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

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

2022-08-18 08:42: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瞬间收藏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欢迎阅读分享。

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

篇1: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

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中,水湿环境如同森林、耕地、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天然水湿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及其他各方面的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它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善的动植物群落,在愈加讲究生存环境质量的今天,水湿环境愈加为人们重视,对水湿环境进行景观规划和绿化设计也愈加重要。

1适合水湿环境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

1.1水环境常见园林绿化植物

在水中能够长期生活,并能开花、结果、繁殖后代的植物,都可用来在水环境中创造植物景观。这类植物的特点是叶子柔软而透明,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的光照和吸收水里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进行,而且植物体内通气组织发达,能借以增加浮力,维持身体平衡。

1.1.1挺水类如菖蒲、水葱、香蒲、芦苇,千屈菜、水生鸢尾、灯心草、鱼腥草等,特点是茎、叶挺出水面,植株挺拔,有明显的茎、叶之分,下部根茎伸入水下泥中,根系中有发达的通气组织,适宜在岸边浅水处生长。

1.1.2浮叶类如荷花、睡莲、王莲等,它们的茎纤弱,不能直立,根状茎发达,生于水底泥中,叶和花漂浮于水面,常在浅水环境里生长。

1.1.3漂浮类如凤眼莲、满江红、水浮莲等,它们全株直接漂浮在水面上,适于水面漂浮的园林植物景观。

1.1.4沉水类如金鱼藻、黑藻、狐尾藻等,它们植株可全部沉入水中,供观赏使用。

1.2湿地环境常见园林绿化植物

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植物其根系不发达,叶片中机械组织也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如蕨类、附生兰、万年青、十字花等。它们可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根茎之间有通气组织,以保证取得充足氧气,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较发达,可适应阳光直接照射和大气湿度较低的环境。适宜水体岸边生长的较耐湿的园林树木有:黑松、金松、云杉、花柏、桧柏、水松、落羽松、湿地松、池杉、水杉、金钱松、蒲桃、小叶榕、水翁、水石桎、池杉、红杉、大叶柳、垂柳、乌柏、悬铃木、三角枫、桑树、白蜡、海棠、香樟、连翘、夹竹桃、木兰、椴树、钻天杨、鸡爪槭、银杏、花楸、刺槐、紫叶小檗、山楂等。适宜常年地下水位0.5米以下的植物:河柳、垂柳、金丝垂柳、枫杨、赤杨、水杨梅、白蜡树、柽柳等。适宜地下水位1米以下的植物:日本柳杉、水杉、榉树、薄壳核桃、女贞、枸杞、日本珊瑚树、山茱萸、红瑞木、意杨等。它们都具备一定耐水湿能力,可规划设计在水体岸边。

篇2: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

2.1水体岸边植物景观设计

水体岸边常设有规则式驳岸或自然式的'驳岸。规则式驳岸较生硬,设计时应选用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迎春花、地锦等,用它们细长下垂的枝条遮挡石驳岸的丑陋部分,使其成为生动活泼的对景。自然的驳岸具有高低起伏的地形,可种植垂柳或竹丛等园林植物,那些倾向水面的枝干形成一幅幅自然画面,丰富了水面景观层次。在自然水体岸边不宜设计成片密林,避免等距离种植、修剪树木,以免阻挡人们观景视线。树丛间应留出透景线,引导游客自然步向水边欣赏开阔的水景及水体对岸的景观。同时,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鸢尾、黄菖蒲、地锦等来进行局部遮挡,以增加活泼气氛。在水体岸边结合地形变化,设计具有高低起伏、疏密相问、弯曲自然的岸边园林植物景观,与水体中成片的水生植物、水面花坛、碧草、绿叶协调一致。在水体岸边采用落羽松、水松、柳树、池杉、水杉、水曲柳、桑树、小叶榕树等耐水湿树木,既可丰富水面景观层次,又创造了休闲遮阳的空间,也是游人划船等水上活动的优雅背景。它们的枝条探向水面,或平伸,或斜展,或拱曲,在水面上形成统一协调的景观构图。水体岸边的植物景观设计还应掌握季相变化,例如早春配植落羽松,它的嫩绿色枝叶像一片绿色屏障,又如红花十姐妹、杜鹃、菖蒲、含笑等,有的呈红棕色,有的呈嫩绿、黄绿等,丰富水中春季色彩,形成倒影清晰,活泼醒目的景观;夏季配植合欢、枫香、荷花等;秋季配植桂花、红枫、鸡爪槭、芦花等耐水湿植物,可增添红、黄、紫等色彩;冬季配植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等,具有四季常青的景色。

2.2水面植物景观设计

利用荷花、睡莲等浮叶水生植物进行水面植物景观设计,为保证水面植物景观有疏有密,又不影响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水面植物景观不宜做满池和环水体一周的设计,一般保证1/3~1/2水面即可,常采用水面绿岛和水面花坛的形式进行设计。

