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萝月的经典散文
“素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苎萝月的经典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苎萝月的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苎萝月的经典散文
苎萝月的经典散文
印象中,苎萝是一座小山,就在当年西施家的附近。所以,有人向我提到苎萝月时,第一感觉是个美女;及至又听说苎萝月的真名叫李国林时,又自以为是地判断,这肯定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头了。
这么想应该是有些依据的。陶山建议在人生论坛,设个专门发表诗词曲赋的版面,据说这是几位诗词爱好者的愿望,这其中,他就提到了苎萝月。
开版面是很容易的事,名称却颇费周章。想来想去想不好,只好到古书中去找。翻来翻去,看到了一个书名,就这个了: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很快建了起来,苎萝月版主及时到位。
对于诗词之类,说真的`,我连“喜欢”二字都不敢说,最恰当的说法,恐怕是敬畏。不夸张地说,我自幼就对诗词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却从来不敢稍稍往那里伸一指头。
于是,对苎萝月版主便也有了一种敬仰。
苎萝月对论坛管理似乎颇为外行,迫使她经常发“悄悄话”向我“求教”。正如我不了解她的情况一样,她对我也一无所知,一度以为我是什么单位的办事人员。
有一回,苎萝月说希望能见见我,恰巧那天晚上我正要出去理发,顺便还打算去书店看看。顺理成章的,约好时间在书店门口不见不散。
平时很少出去,尤其是夏天,外面热得烤人,只能乘夜风凉转上一圈。书店门口看不出谁是想像中的苎萝月,正不知所措着,有人过来问,梅芷先生吗?
这才发现,苎萝月不是男的,而是50出头的女子。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说了些什么,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道别后,望着她推自行车、跨自行车的背影,心里想,这人身体还真是不错,瞧那姿态动作,多轻盈。
其实我又自以为是了。后来才知,苎萝月的身体并不怎么样,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死过两回的人。
23.5公岁那年(这是她的原话),她突然患了脑溢血,经抢救才拣回一条命。54岁,又发急病,经查,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疾患,叫什么“肾错构瘤”。当时,医生说得很可怕,可她却不信那个邪,不顾医生及儿女劝说,毅然决然地从医院里跑了出来。
由于自己的境况,向来特别敏感一个“病”字。心里免不了对苎萝月有了更多的关注。
听到过不少人对苎萝月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说她对诗词有很深造诣,更难能可贵的,不知道她哪来那么旺盛的精力。
熟识了之后,话便多了起来。每次见面或通电话,苎萝月都三句不离诗词,每每此时,我只有虚心听讲的份。
好多次想下决心跟苎萝月学习,最终还是觉得自己吃不了那个苦,作罢、作罢。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强调多活动,比方晨练、比方跳舞、比方K歌。苎萝月的活动也很多,跑来跑去,不亦乐乎,当然主题永远只有一个,为她所钟爱的诗词帮朋助友,奔走呼号。
苎萝月常常觉得自己“积薄”,所以很想学习学习再学习。那一年,她居然自费去中国美院规规矩矩做起学生来。消息传来,佩服之余,却也不免为她担心,毕竟年岁不饶人……换做是我,无论如何不会有这样的勇气。
近来,苎萝月却常在电话向我诉苦。她在海盐带外孙女,小宝贝特别可爱,只是作外婆的却感觉自己如困守孤岛的孤鸟一般,想飞翔想鸣叫,却是无可奈何。
我理解她的心情,却不信她是孤岛孤鸟,最起码,诗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被禁锢的。
苎萝月说想读很多很多的书,学很多很多的东西,说自己总是觉得奇怪,老大不小了,细细寻思,却丝毫找不出老的感觉,相反,心之深处时时刻刻有许多萌动生发,时时刻刻只想再做点什么。
我笑了,以前好用老当益壮作比,如今的苎萝月,何老之有?要说有,也是风华正茂。
听了我的话,电话那头传来欢快无比的笑。可以想像,她肯定在一个劲的点头。
我问苎萝月,你会不会很快写一首诗出来,只为风华正茂?
