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
“吃葡萄吐皮皮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
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
一、 活动目标:
1、 幼儿初步感受印尼歌曲的风格,熟悉音乐的结构。
2、 幼儿能根据图谱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 体会师幼合作、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 活动准备:
1、 画有各种水果的图谱、磁带。
2、 木瓜实物。
3、 铃鼓、碰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若干。
三、 活动过程:
(一)提供木瓜实物,使幼儿初步认识这种水果。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木瓜,我是一种来自印尼的水果,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印尼乐曲,名字就叫做《木瓜恰恰恰》,请你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幼儿欣赏音乐一遍。
提问:乐曲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国家的曲子?
(三)结合图谱,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1、教师随音乐帮助幼儿熟悉图谱。
2、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图谱中的水果,并进行拍奏。
(1) 教师示范。
提问:老师做了哪些动作?菠萝、樱桃、木瓜分别是用什么动作表示的?
(2)幼儿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
(四)提供乐器,与幼儿讨论乐器与动作的匹配。
1、出示铃鼓、碰铃、圆舞板。
(1)听听哪种乐器的`声音最高?
(2)拍头的动作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为什么?
(3)拍肩的动作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为什么?
(4)拍腿的动作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为什么?
(5)拍手的动作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为什么?
(五)幼儿随音乐进行乐器演奏。
1、 幼儿随音乐集体演奏。
2、 幼儿尝试边演奏边在前四句画有“樱桃”的地方同时念出“恰恰恰”。
3、幼儿当指挥,集体演奏。
(六)结束活动。
“你们表演的真棒,让我们一起到教室去品尝木瓜的美妙滋味吧!”
篇2: 打击乐活动:木瓜恰恰恰
打击乐活动:木瓜恰恰恰
活动目标:
1、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并能为基本节奏型匹配相应的身体动作。
2p引导幼儿在前四句句末,随音乐节奏边拍×××,边念“恰恰恰”。
3、培养幼儿对打击乐活动的兴趣,,在合作中体验打击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并能为基本节奏型匹配相应的身体动作。
活动难点:
随音乐节奏边拍×××边念“恰恰恰”。
活动准备:
音乐《木瓜恰恰恰》,带有各种水果的图谱,PPT课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p导入
请幼儿观看有关印尼的风俗民情以及生活习惯的图片,为引出课题做铺垫。
二p展开部分
1..初步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结构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的心情怎么样?(2)你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2.结合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型。
(1)你刚才是怎么拍的'节奏?(2)根据图谱引导幼儿拍出节奏
3.为基本节奏型匹配相应的身体动作。“”
除了拍手,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动作来表示?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1)幼儿分组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图谱中的节奏型(2)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指导幼儿根据预定的节奏方案设计配器方案
(1)教师简单的介绍乐器的使用方法(2)菠萝可用那种乐器演奏?怎么演奏?
(3)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指挥,幼儿演奏乐器
6.交换乐器演奏
(1)请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乐器(2)分声部演奏(3)教师指挥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
教师指挥,全体幼儿起立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篇3:大班音乐《打击乐--木瓜恰恰恰》说课稿