2.2.1水面绿岛在水体中设置种植台、池或缸,种植池高度要低于水面,深度根据植物种类而定,如荷花叶柄较长,其种植池以低于水面60~120厘米为宜;睡莲的叶柄较短,其种植池可低于水面30~60厘米。如用种植缸、盆,则可机动灵活地在水中移动,创造一定画面的水面绿岛,体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2.2.2水面花坛在水面上设计可调控的彩色漂浮外框,其中放入漂浮类植物,如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开花季节可创造水上花坛,各种花挺立水面,犹如一幅优美的水面图案画。利用满江红、浮萍、槐叶萍等繁殖快、全株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特点,景观设计可不受水深影响。为净化有污染的水体,可在水面配置抗污染能力强的凤眼莲、水浮莲及浮萍等,布满水面,隔臭防污,使水面形成一片绿毯或花池。

2.3湿地环境植物景观设计

阴生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可选用蕨类、附生兰科植物、万年青等阴生湿生植物。因为它们叶片中的机械组织及根系不发达,蒸腾作用也弱,容易保持水分,所以可用于光照弱、空气湿度大的树林下做景观设计,也可用作室内景观设计或作为室内盆栽植物。阳生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可选用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它们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能适应阳光直接照射的湿地环境。

篇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的论文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篇4: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的论文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02:71-73.

[4]郝培尧,李冠衡,尹豪,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01:68-70.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02:96-98+101.

篇5: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的论文

摘要:低碳生活无处不在。小到一呼一吸,大到整个空气的健康指标。前人曾说:勿以小而不为。低碳理念的实施从微观角度说,控制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切碳能量耗能过多的材料的使用。每一个小的举动汇聚成无可限量的能量,这边是低碳生活的本质。它的应用在宏观上讲,便是森林的覆盖,景观的设计和植物的养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需要低碳理念的维持和渗透。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分析

1诠释低碳理念

低碳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近年来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生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可是大多数人对低碳这个词的真正含义都是懵懵懂懂。首先,低碳生活是人们尽量减少在能量消耗,并减少耗能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低碳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自己,是身处的生活环境负责的态度。而低碳的概念并非如此狭隘,二氧化碳的释放最大量体现在大自然的决策上。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城市园林景观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提高而逐渐美观化的。它的设计以及园林景观的实际施工需要种植大量的绿色植被,以保障美观、合理、科学。利用低碳技术,熟悉植被种类,将低碳理念贯彻实施在城市的每个绿色项目中。形成大面积撒网,终极降低能耗,控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篇6: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的论文

2.1不会就地取材。

园林是所有设计行业中最具有天然特性的,在设计前期,园林自身便具有很多可利用的天然景色,包括它的地形地貌,以及周围景色的.衬托。就地取材,是园林最大的优势。但是许多设计师为了追求拥有独属自己风格的景观,而全然忽略掉这道最天然的优势,盲目的搞设计创新,特立独行,不会合理规划,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此的景观设计稿,往往在通过审核后,对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资金白白浪费流失。

2.2盲目追求创新。

设计是走在时尚前沿的领域。在设计师头脑中“创新”了两个字无处不在,它的自我傲视潜移默化中牵引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面对一个复杂繁琐的项目,“创新”便会潜意识的成为他们的领头羊。完成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使设计师的独大发挥到极致。这样的思想理念最终引导着设计人员走向偏坡,蒙蔽了双眼而忽视掉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师的前提考察所获得的信息也在盲目的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同时被淹没在无端的黑暗中。熟不知,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以及园林独有的地形优势,才是设计师们打“创新出奇”牌的前提。尤其是一些具有异国风貌的景观设计,大量的罗马柱,欧美屋檐,不仅没有创新,造成观光者的视疲劳,反而会使整个景观看上去四不像,还造成了大量碳的排放。

2.3材料应用不合理。

现在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材料在生产和应用到得到很好的利用。虽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段,这样的进步和成绩值得骄傲。但是在某些方面也为工作增加了负担。园林景观的施工时,不同结构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材料来实施。加之现阶段我国在景观园林方面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缺乏相当的专业人员。导致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到材料本身的优势。更没有考虑到低碳理念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造价高,使用寿命也无法保证。低碳材料往往可以做到可回收,寿命长。污染小,释放小的特点。

2.4植物选择不合理。

低碳在园林中的应用往往表现在对植被的选择。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在根本上没有考虑到低碳对整个城市景观带来的长久影响。单一的选择美观,易种植,易维护的树种。而忽略对大气,大空气温度,对空气污染有利的树种植被。这样的思想在现代低碳生活的社会早已成为害群之马。选择合适的植被对整个城市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若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可使整个城市的碳含量成倍降低。尾松的森林年均碳汇量只有3.8MtC左右,木荷的森林年均碳汇量可以达到15.73MtC。不仅如此,这样的植被可以大大后期园林维护的成本。

