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刘义宣简介

刘义宣简介

2022-07-25 08:13: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已取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刘义宣简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刘义宣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刘义宣简介

篇1:刘义宣简介

宋平刘义宣之战

宋孝建元年(454年),二月至六月,宋孝武帝刘骏击灭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的作战。

宋元嘉三十年(453年),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举兵讨灭宋太子刘劭后即帝位,是为宋孝武帝。不久,刘骏虑荆州是长江上游重镇,不愿让他叔父南郡王刘义宣(宋武帝刘裕第六子)久任荆州刺史,于是内调其为丞相、扬州刺史。义宣主持荆州,财富兵强,与江州刺史臧质以灭刘劭有功,益发骄横专行;朝廷诏制若与已意不同,则不遵行。今见孝武帝欲夺去其兵权,即与臧质议定先发制人,举兵反抗宋廷。刘义宣和臧质素与豫州刺史鲁爽结好,遂密遣人于宋孝建元年正月告知鲁爽及兖州刺史徐遗宝,约定当年秋天同时举兵。使者携带函至寿阳(今安徽寿县),恰逢鲁爽醉酒,误记预约日期,即日起兵。徐遗宝亦随之举兵,从兖州(治瑕丘,今山东充州)往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二月,刘义宣和臧质忽闻鲁爽已反,仓促起兵,并上表宋孝武帝,言欲除君侧之恶。臧质加部将鲁弘为辅国将军,东下屯兵大雷(今安徽望江);刘义宜遣咨议参军刘谌之率万人往会鲁弘,并召司州刺史鲁秀,使为刘谌之后继。是月,宋孝武帝以领军将军柳元景为抚军将军,统率左卫将军、豫州刺史王玄谟等诸将迎击刘义宣。王玄谟等率舟师进据梁山洲(今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梁山),在两岸筑偃月垒,以待叛军。刘义宣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于三月传檄各州郡,给诸州郡官吏加官晋爵,令他们出兵响应自己。同时自率众10万由江津(今湖北沙市东南)东进,以子刘恬为辅国将军,与左司马竺超民留镇江陵(今属湖北)。益州刺史刘秀之斩刘义宣信使,遣兵万人袭江陵。刘义宣知雍州刺史朱修之与已二心,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命其率兵万余击之。徐遗宝攻彭城不克,弃众焚烧湖陆城投奔鲁爽。刘义宣以臧质为前锋,军至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鲁爽也引兵自寿阳直趋历阳(今安徽和县),与臧质合兵,水陆并进。殿中将军沈灵赐率水军于南陵(今安徽繁昌南)击败臧质的前哨部队,俘军主徐庆安等。臧质至梁山,立营两岸,与宋军对峙。四月,宋孝武帝以左军将军薛安都、龙骧将军宗越等屯历阳,击斩鲁爽的前锋杨胡兴。鲁爽被阻,留军于大岘城(今安徽含山县东北),命其弟鲁瑜屯于大岘之西的小岘。镇军将军沈庆之渡江督战。薛安都斩鲁爽,鲁瑜也为部下所杀。宋廷军进而克寿阳,徐遗宝逃出,途中被杀。沈庆之使人将鲁爽之首送与刘义宣,鲁爽系出将门,骁猛善战,号称万人敌,刘义宣与臧质见爽首后,皆惊骇不已。太傅刘义恭使人送书于刘义宣,言及臧质“少无美行”,倘使此次反叛成功,恐你也难免成为其池中之物。义宣从此也疑忌臧质。五月,朱修之切断马鞍山(今湖北襄樊市西南)通道,据险固守。鲁秀率部进攻,屡为修之所败,遂退往江陵。朱修之引兵随其后。臧质遣将攻克梁山西城,即与刘谌之合兵攻东城。柳元景悉遣精兵往助王玄谟。玄漠督诸军大战,臧质兵大败,刘谌之战死,刘义宣、臧质逃走。六月,臧质被俘后斩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宣逃至江陵后被朱修之所杀。

点评:此战,刘义宣平庸低能,不顾内外态势,仓促起兵;虽有几员战将,但在统军用兵上却难敌沈庆之、柳元景等;在进军建康途中,又中离间计,对臧质猜忌而未接纳其战策。加之朱修之等率兵直捣其后方,致使刘义宣等进退无路,终遭失败。

