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

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

2022-11-01 09:01: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iimmmaa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欢迎阅读与借鉴!

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

篇1: 安平桥导游词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在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交界海湾上。宋绍兴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后建成。它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全桥长2255米,宽3-3.8米,桥墩361座,桥上有水心亭、楼亭、中亭、雨亭、宫亭等五座。桥东头有白塔,高22米,五层六角空心砖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长桥,相映成趣。

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长桥的两旁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栏杆柱头雕刻着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皆为南宋的石刻。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

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在桥头有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

1961年3月,五里桥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拨巨款重修巳倾圯塌断的桥墩桥板,修复三座桥亭、桥塔和桥栏。掘除桥两侧淤积,恢复水映长桥美景,桥下游处今辟了公路和闸桥,交通更加方便了。

篇2: 安平桥导游词

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上筑憩亭,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安平桥全长20xx米,桥面宽3至3.8米,共361墩。桥面用4至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至11米,宽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吨,最大则重25吨;桥上筑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

安平桥的桥板,都是二三支的石料每条都是重数千斤以上的,当时科学还不发达,没有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仅仅靠手工操作及简易工具;运输方面,没有载重卡车,陆路肯定行不通。所以该项石料,都从金门辖下的大百屿采取,用船由水道运来。而这样沉重的石板,怎样架设,也是大难点,当时的工匠使用巧妙的方法,就是从水路运输利用海运载到桥墩的位置,当潮水高涨的时候,船也随潮高而将石板轻易地托起,与桥墩对齐固定,到了潮退的时候船随潮水下降了,这样石板就安放桥墩上,解开了绑扎石板的麻绳,船也就可以脱离了后驶开;如果潮水上涨未能达到需要的高度时,即把杉排排地垫进船下,使船只浮升至适当的水位时,把石板移动安置在桥墩上待潮水下退时,把船和杉排解开分离;而在水浅的区域或海坪上,架设时把石料卸在桥墩边利用绞绳的旋转器(安设在桥墩上),用绳把石料缚住,沿着架设的斜辑吊装到桥墩上;这两种方法就是请人周亮工《闽小记》所谓“激浪以涨舟悬机以牵引”的施工方法。

篇3: 安平桥导游词

今天,我见到了安平桥。

安平桥坐落于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镇的交界处,全长共2255米,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五里桥”。

我们的车在一个写着“桥顶”的亭子前停下,下车后,我们开始徒步过桥。我们一行16人便拥挤着进了亭子。出了亭子,眼前一片开阔,桥面挺宽的,这整座桥全是由这种花岗岩石铺成,它既坚固又耐磨,从南宋时期算起,它到今天有871岁,期间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并保留现状,是现存最长的唯一一座梁式石桥。我们索性数起了这些长条形的石板,桥宽由6条花岗岩石铺成,每条长3米,全长五里,得有多少条石板铺成啊,想到这里,大家不由得惊叹了起来:光是凿这些石头得费多少劲,它们又是如何从大山石窟里运出来,如何在大海两岸铺设起这座桥梁,大家不由得啧啧称赞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来。

再看这些桥面,由于表面凹凸不平,石条与石条之间开了一条条的缝,起先我们都走得有点小心翼翼,加上赤热的太阳光毫无保留地把它秋日的火种泼洒向大地,我们面前仿佛徐徐展开一条星光大道,大家不觉欢呼雀跃了起来。踏着大道,我们脚步轻盈了起来,一眼望去,这果真是一座笔直如一的桥,我跳了跳,踮了踮,还是难以看到它的尽头,想想,还真是应了那一句:“天下无桥长此桥。”

桥两侧,是与桥齐平的芦苇,有些翠绿,有些干枯。再看碧波粼粼的湖面,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只可惜了湖面有些受污染了,湖水青一片,黑一片,紫红色的,咖啡色的这些色块交替出现,还时常有一些碍眼的矿泉水瓶、杂物等垃圾,真是令我们心生不满。稍远处点,那是白鹭的天堂。那片湖就显得干净了一些,绿地也不少,尤其一片小树林成了它们嬉戏的天地,只见一只白鹭擦破了这片宁静,它们便突地腾空而起,从一个地方出发,不一会儿又降落在另一个离起点不远的地方,我想它们也知道只有在这里,才是它们的天堂。

“出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我想我们的环保问题已危在旦夕了。很快,我们便走到了湖中心。湖中心了建起了一座亭,叫水心亭。亭的一侧修了一座庙,里面供奉的是关公佛像,我进去拜了三拜。走出庙,我看见庙两侧守护着两尊“护桥将军”,它们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那威武的样子俨然是守卫的英雄豪杰。