篇2:西施 / 咏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译文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注释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鉴赏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篇3:李白《咏苎萝山》赏析
诗人:李白 朝代:唐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古诗赏析
【注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赏析】
这首题为《咏苎萝山》的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颂扬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而吟就的。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今江苏吴兴)之战,越军大败,退守会稽。越王勾践采纳大夫范蠡之计,暂时忍辱受屈,向吴国求和。吴越议和后,勾践立志报仇雪耻、兴邦复国。他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悬挂着的`一颗苦胆,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苦心焦思,不忘国耻,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又派范蠡到民间寻访美女,送进吴宫,以消磨吴王的心志。范蠡访遍越中,最后在浦阳江边找到了一位秀媚出众,又怀爱国之心的西施。经过三年的培训后,西施带着特殊的使命,来到吴国。吴王夫差对西施备加宠爱,但西施时刻牢记亡国之耻。她细心观察姑苏城的地形和军事设施,画好一张地图,派人送回越国。越王收到地图后,立即制订作战计划,兵分两路出击,一举攻克姑苏,灭掉了吴国。
多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浣纱女子。有关她的遗迹,几乎遍布吴越各地。萧山旧属越国西境,有关西施的古迹颇多,大部分分布在今临浦通济一带,主要有苎萝山。
越王勾践因战败被吴王夫差囚禁三年,因其在吴表现“忠恭”,遂被夫差放还,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报仇。他一边假装向吴王表示恭顺,一边又不露声色地“遣送巧工良材,让其广修殿宇,以耗尽其钱财。”又意欲“选送绝色女子,以移其心志”。他对大夫文种说:“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文种也建议选择美女媚惑吴王。
于是,越王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便派遣相面的遍游国中,选择美女,终于得到绝色美女——西施、郑旦。
西施是浙江诸暨南五里的苎萝山下砍柴人的女儿。这山有东、西二村,多数都姓施,女子在西村,所以叫西施。郑旦也在西村,与西施相邻,两家都临江而居,每日里一起在江上浣纱,红颜花颜,交相辉映,好象一对并蒂的芙蓉。
其时,西施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漂亮姑娘,“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她因家里贫穷,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可是,粗布旧衣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
她貌似天仙,光彩照人。
勾践选择了西施、郑旦二人,便命相国范蠡用百金聘之,用綺罗制成衣裳让她们穿上,又用多重帷帐的车子让她们乘坐。国人慕美人之名,都想一睹风采,便争相到郊外迎候,道路一时为之堵塞。范蠡于是就带领西施在驿馆中停留,传谕:“想见美人的,先交金钱一文。”并设下一个柜子收钱,柜子一下子就装满了钱币。美人登朱楼,凭栏而立,从下面望上去,飘飘乎像天仙一般。美人在郊外逗留了三天,所得金钱无数,统统归于府库,以充国资。
越王便在会稽城外的土城建了一座美人宫,让西施、郑旦在美人宫里接受培训,并派老乐师教授二人歌舞伎艺,学习宫廷礼仪,装扮容貌举止,经过三年的培训,纯朴的农村姑娘已脱去了“朴鄙”的土气,学会了宫廷礼仪和歌舞伎艺,变得柔情无限,媚态横生,且礼伎也尽善尽美。又饰以金玉,坐上宝车,所过街道,香风远近都能闻到。又选择了美婢旋波、移光等六人为侍女,派相国范蠡到吴国进献。于是西施、郑旦两位原本纯朴美丽的农村姑娘就成为越王施行“美人计”的工具,成为越、吴两国政治、军事斗争的“武器”。
范蠡进见吴王时说:“东海贱臣,感大王之恩,不能亲率妻妾,伏侍左右,搜遍国内,窃有二遗女,越国跨下困迫,不最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夫差望见,以为是神仙下凡,魂魄俱醉。
吴国忠臣伍子胥坚决反对,并劝谏吴王说:“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灭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美女乃亡国之物,王万勿爱也!”可是夫差不听,遂受其女。
夫差得到美女西施、郑旦便神魂颠倒,夫差把西施更名为“夷光”,郑旦更名为“修明”,越即入吴,二人方上苑中,兵士望见,以为神女。这两个美女都是天姿绝色,夫差都很宠爱,而妖艳善于诌媚的,更推西施为第一。于是西施独夺歌舞之魁,居姑苏之台,擅专房之宠,出仪制相同于妃后。郑旦居吴宫,嫉妒西施的得宠,郁郁不乐,终年而死。夫差哀怜,把她葬在黄茅山,立祠祭祀。
