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

2022-09-18 09:07: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以一团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

篇1:《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若水幼聪悟,十岁能属文。华山陈抟见之,谓日:“子神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逮尔。”雍熙中,举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听决明允,郡治赖之。淳化初,寇准掌选,荐若水五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椎秘书丞、直史馆。岁余,迁右正言。会置理检院于乾元门外,命若水领之。俄同知贡举,加屯田员外耶。诏诣原、盐等州制置边事,还奏合旨,翌日改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与张洎并命。尝草赐赵保忠诏,有云:“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太宗大以为当。

真宗即位,加工部侍耶。数月,以母老上章,求解机务,诏不许。若水请益坚,遂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俄诏修《太宗实录》,成八十卷。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

俄知开封府。时北边未宁,内出手札访若水以策。若水陈备边之要有五:一曰择郡守,二曰募乡兵,三日积刍粟,四日革将帅,五日明赏罚。

未几,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时言事者请城绥州,屯兵积谷以备党项。边城互言利害,前后遣使数辈按视,不能决。时已大发丁夫,将兴其役,诏若水自大名驰往视之。若水上言:“绥州顷为内地,民赋登集,尚须旁郡转饷。自赐地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若复城之,即须增戍。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其地隔越黄河、铁碣二山,无定河在其城下,缓急用兵,输送艰阻。且其地险,若未葺未完,边寇奔冲,难于固守。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材木匮乏。城之甚劳,未见其利。”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递罢役。初,若水率众过河,分布军伍,成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上谓左右曰:“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是秋,又遣巡抚陕西缘边诸郡,令便宜制置边事。还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

六年春,因疾灸两足,创渍出血数斗,自是体貌羸鼛,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年四十四。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其死也,士君子尤惜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改)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决明允,郡治赖之 听:倾听。

B.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锡:通“赐”,给予,赐给。

C.前后遣使数辈按视按:巡查。

D.俾归京师俾: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 且其地险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边寇奔冲,难于固守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 深为戍将推服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遂罢役。(4分)

(2)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传主钱若水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作答。(5分)

参考答案

8.A(听:判决)

9.A(介词,凭借。B.连词,况且/连词,尚且;C.介词,在/介词,比;D.介词,被/介词,替)

10.(8分)

(1)(4分)(钱若水)又到朝廷当面陈述这件事,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停止招募劳役。(“诣”“纳”各1分,大意通顺2分)

(2)(4分)几月后,(钱若水)才前往(京师)入朝拜见,于是与僚友们在僧舍聚餐,和衣打盹就去世了。(“谒”“假寝”各1分,大意通顺2分。“假寝”翻译为“小睡”、“临时睡觉”均可给分)

11.(5分)聪慧有文才,断案公允,孝顺母亲,体恤民情,见识深远,深知军事(每点1分,任答5点即可)

参考译文

钱若水,字澹成,又字长卿,河南新安人。钱若水自幼聪明,十岁就能写文章。华山陈抟见到他,对他说:“你心神清朗,可以学习道术;不这样的话,应当富贵,只是应当忌讳太快。”雍熙年间,进士及第,初为官担任同州观察推官,处理决断公正,州的治理都靠他。淳化初年,寇准掌管铨选,举荐钱若水等五人文学名列高位,招在翰林院考试,钱若水最为优异,提升为秘书丞、直史馆。一年多后,升迁为右正言。在乾元门外设置理检院,让钱若水兼领。不久,同知贡举,加官屯田员外郎。奉召到原、盐等州处理边疆事务,回朝奏报符合旨意,第二天改任方员外郎、翰林学士,和张洎同时受命。曾经草拟赐赵保忠诏,有“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的话,太宗认为非常恰当。

真宗即位,加官工部侍郎。几个月后,因为母亲年老上奏章,请求解除枢密院职务,下诏不允许。钱若水请求更加坚决,于是就以本官充任集贤院学士。不久,下诏编修《太宗实录》,写成八十卷。真宗看到书流泪,赏赐各有不等。

不久担任开封府知府。当时北部边境还不平静,皇帝从宫中发出亲笔信向若水询问策略。钱若水陈述边疆备战的要点有五条:一是选择知州,二是招募乡兵,三是积聚粮草,四是调整将帅,五是赏罚分明。