篇2:董宣简介

董宣

中文名称: 董宣

又 名: 字少平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汉代

相关人物: 刘秀

生平简介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董宣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董宣在做洛阳县令时,公主的仆人杀人,犯了法,躲在公主家里不出来,所以抓捕他的人不敢进去。董宣听说公主的车要出来,就拦住了,当面杀了那个犯了死罪的仆人。公主认为董宣在她面前杀她的仆人,是在欺负她。于是向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刘秀告状。刘秀很生气,把董宣叫来,要打死他。董宣也生气地说:“皇上您很圣明,复兴了汉朝,但现在却放纵人杀人,这怎么能治理国家呢,我不用你打,我自己先死吧!”说著就用头撞柱子,撞得头流了血。

刘秀知道了事情真相,也就不杀他了,但让他给公主磕头,赔礼道歉。董宣就是不听,刘秀就让人按他的头,董宣双手撑地,挺著脖子。刘秀最后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

董宣死后,刘秀派人去他家里,见到董宣家里很贫穷,竟没有钱买棺材埋葬,原来董宣还是个清廉的官吏。刘秀知道了,非常难过。

篇3:麴义简介

河北第一将--麴义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此号人物,麴义。在演义上,麴义的出场是杀了严纲,然后成了赵云的垫脚石,被赵云一枪杀了,救下公孙赞。所以大家对于我“妄自”将其称为河北第一将一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鄙人有哗众取宠之嫌疑,不过如果你能耐著性子看下去,就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了。

麴义,原本和张颌、田丰、逢纪等人一样是翼州牧韩馥的手下,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和韩馥产生了矛盾,于初平二年七月(公元191年)发动叛变。韩馥当然不乐于麴义的叛变,便既派兵平叛,岂料身为一州之牧的韩馥,手下有著众多优秀的谋士武将,却仍为麴义所败。当然关于这场战争,在《资治通鉴》上虽然有记载,却语焉不详。麴义在此战的胜利,大约在于韩馥虽然有人才却不能用之有关。但此后麴义的表现却不能不让人击节感叹。

初平三年春(公元192年),公孙赞和袁绍战于界桥之难20里。且看当时锋芒正键的公孙赞的军力——步兵3万为方阵,左右各有骑兵5000牵,中间又有公孙赞引以为豪的“白马义从”几千匹,也分为左右两队,可谓杀气腾腾。而反观麴义的军队——前面为精兵八百,其后是强弩千张。相对公孙赞的军力,麴义的军队实在少得可怜。而实际上当时公孙赞也是欺负他兵少,就发动骑兵,万马奔腾,气势汹汹的准备前去践踏麴义的军队。(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然而麴义并没有被公孙赞的气势所吓到,而是命令所有的士兵躲到阻击骑兵的木椿下,一动不动,等到公孙赞的骑兵快冲到面前大约十多布的时候,忽然全部抬起头来,所有的弩兵一起发动,只见箭如雨下,将公孙赞的骑兵射得人仰马翻,大败而逃。(麴义的军士在先前之所以要躲避,是因为公孙赞的骑兵其实也是骑射之士,如果不加以躲避,定然成为白马义从的箭靶子)麴义军就势斩杀了公孙赞所任命的翼州刺史严纲,杀敌一千多人。之后率军追击,一直追到界桥(大约20里),公孙赞控制住了军队,认为现在的麴义失去了刚才躲避在木椿下的优势,准备再战雪耻,不料仍然没打过,再次被麴义打败,只好缩回营地。麴义一直追到公孙赞的大营外,打破了牙门,耀武扬威之后才撤离。

而这时候主力部队袁绍军又是什么一副光景呢?袁绍看到公孙赞逃跑,也带著兵追赶。不过其步伐的迅捷却远慢于麴义军,在离界桥还有大约10里的地方,遇到了公孙赞的部下的另一对骑兵人,当时袁绍手下还有原本袁绍以为可破公孙赞骑兵的大戟士百余人相随,却被这2000骑兵包围,还差点被迫躲到空墙之间避难。好在袁绍也发了一次威,没有躲进去,反而颇有大将之风的鼓励士兵一起战斗,加上该对骑兵不知道袁绍在此处,攻击不是很凶猛,袁绍得以暂时抵御住该队骑兵的攻击。后来还是麴义耀武扬威完了,回来刚好看到袁绍被围,赶跑了那队骑兵,救了袁绍。

