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2022-08-30 08:33: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黑化原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篇1:《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篇2:《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宋代:姚云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篇3:《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这首《紫萸香慢》是作者在重阳节前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当时作者在元朝任职。

《紫萸香慢·近重阳》作者介绍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村遗稿》,今不传。《全宋词》存词九首。

篇4:《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 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篇5:《紫萸香慢近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紫萸香慢近重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的词意:此时正羁旅漂泊多愁善感,怕登上荒凉的古台高处,更会是悲情难禁。

出自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注释

正自:正好。羁(jī)怀:客居他乡的情怀。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谢朓羁怀方一听,何郎闲咏本多情。”多感:谓易伤感;多感触。

荒台:又称戏马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旧传为项羽阅兵之地。六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大宴宾客,后世以此为登高游乐之所。

参考译文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译文二

临近重阳风雨偏偏增多,难得今日这样和暖晴明。请问秋花芳香是否浓烈?我想和友人一起出游西城。此时正羁旅漂泊多愁善感,怕登上荒凉的古台高处,更会是悲情难禁。举起酒杯又深深怀念,当年漉酒、插花的朋友,只是在座的已没有那位老兵。

我感到悲楚凄清,浅酒入肠似醉还醒。愁情太多,写诗也难平。曾记得在长楸道上走马驰骋,手持雕弓比试百步穿杨,这些往事不堪重新评论。记得每到重阳朝廷必赐茱萸,如今还有谁能梦入汉家皇陵?任凭这乌纱帽随风飞走,一定要让老天爷知道,我如今头上已白发丛生,一曲歌罢涕泪零零。

赏析

《紫萸香慢·近重阳偏多风雨》是宋末词人姚云文的词作。这首《紫萸香慢》是作者在重阳节前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当时作者在元朝任职。此词紧扣重阳节之习俗,描绘物是人非萧索凄凉的景象,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上阕叙写樽前怀友之情,下阕抒发忆昔伤今之慨。全词从重阳入笔,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这首《紫萸香慢》应为姚云文自创词调。此词借重阳佳节发羁愁、念远之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亡国之哀,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沧桑之痛。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荒台大宴官兵。“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过片几句通过环境的凄清表现心中的凄清,忧愁实在是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

赏析二

本篇为重阳感怀之词。词人抚今追昔,借写前朝重阳佳节热闹盛事,发江山易主之悲慨。上片写羁旅外乡重阳时怀念友人,抒写世事沧桑之悲。下片追怀往事,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由词中“荒台”、“老兵”,“长楸走马”、“雕弓柳”等内容不难看出,词人曾经是一位主张抗元并积极投身抗击元军的爱国志士。全词慷慨悲壮,沉郁凄凉。上片前六句叙写多日风雨后,终于在重阳佳节这天放晴,于是词人与友人相约出城游玩。“正自羁怀多感”以下三句,化用汉时刘裕重阳节设宴犒赏文武百官的典故,抒发了词人对宋廷偏居一隅、不思振兴的不满,对宰相韩侂胄轻率北伐以至国亡的愤懑之情。上片结尾三句写重阳佳节之际,怀念故人,充满了感伤意味。下片换头四句写愁情深重。“记长楸走马”两句追忆当年骑射的神勇场景,情调高昂。下面接以“前事休评”一句,情调转悲,于凄怆中寓愤懑之情。“紫萸一枝传赐”三句,暗写江山已易主。结尾几句化用孟嘉典故,一抒亡国之痛。全词紧扣重阳节之习俗来写,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从结构看,从出游始,以游览结束而“歌罢涕零”终,感情转宕变化自然,意脉清晰,章法浑成。

篇6:《紫萸香慢·近重阳》原文赏析及翻译

《紫萸香慢·近重阳》原文赏析及翻译

【作品简介】

《紫萸香慢·近重阳》由姚云文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紫萸香慢》应为姚云文自创词调。有评论:重阳词自江村《紫萸香慢》一出,余词尽废。亡国孤臣之千古绝唱。此词借重阳佳节发羁愁、念远之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亡国之哀,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沧桑之痛,是重阳节感怀之作。