不久,出朝担任天雄军知军兼兵马部署。当时言事的人请求在绥州筑城,驻兵积粮以防备党项。边境各城将领的说法利弊不一,先后派遣数名使臣巡视,不能决断。当时已经大规模征发民夫,即将兴建这项工程,下诏钱若水从大名快马前去视察。钱若水进言:“绥州刚入内地,百姓赋税繁多,还需要其他州转运粮饷。自从赐地给赵保忠以来,人口户数大减,如果又重新在那里筑城,就必须增加守军。粮草的供应,全部依赖河东。那个地方隔着黄河和铁、碣两座山,无定河在其城下,发生紧急情况作战时,运输物资道路艰难。而且那里地势险要,如果修葺尚未完成,敌人迅速冲击,难以固守。何况城邑被烧毁,片瓦不存,所经过的山林,材木匮乏。筑城非常难,没有什么益处。”又到朝廷面见皇帝陈述此事,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免去了这项工程。起初,钱若水率领人马渡过黄河,分布军队,都能调度有方,深为守将推崇信服。皇上对身边的人说:“钱若水是文官中通晓军事的。”这年秋天,又派他巡视安抚陕西沿线边境各州,命令他根据情况自行处理边境事务。返回后授予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

六年春,因病针灸两脚穴位,伤口破裂流血数斗,从此身体羸弱憔悴,皇帝亲笔书写诏书慰问他,让他返回京城。几个月之后,才上朝拜见,与同僚朋友在佛寺聚会用餐,小睡时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赠官户部尚书,赏赐他的母亲白银五百两。对他的死,文人君子尤其惋惜。

篇2:钱若水判案原文翻译

钱若水判案原文翻译

原文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家小女*逃亡,不知所之。*父母讼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狱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于知州。乃垂帘引女*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若水因密送女*于知州。乃垂帘引女*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

句子翻译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狱:案件)

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留下了这个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趋:奔赴;趋向。诣: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若水关上大门,拒绝他进来。

解释

1.微使君之赐(赐): 赏赐,恩赐。(微;没有)

2.不知所之(之):到……去;(所之:去的地方。)

3.女*父母讼于州(讼):诉讼,打官司

4.州命录事参军鞠之(鞠):审讯犯人;审问

5.富民不胜榜楚(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

6.自诬服(诬服):含冤服罪

7. 皆以为得实矣(以为): 认为

8.知州屡趣之不能(趣):催促

9.上下皆怪之(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若水一旦诣知州(诣):拜见

11.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

12.乃劾富民父子共杀女*(劾):审决讼案

13.富民不胜榜楚(榜):泛指各种酷刑 (楚):痛楚

14.自诬服(诬服):含冤服罪

15.知州屡趣之不能(趣):通“促”,催促

16.悉破械纵之(悉):全部 (械):枷锁

17.留之且旬日(且):将近

18.若水固辞(固):坚决

19.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以):因为

20.欲为之论奏其功(为):担任

参考译文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有个富民家的小女*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审决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自己含冤服罪。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留下了这个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留下案子将近十天了,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感到奇怪。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现在找到了。”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钱若水帮的忙,不是我。”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议事厅,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篇3: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

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庐墓三年 庐:建造房屋 B.以隆太平之业 隆:使兴盛

C.明年进侍读 进:进献 D.殆无虚月殆:几乎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母命□出,乃入南京国子监

②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教士

③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朝

A.则 以 于B.之 以 于C.则 而 且 D.之 而 且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B.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C.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D.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湛若水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依从母亲的命令出仕做官,就到了南京国子监学习。

B. 嘉靖初年,湛若水进入朝中做官,第一次上书就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致力于太平大业。

C. 湛若水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历任当时南京的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等。

D. 在湛若水经过当时的江西的时候,安福人邹守益告诫同仁不要轻易和湛若水进行辩论。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3分)

②南京俗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4分)

(2)湛若水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学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5. C ( C项“进”应翻译为“做官”。)

6. B (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

7. A (文言断句应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助词、代词和连词等标志词的帮助,准确断句。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8. B ( “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9.(1)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答对“守法”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共3分。)

②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答出省略成分“湛若水”给1分,答对“致仕”给1分,答对大意给2分,共4分。)

(2)①认为王守仁有关格物之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②认为双方对“心”的理解存在分歧。湛若水认为王守仁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