在界桥之战发动之前,公孙赞在和胡孥交战时,其骑兵白马义从英勇善战,将以骁勇著称的胡孥骑兵也打得一看见白马,就躲开绕著走。起初袁绍也很重视公孙赞的白马义从,曾经拍著张颌的肩膀说“公孙赞有白马义从,我有你的大戟士”。而实际战斗时,张颌的大戟士却没有任何表现,战前没受到重视的麴义却三败公孙赞的骑兵,实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小说《三国演义》上麴义在此战中被赵云所斩,而实际上此时的赵云大约应该在平原刘备那里训练骑兵呢!(也有可能因为兄长死了,回去探亲了)并没有参战。

如果说界桥之战,袁绍是成功的阻止了公孙赞的上升势头,那么之后的另一场战争,却是将公孙赞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兴平二年(公元195)冬,由于公孙赞将自己的老主子刘虞杀了,刘虞的部下为主子报仇,就联合了刘虞的儿子,鲜卑骑兵7000多人,袁绍手下大将麴义,一起对公孙赞发动了战争,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没有什么具体的记载,但结果却是辉煌的:在鲍丘击败公孙赞军队,斩首两万余人。之后引发的连锁效应是代郡、上谷、右北平各自杀了公孙赞所设立的地方官员反叛公孙赞,公孙赞因此而屡次战败,直到以后的龟缩到自己的粮仓里准备“养老”。

也许只是上面几场战争,并不以支持麴义河北第一将的观点,但对比一下袁绍的其他状况,麴义的战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在界桥之战发生前,公孙赞先是率领二万步骑于公元191年冬在东光南打败了青徐黄巾30万,斩首近10万,俘虏生口七万余人,威名大振。后来公孙赞借口袁绍的部将杀死了他弟弟公孙越,要攻打袁绍,袁绍还害怕的赶忙将自己的渤海太守印送给公孙赞,以图避免战争。可见在界桥之战前,公孙赞是何等的威风。此时双方实力,恐怕还是公孙赞更具优势。

界桥之战后,公孙赞的上升势头得到了遏止,但实力仍然很强,和袁绍还互有攻瘦。界桥之战后,袁绍派崔巨带领数万进攻公孙,却败于公孙的三万人民,被杀死七八千人;袁绍的儿子袁谭和公孙赞的青州刺史田楷战斗,虽然占了上风,却也不能取胜,最后不得不以讲和收场;公元192年冬,公孙赞和袁绍在龙奏(应该还有三点水),被袁绍击摆。可见界桥之战之后双方基本还是势均力敌,各有胜负。总的来说,袁绍略占优势。

但经过公元195年冬的那场战争,公孙赞却是屡战屡,直到战败而亡。

而相对麴义,其他河北将领的表现如何呢?张郃,只说其“瓒破,郃功多”,却没说明功多在什么地方,至少实际的战绩却是没有看到的。颜良,从第一次出现,就被关羽从军队中独自一人砍了脑袋。文丑,也是一出现,就被曹操军斩杀。而这些人物,张郃由于所活时间长,在以后的战争中得到了一些成绩,其他两人,其战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只不过罗贯中为了衬托关羽,将两人的能力大大提高,所以在后人的感觉里能力很高罢了。其实鄙人觉得麴义之于张郃,有点类似于高顺之于张辽。只不过后面二张活得长一些,能力得到锻炼,战绩得到表现吧。而实际在初期,其表现却不如麴义、高顺。

差点忘了交代麴义的死亡了,和高顺相比,此将虽然战斗能力颇高,却有点骄傲自大,得罪了袁绍,被自己的主子给杀了。

篇4:宣义池上,宣义池上刘得仁,宣义池上的意思,宣义池上赏析

宣义池上,宣义池上刘得仁,宣义池上的意思,宣义池上赏析 -诗词大全

宣义池上

作者:刘得仁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修篁夹绿池,幽絮此中飞。何必青山远,仍将白发归。