一、说教材1.《木瓜恰恰恰》是一首改编歌曲,曲风来自印尼的热带雨林风情。旋律活泼流畅、节奏明快跳跃、段落清晰分明、意境优美,里面有很多幼儿喜欢的水果,具有较强感染力。本乐曲以ab两段构成,且分段鲜明,易于幼儿欣赏分辨,较适合以打击乐的形式来诠释对乐曲的表现。2.随着大班幼儿对乐曲结构及对乐曲理解能力的提高,加上我班幼儿非常喜欢节奏表达方式,喜欢用各种乐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有一定的演奏基础,因此以《木瓜恰恰恰》开展打击乐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节奏活动带来的快乐,并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和同伴间合作演奏的能力。二、说活动目标认知和能力目标:1.能根据图谱和教师的暗示拍出相应的节奏,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木瓜恰恰恰》。情感目标:2.喜欢参加打击乐活动,感受和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三、说重难点重点:学习看图谱演奏乐器《木瓜恰恰恰》。分析:图谱教学在打击乐中为幼儿带来直观形象的可视效果,幼儿通过观察图谱的、大小和颜色深浅不同来区分节奏型,乐曲间的相互配合以及相互合作的规律。大班初期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学习看图谱完整演奏较长的曲目。难点:能看指挥进行分声部演奏,保持与集体的一致性。分析:在打击乐中,除了自我感受、自我表达音乐的风格,分声部合作演奏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的合作能力也有一定促进的作用。在器乐训练过程中,大家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并使自己的演奏与整体音响相协调。在打击乐演奏过程中学习看指挥,即努力使自己服从于整体音响形象。要使每个人演奏的音响服从于整体音响达到完善协调和一体的感觉,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四、说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木瓜恰恰恰》图谱一张、小铃、铃鼓、圆舞板若干。2.知识经验准备:课前认识过木瓜。3.场地准备:幼儿分成三大组,每组两个横排就坐。五、说活动流程欣赏音乐、自由动作——说说感受、了解乐曲风格——听音乐、看图谱、练习节奏——看指挥分声部打节奏——探索配器方案、看指挥乐器演奏六、说活动具体过程一、欣赏音乐、自由动作1.直接引出我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请大家欣赏,可以一边听一边用你喜欢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好吗?2. 幼儿自由动作。师生一起随着《木瓜恰恰恰》的音乐动作一遍,可以用舞蹈动作表现也可以拍打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现。分析:活动一开始我选择让幼儿听着《木瓜恰恰恰》的歌曲:跳着欢快的舞蹈,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乐曲明快的节奏,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二、交流感受,熟悉乐曲内容1.熟悉乐曲的音乐风格刚才的音乐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歌曲里反复出现一种好听的声音是什么?请幼儿拍手表示。教师小结乐曲的音乐风格。2. 了解歌曲名称请幼儿欣赏木瓜图片,引出乐曲名称《木瓜恰恰恰》分析:通过交流感受、欣赏图片,帮助幼儿回忆整理乐曲的音乐风格,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为接下去的打击乐中情感投入和打节奏做好准备。三、听音乐、看图谱、练习节奏1.看图谱,理解图谱,了解乐曲结构看,这首《木瓜恰恰恰》有几段不同的音乐啊?图谱上有哪些水果呢?还有什么也用来表示节奏呢?恰恰恰是用什么水果表示的呢?练习恰恰恰。2.点图谱,幼儿练习节奏三次接下来,水果要和大家玩一个拍手游戏,当我点的快时,大家要拍得快,点得慢时,大家要拍的慢。(1) 第一次教师清唱点谱,幼儿拍手(2) 第二次听音乐点谱,幼儿拍手(3) 第三次听音乐,一幼儿点谱,其他幼儿拍手提示幼儿在拍到恰恰恰时可以用嘴巴念出来。分析:这个主要环节是为目标1服务的。音乐活动除聆听感受之外,亲身实践更是诠释自己理解能力的最好体现。借助生动直观的图谱和教师的讲解,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和相应的节奏,较快地掌握看图谱打出正确的节奏,并在念打“恰恰恰”的节奏时,感受到乐曲快慢节奏结合所带来的乐趣。四、看指挥分声部打节奏1.教师唱谱,幼儿看指挥完整拍节奏一次下面我要来挑战一下你们,我来当指挥,看看你们这支小乐队能不能看着指挥马上拍出节奏。教师讲解看指挥拍节奏的要求。2.听音乐,幼儿看指挥完整拍节奏一次。分析:看教师指挥,分声部徒手练习,为接下去的乐器合作演奏作铺垫。这时要放慢乐曲的速度。练习时重点要求幼儿互相倾听、相互配合,提出明确要求:"请小朋友来看老师的指挥,指挥到你,你就来做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则要提高有意注意,保持自己的声部,并与其它声部协调一致。五、探索配器方案、看指挥乐器演奏1.出示乐器,共同探讨配器方案共出示三种乐器:铃鼓、小铃、圆舞板。我还带来了乐器为《木瓜恰恰恰》伴奏呢?看看都有哪些乐器呢?想一想,这几种水果分别可以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果篮可以用什么乐器来伴奏呢?最后的三个果篮和前面的果篮一样吗?为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乐器图片贴到相应的水果旁边。2.听音乐,看教师指挥幼儿使用乐器完整演奏两遍(1)完整演奏前请每种乐器练习乐句。如带飘带的果篮在用铃鼓演奏时应该怎样使用。(2)第二遍完整表演幼儿互换乐器。分析:这个环节我综合运用指挥法、练习法,通过以上多种演奏方式,复习巩固难点,在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幼儿的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感受到合作演奏的乐趣。五、整理乐器结束
篇4:教案《木瓜恰恰恰》
教案《木瓜恰恰恰》