(作答本题重在研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摘抄原文要点齐全,可得1分,要点不齐全判零分。)

[参考译文]

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乡试中举,跟从陈献章学习,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他才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做考官,抚摸着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做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若水和他互相应答唱和。不久母亲去世,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建造“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湛若水)先教他们学习礼,然后让士子听他讲课。

嘉靖初年,进入朝廷做官,陈奏经筵讲学疏,认为圣学要把求仁作为根本。不久,又上书道:“陛下刚刚临朝处理政事,渐渐不能克服自己到最后。身边亲近的侍从争相用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而去,实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远奸佞,穷究事物之理,讲求学问,来兴盛太平的大业。”又上疏说不应停止每日的经筵讲学,上级回复表示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第二年,出仕侍读一职。又上书说:“近一二年间,天象巨变、大地震动,山石崩塌、河川汹涌,饥荒不断,人自相食,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圣人不会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明医不会因病人病情严重而停用恢复元气的药。陛下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让其)每日服侍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以益于圣人学说的发扬光大。”不久,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来教导士子。任礼部侍郎。仿效《大学衍义补》而作《格物通》,进呈朝廷。后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九十五岁时去世。

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处,一定修建书院来纪念陈献章。九十岁时还漫游南京。途经当时的江西时,王守仁的弟子安福人邹受益告诫他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千万不要轻易与他论辩。”若水最初和守仁一同讲学,后各自设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旨,若水则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旨。守仁说若水的学问是从外部来的,若水也认为守仁的“格物”之说有四点不可信,还说:“阳明所说的‘心’与我所说的‘心’不同。阳明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而我所说的‘心’存在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所以他认为我的学说是从外部得来的。”当时的学者就把他们的思想分为王、湛两派。

篇4:《余若水先生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余若水先生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释:①僦:租。②程: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链接材料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选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直前托视疾 因:于是,就

B. 日欲晡晡:升起

C. 明日具钱米往遗之 具:准备

D. 扼腕终身 扼腕:惋惜

8.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若水不服从上级的无理要求,刚到任一个月,就被开除了。

B.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

官吏们认为余若水的节义很多,于是一起去慰问他。

C. 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余若水依仗与沈静澜交情深厚,多次拜访他,但静澜称病婉拒。

D. 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被清军逼迫沉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 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原因,是为了追求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C. 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 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10. 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B. 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C. “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D.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11. 文中说“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是余若水及其家人隐居后的状态,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情感表现如出一辙。而余若水避世明节的情怀,又与《定**》中苏轼用来表现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相得益彰。(3分)

12. 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1)用(/)给链接材料中划横线句子断句。(5分)

(2)请找出文中余若水拒绝沈静澜拜访,和链接材料中嵇康拒绝出仕的一个共同理由,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7. B(晡:日落)(3分)

8. D(3分) 9. C(3分) 10. A(3分)

11.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一蓑烟雨任平生(3分)

12. (8分)

(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5分)

(2)不能勉强别人做有违自己内心的事。(意思对即可)(3分)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现)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篇5:《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原文及译文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原文及译文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相率设席受经 接受,学习

B. 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 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竭尽,耗尽

D. 帝独明其亡他 无,没有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判铨欧阳修为之请 数为所诎

B. 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光亦以充可告语

C. 民困于烦苛 充与议变法于前

D. 自新法之行 及确之预政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3分)()

A. 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B. 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 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 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 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 南 师 出 无 功 而 知 谏 院 张 璪 又 谓充 与 郭逵 书 止 其 进 兵 复 置 狱 充 既 数 遭 同 列 困 毁 积 忧 畏疾 益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参考答案】

5.答案:A:传授。(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6.答案: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用/认为;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7.(3分)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 (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心正而力不足/为相务安静)

8.(3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吴充并非的“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1)答案:(3分)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3分。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 ①译文:欧阳修忠直,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3分。大意1分,“用谗逐”、“ 若以为私”各1分。)

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4分。大意2分;“不善所为” 、“欲相之”译对各1分。)

【参译文】

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独以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到同州。吴充说:“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办丧事超过规格,判寺王洙命官吏用印纸批行文书,不让同僚知道。吴充批文到开封治该管吏的罪,触犯当权者的意旨,离京知高邮军。神宗把任用他的意图告诉他,知同谏院。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子吴安持,是安石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无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

