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

2022-08-30 08:34: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cvbn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

篇1:《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篇2:《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伤心、忧虑

B.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声望、名声

C.为是者,有本有原 根源、原因

D.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诽谤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早夜以思 / 夜以继日

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12.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之情,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B.作者认为“怠”和“忌”造成了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

C.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毁谤歪风,又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D.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应者”与“不应者”不同的两类人的对比。

10.A.(病:缺陷、不足)

11. C.助词,帮助提宾。(A.连词,表修饰/介词,用;B.代词,他(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D.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 连词,表假设,如果)

12. D.(“应者”与“不应者”是同类人,均为“其人之与”或“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或“其畏”者,不是对比。)

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人,他在为人方面,是个仁义的人;探寻舜之为舜的原因,(他)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古之君子)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在为人方面,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之为周公的原因,(他)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古之君子)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古之君子)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低)了吗?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能做到这一点,(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方面的(缺点)(进行批评),而不考虑他他多方面的`(长处),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关系疏远的,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露出反对的表情。我又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不这样的话,就是和他关系疏远的,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露出高兴的表情。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啊。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听到我的议论而予以考虑、采纳,大概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篇3:韩愈《原毁》

作者: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⑴,其待人也轻以约⑵。重以周,故不怠⑶;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⑷。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⑸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⑹。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⑺。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⑻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⑼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⑽而理欤!

【注释】

⑴重:严格。周:周密、全面。

⑵轻:宽容。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⑶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⑷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⑸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⑹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

⑺廉:少。

⑻已:太、甚。

⑼说:同“悦”。

⑽几:庶几、差不多。

【白话翻译】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讲解】

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篇4: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

韩愈《原毁》原文及翻译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讲仁爱守道义的人。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他便探求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周公的道理,然后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于是早晚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同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这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他对别人,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取他的一点优点,不再强求他还有第二点;只就他的现在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不能得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学会。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了。”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吗!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对别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难以做成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本来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却)说:“我做好了那个,这也就够了。”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才能,这也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太少了吗?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道。”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举出他的一个缺点,不考虑他其他的十个优点,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好的名望。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虽然这样,这些人这样做是有思想根源的,那就是懒惰和嫉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愤怒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色。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那个人平时所疏远,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上表露出高兴的神色。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望提高了,攻击的话也随着来了。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唉!读书人处在这个时代,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身居高位而想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么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篇5:文言文《原毁》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原毁》阅读理解附答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善:好事。)

A.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为全面。

B.就其如舜者 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擅长。

D.一善易修也 修:此为做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D )

A.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B.后世无及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C.其于人也,乃曰 项王乃大惊曰

D.而我乃不能是 而以圣人望于人

(D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而,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地,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他,代词/语气助词,无义;C却/就。)

3、翻译句子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对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③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求其所以为舜。(3分)

(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3分)

(3)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3分)

答案:(1)他们探求舜成为舜的原因。(补充主语他们1分,求:探求1分,所以,的原因1分。)

(2)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句意1分,详: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或者意相同得1分,取:得到,获取或者意相近1分。)

(3)今天的君子只提出人家某个问题,而不考虑人家很多优点;只追究人家以前的缺点,而不顾念人家新的变化。(举:提出1分,一:某个缺点1分,旧:过去的缺点1分。)

篇6:读韩愈之原毁有感

读韩愈之原毁有感

韩愈有感于当时社会那种己不能修,又畏人修的不良风气,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无情揭露了一些伪君子那种“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丑恶嘴脸,热情颂扬了古之君子“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的崇高品德。其意在倡导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国家昌盛。虽然写在一千多年以前,但读来并不觉得陌生。好像现代社会中那种疾贤妒能的人们对其祖宗衣钵继承得尚很完好,他们“己未有能,曰:我能有是,是亦足矣。己未有善,曰:我能善是,是亦足矣”。而对于别人则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与其先人一脉相承,但其技法却已不断翻新。使人感到这种社会顽疾比之“非典”,比之“禽流感”都不知要顽固多少倍!

其次,换一个角度看,该文对我们每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是大有裨益的。每个想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除了自身在学识方面不断充实,在品行方面不断完善的自我努力以外,高标准地找个参照物,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吧。这个榜样就是一个目标,在榜样面前,来一个“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不如这个榜样,“吾之病也”。我想我们总是这样鞭策自己,我们就会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反过来我们对别人多一些宽容,来一个“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既有利于别人的进步,也有利于团结更多的人一道工作。不是原则分歧,团结的人越多,力量就更大,事情就会办得更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可能就犯糊涂。为什么?韩愈说是怠与忌的原故。这一点我不能完全认同韩老夫子的观点。所谓“怠不能修,忌畏人修”只是个现象,或者这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答案。怠与忌的后面还应该有更深的原因。我以为名利争逐才是根本,归根到底还是那个私心杂念在作怪。私有大小之分,有一己之私,有一集团之私等等。为追逐私利而不顾客观事实,于己于人都没有益处。因此,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很自然地认识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再次,这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也适用于家族家庭。无论兄弟姊妹父子叔侄甚至夫妻,相互之间都不宜对对方过分地苛求。同样可以说:“能有是,是亦足矣,能善是,是亦足矣”。反过来遇事多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一点。如果这样,家族家庭就会亲密和谐,每个成员都会心情舒畅。所有人世间的烦恼都会远离我们。