3实现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途径

近年来城市园林重建项目屡见不鲜。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单个项目中植被面积比以往有了大幅提高。这是低碳理念渗透其中的成效。现如今的园林景观不仅要求设计整体简洁、安静、具有很强的休憩氛围,也必须具备吸纳垃圾废气、氧气排放的功能。由于国内各个城市的土地资源匮乏,其价格一直高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新的低碳绿化空间是现在园林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3.1低碳理念空间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资源逐渐趋向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绿化空间放眼到屋顶、天台。在以往的人们眼中这是天方夜谭。这些地方属于绿化死角。若要达到绿化的目的,必然在一定的条件下方才能完成。而死角绿化对建筑物有着不可忽视的细小维护。比如,他们可以提供冬暖夏凉的效果。

3.2低碳理念的纵向应用。

现在城市绿化概念覆盖率直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酒店,旅馆都将绿色带到了墙体。将绿色的横向发展扩展到纵向发展。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建筑养护所产生的资金浪费。墙面绿化一般采用爬行类植物居多。比如,爬山虎,紫藤等。他们大面积的攀爬覆盖在墙面上,墙面利用植物枝径的覆盖,有效减少太阳光的直晒和灼伤,起到降温养护的作用,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达到美观、实用、有效的目的。低碳理念在本质上得到了践行。

3.3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低碳理念很好的与园林景观设计契合在一起是必然可行,而且需要长期贯彻下去的方针策略。但是尽量多的种植低碳植物,需要植物具有很强的耐抗性。不同的植物,其生存条件和养护条件都很苛刻。而且在不同地区,因为土壤成分的不同,加之气候的影响,在选择植物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一个不慎,便会导致植物大量死亡,这便违背了低碳的理念。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各项气候、土壤层结合植物本身的生存条件,做到因地制宜。

4结束语

城市景观设计关乎着整个城市的外表形象。它的建设管理从表象上标示着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大致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绿色建设本着美观实用经济的原则,本着低碳化、长久性的发展思路,保证人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呼吸着轻松愉悦的空气。低碳植物必是发展低碳套路上的长期工作。培养越来越多的植物栽培专业人员,促进此工作精确,完美的顺利进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港归.低碳理念下城市园林的环保设计研究[J].读天下,(4).

[2]、刘瑜.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J].工业b,2017(2):00290-00290.

[3]、吕志军.绿色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分析[J].城市建筑,2017(5).

篇7: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色分析论文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色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温州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色进行分析。温州现有植物景观设计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实现常绿和落叶的混交供养,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实现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的组合。同时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温州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的运用中,做到高质量“绿化”,更是达到“彩化”的艺术效果。

关键字:温州;园林植物;设计特色;彩化

1、造景特色分析

1.1常绿和落叶的混交,形成具有一定植物群落的造景园林

根据温州当前流行的园林造景植物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在地被植物的运用上比较缺失。地被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外来的品种居多,且不具备地方特色。该地比较常见的地被植物是中华结缕草以及吉祥草等,其中野生的耐阴植物在温州的自然群落中较多,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多使用。

1.2结合地形设计园林,突出造景的植物特色

温州分布较多山川,温州市区便有9座山,所以市区的园林建设往往把市区中的山丘当作公共的绿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建设。在市区的山丘中建设一定的绿地,并根据山区的山体特性,在其周边建设绿化广场。在布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山体的'多层次进行,合理利用现有树种,补植彩化树种,这样可以增强艺术感,达到美化目的,从而强化市区本来的景物特色。