一、教学内容: 《木瓜恰恰恰》 二、教材分析:《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富有情趣。歌曲分三段体,大调式。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去卖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歌曲《木瓜恰恰恰》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2、珍惜美好生活,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不同的聆听方法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文化以及“叫卖”的艺术形式。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身体律动和各种形式表 现说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1、感受歌曲《木瓜恰恰恰》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2、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难点:弱起节奏、切分节奏、歌曲创编和三段体的表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市场里买东西时怎样叫卖的.?(学生简单模仿一下叫卖声) 师:卖东西时除了吆喝外,还可以用唱的方式进行。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叫卖歌曲──《木瓜恰恰恰》。 (二)学习新歌 1.听歌曲范唱,激发学习兴趣。 师: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活泼) 2.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水果?(自由说) 可借助投影看一看这些热带水果。(简介印尼) 3.师:既然歌曲这么好听,那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里面的恰恰恰节奏。 4.师生一起律动模仿。(形式可自己选择) 5.用节奏的形式来读歌词,了解歌曲内容(恰恰恰属于衬词,) 6.小声随录音唱一唱歌词。 7.谈话:你感觉歌曲的旋律在哪儿发生了变化?(有…) 8.唱到这时请你站起来告诉大家好吗? 9.木瓜皮薄这一段词你觉得跟前面哪的旋律一样?(第一段) 10.男生唱歌词,女生唱衬词。 女生唱歌词,男生唱衬词。 11.共同研究分析得出三段曲式。( A B A ) 12.师生一起表现。 13.欣赏叫卖歌。 师:除了《木瓜恰恰恰》属于叫卖歌外,你还知道哪些歌曲属于叫卖歌?(歌曲《新货郎》等) 解释叫卖歌 叫卖歌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木瓜恰恰恰》属于叫卖歌。恰恰恰属于拉丁舞,这首歌运用了恰恰舞的节奏。 (三)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师:除了用衬词恰恰恰给歌曲伴奏外,还可以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拿出自制乐器沙锤为歌曲伴奏。 (四)自由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推销一些东西好吗? 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了解活动情况。 2.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五)小结: 师:叫卖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为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音乐,为大家创作出更好的叫卖歌曲。篇5:大班音乐《木瓜恰恰恰》教案
大班音乐《木瓜恰恰恰》教案
【活动设计】
《木瓜恰恰恰》是领域大班的一首富有浓郁印尼色彩的民歌风格乐曲。在乐曲《木瓜恰恰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的图谱、拍手教学,孩子容易掌握乐曲的节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活动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习和运用切分音节奏。
2、积极探索配器方法,在演奏时注意整体的协调,锻炼倾听能力。
3、在集体合奏中体验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谱、磁带、录音机、乐器(圆舞板、碰铃、铃鼓)
【活动过程】
1、律动《采果子》。
师:天气真好,我们去果园摘果子。
2、节奏练习。
师:老师发现果园有一颗神奇的智慧树,智慧树上长着很多中的水果,它要让小朋友看水果拍节奏,拍对了,水果就成熟了,它们就可以摘下来。
3、以游戏的形式引入课题。
师:现在来看看你们都摘了哪些水果?(菠萝、木瓜、樱桃)这些水果都说要跟小朋友玩游戏《指水果拍手》。
师:非常好,其实刚才我们拍的是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名字叫《木瓜恰恰恰》。
4、请幼儿边听音乐边看图边拍节奏。师:那这次我们听音乐拍手。
5、请幼儿边听音乐边看图边拍节奏并在切分音节奏说恰恰恰。
师:刚才,老师在樱桃的地方说什么呢?(恰恰恰)你们会不会呀?那么我们边拍边说。
师:这次我们跟着音乐来说恰恰恰。这次,有难度了要边听边看边拍边说。
6、请幼儿尝试像教师一样操作图谱,其他幼儿拍节奏。
7、按教师指挥分组拍节奏。
师:刚才,我们是大家一起拍这个节奏,这次看老师指挥拍,老师指挥哪组就哪组小朋友拍。
8、拿乐器演奏。
师:这是一首打击乐,打击乐就必须用什么来演奏?(乐器),我们有三种乐器(圆舞板、碰铃、铃鼓)。那你们想想用哪种乐器演奏更像恰恰恰,飘带的地方要怎样演奏。
9、交换乐器演奏。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很想有其它的乐器演奏,现在请你们和你的好朋友交换一下乐器。
10、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用乐器演奏了一首乐曲名字叫《木瓜恰恰恰》。
【活动反思】
“木瓜恰恰恰”是一节大班节奏活动,我采用了图谱,乐曲中恰恰恰是由三个樱桃表现出来,充分提示幼儿节奏变化。在这个地方孩子掌握的很好,但不足的是切分音节奏掌握的不够好。由于这两个节奏我画的是一样的图,又没有教孩子区分这两个节奏,以至后半段节奏把握欠佳。