其实,这座桥不仅记录了它繁荣而风霜的过去,在湖心亭这里,它的现代化气息也被点缀了一笔。你看,沿着护桥将军下了石阶,寺庙对面是个开阔的上花园,园中心是一尊滴水观音,观音下面是放生池,里面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动着。花园的一侧是一条鹅卵石大道,另一侧是一排排的健身器材。老师建议我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大家便玩开了。

再往前,还有一半的路要走,老师让我们依体力而行,谁能走到桥尾,谁就是获胜者,体力不支的,也不必勉强,我们一哄而散,便比赛起跑步来。自然有先来后到的,也有半途而废,但大家一样玩得很开心。

好不容易,我们走完桥,又原路返回。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谁都那么开心,谁都有收获。

篇4:安平桥

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目录桥梁简介保护整治故事传说历史文化桥梁简介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 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 4~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保护整治

近年来,因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安平桥遭到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其水域,特别是两个桥头和中亭的水环境已遭到相当大的污染。桥体经上世纪80年代维修至今,受自然影响加上近年几次大的台风,桥体石栏及桥板多处受损,瑞光塔(白塔)常年封闭,铁栏围内杂草丛生,有碍观景。 现已建成五里桥生态湿地公园头(有湖有岛),依傍着五里桥,周遭建设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水体亦得到整治,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系水头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地方,成为泉州一个新兴的风景。

故事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 这事让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在的“龙湖”和“虺(hui)湖”。“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这两堆土就成了现在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 从此,孽龙再也不敢来兴风作浪。各地商旅船只,相邀而来。于是商业日益发达,庄稼则年年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座桥就被称作“安平桥”,因为桥长五里,又俗称为“五里桥”。

历史文化

古书记载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郭沫若留诗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郑成功家乡

“安平桥”就跨越在郑芝龙(郑成功父亲)家乡南安县和晋江县之间的海湾上,桥的另一头是安海镇。安海古时称为“安平道”,“安平桥”之名就由此而来。宋代改称为石井镇,明代又改称为安海镇,后来郑芝龙开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称为安平。后来郑芝龙的儿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中国后就住在安平,郑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难。郑成功渡海远征台湾逐走荷兰人后,为纪念他的家乡和母亲,就把荷兰人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员,改名为安平,就是现今台湾的台南市安平区。

历史成就

“安平桥”是宋代当地富商黄护捐资三万缗钱(一缗[mín] ,即一贯,串钱一千文)倡建的,于1138年开工,1152年完工,工程历时十五年。当时中国刚经历过女真族金国入侵,北方沦陷,徽、钦二地被掳,宋朝迁都杭州的大变局。如此政局动汤不安之际,民间仍能进行“安平桥”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见宋代东南沿海经济之繁荣、工商之发达和社会之安定,都可归功于海外贸易的蓬勃。 倡建“安平桥”的富商黄护,就是以经营海外贸易发迹致富的。黄护生于西元1086年(北宋哲宗元佑元年)。从小读书习文,本来有志于仕途,十七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后来改行习商,二十岁时随姑丈高纪昌到广东经商,后又渡海到渤泥(今汶莱)发展。三十岁时衣锦还乡,在安海街坊上开了十二间商铺,主营米粮、蔬果、杂货,次营饮食、海鲜、山珍,成为安海当地首富。 黄护博览群书,爱好篆隶、棋弈、诗谜等文人雅士的游戏,人称谜坛之虎将。喜欢结交高僧,常到龙山寺和高僧品茶论禅,聊一整天都不嫌累。由于黄护为人热心公益,街坊邻居们在1132年推举他为“里正”(里长),他“劝农桑、重工商、兴义学、立药局、辟婴堂、振武林、惩邪恶、禁博赛、整市容、严街鼓、明保伍”,认真建设地方、造福乡里。 1138年,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安平桥”,工程进行到一半,黄护就不幸病逝于1144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赠封为荣誉县长“晋江县尉”。黄护向来热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桥”,生平还捐地兴建了石井书院,和捐资整修安海龙山寺等。 黄护去世后,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至1152年终于全桥完工。后代安海镇桐林村黄氏一族,奉黄护为一世祖,郑芝龙的伯母黄慈慎和继母都是黄护的后代。