2、温州园林植物景观的造景分析和意见

(1)在园林的造景中提高对植物种类的选择重视度,关注热带景观的营造氛围。温州的园林中使用的热带植物比较多,其中包含南洋杉、加拿利海枣以及红桑等。热带植物确实具有一定的异趣,但是过分的移植热带植物使得热带植物的长势变差,反而使得植物的景观营造优势变差。植物的生长变差,导致植物生病坏死之外,城市的园林植物景观效果变差。所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宜在温州地区生长的植物,比如在温州生长较好的棕榈科植物,其中包含华盛顿棕榈、燕尾棕等。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在温州生长的热带植物,使得植物的生长和温州的园林景色相互协调,并在营造热带氛围的同时,减少了植物反复修护的成本,延长了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温州地方特色。(2)体现地域特色。温州为了做好园林规划,在近几年建立了很多的公园,例如杨府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使得温州地区的园林特色更加明显,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即便如此,温州在对园林的造景认识还需要努力。在进行园林造景设计施工中,往往过于随意,对植物的布置科学性较低。在园林造景的设计中往往考虑不到位。即便设计阶段的园林造景的科学性较强或者突出了园林的艺术性,却在实际的施工中往往会改变设计的样板,脱离了原来的设计方案。施工公司往往过分注重公司内部的经济收益,使得园林的植物选择上以及植物布置上都欠缺规范性,最终导致建设的园林景观和原先的设计图纸相互背离,导致园林景物失去原来的样子。因此,温州植物的造景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促进,并从各个环节中逐渐提高重视程度,突出温州地方的特色,实现温州园林的科学规划。(3)科学配置美化、彩化、香化树种。园林造景植物需要在园林配置中突出其活力,使得植物更适应更新更高层次的生活,最终使得社会环境达到让市民满意的景观效果,科学配置彩花、香化树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彩化树种银杏在秋季所呈现的黄色符合秋季的景物特点,象征收获的季节。香化树种桂花在温州的花期一般是在10月上旬,马鞍池公园等几处桂花林中密集的桂花树结满了桂花,各大园区充分利用香化树种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赏花,调查显示:马鞍池公园的桂花园有桂花树近200株;绣山公园有桂花树231株;江心屿有桂花树100多株。

3、南洋大道景观提升工程案例分析(三角转盘)

南洋大道(位于龙湾区,南起龙永路北与瓯海大道交叉)的三角转盘植物的配置比较密集,且十分拥堵,缺乏美观性,沿街的商铺居多,立体感单一。缺乏彩化植物,使得植物高低变化程度低,呆板缺乏活力。沿街的交通设施较为陈旧,为了提高该地的彩化以及美化特性,需要把多彩绿带花漫新城当作主要的设计理念,打造植物立体化和复杂空间的打造,突出特色鲜明。根据现状道路情况及周边环境特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道路布局和绿化苗木,并考虑造价经济为原则,修复破损路面,强化植物景观,完善附属设施,增强道路可识别性,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温州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了当前温州园林景观设计特色,介绍了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根据温州园林造景的植物选择特点,分析植物在园林运用中的科学性,从而对其园林发展现状提出温州今后进行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想法。温州的园林植物景观在建设时需要突出地域性的优势,并合理使用外来植物,科学配置彩化、香化树种,让绿化“锦上添花”形成四季有植物景观,体现温州地理、民俗、文化、经济特点,展现温州城市形象,营造更好的温州“绿”城。

参考文献

1程悦.温州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和分析[J].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8)

2王春霞.温州市景山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J].浙江大学,.

篇8: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研究论文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水景观在设计时,不仅要秉承绿色设计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还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计中要加入有区域特色的元素。在进行水景观设计之前,对水景观建设的区域进行背景调查,根据当地的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可以使水景观设计更符合当地人们的喜爱。切记不能盲目地对其他国家的水景观设计进行模仿,应多结合环境自身的条件,发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积极探索发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并将这些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水景观的设计当中去。

2科技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科技元素

科技美学是指导物质文明生产建设的交叉学科,将美学应用与科学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它包含了自然、人文、美学、心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在考虑设计功能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观念的体现。综合了景观、景观审美与观赏者等要素,以砖、瓦、钢筋、混凝土作为工业材料进行水景观的建筑。

2.1使用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可以达到特殊的光影效果,在水景观建设中使用新型材料可以创造出非凡的艺术表现体,拥有不一样的质感和视觉享受。使水景观的设计更具艺术感,满足人们对水景观建筑的美的需求。

2.2采用先进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新技术,为水景观的设计融入了多元的设计灵感,增加了水景观的表现手段。例如,混凝土覆盖技术的运用,可以对裸露山体进行处理,形成魅力的自然景观;光纤照明系统在水景观中的运用,可以使水景更加的绚烂夺目;近年来流行的音乐喷泉也是如此,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控制喷泉水流,达到与音乐配合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3建筑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内审美的新兴学科,是建筑学与美学的分支。建筑美学以美的规律为基础,以建筑实用性为出发点,平衡建筑审美与科学性的联系。以建筑艺术发展与鉴赏、建筑艺术审美及其功能为主。当前比较侧重城乡环境关系、建筑审美效应与水上园林的关系等。景观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工程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提高,使用功能的侧重使原有的水景观建筑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美学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和序列设计的使用,设计时比较注重环境自身的设计意境。主体建筑与其设施要确保牢固,结构造型要和谐稳定,各个建筑结构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具有统一性,不能过分突出。我们要把建筑美学的法则在水工程建筑中进行使用,丰富水景观的造型,增强艺术美感,形成美的视觉感受,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可塑性、倒影等特点,进行设计,增强水景观的趣味性,避免呆板和千篇 一律的水景观建筑出现。

