主动权,研究使她每天都在感受职业的魅力,享受工作的快乐。

篇3:沈心燕:帮助每个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沈心燕:帮助每个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北京西城区教研室 沈心燕)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推销员被派到同一个地方推销鞋子,不久,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就很沮丧地回来了,原因是那个地方的人都不穿鞋,他认为鞋子是不会卖出去的。而另一个人则非常欣喜地留在了那里,他则认为这里有着巨大潜在的商机。结果,前者一事无成,而后者却因此成为富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导致行为和结果的不同。同样,看待幼儿的角度不同,也可能导致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的不同,并对幼儿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此,愿老师们能从以下两个故事中分享我的感悟。

从飞飞的“闹”说起

记得在我刚开始带班的时候,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一个叫飞飞的男孩子。别的老师带班时他好好的,但只要是我带班,他就兴奋过度,经常出怪声扮怪样,做出点影响集体的举动,我就不由得说他几句。渐渐地我俩的关系越发紧张,我感觉他总是有意和我作对:越是我不让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在我的眼皮底下做给我看,然后,睁着大眼睛等着我的批评指责。好像不说他几句他就不会安静,我呢,同样是不说他几句心里就不舒服……结果,每天精心准备的活动都被他搅得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改变现状,在班上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上课时无论飞飞做出何种举动,我都尽力不去注意他,故意冷淡他,这种方法虽然有些成效,但是,我依然百思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飞飞在我面前如此之“闹”。

感悟: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丰富着我对幼儿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多少年以后我才理解了飞飞行为背后的原因。事实上,他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引发我对他的关注。然而.每当飞飞以“闹”的方式来满足被关注的心理需要时,我看到的只是他的外在行为,给予他的回应不是批评就是冷淡.而我关注的态度与方式又在不断地强化着他的负面行为。

回想刚刚工作的我,每天最紧张的事就是能否顺利地组织各项活动.为此,怕出问题的心理使得我格外关注活动中的点滴问题,面对问题我又常常分不清,哪些问题源自于教师的组织和方法,哪些问题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为了将飞飞每次的“出格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对于他点滴的“不对劲”我都不敢放过,而不断的负面提示和批评.都在有意无意地伤害着飞飞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化着他的负面行为。帮助他建立着消极的自我概念。而不良的自我概念又是导致飞飞负面行为的内在原因。

现在.每当我想起对飞飞造成的伤害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时,就会怀有深深的愧疚。它让我意识到:老师最不该伤害的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由一份自我评价引发的思考记得在一次“教育新观念和新方法”的'系列讲座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自我概念”对人的影啊。当时正值我接了一个新中班,班上个性强的孩子多,于是,我想用这一理论来解读班上的孩子们,并尝试改变我的教育行为。于是,我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请家长帮助询问和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你是班上的好孩子吗?你有哪些优点?老师喜欢你吗?喜欢你什么?你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什么?

通过问卷调查,我得知全班100%的孩子认为老师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老师,并能讲出喜欢的理由。但是有两个孩子认为自己不是班上的好孩子。其中一位叫小鹏,他自述的理由是自己爱打人。孩子们的自我评价,引发了我的反思。

小鹏生活在离异家庭里,他跟着妈妈住在姥姥家,由于舅舅的不接纳又使妈妈经常以泪冼面,争吵的家庭环境给小鹏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我明显地感觉到小鹏对谁都怀有敌意,常常莫名其妙地动手打人。有一次,刘毅只是从他身旁走过,他上去就给了人家一拳。当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打人”,他的对答更令我震惊,他说:“我一看刘毅的表情,就知道他要打我,所以我打他。”这一回答反映出小鹏的防御心理和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为了改变他的行为,我以前也做过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感悟:望着小鹏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虽然自己从未讲过小鹏不是好孩子这样的话,但是他的这种感觉一定是我给予的。小鹏爱打人这是事实,问题在于对他的优点我看到了多少?弘扬了多少?我只关注问题、关注缺点的行为带给小鹏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阴影。要改变小鹏的行为和自我评价.首先应改变的是教育的关注点和教育的方式。

当我将帮助小鹏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我的教育行为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天上午角色游戏时,小鹏又像往常一样头戴大沿帽,手握指挥棒,玩着他最喜欢的警察游戏。一会儿,他见司机没有听他的指挥,就开始举着指挥棒满院子追汽车要打人家。