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全改敝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王珪和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与主政,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折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

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那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知道无能为力却不懂得激流勇退。他的儿子安诗、安持。安诗在元佑年间官任谏官、起居郎。安持官任都水使者,又升迁为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安诗的儿子子储、安持的儿子子侔,都做官升任员外郎,最后因为受妖人张怀素通谋牵连,被按律处死。

篇6:《钱若水为同州推官》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狱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

句子翻译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狱:案件)

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留下了这个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趋:奔赴;趋向。诣: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若水关上大门,拒绝他进来。

解释

1.微使君之赐(赐):赏赐,恩赐。(微;没有)

2.不知所之(之):到……去;(所之:去的地方。)

3.女奴父母讼于州(讼):诉讼,打官司

4.州命录事参军鞠之(鞠):审讯犯人;审问

5.富民不胜榜楚(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

6.自诬服(诬服):含冤服罪

7.皆以为得实矣(以为):认为

8.知州屡趣之不能(趣):催促

9.上下皆怪之(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若水一旦诣知州(诣):拜见

11.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

12.乃劾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劾):审决讼案

13.富民不胜榜楚(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

14.自诬服(诬服):含冤服罪

15.知州屡趣之不能(趣):通“促”,催促

16.悉破械纵之(悉):全部(械):枷锁

17.留之且旬日(且):将近

18.若水固辞(固):坚决

19.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以):因为

20.欲为之论奏其功(为):担任

参考译文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审决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自己含冤服罪。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留下了这个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留下案子将近十天了,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感到奇怪。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屏去他人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钱若水帮的忙,不是我。”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议事厅,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相关试题及答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所之()(2)皆以为得实()

(3)上下皆怪之()(4)微使君之赐()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4.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2分)

参考答案

2.(1)到……去;(2)认为;(3)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非,(如果)没有。(每小题1分)

3.(1)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1分,“之”翻译错误不得分),留下了案子(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1分,“决”译成“判断”“判决”也得分,译错不得分)。

(2)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1分,“趋”或“诣”译错不得分),(但)若水关上大门,拒绝他进来(1分)。

4.能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1分)谦虚,不居功。(1分)(意思符合即可。)

篇7: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原文及译文

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原文及译文

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六世祖振,慕容垂黄门郎。父永,魏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乱,谓所亲曰:“大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求仕。”初为别将,从尔朱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封石门县伯。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贼成畏之日:“莫当李将军前也。”

及天光赴洛,弼隶侯莫陈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周丈帝自平凉讨悦。弼谏悦,令解兵谢之。悦惶惑,计无□出。弼知悦必败。周文帝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是日,弼密通于周文帝,许背悦。至夜,弼乃勒所部,云悦欲向秦州,命皆装束。弼妻,悦之姨也,时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皆散走。弼慰辑之,遂拥以归周文帝。悦由此败。周文帝谓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

大统初,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斩获居多。周文帝以所乘骓马及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敌所乘。弼将其麾下九十骑横截之,贼分为二,因大破之。以功进爵赵郡公。四年,从周文帝东讨洛阳,弼为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至谷城,弼倍道而前进,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军至,遂走。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历位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建,拜太傅、大司徒。及晋公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越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十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魏乱,谓所亲曰属:恰逢

B.弼隶侯莫陈悦 隶:附属

C.令解兵谢之 谢:谢罪

D.弼倍道而前进 倍:增加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求仕

②悦惶惑,计无□出

③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敌所乘。

A.①以②所③为B.①以②之③因

C.①且②之③为D.①且②所③因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B.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C.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D.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弼身世显贵。六世祖李振,担任慕容垂的黄门郎。他的父亲李永曾被赠梁州刺史,而他自己又与侯莫陈悦是亲戚。

B.李弼少有大志。魏末战乱时,他不愿按常规来加官晋爵,靠履锋刃、平寇难,来求取功名利禄,贼兵望而生畏。

C.李弼识时务。周文帝从平凉来讨伐侯莫陈悦,他就曾劝侯莫陈悦解散军队投降,知其必败时,带领军队归顺文帝。

D.李弼立下战功。随从平窦泰,斩杀俘获最多。随从平弘农,在沙苑战齐神武,击败并斩杀他,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