4生态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在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是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从生态学的哲学、科学、伦理等层面出发,在自然美学的基础上解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动态美,可以促进生态物质的循环,有利于传播弘扬中国生态美学文化。对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铺垫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4.1循环使用水资源

我国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缺水情况,少数地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随着工农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缺水问题越发严峻。生态美学不提倡以人类为中心,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应利用水景观设计区域周边的雨水资源,使用处理过的废水为水源,减少用水量。生态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引导人们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增强水忧患形成文明的节约用水意识。

4.2避免破坏水域自然形态

自然水体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表径流、降雨、水流、波浪、生物等对水岸线的作用促使水体变化,从而引起水域生态的改变。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水域的整体状态,避免破坏水域自然条件。尽量不要改变水域的原有流向,减少人工化学材料的使用。如果必须进行人工建设,则要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下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的创造。

4.3保护水环境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时,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长,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开发扩建的时候占用河道,随便开采水资源,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个别工厂偷偷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道、河道之中,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要反对污染环境,实施景观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把水景观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体化进行发展。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注意保留湖泊、河流等水景观的地下水补充功能。在进行水流设计、布设水生植物时要注意保留水体自净能力的处理,要进行利用污水净化的水景观建设。

5结束语

水景观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基于人们对景观设计要求的提高和审美的变化,设计时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技术,在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区域特色的水景观建筑的设计。生态美学是把态学整体论方法作为基础的,通过人的体验、感受、领悟,就能让人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需要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它是自然和人文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针对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进行了分析,讲述了水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水景观的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水文化,在显现自然风光的美的前提下实现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我国水景观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篇9: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论文

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论文

一、西方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情况

1.1古典园林的设计方式及发展过程

西方古典园林的功能极为丰富,包括生产功能、遮荫功能、游乐功能、赏玩功能、装饰观赏功能、空间组织功能、环境生态平衡并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设计者需要将自然引入庭院,美化环境,提高绿化程度及环境的活力,并充分利用植物景观的蒸腾作用及遮荫效果,调节局部的气候,提高空气湿度,吸收热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逐渐代替了建筑材料,各种建筑材料制作的园林建筑、墙体或者砖石建筑的室外空间逐渐减少,植物景观数量增加,也属于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果庭院需要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则可以适当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包括水果、蔬菜、鲜花等,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功能。现代西方园林修剪技术逐渐的进步与发展,也明显地体现出了景观植物造型的装饰功能。园林景观的各种功能设计逐渐完善,展现出了设计者对于美学的理解。在空间组织方面,灵活地将各种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包括列植、间植等,创新设计手法对于林荫大道、遮荫散步道、幽深小径等道路实施改进措施,强化遮荫功能,调节小气候。

1.2西方现代的园林设计发展

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相较传统有了较大变化,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经历了许多个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园林、中世纪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景式园林风景、风景园艺式园林及现代园林。在该过程中,人们对于植物景观功能要求不断出现变化,使得设计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在传统园林的基本功能上,有衍生出了环境生态功能,因此,在设计上,更加突出乡土特征的植物、归化植物,其生境景观等元素构成的自然景色。设计者会在城市的花园中设置自然保护区域,其中的植物则是具有当地特色且未经驯化的美丽植物,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印象,包括沼泽、荒野、草原等自然景观,构造生态型园林。该园林植物设计方式被许多国家的设计师应用于实践的`活动中,包括草原风格浓郁的林肯纪念园,即是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植物逐渐生长稳定,各类草原植物均会得到一定的生长空间,且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养护工作,成本较低。

二、总结

在实践中还需要设计者根据园林所处的环境,结合中西方设计方式的优势,全面把握各个因素,包括周边的环境情况,当地的气候、自然景观、当地的文化氛围等,探索出合理的设计方式,在提高园林植物景观的美观性的同时,兼顾实际功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篇10: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碳汇”之一。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涉及到其直接的低碳效应和间接的低碳效应。园林植物景观的直接低碳效应地发挥与植物种类选择、立地环境、配置方式、养护水平以及面积规模等有关。通过分析园林植物低碳效应,阐述了基于低碳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关键措施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低碳;园林植物景观;关键技术;实施途径

1低碳园林植物景观的内涵

同一种园林植物由于其立地条件和养护水平等不同,其植物整体绿量完全不同,故其固碳释氧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植物单体种植和群体种植形式的固碳释氧量也存在不同。另外,植物景观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降低建筑等对能源的消耗,这种间接效应可能比直接效应大[1]。1.1低碳园林植物景观的直接效益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调节和改善城区碳氧平衡,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有研究显示,北京建成区绿地全年吸收二氧化碳为424万t,释放氧气为295万t;平均1hm2绿地日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767t,释放氧气1.23t[2]。1.2低碳园林植物景观的间接效益植物不仅自身具有对水分和阳光吸收和蒸腾散热的降温作用,还具有绿量和植物群落间层次关系,可有效覆盖地面,改变热辐射反射率,形成城市生态系统内热能动态收支平衡,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的间接低碳效益。