篇6:《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2、巩固反复跳跃记号并总结出歌曲的“ABA”三段体结构。
3、学习用沙锤和恰恰舞进行声势律动和舞蹈律动。
教学重点
学习用沙锤和恰恰舞进行声势律动和舞蹈律动。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第二乐段的切分音。
教学内容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表现了印尼水果商贩叫卖的情景。歌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并运用“恰恰恰”的声势衬词与生活化的歌词演唱,显得富有生活情趣,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卖瓜人的喜悦心情。歌曲为4/4拍,大调式,三段体。第一乐段由弱起小节开始,4个乐句的节奏相同;第二乐段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把欢快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再现,歌曲结构为“ABA”。
教学策略
运用情境导入、节奏模仿等方式培养聆听、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歌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听辨、感受等方法,结合律动表演,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音乐。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沙锤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用印尼语问好。
2、引导学生在亚洲地图中找到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
3、印尼是一个水果王国,盛产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繁华集市里,商贩们唱着歌在推销商品。
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是一首印尼歌曲,以叫卖为题材。
多媒体
师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歌曲的学习作铺垫。
展开阶段
歌曲学唱:
(一)学做声势律动
1、播放《木瓜恰恰恰》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问: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
2、介绍衬词“恰恰恰”,引导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用沙锤在“恰恰恰”处做声势律动。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在“恰恰恰”处做声势律动,并念出来。
(二)学唱第一部分
1、跟着钢琴轻声跟唱。
2、巩固反复跳跃记号。
(三)学唱第二部分
唱准切分音的音准。
(四)总结歌曲结构
1、问:第三段和哪一段相同?
总结出歌曲结构为ABA。
2、师生接龙唱、完整演唱歌曲。
篇7:《木瓜恰恰恰》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我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聆听、感受、体验、参与、表演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并能有表情的演唱。这堂课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多种途径,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实现教学目标的。
二、遵循了音乐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的原则,歌曲是听会的,因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次聆听的方式,如听歌曲的情绪、歌曲的内容及随着衬词拍节奏等,都是为了增加学生聆听歌曲的遍数,歌曲就是在数次听辨中不知不觉学会的,减轻了学生学习新歌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对比聆听也是本课的重要方法,音乐具有对比性,如聆听《卖报歌》《卖汤圆》《新货郎》等等。
三、体验式的学习是本课的中心,体验式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体验是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审美体验的实践的机会。如随音乐舞蹈,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
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水果图片、风光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在趣味化的活动中解决了,双基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渗透,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中的提问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求异思维的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
【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相关文章:
1.木瓜恰恰恰教案
3.打击乐大班教案
5.木瓜散文
8.幼儿打击乐开场白
9.音乐教案-打击乐
10.打击乐教学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