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导学稿
“夏流的吃瓜群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小石潭记 导学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石潭记 导学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石潭记》导学
《小石潭记》导学
《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一、课文导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子厚,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要点提示
1、 重点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洌( ) 为坻( ) 佁然( ) 俶尔远逝( )
翕忽( ) 参差(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2)掌握下列一词多义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冽
从 清
隶而从者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可 以
不可久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为
为坻,为屿
(3)重点词语解释
水尤清冽( ) 为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斗折蛇行( ) (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四面竹树环合( ) 无所依( )
2、 理解性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 , 。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 , 。
(4)、用比喻写溪流,写岸势的 , 。 , 。
(5)、写小潭最突出特点的句子 , , , , 。
3、 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4、 知识梳理
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最后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5、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静穆和幽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凄苦之情。
6、重点探究
(1)说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并用原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石潭的特点是“石底”“水尤清冽”。文中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仅写出了石底的特点,而且写出了石底翻卷出水面的种种形态。文中写“水尤清冽”是通过写潭中的鱼来实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水清所致,写鱼就是在写水。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应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其实是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3)说说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参差。
7、写作特点
(1)、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形象写出石的千奇百怪。
水:从声音写起,“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清脆嘹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又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2)、写景动静结合
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惟妙惟肖写出鱼的情态——“乐”,也从侧面写出了水之清。
写潭四周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
写小溪,“斗折蛇形”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曲折有致”形状。
(3)文章写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如:作者描写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8、开放性试题
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
篇2:《小石潭记》导学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
① 《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_____的第四篇。
② 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③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怡然( ) 幽邃( )
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4、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__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 ——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者
6、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
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勇敢试一试。
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认识小石潭。
1、说一说。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自主学习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2、比一比。
篇3:小石潭记导学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设计
《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一、导入:
师:现在正是秋天。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
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感时”和”恨别”
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
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
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
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付诸笔下。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两分钟后,请大家做一个检查训练,在发给大家的资料上,我把《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给文章标上正确的句读。学生自读,老师巡视并指导。两分钟后合上书本完成训练。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句读划分逐段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正音、句读划分的纠正,并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同学进行朗读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落实工作)
课文大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次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板书: 如鸣佩环)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如说:《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也是如此(幻灯片):“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精彩啊!这样就增加了描写的层次,而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层次角度一丰富,自然栩栩如生。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美。那么作者呢?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心乐之。
师:找的好,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在这种快乐之中,接下来,作者本段中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蔓……(板书:水、石、树、蔓)
师:啊!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了,潭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冽。(板书: 清冽)
师:石底的特点呢?
生,全石,而且形状多样,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板书: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师: “蒙络摇缀”四个字,写什么景物? (板书: 蒙络摇缀)
生:树和蔓。
师: 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简洁而美好,事实上都在紧紧扣住作者此时的心态是……
生:乐。
师:是啊,就在这一段中,作者还是高兴,快乐的,因为他还能寄情于山水。请大家借助黑板上的板书朗读,背诵这一段,语调要求自然轻快。
在学生自读背诵后选择几名同学背诵并加以点评,以鼓励为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生:鱼。(板书:鱼)
师:是鱼,主要是写鱼,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描写鱼的同时,其实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虽然没有出现这个景物的具体名字。
生:还有水,清澈的水。
篇4:《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重点句的翻译。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特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流程一:自主学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 ) 珮环(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二、 题解和作者
1、“记”是古代一种 ,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相当于今天的 文。
2、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代 家、 家和思想家,与 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 并称“刘柳”;与 、 、 、 、 、 、 并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参与革新,遭反对而惨败,后被贬永州司马,间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最著名的是《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三、 知识清单
1、 解释加点的字词
心乐之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2、 辨析一词多义
⑴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⑵而:①潭西南而望 ②乃记之而去
⑶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明灭可见
⑷清: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⑸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同游者
3、 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斗折蛇行
⑷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凄神寒骨
⑹心乐之
⑺近岸,卷石底以出
【流程二:文意探究】
一、 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1、 文章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从文中“ ”和“
”两个句子空游看得出。
2、 文章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3、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了什么手法?找出文中相应的动词。
4、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来写了小石潭?
5、 小石潭的源流溪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6、 在观赏景物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二、 主旨把握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将自己的心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渗透着自身的感受和情怀,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流程三:能力修炼】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篇5:《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3、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
1. 有关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2.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3.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怡然( ) 幽邃( )
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以 为 底 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其 岸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头
3、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
5、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
2、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达标测试】: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 为: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为坻,为屿…… ( )
卷石底以出 ( )
清:水尤清洌 (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知其源 ( )
2、析佳句,探深情: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如此多娇,哪能不让人触景生情?请再读课文,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路历程。
1) 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
2)寄情于景是山水游记的通用法则,我们该如何体会这类文章的款款深情呢?
3、展文采,撰美文: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四、课堂小结,背诵美文: 作者一行游小石潭,赏美景,留下千古美文,这其中佳景,佳句,及其寓情于景之妙法,不能背诵,岂不遗憾?
五、检测拓展 :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 为: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为坻,为屿…… ( )
卷石底以出 ( )
清:水尤清洌 (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知其源 ( )
2、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 )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 )
3、(挑战题):阅读选文,做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南流数十步 南:
⑵不可名状 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学习反思】
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惑:
【小石潭记 导学稿】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导学
3.小石潭记评课稿
4.《小石潭记》原文
5.《小石潭记》 6
6.小石潭记赏析
7.小石潭记教案
9.小石潭记课件
10.小石潭记 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