2园林植物景观

“减源增汇”的关键措施

2.1适地适树的原则

乡土植物是依托一定地域的气候条件等成长繁殖的一种植物。乡土植物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因植物运输和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碳排放,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的生长而适应了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征,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立地条件的生长,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势头,为园林植物绿量的增加提供基本保障,因而对低碳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2.2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

生长健康、健壮是保持植物最大绿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园林植物发挥固碳释氧功能的重要途径。园林植物景观在种植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其适应环境的阴阳喜好、土壤的酸碱特性、耐旱或喜湿等生态习性来设计植物的种植条件,保证园林植物达到最好的生长状态。如我国广泛种植的优秀园林树种香樟,其多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适于生长在砂壤土中。因此香樟种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和透水性。

2.3植物的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绿地面积相对有限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绿化复层种植结构,是增加园林绿地“碳汇”能力的关键。复层式园林植物种植形式不仅丰富了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形式,增加了园林植物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单位空间内植物的叶面积,增加植物绿量,增加了区域内植物固碳释氧量。研究表明:在植物胸径、树高等指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植物群落层次的增加,固碳效益明显增高[3]。

2.4重视城市建筑的立体绿化

在城市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立面、屋顶、地下和上部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美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和面积,增加区域园林植物绿量。同时,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立体绿化还可以起到给建筑保温隔热的作用,降低因使用空调增加的碳排放。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绿化屋顶夏季室温平均比未使用屋顶绿化的室内温度低1.3~1.9℃;冬季室温比未应用的高1.0~1.1℃,从而可相对减少使用空调,降低碳排放。

2.5低成本的植物养护

植物作为园林中最重要的材料,因其具有生命特征而需要较多的养护投入,比如浇水、施肥等日常性的工作,修剪、病虫害防护与气候灾害预防等季节性的工作,移栽与补植等偶发性的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比如人工式的植物景观经常需要人工修剪和造型,其植物景观光合作用效率低,固碳效应差;同时,在高强度的养护中,往往产生较大的碳排放。

篇11: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3.1增加绿量的植物景观设计途径

增加绿量是发挥植物景观碳汇功能最重要的途径,重点从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设计供植物健康生长的景观环境、构建复层结构的植物景观等方面来实现。乡土树种经过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生长环境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不仅要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合理选择生长环境,还要根据植物特性合理设计种植密度,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种植密度等对植物景观碳汇作用的影响非常大。在城市绿地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探求建立合理的绿化复层结构种植群落的方法,增加城市绿地的绿量是实现低碳园林植物景观碳汇的重要措施。通常作为上层栽植的植物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较强的抗污染性,喜阳,冠形端正,枝形俏丽,主干分枝点较高且枝叶透光性好,便于中下层植物生长等条件的高大乔木;作为中层栽植的植物以耐阴性及光合作用特性为选择依据,兼顾植物在杀菌、蒸腾、吸收二氧化碳、滞尘等方面的表现,并具有较高观赏性及管理粗放的灌木为主;作为下层栽植的植物多为耐阴地被(包括低矮灌木及草本植物)。赵艳玲等研究显示,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在上海社区优先考虑的植物配置模式为香樟/意杨/广玉兰+垂柳/大叶朴+紫叶李/碧桃/女贞/垂丝海棠/桂花+石楠/大叶黄杨/日本珊瑚/红花檵木/南天竹;在苗木种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的植物配置模式为香樟/大叶榉树/悬铃木/意杨+垂柳+女贞/桂花/碧桃/紫叶李+石楠/杨梅/日本珊瑚[4]。

3.2改善局部小气候的植物景观设计途径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环境中散失水分,同时大量地从周围环境中吸热,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了空气湿度。这种增湿降温作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为城市道路、建筑、硬质铺装及广场降温曾湿尤为明显,减少了大量人工降温排放的碳。城市立体绿化也是植物景观增加碳汇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和高架绿化等形式,丰富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增加植物景观的碳汇功能。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这已成为全世界绿色运动的一部分。日本东京正在开展屋顶绿化运动,各大城市也开始兴建高档的天台空中花园。“花园城市”新加坡,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立体绿化让建筑物淹没在一片绿色之中。美国许多城市所有空地几乎都被绿草覆盖,各大超级市场的护栏、建筑物墙上等都种植有绿木花草来增加绿量。芝加哥屋顶花园也十分普及,芝加哥环境部决定设计建造各种屋顶花园,这样可以节省市政府在夏季的开销,每年节省下的4000万美元降温费用于建筑新屋顶,其寿命比传统屋顶长一半。