【原文】

紫萸香慢·近重阳①

作者:姚云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②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③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工笮柳④,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⑤、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注释】

①《紫萸香慢》,词牌名之一,姚云文创调,词中有“问秋香浓未”、“紫萸一枝传赐”句,故取以为名。

②荒台:这里指戏马台,项羽曾在此训练过骑兵。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曾于重阳日在此大宴士兵。

③漉酒:过滤酒。

④笮(zuó)柳: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即百步穿杨之意。这里指射箭。这句或作“雕弓繮柳”,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

⑤乌纱:帽子,用孟嘉事,见刘克遍庄《贺新郎》注。

【翻译】

临近重阳节风雨偏多,我特别惜爱今日的温暖睛明。试问秋香是浅是浓,等我和朋友们同去游览西城(看个究竟)。这个时节正满怀羁愁容易触发,真怕登上荒台后更加伤怀。想要安排酒宴,又回忆挂念从前滤酒插花的友朋。只见眼前的席位上,已没有当年的老战友。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浇愁浅醉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太浓,即使用诗词也无法抒愤,而使心境得到平衡。想起当年在长满长楸的大道上跑马,用雕弓表演百步穿杨的本领,以往的功业也不必再论说品评。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紫色茱萸的情景。可如今,连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我任凭秋风把自己的帽子吹跑,老天也要知道我的白发如此斑驳,长歌一曲,不由得泣涕飘零。

【词意】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鉴赏】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赏析】

这首《紫萸香慢》应为姚云文自创词调。此词借重阳佳节发羁愁、念远之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亡国之哀,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沧桑之痛,是重阳节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写羁怀忆人之情。

秋雨新晴,重阳已近,秋花香浓,正是登高的好时节。“绝怜此日暄明”,想今日如此温暖明丽,怎不叫人爱惜?词人兴致勃勃正欲携客出游,共赏秋日佳景。可是,“正自羁怀多感”,此处笔锋突然一转,以羁怀、忆人转出两层“绝怜”之余的感伤。重阳佳节,天色清明,欲要出游,饮酒赏花,却是怅然作罢。为何?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原来,词人是怕登临荒台高处之时,目睹那故国江山已物是人非,备感羁旅漂泊之愁怀难抑,无法承受纷乱的悲感愁情集于方寸。那么,饮酒如何?不是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吗?不是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吗?然而,词人却又莫名惆怅,只恐赏花饮酒,尊前座上,思念昔日滤酒插花,畅饮狂欢的旧侣。 正因羁怀多感,故废登临。意欲饮酒追怀,却又因座中故人萧条而觉情怀黯然。“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寥寥几字,词人怀友之情尽显。

词的下片抒忆昔伤今之慨。

“凄清”二字承上启下,感慨今昔盛衰剧变。“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四句写忧愁之深,即使用诗词也无法抒愤。“记长楸走马,雕弓搾柳,前事休评”三句写出当年跑马神射的勇武精神,却已是,“前事休评”,于凄怆中寓愤激之情。“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三句暗示故国已亡。最后“尽乌纱”四句隐喻自己虽入元为学官,并不以任官为重,风吹乌纱官帽便任随它去,何足珍惜?吾意便要老天知道,我华发星星,依然心怀故国。末尾作直接的呼告,作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喷薄欲出。

词人浅醉还醒,一片清愁非诗句所能表达。走马弯弓,少年气概今已荡然无存。重阳传赐萸,已是前朝胜事,如今只见之于梦中。华发星星,当年壮士,垂垂老矣,人之老矣,壮志何在?!读来,令人感伤落泪。

此词紧扣重阳节之习俗来写,使事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从结构看,以拟趁兴出游始,以“歌罢涕零”结,感情转宕变化出乎自然,意脉清晰,章法浑成。

【作者介绍】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村遗稿》,今不传。《全宋词》存词九首。

【词牌简介】

“紫萸”是一种植物,“慢”是一种词牌调子的格式。“紫萸香慢”是宋词诗人姚云文的作品。调见凤林书院元词,姚云文自度腔。因词有“紫萸一枝传赐”句,取以为名,后成为一种词牌格式。清代作家屈大均曾写过此词牌格式的作品《紫萸香慢送雁》

