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2022-08-04 08:37: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尼可拉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篇1:连处士墓表原文和翻译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十二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

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篇2:连处士墓表原文和翻译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一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斗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

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篇3:《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

原文: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篇4: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练习题

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练习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 ▲ ) (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 ▲

篇5:连处士文言文翻译

连处士文言文翻译

连处士文言文的内容大体是怎么样的呢,如何翻译现代文?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连处士文言文翻译吧!

原文: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篇6:连处士墓表阅读理解附答案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 ▲

参考答案:

5.(3分)B(反,通“返”,回到。)

6.(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7.(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8.(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篇7:连处士墓表文言文阅读附译文及答案

连处士墓表文言文阅读附译文及答案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 ▲

参考答案:

1.(3分)B(反,通返,回到。)

2.(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3.(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4.(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篇8:连处士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连处士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鳏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

所以:用来……的

B.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C.往往尚皆在

往往:常常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B.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C.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D.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 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C. 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D. 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鳏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5分)

(2)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5分)

参考答案

4.C(往往:处处,到处)

5.D

6.B(“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7.(1)那些鳏夫寡妇孤儿孤老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鳏寡孤独”“饥馑”“无所告依”“恨 ”各1分,句意1分)

(2)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去世了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卒”“反”“家”“焉”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分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篇9:《随州李君墓表》原文及翻译

《随州李君墓表》原文及翻译

原文: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竟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里有争也,非其解不息。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浸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资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可朽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注】受性:赋性、天性。

译文: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在家里高寿而终。李君兄长的儿子户部主事李树人听到叔父去世的消息,赶赴京城,打算辞职为叔父服丧。我前去慰问李树人,并对他说:“从古至今,为关系紧密的亲人服丧,做官的要辞职;为关系疏远的亲属服丧,士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你回家为叔父守丧,这是符合礼制之举啊。”李树人说:“哪里是为了礼制啊?(我)是要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罢了。”又哭着说:“叔父安葬有些日子了,(他)已经埋棺墓穴,只是(我)应当在墓道边另外(为他)竖立一块墓碑,彰显他倡行仁义的事迹来让后来的人看,(我)恭敬地把(撰写碑文的事)托付给你。”就向我非常详细地讲述叔父的生平事迹。

李树人对待我非常恭敬,又是以礼相请,我怎么能够推辞他的请求呢?李君生情刚正耿介,没有不敢做的'事情。凡是他尽力去承担的,必定是公益之事;间或有对自己有利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他人越是害怕的事情,他做起来越发勇敢。嘉庆初年,四川、湖北一带教民和土匪蜂起,汉沔荆襄这些地方的百姓遍遭蹂躏。随州的西边,有个澴潭镇,是个大镇。这些盗匪打算大肆劫掠这个镇子并将作为匪巢。李君告诫全镇每户出一人,每人背一捆柴火,手持长竿,生起一个火把,临水排列,整夜焚烧柴火,火光绵延六七里,盗匪不敢渡过澴潭,随州因此没有被盗匪攻陷。邻近的村子有块田,长时间被水淹没,差役和旁边的(好田)一样催要田赋,村民为此苦不堪言,李君到官府各相关部门,为村民哀求蠲免田赋,最终得以成功。其他的给乡民施以好处的事情,都像这样。因此,乡里有什么事情,非李君倡议就兴办不了;邻里有所争执,非李君解劝不能平息。当他地位尊贵、声名显赫时,人们都为他感到称心如意(心愿得到满足);当他去世时,(人们)都为他悲伤哀哭。

李氏世代居住在随州,家境寒微。李君年少时与自己的兄长发愤学习,自料最终没有办法凭读书光大家族,于是就去经商,积蓄达到千金,全部拿来资助兄长出外求学,从不过问钱的事情。后来,又为兄长捐出钱款给县官,(兄长)得以被授予县丞的职位,渐渐升迁做了云南嵩明州知州。而李君也凭武学生的身份捐资做了都司。于是几个儿子举止洒脱,凭文才取得官位,逐渐兴旺发达。

李君名某,字某,曾祖父、祖父都没有出仕。因为嵩明君而地位尊贵,诰封奉直大夫。有子二人,长子因嵩明君生子较晚,过继给了他,后来也没有回到家中。次子生有儿子。从嵩明君去世二十年来,李君抚养他的几个孩子,恩勤备至。李树人到京城做官,也全由李君资助,如同(当初)资助自己的兄长一样。他对待侄儿如同不懂其不是自己的儿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也如同不懂其不是兄长的儿子。

唉,从百姓的角度来说,李君对乡里施恩很多;从懂得道的人的角度来看他只施恩于自己一家的事,是绝无可能的。绝无可能施恩自己一家,这也就是不朽啊!