吴王夫差为了满足贪欲,为了淫乐大修宫室,筑姑苏之台,横亘五里,并建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又建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大摆妓乐,轻歌曼舞,日夜与西施为水嬉;令王孙雄特别建造馆娃宫于灵岩之上,铜沟玉槛,装饰珠玉,作为美人游息之所。又建“响屧廊”,什么是响屧?是鞋子。把廊下凿空,用大瓮铺平,上面再盖上厚板,令西施与宫人穿鞋绕行,铮铮有声,所以叫做响屧。如今灵岩寺园照塔前小斜廊,就是遗址。
篇4:咏苎萝山的翻译
,此诗是一首杂体诗,主要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勾践故事,着重歌颂了西施献身的可贵精神,此诗作者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下面是此诗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咏苎萝山原文: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咏苎萝山主题思想:
《咏苎萝山》这首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勾践故事,文中介绍了西施的出身,颂扬了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
咏苎萝山字词解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篇5:咏苎萝山的翻译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咏苎萝山赏析:
这首《咏苎萝山》的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颂扬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而吟就的。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篇6:咏苎萝山的翻译赏析
咏苎萝山的翻译赏析
《咏苎萝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词全文如下: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注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翻译】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赏析】
这首《咏苎萝山》的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颂扬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而吟就的。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篇7:咏苎萝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古诗简介
《咏苎萝山》是盛唐“诗圣”李白所作,这首诗春秋战国时期的勾践故事,并且颂扬了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
注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赏析/鉴赏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篇8:咏苎萝山,咏苎萝山李白,咏苎萝山的意思,咏苎萝山赏析
咏苎萝山,咏苎萝山李白,咏苎萝山的意思,咏苎萝山赏析 -诗词大全
咏苎萝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注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译文】 无【赏析】这首题为《咏苎萝山》的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颂扬西施可贵的献身精神而吟就的。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今江苏吴兴)之战,越军大败,退守会稽。越王勾践采纳大夫范蠡之计,暂时忍辱受屈,向吴国求和。吴越议和后,勾践立志报仇雪耻、兴邦复国。他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悬挂着的一颗苦胆,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苦心焦思,不忘国耻,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又派范蠡到民间寻访美女,送进吴宫,以消磨吴王的心志。范蠡访遍越中,最后在浦阳江边找到了一位秀媚出众,又怀爱国之心的西施。经过三年的培训后,西施带着特殊的使命,来到吴国。吴王夫差对西施备加宠爱,但西施时刻牢记亡国之耻。她细心观察姑苏城的地形和军事设施,画好一张地图,派人送回越国。越王收到地图后,立即制订作战计划,兵分两路出击,一举攻克姑苏,灭掉了吴国。
多年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浣纱女子。有关她的遗迹,几乎遍布吴越各地。萧山旧属越国西境,有关西施的古迹颇多,大部分分布在今临浦通济一带,主要有苎萝山。
越王勾践因战败被吴王夫差囚禁三年,因其在吴表现“忠恭”,遂被夫差放还,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报仇。他一边假装向吴王表示恭顺,一边又不露声色地“遣送巧工良材,让其广修殿宇,以耗尽其钱财。”又意欲“选送绝色女子,以移其心志”。他对大夫文种说:“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文种也建议选择美女媚惑吴王。