3.3低养护强度的植物景观设计途径

园林植物的养护包括修剪、浇水、施肥土壤改良、调整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了尽可能降低养护成本,减少由于养护而产生的碳源,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合理选择苗木的规格和品种、控制修剪造型园林植物的用量、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合理利用品种相生相克原理等方面。一般园林造景中幼青年苗木相对生长势旺盛,成活率高,易塑型,抗性较强,能有效减少设备和人工、辅材的投入,降低养护成本。植物栽植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也易发生病虫害。同时,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既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又要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降低养护成本。

参考文献

[1]董延梅,章银柯,等.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0种园林树种固碳释氧效益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4)

[2]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3)

[3]于超群,齐海鹰,等.基于低碳理念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济南市城区典型绿地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5)

[4]赵艳玲,阚丽艳,车生泉,等.上海社区常见园林植物固碳释氧效应及优化配置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8)

篇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造景理论探讨论文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造景理论探讨论文

我国的园林艺术历史十分悠久,虽然在理论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意境与规律都掌握得比较成熟,根据植物的特征与习性汇集地域文化构成独特的空间结构,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注重植物文化表达

每一种植物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习性,由于植物生长的形态不同,表现出来的植物文化也就有所区别,因此,在园林植物影响设计上,要注重植物文化表达,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植物的特点,并且与景观更好的融合为一体。比如,牡丹给人一种富贵大气的感觉,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上,通常会用于皇家园林,显示出皇家庄重华贵的气派;用并蒂莲、百合可表现出喜庆、幸福的氛围,通常用于表达爱情的景观设计之中。注重植物文化表达可以直接烘托出景观设计所要表达出的内涵。

(二)、重视功能与实用价值

园林植物景观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重视植物的功能与实用价值是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需要的植物也有所不同,比如街道绿化要选择树冠较大、阔叶类的树种,有效的减少大气污染与噪音污染;选择造型可爱的绿篱树种适用于儿童娱乐场所;在郊区种植果树,美观、绿化的同时,还可以为游人提供采摘的休闲活动。根据不同的绿化需求,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种植,重视功能与实用价值,体现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际意义[1]。

(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体现。科学性是重视植物的生长习惯,艺术性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长特点而产生的美观设计。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形态、色彩、香味与季节变化都要考虑周全,使植物间的层次与色彩都有一定的秩序与美感。同时还要注意与景观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植物之间错落有致、结构合理、空间设计和谐,形成协调、统一,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四)、认知植物科学绿化

每种植物对生长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要认知植物的特征与习性才能因地制宜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在设计前要先掌握景观场地的气候条件与土质条件,经过详细分析后选用适合的植物种植于景观场地,实现科学绿化,尽可能利用每种植物的特征与习性,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

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造景理论基础

(一)、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理论

园林植物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植物的自然要素与人工设计要素完美的结合,按照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景观中按照空间设计需求对植物进行相应的组合。园林植物作为一种景观设计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的组合,赋予空间结构生命力,按照植物的高低进行层次组合,使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同时,通过园林植物组合造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空间,或开放、或封闭、或包容、或渗透,每种植物对空间结构能够产生不同的对应形式。另外,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理论也可以说是组织植物配植与造景的过程,根据植物的空间结构特征采用向心式或者离心式的组织形式而进行空间景观排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空间过渡,比如,相邻式空间过渡、共享式空间过渡等等[2]。

(二)、植物配植与设计的心理理论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要求已经不是以往单一山水石木的欣赏,更期望追求自然之美,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能满足优美的空间环境体验。精神层次上的需求是对原生态的向往,在园林造景中除了提供可欣赏性之外,还要重视观赏者的心理,人们的心理需求直接反映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与需求。人的情感变化是多样化的,在当前生活紧凑、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人们更需要一种舒适宁静的生态环境,轻风明月、垂柳塘荷、青山翠柏,都可以舒缓人们紧张、压抑的心理。造景的心理理论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需求出发,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的立体造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不同需求。可以看出,植物景观造景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提供的审美活动,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心理共鸣,体现出园林造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三)、植物造景的群落理论

植物大多是以群落的形态存在的,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身结构特征与外表特征,按照自然生长规律而进行发展的。园林中的植物群落可以称为栽培群落,是以提高欣赏性的前提下而栽培的植物群落,形成了具有园林特色的景观之美。植物群落的生长密度、季节变化、层次等级以及植物的优势种都会影响到植物群落的外部形貌。随着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在园林植物造景中提出了复层混交群落与顶极群落的概念,进一步加深了群落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复层混交群落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植物的多层次垂直结构,在一个群落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在维护动态平衡的同时,产生一种层次感之美,每种植物之间的层次变化非常明显;顶极群落是根据植物的优势种更新变化,形成群落景观的整体变化,因此,这种群落的变化比较有规律性和稳定性,在进行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创造这样的顶级群落景观,以维持动态平衡的持久性。