篇10:《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处士,讳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人。处士颍悟绝人,博览负大志。不仕,不肯为词章之学。年十九,亲殁,挈家而南,隐于吴。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其挈家而南也,尚有赀数千金,以交游济危难散去。邻舍—女子许字,夫贫,流于外。母将改聘之,女誓不从。处士闻之恻然。时仅余药肆—廛,立鬻金,寻其夫,赠使婚娶,而家益贫。

久之,西南大乱,民惶惑不聊生。处土乃入洞庭山,学益力。乱定,妻张氏旋卒。于是慨然欲徧历九州岛,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质证其所学。初,故尚书徐健庵及其弟故大学士立斋两先生聘之,不就。至是归里,将付其子燮于其兄御史宾廷,徐又聘之乃就。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放,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而处士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傍通博考,浩浩无涯涘。尝从容谓余曰:“吾志若不就,他无所愿。但愿先子死耳.”予惊问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得子为吾传以传,复刚恨哉!”呜呼!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若处土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顾留京师四年,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庚午,复至吴,遂南游衡岳。因而归,方谋与同志结茅著书终老,乃不—年死矣。处士为人良易,负绝世之学,而虚衷常自下,诲人谆谆不倦。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

则然香代之,因眇—目。又折其左肱,落落摄敝衣冠,踯躅风尘中。人无敢易之者,盖其心廓然大公,以天下为己任。使得志行乎时,建立当不在三代下。而竟溘然赍志以死也,岂不悲乎!死

之日,门弟子哀号擗踊不欲生,行路咨嗟涕演。予在京闻之,惊痛欲绝。召其子燮于天津,与友人敛金为位哭之,而使燮奔丧于吴。未几,遂得吉壤以葬,予不及铭其圹。己卯正月,过吴,始

—拜其墓,而流涕为之表。

呜呼!处士之心,天地所以不熄之心也。古圣贤以其心传于后,而古圣贤未尝死;天下有以处土之心为心者,处士又岂死哉?后之览者,尚其有感而兴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家非所计 计:谋划,考虑

B.以益广其见闻 益:更加

C.有奇遇而讫不见用 讫:最终,终究

D.人无敢易之者 易:轻视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挈家而南,隐于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而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谁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D.使得志行乎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 (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处士日讨论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见之同,犹声赴响。 (5分)

(2)其少也,读书每竟夜不卧,父母禁不予膏火,则然香代之,因眇一目。 (5分)

11.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刘处士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分)

12.用斜线(/)给下列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8处) (4分)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答案

10.(10分)

(1)和刘处士每天讨论从古到今国家兴亡的原因,近代人才邪恶和正派的差异,我们意见相同的程度,就好像声音与回声相呼应一样。(5分。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

(2)刘处士年轻时,读书常常整晚不睡,父母禁止他这样不给他灯火,他就点燃香来代替灯火,

(久而久之),因此瞎了一只眼睛。 (5分。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

11.(3分)

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济困扶危,不计私利;自己不求闻达,重视培养人才;待人虚心平易,诲人谆谆不倦。

(3分。两点1分,答对六点得满分)

12.(4分)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4分。对两处得1分)

篇11:《田间先生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田间先生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①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选自《方苞姚鼐集》)

【注释】①大父行:祖父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堵:墙壁

B.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

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碣:立碑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项是(3分)

①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②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③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

④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⑤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⑥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参加乡试返乡的途中,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为了见到作者兄弟,

钱澄之天刚亮就拄着拐杖前来拜访。

B.钱澄之为人刚直,曾经直言羞辱一位到安徽巡行考察的魏忠贤的余党,这位御史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只好把他释放了。

C.方苞父亲闲居在家时,常常说起前辈们的高风亮节。而方苞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先生。方苞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可谓不约而同。

D.方苞仰慕钱澄之的美好的志向节操,晚年为钱澄之写了这篇墓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钱澄之的敬仰与怀恋之情。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3分)

(2)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3分)

(3)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4分)

参考答案

5.(3分)选B(经世济民)

6.(3分)选C(①不能表现钱先生的“志节”;③非“直接表现”;⑥记述不了解钱澄之的“潜德隐行”,并非真正说他的`志节。注意:④“冀接武于东林”,意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体现钱澄之为正义而斗争的志节)

7.(3分)选B(“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表述不当)

8.(1)(3分)钱先生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维”

“干”“去”各1分)

(2)(3分)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焉”“笃”各1分,句式1分)

(3)(4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志”“俾”“告”各1分,句式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田间先生墓表》参考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我的父亲很惊讶。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 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浚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篇12:《石曼卿墓表》的原文及翻译

《石曼卿墓表》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驰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有子济、滋。天子闻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其友欧阳修表于其墓曰: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连处士墓表阅读理解附答案

2.《刘处士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3.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4.《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5.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6.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7.寒食原文及翻译

8.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9.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10.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连处士墓表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