于是,越王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便派遣相面的遍游国中,选择美女,终于得到绝色美女――西施、郑旦。
西施是浙江诸暨南五里的苎萝山下砍柴人的女儿。这山有东、西二村,多数都姓施,女子在西村,所以叫西施。郑旦也在西村,与西施相邻,两家都临江而居,每日里一起在江上浣纱,红颜花颜,交相辉映,好象一对并蒂的芙蓉。
其时,西施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漂亮姑娘,“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她因家里贫穷,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可是,粗布旧衣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
她貌似天仙,光彩照人。
勾践选择了西施、郑旦二人,便命相国范蠡用百金聘之,用_罗制成衣裳让她们穿上,又用多重帷帐的车子让她们乘坐。国人慕美人之名,都想一睹风采,便争相到郊外迎候,道路一时为之堵塞。范蠡于是就带领西施在驿馆中停留,传谕:“想见美人的.,先交金钱一文。”并设下一个柜子收钱,柜子一下子就装满了钱币。美人登朱楼,凭栏而立,从下面望上去,飘飘乎像天仙一般。美人在郊外逗留了三天,所得金钱无数,统统归于府库,以充国资。
越王便在会稽城外的土城建了一座美人宫,让西施、郑旦在美人宫里接受培训,并派老乐师教授二人歌舞伎艺,学习宫廷礼仪,装扮容貌举止,经过三年的培训,纯朴的农村姑娘已脱去了“朴鄙”的土气,学会了宫廷礼仪和歌舞伎艺,变得柔情无限,媚态横生,且礼伎也尽善尽美。又饰以金玉,坐上宝车,所过街道,香风远近都能闻到。又选择了美婢旋波、移光等六人为侍女,派相国范蠡到吴国进献。于是西施、郑旦两位原本纯朴美丽的农村姑娘就成为越王施行“美人计”的工具,成为越、吴两国政治、军事斗争的“武器”。
范蠡进见吴王时说:“东海贱臣,感大王之恩,不能亲率妻妾,伏侍左右,搜遍国内,窃有二遗女,越国跨下困迫,不最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夫差望见,以为是神仙下凡,魂魄俱醉。
吴国忠臣伍子胥坚决反对,并劝谏吴王说:“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灭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美女乃亡国之物,王万勿爱也!”可是夫差不听,遂受其女。
夫差得到美女西施、郑旦便神魂颠倒,夫差把西施更名为“夷光”,郑旦更名为“修明”,越即入吴,二人方上苑中,兵士望见,以为神女。这两个美女都是天姿绝色,夫差都很宠爱,而妖艳善于诌媚的,更推西施为第一。于是西施独夺歌舞之魁,居姑苏之台,擅专房之宠,出仪制相同于妃后。郑旦居吴宫,嫉妒西施的得宠,郁郁不乐,终年而死。夫差哀怜,把她葬在黄茅山,立祠祭祀。
吴王夫差为了满足贪欲,为了淫乐大修宫室,筑姑苏之台,横亘五里,并建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又建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大摆妓乐,轻歌曼舞,日夜与西施为水嬉;令王孙雄特别建造馆娃宫于灵岩之上,铜沟玉槛,装饰珠玉,作为美人游息之所。又建“响岳取保什么是响裕渴切子。把廊下凿空,用大瓮铺平,上面再盖上厚板,令西施与宫人穿鞋绕行,铮铮有声,所以叫做响浴H缃窳檠宜略罢账前小斜廊,就是遗址。
篇9:李白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赏析
西施/咏苎萝山原文: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咏苎萝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注释
1、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2、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这座庙原是苎萝村中的西施宅,后乡人为纪念西施,改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间,西施受封为苎萝乡48村的土谷神,改称娘娘庙。西施庙主体建筑现拆建为临浦镇通济中心学校,仅存余屋数间。西施庙门额为石刻阳文,是清光绪二年四月重修庙宇时的遗物,今尚存。
3、浣纱溪: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母亲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4、西施洗脚潭:在苎萝山西麓。相传,西施未离故里时,常在这里洗脚沐浴,现已淤积为农田,称西施畈。
5、范蠡庵:俗称“日思庵”,位于临浦镇施家渡村柴湾浣纱溪畔。相传,范蠡大夫在此访得西施,当地乡人为纪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传是当年西施入吴时的下船埠。
6、后江庙:又称起埠庙,在西施庙南,背依浣纱溪。相传,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归越隐居,在此起埠上岸,现尚存。
西施/咏苎萝山赏析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
【苎萝月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绿萝青青散文
2.守望的绿萝散文
3.看月散文
5.月光光优美散文
6.文笔映月散文
7.对月当空散文
8.晓月优美散文
9.绿萝 作文
10.绿萝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