篇5:福建泉州导游词介绍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现管辖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待统一),共4区3市5县,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750万。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历史悠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泉州悠长的历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很难回答,我能告诉大家的就是泉州市在什么时候确定有人类生活的痕迹的。大约是距今170万年到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发展非常缓慢,约占人类历史总长的99.9%以上,他们以打制石器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而在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在泉州丰泽区鹧鸪山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砍砸器,就这说明了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到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包括后来在台湾海峡打捞出的古人类的肱骨化石,这一切都说明了泉州的人类史最迟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 在3000多年前,泉州跨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活动在晋江流域的是闽越先民。闽越族人是福建比较古老的居民,他们习惯“断发文身”,善于制造和驾驭独木舟,主要是过着采集、渔猎、原始农耕的海洋性生活。我们福建省的简称“闽”字的由来就是跟闽越族人有关。福建多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我们福建的一个地理状况。山多,自然林木也就多,林木一多,毒虫猛兽也就跟着多了,其中尤以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那么当时也比较落后,人们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阻止蛇虫对人类的伤害,在加上蛇在当时闽越族人的眼中也是一种比较神秘、有本事的事物,于是闽越族人就以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在身上纹蛇的图样,借此表明自己是蛇的后代,希望能因此得到蛇神的庇佑,不再受到毒蛇的伤害。那么当时他们还把蛇放在家中祭拜,福建的简称“闽”就是门内一条虫,这个字就是从这边来的。这个时期在福建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原人南迁的一个时期。在东汉末三国时代,当时的孙吴崛起于江东,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便着意向南发展,注重对闽中的经营,曾先后五次派遣军队进入福建,因此带动了大批北方汉民南迁。而闽南地区因为濒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拥有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自然就成为了南迁的汉民最先聚集的区域之一。中原人南迁与当时北方的局势有关。当时的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海上交通也发达。于是中原汉人不断通过海陆两路进入泉州,并且为泉州带了了铁农具、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尤其是晋朝王室的南迁,更使得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前面的发展。南迁过来的中原人沿江而居,为了表示他们对晋朝故土的思念,于是就把居住地的这条河流名为晋江,而居住地也因江名为晋江。在公元980年以前,晋江是现在大泉州的通称。

之后就进入了隋唐时期。隋朝虽然比较短暂,但是呢,隋政府却对航海事业比较重视,海上交通在此时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国内各大港口之间都有固定的航线,大陆和台湾也是有往来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为以后闽南辉煌的航海事业打下基础的时候。到了唐代的时候,唐代商品生产日益发展,商业渐趋繁荣,国际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我们国家对外交通有海、陆两线:陆路,是从我国西北,越过葱岭到达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而海路,就是由沿海诸港,东北至朝鲜,东至日本,南达南海诸国。由于陆路交通线上曾多次发生战争(如唐与东、西突厥的战争),往往使交通堵塞,而且陆路运输主要靠骆驼,运量少、运费高。海上运输则没有这些弊端,所以海运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公元9世纪中叶,泉州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分别是交州(今河内)、广府(今广州)、泉府(今泉州)、江郡(今扬州)】不过泉州航海业最辉煌的时代却不是在隋唐,而是在宋元时期。宋元时期因为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日益发达,而泉州港也迅速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成为了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世界性大港,被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重要起点之一。

明清时期的闽南同样拥有着辉煌的海上时期,但这时创就这种辉煌的并不单是繁荣的海上经济,还有海上战争。明朝时,主要是抗击倭寇。明朝初期时,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跑到海上,和日本的海岛勾结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倭患。后来明政府下令,禁止沿海人民泛海贸易,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使得许多沿海人民不得不冒险走私,而腐败的政府无力阻止,便趁机勒索敲诈,中饱私囊,这就使得很多人为了生存走上了亦商亦盗的道路。发展到最后便形成了与倭寇勾结,为害一方的局面。

由于福建抗倭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明政府派遣戚继光入闽,下决定启用了俞大猷。俞大猷是晋江人。他主张“备倭于陆,不如备之于海”。他征调大船,在月港、嵩屿招募水兵,建立起具有战斗力的水师。而戚继光在闽北、闽东大败倭寇之后,挥师进入漳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的军队将数千倭寇赶到了漳浦,用计歼灭了倭寇大部,剩下的被俞大猷的军队全歼。隆庆三年(1569),海盗又勾结倭寇进犯诏安,被俞大猷的部队歼灭,至此,倭患才基本解决。

明朝的海上战争主要是抗击倭寇,而清朝的海上战争,则是和台湾有关。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一个人——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祖籍南安石井。公元1623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入侵台湾,霸占着我们的宝岛台湾,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才以厦门为根据地,将荷兰殖民者驱赶出台湾,收复了宝岛。郑成功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此时的台湾并没有归入清政府的版图,而是被郑成功作为一个与清政府抗击的据点。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将军不顾63岁高龄,带兵出征澎湖,攻取台湾,这才完成了祖国疆土的统一。

以上就是关于泉州历史的一些概括。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同时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体系。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些,因为我个人的知识有限,所以只是有关泉州历史很小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呢,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更多地去认识泉州、了解泉州。谢谢大家!