三、结语

现代人们更加追求领略自然风光,净化心灵的同时,感受到自然植物带来的愉悦与放松。园林植物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合理利用造景理论,挖掘植物的自然之美,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权春艳,郑革委.系统论在山地型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03期

[2]杨玉霞,段渊古,张楠阳,等.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审美特点[J].北方园艺.03期

篇13: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原则探析论文

1.1季节性原则

在设计景观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单调和雷同的现象出现,应坚持季节性原则。在春季种植鲜花或柳树等植物,常见的春季植物有:丁香花、蔷薇、玫瑰、桃花等。在夏季,为了更好地呈现夏季的气息,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木槿花、紫薇等。在秋季,植物或是树叶的状态相对多变,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环境及气候特点,种植枫树、银杏树或是观果海棠等。在冬季,为了体现冬季的气候特征,种植桧柏、龙柏等都比较符合冬季气候。在配置园林植物的过程中,应将花草和树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2]。

1.2植物层次性原则

配置园林植物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分层配置和色彩搭配等,通过利用各种叶色、花色植物,适当对其进行搭配,从而展现园林植物独特的层次感。比如,适当种植低矮灌木丛,并在其中搭配花草等植物,种植高约3m的红叶李或银杏树等,保证色彩和植物高度呈现出完美的搭配方式,既能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又能延长景观的观赏期。

1.3植物多样性原则

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避免植物的单一性,适当将观花类植物和观叶类植物进行结合,从而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延长其观赏时间。为了保证整个景观设计的统一性,要提升其美学特点。在选择观叶树的过程中,分析其色度,和观花类植物有效搭配才能更好地展现植物的多样性,对进一步提升观赏价值有着重要作用。

篇14: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原则探析论文

2.1规则式的配置方法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园林植物配置方式主要是规则式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对植和列植2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这种配置方式更适合应用在建筑物附近、纪念碑或是道路两旁等地方。由于对植种植对树木的形态要求较高,在配置的过程中,要保证植物的整齐和观赏性良好,种植一些常绿树或是观赏性较佳的花草等。列植更适合在行道树或绿篱等地方进行应用,行道树要求树木要保持树冠整齐,同时,要求冠幅较大,因此,植物必须具备较强的抗逆性。通过这种方式,在对植物进行养护的过程中,才能保证其操作更具备简便性[4]。

2.2孤植配置方法

孤植配置方式指的是在园林中适当种植一些孤立的树木,并且这类树木一般都具备较强的欣赏性,个体特征具备较强的美感。由于这类树木具备较强观赏和庇荫的作用,因此,对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对园林中树木进行种植,还要求树木具备明显的特征,比如,树木整体体态优美等。一般情况下,这类植物都种植在面积相对较大的草坪或是湖畔等大型建筑物附近。

2.3群植配置方法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植物群落的模拟进行配置。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针叶树和落叶树、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方式的有效应用,能形成更具层次感的人工模拟植物群落。在这种方式的影响下,其利用从低到高的过渡,进一步体现了植物营造的空间优势,多种植一些花草灌木、小乔木等。同时,还可以在相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园林中,种植一些面积较大的相同植物,既能形成小型的园林即视感,又能充分利用园林空间,比如,山杏林园或是银杏林园都能达到这种效果[5]。

2.4花群配置方式

一般情况下,这种配置方式更多的应用在广场和道路中央等地区。采用比较低矮而株丛茂密的植物,不仅能较好地展现其观赏性,同时,还利于及时对其进行更换、转移等。由于花群的大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是一些丛群较小的植物,在种植的种类安排上也要尽量将其安排在适当范围中。此外,在平面和立体的设计环节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花卉的设置,保证其既能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又不会对其整体美观性造成影响。

3结语

由于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更为贴近,以植物为原材料的园林景观建设能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配置原则,并在实践中很好地落实,才能促进我国园林建设的良好发展,为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前进,阎宏伟.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郭菲菲,韩庆东.园林植物研究及其应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8)

篇15: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3.1丰富空间布局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临街建筑的入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3.4加强公共设施的艺术感

公共设施首先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次是公共设施在空间中形成过渡和联结的纽带,利用其色彩、造型、比例等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可以使零散的景观更为统一有序、富有变化。在当前全国城镇化的浪潮中,小城镇街道景观正面临着空间尺度与发展的双重需求,通过有机更新建筑与街道景观,以满足空间功能需求,为人们创造更加便捷、亲切、和谐的小城镇街道景观。

【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1.幼儿园环境景观设计解析论文

2.居住小区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3.环境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4.园林景观设计中铺装装饰性研究论文

5.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6.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7.园林建设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8.水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9.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论文

10.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