【格律】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七平韵。

●○○(豆)○○○●(句)●○●●○○(韵)

●○○○●(句)●○●(句)●○○(韵)

●●○○○●(句)●○○○●(句)●●○○(韵)

●○○(豆)●●●●●○○(句)●●●(豆)●○●○(韵)

○○(韵)

●●○○(韵)

○●●(豆)●○○(韵)

●○○●●(句)○○●●(句)○●○○(韵)

●○●○○●(句)●○●(豆)●○○(韵)

●○○(豆)●○○●(句)●○○●(句)○●○●○○(韵)

○●●○(韵)

篇7:紫萸香慢·近重阳诗词鉴赏

紫萸香慢·近重阳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译文翻译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注释解释

漉酒:滤酒。

笮(zuó):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创作背景

这首《紫萸香慢》是作者在重阳节前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当时作者在元朝任职。

诗文赏析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 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篇8:重阳节的诗句——《紫萸香慢·近重阳》

紫萸香慢·近重阳

朝代:宋代

作者:姚云文

原文: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扌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译文: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注释:

①漉酒:滤酒。

②笮(zuó):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鉴赏: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篇9:紫萸香慢・近重阳阅读答案

姚云文①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②走马,雕弓笮柳③,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注】①姚云文:宋末元初文学家。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②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③笮柳:以箭射柳。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14.重阳节是每年的(写具体日期)。(1分)

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怜”直接抒发作者对多日风雨后暄明景象的喜爱之情。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重阳日因战争和天气而格外冷清。

C.下片引用汉家陵的典故,让诗歌的意境显得更加深沉悠远。

D.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于一体,深化了作品主题。

16.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4分)

14.1分(农历)九月初九

15.2分B

16.4分由开头偏多风雨的担忧到重阳宣明的'绝怜欢快之情,通过虚字“正”“更”“又”层层铺陈转到羁怀忆友之悲慨,再过渡到“凄清,浅醉还醒”的孤寂、感伤中,通过对过去豪情的追忆与今天年老无功的感叹(“长楸走马,雕弓笮柳,紫萸一枝传赐”的对比映衬),进一步翻转出故国之思无以报国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失路之痛)

篇10: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翻译赏析

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翻译赏析

《紫萸香慢·近重阳》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姚云文,其古诗全文如下: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评。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前言】

《紫萸香慢·近重阳》由宋代词人姚云文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咏叹重阳节,抒发了物是人非的萧索凄凉。词的上阕写樽前怀友,下阕则抒发忆昔伤今之慨,借“尽乌纱便随风去”,以风吹落乌纱帽而见自己白发点点的细节,表达了屈仕元朝的无奈和满心的酸楚。词紧扣重阳节之习俗来写,使事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从结构看,以拟趁兴出游始,以“歌罢涕零”结,感情转宕变化出乎自然,意脉清晰,章法浑成。

【注释】

紫萸香慢,姚云文创调,词中有“问秋香浓未”、“紫萸一枝传赐”句,故取以为名。

暄明:暖和明亮。

正自:正好。羁怀:客居他乡的情怀。

荒台:又称戏马台,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旧传为项羽阅兵之地。六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大宴宾客,后世以此为登高游乐之所。

漉酒插花人:典出东晋陶渊明,此处代指故人。漉酒:滤酒。

老兵:此处亦代指旧友。

长楸:乔木林。

走马:跑马。

笮柳:以箭射柳。喻指箭术高明。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紫萸:茱萸。

汉家陵:此处代指宋朝帝王的陵墓。

华发:白发。

星星:头发斑白的样子。

【翻译】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赏析】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缰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缰柳,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 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翻译赏析

2.姚云文——《紫萸香慢》

3.紫萸香慢,紫萸香慢姚云文,紫萸香慢的意思,紫萸香慢赏析

4.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译文及赏析

5.《咏柳》译文及赏析

6.瑶池译文及赏析

7.《出塞》译文及赏析

8.风译文及赏析

9.《祝英台近·上元》诗词及赏析

10.《过香积寺》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紫萸香慢·近重阳》译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