13.把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弼妻,悦之姨也,时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皆散走。弼慰辑之,遂拥以归周文帝。(5分)

(2)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5分)

参考答案

9D

10A

11C

12D

13.(1)李弼的妻子,是陈悦妻子的姐妹,当时李弼被陈悦宠爱信任,所以,众人都相信他说的话,人们都分散逃走。李弼安抚和慰问大家,便带着军队归顺了周文帝宇文泰。

(2)第二天,又随从周文帝在河桥与齐神武作战,身受七处创伤,于是被俘获,他佯装坠地死亡。斜视身旁有一匹马,于是跃上马背逃走得免于难。.

参考译文

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他少年时胸怀大志,臂力超过常人。魏朝**,他对亲人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应该脚踩锋刃,平定敌寇,以博取功名,怎能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地去追求官位呢?”他最初任别将,跟从..朱天光西讨,攻破赤水蜀,因立功被封为石门县伯。他又与贺拔岳一起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敌兵都一一被他荡平,敌人都畏惧他,说:“不要阻挡在李将军的军队前面呀!”

..朱天光奔赴洛阳,李弼隶属侯莫陈悦,征讨敌兵屡次获胜。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宇文泰自平凉率军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说侯莫陈悦解散军队,前去谢罪。侯莫陈悦惶惑不定,无所适从。李弼知道他必定失败。宇文泰大军一到,他便放弃秦州,领兵南进,占据险要以自我保固。这一天,他秘密与宇文泰联系,答应背叛侯莫陈悦。入夜,他命令所部将士,说侯莫陈悦想回秦州去,命大家收拾行李。他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姨,这时他仍被侯莫陈悦所信任,所以,众人都相信他说的话,将士们都准备背起行李散走。他安抚和慰问大家,便带着军队归顺了宇文泰。侯莫陈悦失去了主要兵力,因此失败。宇文泰对他说:“你与我同心合力,天下不愁平定不了。”

西魏大统初年,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跟随宇文泰平定窦泰,斩获甚多,宇文泰把自己骑的那匹苍白间杂的马和窦泰的盔甲赐给他。他又跟从宇文泰平定弘农,与齐神武帝高欢战于沙苑。他率军在战场的右侧,而左侧的军队因遭受敌人袭击失利。他率领所部九十名骑兵横插过去,截击敌兵,敌兵被一分为二,因而被打得大败。他因立功被晋封爵位为赵郡公。大统四年(538),又跟随宇文泰向东进攻洛阳,他任先锋。东魏将领莫多娄贷文率众到达谷城,李弼率军加速前进,派军士大声呐喊,用树枝扬起地上的尘土。莫多娄贷文认为西魏大军到来,便不战而退。李弼挥军追杀,斩杀贷文,将他的首级传示大军。第二天,他随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大战,身受七处创伤,被敌人俘获。他假装昏倒在地上,偷眼看见旁边有一匹马,立即跳上马逃跑。以后,历任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朝廷赐他姓徒河氏。文官制度建立,他被封为太傅、大司徒。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朝中的大事都与他和于谨商议。孝闵帝即位,兴周去魏,封他为太师,晋爵位为赵国公,食邑一万户,朝廷前后赏赐给他的东西价值一万之巨。

篇8: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 授:被授予

B.士诚已焚瓜洲遁 遁:逃跑

C.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薄:轻视

D.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规:筹划

解析:选C。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薄”属于常见的多义实词,在这里应该是“接近”的意思,引申为“侵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解析:选B。此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谓之“阴”、水之北谓之“阳”;而“衡阳指在衡山之北”则错误,山之北应谓之“阴”,所以“衡阳”应在衡山之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B.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 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骗陈友谅说愿做其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 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答:C

康茂才没有亲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对应的原文是“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答案

(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得分点:“以”“命”“兼”及句意)

(2)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得分点:“遮”“薄”“拔”及句意)

【参考译文】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多次升迁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多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

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赶败兵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1.郝质字景原文及译文

2.钱起《归雁》译文及原文简析

3.马周字宾王原文及译文

4.孙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5.《三字经》原文及译文

6.《宠辱若惊》原文及译文

7.《寒食》原文及译文

8.离骚原文及译文

9.嫦娥奔月原文及译文

10.论语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