篇6: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1、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

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1962年,泉州开元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3月又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6年被评为全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修葺,现已焕然一新,金碧辉煌,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2、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顺义开元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开元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开元路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内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有廊厅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大殿和殿台四周的石栏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块敷演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并刻有猴子莲花等动植物图案。殿前有1对石经幢上镌《准提咒》和《尊生儿》。

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殿内还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夺目。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洞均置十八罗汉及二十四诸天尊塑像。此外还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寺内的藏经楼至今还保存着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3、福建泉州开元寺导游词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

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如唯识宗僧道昭居罗汉阁治唯识学,律师知H为支院泗洲律院开山,禅宗青原系义存禅师再传弟子、道溥禅师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至宋初开元寺共有120个支院,但不相统属。宋代,各宗派仍共存于开元寺。如熙宁年间(1068―1077),云门宗有评禅师主支院栖隐禅院;元丰年间(1078―1085),本州资寿院云门宗捷禅师法嗣可遵禅师主尊胜院;建炎年间(1127―1130),敦照律师居支院观主院,并按《南山戒坛图经》建甘露戒坛;淳熙年间(1174―1189),净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净创支院极乐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准许并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次年,由临济宗杨歧派雪峰可湘禅师之徒妙恩任住持。

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元末社会动荡,寺亦随之衰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命曹洞宗名僧正映为住持,重建甘露戒坛,一度中兴。正映之后寺又趋荒落。成化、弘治间(1465―1505),僧众流散四方,火药匠占据戒坛。万历初年(1573―1575)僧舍成为民居,戒坛、法堂沦为匠人之宅。二十二年(1594)檀越黄文炳禀于地方官,驱走匠人,恢复戒坛。崇祯八年(1635),曹洞宗中兴名僧元贤来寺开法,四众云集。崇祯十年(1637),总兵郑芝龙倡修大雄宝殿,全部换以石柱,开元寺开始复苏。民国时期,圆瑛、转物和转道三法师发愿重兴,遂向海内外劝募重修,当时转道慷慨出钵资数万元以为开办费用。圆瑛与转物于1924年9月进寺。圆瑛主持开元寺后,通过黄守恭后裔黄孙哲、黄祝堂向黄仲训、黄奕注和黄秀R等先生劝募,他们分别负责修建法堂、东塔、西塔三大工程的费用。修复工程达三年之久,至1927年才陆续完成。后来寺院的部分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成为囚禁壮丁的场所。

抗日战争期间,大雄宝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又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正面和西面环立白石栅栏,并栽刺桐。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连着拜亭是一片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平坦石庭院,此即拜庭,面积有2800平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两侧还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经幢,还有2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印度@堵坡式方型石塔。大雄宝殿,一称紫云大殿,又因间架植立石柱百根(实94根),亦称百柱殿,面积1400平方米。殿为重檐歇山式,为明末郑芝龙重建。殿内飞梁迭栋,斗拱雕刻飞天乐伎24尊。佛坛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为福建寺院所仅见。后殿中奉观世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还有两根青石柱,系从明代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中移来。

戒坛是中轴线上第二台阶的建筑。现有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顶式,系清康熙五年(1666)仿宋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坛为圆形,计分五层,坛上的立柱和四面雕梁之上,有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但有飘带,与大雄宝殿的不同。藏经阁是寺内中轴线上第三台阶的建筑,其前身为法堂,如今所见到的是1925年改建的双层楼阁,重檐四角、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800平方米。

阁内藏经相当丰富,计有4万多卷,其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的残卷,此外还有五代僧义英手写的《金银藏》残片、元代僧如照的血书《妙法莲华经》、明代僧q益亲笔题识的《梵网经》与明刻本《华严经》等。在寺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处各有一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湛的石雕,内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主。开元寺与东西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寺中轴线两边除东西塔外,东侧建筑有檀越祠,原祀黄守恭。准提禅林为东侧第二建筑,俗称小开元。西侧有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与桑莲古迹等。

篇7:福建泉州的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1.介绍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

2.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

3.安平桥作文450字

4.安平桥的作文

5.泉州旅游导游词

6.泉州清源山导游词

7.桥导游词

8.福建观光导游词

9.福建导游词开场白

10.泉州洛阳桥导游词讲解

下载word文档
《福建泉州安平桥的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