篇7:原毁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原毁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读选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子,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总是认真对待的。魏晋时有个叫管宁的读书人,一次与华歆在园中种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锄地不停,华歆却拾起来看了看才扔掉。又有一次,两个人在一起读书,门外恰好驶过大官的马车,管宁仍然专心致志读下去,华歆却丢掉书本出门观看。通过这两件事,管宁觉得华歆这个人贪慕钱财,热衷功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与他绝交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当然,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不给教育帮助,单纯地用绝交的办法对待华歆,似乎有点过分,但管宁选择朋友时这种严肃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管宁为保持自己纯正的'节操,避开了名利思想严重的人,这正是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现在,有的青年人只讲义 气,不重志向,谁给我好处,就跟谁好,甚至在公共场所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就轻率相交,由于不善于识别那些假朋友,受骗上当之事屡屡发生。希望青年们能记取这类教训。

1、选出对本段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  )

A.古之君子,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总是认真对待的。

B.管宁的交友之道。

C.轻率交友,会受骗上当。

D.叙述了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 故事。

2、本段叙述了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哪两件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本段引“管宁割席”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中加粗的“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一件是华歆贪慕钱财,一件是华歆热衷功名。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为了说明交友之道第一要义--如何择友,择友必须态度严肃,认真识别,对待。

5、管宁为了保持自己纯正的节操避开了名利思想严重的人。

篇8:《原毁》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原毁》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原毁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善:好事。)

A.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为全面。

B.就其如舜者 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擅长。

D.一善易修也 修:此为做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D )

A.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B.后世无及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C.其于人也,乃曰 项王乃大惊曰

D.而我乃不能是 而以圣人望于人

(D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而,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地,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他,代词/语气助词,无义;C却/就。)

3、翻译句子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对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③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求其所以为舜。(3分)

(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3分)

(3)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3分)

答案:(1)他们探求舜成为舜的原因。(补充主语“他们”1分,求:探求1分,所以,……的原因1分。)

(2)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句意1分,详:他们要求别人严又全或者意相同得1分,取:得到,获取或者意相近1分。)

(3)今天的君子只提出人家某个问题,而不考虑人家很多优点;只追究人家以前的缺点,而不顾念人家新的变化。(举:提出1分,一:某个缺点1分,旧:过去的缺点1分。)

参考译文:

古时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厚而且简要。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敢懈怠;对待别人宽厚而简要,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个实行仁义的人;古时的君子探求了舜成为舜的原因后,责怪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为什么竟不能这样!”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舜的缺点,养成那些像舜的优点。听说古人中有位叫周公的,从他的为人来看,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古之君子探求了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后,责怪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而我竟不能这样!”于是早晚反省,改掉那些不如周公的缺点,养成那些像周公的优点。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位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古时的君子就说:“我不如舜,我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啊。”这不也是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吗?他们对待别人呢,就说:“他这个人啊,能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个好人了;他能够擅长这一点,这就够得上是有技艺的人了。”选取他的一点,不再要求他有第二点,只就他现在的表现来看,不追究他的过去。古之君子总是小心翼翼地惟恐人家得不到做好事情应得到的好处。—种好的品德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艺是容易掌握的。他们对别人却说:“能够有这个优点,这就足够啦。”又说:“能够掌握这个,这也足够啦。”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厚而简约表现吗?

如今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别人求全责备,对待自己却是少而宽。他们要求别人严而全,所以别人很难把事情做好;对自己要求低又少,所以他们自己进步很小。自己没什么善行,却说:“我有这些善行,这也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些本领,这也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就停止不前,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自己很少很低的表现吗?可是他对于别人,却这样说:“那个人虽然有这个才能,但人品不值得称道。那个人虽然善于做这个,但这事儿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抓住人家某个方面的问题,根本不考虑人家多方面的长处;追究人家以往的缺点,完全不管人家今日的变化。担心受怕地惟恐人家得到好的名声。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别人又多又细的表现吗?这就叫不拿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去期望别人,要说他这是尊重自己,我可看不出来。

尽管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那根源就是怠惰和妒忌。怠惰,就不能提高修养;妒忌,就害怕人家修养的提高。我曾经试验过。我为试着在众人面前说:“某某是个贤良的人,某某是个有才能的人。”那与我应和表示赞同的,必定是这个人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再不,就是畏惧他的人。倘不是这三种情况,那么,性格强硬的人必定用言语表示愤怒,性格软弱的也必定满脸怒色。我又曾试着在众人面前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是没有能力的人。”那些不理睬我的话的人,就必定是某某的伙伴好友;要不,便是跟他疏远没有利害冲突的人;再不,就是畏惧他的人。倘不是这三种情况,那么,性格强硬的人必定用言语表示高兴,性格软弱的也必定满脸喜色。正因为这样,随着事业成功,诬陷也就兴起,随着德望提高,攻讦也就来到。唉,一个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竟还希望名誉能够光大,道德能够推广,实在太难了。

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在位者,听到我上面的话而时时想起它,那么该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吧。

赏析:

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篇9:《聪明的韩愈》阅读理解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

学生人人动脑,认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有把房子装满。

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 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即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1.教书先生出了一道什么题目?

2.学生分别买来了什么?

3.谁最聪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1.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

2.稻草,树苗……韩愈拿的是蜡烛。

3.韩愈,因为他善于动脑,认真思考。(答案不唯一)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1.原毁原文及翻译

2.古文观止

3.古文观止读后感

4.古文观止翻译

5.樵夫毁山神阅读答案参考

6.韩愈名人名言阅读欣赏

7.《古文观止》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8.阅读理解试题

9.阅读理解范文

10.《古文观止》读后感优秀

下载word文档
《《古文观止·韩愈〈原毁〉》阅读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