此时的娃娃家正乱作一团,原因是妈妈肚子疼,躺在床上已经不能动了,家里人有的端水送药,有的帮忙揉肚子,有的在商量赶紧上医院。见此情景,我随即给娃娃家的爸爸出主意:“我们应该赶快请警察帮我们叫辆出租车把妈妈送医院,不然妈妈会有危险的。”听了我的建议,娃娃家的成员们纷纷跑到外面请小鹏帮忙截车。这一游戏情景将小鹏追车的蛮横行为合理化了,在满足了娃娃家要求的同时,又将小鹏引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很快他就把车带到了娃娃家,并亲自指挥着车辆把妈妈送到了医院。

为了让小鹏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把病人送医院以后,我提议全家应该每人想一条理由去感谢警察。当小鹏听到来自娃娃家的谢意后,看得出他很兴奋。为强化他这种感觉,在游戏分享时,我又特意表扬他,并请娃娃家的成员讲一讲各自的感受。妈妈说“当时我肚子特别疼,疼得我走不了路了,幸亏警察帮畦用车送我去医院。”爸爸说:“当时我很着急,谢谢警察帮助我找车追车……”

感悟:我及时将小鹏的负面行为赋予了正面意义,帮助他将追车打人的行为转变为追车助人的行为,并通过娃娃家成员的感谢与感受.又使这一归因得以强化。让他从中感受到:帮助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树立我是愿意帮助人的好孩子这样一种意识。

结合小鹏爱当警察的特点,我在日常游戏中利用角色意识帮助他纠正不良行为,启发他学着为别人做事。游戏时我常常提示他:“想一想,警察叔叔会怎么帮助别人?看一看,我们可以帮助大家做些什么?”于是,小鹏走东家、串西家,帮助娃娃家换煤气,为司机修车,替商店送货,俨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警察的形象。他的主动服务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和肯定,也为他改善同伴关系,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为了使小鹏将游戏中的模仿行为转变为生活中的主动行为,将角色中的约束力转变为进步的动力,同时,也为了帮助小鹏消除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我注意营造关心、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我和孩子们共同开展了“中一班的故事”、“天天进步”等活动。请小朋友们共同感受、发现和讲述发生在我们集体中间的好人好事。每天的讲述和反馈活动,帮助我和孩子们将关注点集中在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需要上,也使小鹏和全班孩子一样天天在感受来自于集体的温暖,感受自己的进步,天天对自己抱有希望。

一次,小鹏的手戳伤了在家休息,大家怕他独自在家闷,就共同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向他介绍这几天班里发生的事情,又集体录制了一盘磁带,里面有孩子们的祝福、讲的故事、笑话和唱的歌。我们希望这盘磁带带着大家的关爱能够伴随小鹏独自在家的时光。

在小鹏收到了大家的来信和充满爱心的礼物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要妈妈送他来幼儿园,小鹏的到来使班上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孩子们见到小鹏手上裹着纱布,既关心又怕碰疼他。于是,我们又一起讨论怎样帮助和保护小鹏。在大家的充分讨论下,有的负责帮助小鹏洗手、照顾他吃饭,有的负责帮他搬椅子、铺床叠被,还有的专门负责保护他的手不被人碰到。

小鹏被感动了,小鹏的妈妈也被感动了。在小鹏病好后,妈妈特意带着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亲自到班上向全班小朋友表达谢意。小鹏在感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爱心和肯定的同时,也学着传递着自己的爱心,每天午睡起床时,他总是畦不停地帮助别的小朋友叠被、抬床;在游泳返回埘,他主动把自己的帽子戴到忘记戴帽子的小朋友头上

小鹏在这一件件小事中不断地改善着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一点点地确立着良好的自我概念。

感悟: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但自我概念形成却源于成人的评价和周围环境的评价。教师是关注孩子的优点,还是关注孩子的缺点,会影响着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心理感受。关注优点就会使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欣赏,这种感觉会帮助他们成长。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是正常的,他们要学习就要尝试错误。活动室应该是允许孩子尝试错误的地方.犯错误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优点。“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一位优秀牧师的感悟.让我们以此共勉。

【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相关文章:

1.教研室主任工作总结

2.教研室主任工作计划

3.学前教育县级教研计划

4.县区学前教育教研计划

5.全县学前教育教研计划

6.学前教育下半年教研工作计划

7.初中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

8.教研室主任述职报告

9.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计划

10.口腔科教研室主任竞聘稿

下载word文档
《西城区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沈心燕访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