鸟啼亦有恨,鸥习总无机。树起秋风细,西林磬入微。

篇5:刘鄂简介

读刘鄂《绝唱》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数量如汗牛充栋,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也有20回几十万字,但为什么这一段《绝唱》偏偏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为什么人们要反复地品味、鉴赏、解读它?《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一路游历中的见闻和行动,展示了清朝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着重揭示了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的种种行为,突出揭露了所谓的“清官”的暴政,作者的立意在于“谴责”朝政。《绝唱》只是描写了一个民间伎人的高超演唱艺术,表面看来它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就《绝唱》的艺术表现来说,它结构单纯、语言质朴,也似乎看不出有多少“玄机”。这篇《绝唱》所以久传不衰、成为经典,我以为原因在于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这是一篇真正的艺术精品,是那种融合各种文体和手法而又自成一体的艺术品,达到了不露痕迹、炉火纯青的境界。它的价值不在思想而在艺术。民间伎人白妞的演唱艺术,是“转益多师”成一家的“绝唱”,刘鹗对演唱艺术的表现是百川合一的“绝笔”。以“绝笔”写“绝唱”,朴素自然、柳暗花明,相映成趣、余味无穷。据史书记载,刘鹗出身官僚家庭,但并不热衷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他不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职业作家,但他广博的学识和宽阔的视野,使他能够吸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一种独创的小说文体。20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涌现出了许多旨在展示、揭露社会现象的游记小说,绝大多数在艺术上较为简陋,只是游记散文的连缀,而刘鹗的《老残游记》却脱颖而出,在艺术上达到很成熟的境界,与当时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四大社会“谴责小说”。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刘鹗对一个个封建官吏嫉恶如仇,给予无情揭露;而对祖国的美丽山川、风景名胜“情有独钟”,特别是对百姓和民间艺人,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注。黑妞、白妞就是民间艺人的代表形象,他倾尽全力去塑造她们,表现了他的民间情怀。一个作家创作中的融合和独创,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所谓融合,就是要把各种表现手法、各种文体特征大胆“拿来”,“据为己有”,博采众长,达到一种量的积累。所谓独创,就是在融合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追求,有取有舍,然后熔铸成一种体现自己“个性”的文体和风格。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融合与独创,许多文学史家都有所论述。张炯等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中就这样说:“刘鹗的创造,是把游记体引进小说,小说中的许多片断,都可当作优秀的散文来读。……胡适评论这部小说时说:‘刘鹗先生是个很有文学天才的人’,并说他无论写人写景,‘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描写’。”(见该书第5卷515页,华艺出版社9月版)李修生等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中称:“小说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高超的描写艺术……我国白话小说的传统是重叙事,不重描写,因此《老残游记》的这一特色在小说史上是不多见的。”(见该书4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7月版)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论述道:“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还出现了长段的心理描写。这在我国已往的小说中是少有的。”(见该书第4卷3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月版)你看,《老残游记》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它是游记类题材,用的却是小说文体,而其中的很多片断又分明是艺术散文的笔法。有些写人写景的地方,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语言又颇有新词韵味,还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作者融汇了多少表现手法呀!但你并不感到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杂乱无章,它显得流畅、明净、细腻,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小说。这在当时的小说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小说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即《绝唱》),更集中体现了刘鹗的这种艺术独创。这一回中的大明湖秋色、白妞说书几个片断,其手法的新颖和描写的细腻,常常为评论家们所称道。白妞是《绝唱》中精心塑造的主角形象。“年纪约十八九岁……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看来这是一个贫家女子,秀雅而不娇媚,朴素而不寒酸,楚楚动人,矜持腼腆。作者略带夸张地写了她的眼睛,如“秋水”、“寒星”、“宝珠”、“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使这个貌似平常的贫家女子一下子光彩熠熠,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名倾一时的民间伎人的精神和风采。寥寥数语,就把白妞活脱脱刻画出来,也把作者的惊叹、赞美乃至喜欢之情传达出来。这是大明湖、千佛山以及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艺术精灵”。白妞不是世家出身,也没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那么她高超的梨花大鼓艺术从何而来呢?作者借高升客店的茶房作了详细回答:

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姊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他又把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这位“白妞迷”茶房的一番话,可惜在语文课本中被删掉了,它清楚不过地表明,白妞无人企及的演唱艺术是她融合百家之后的一种独创。她在山东乡下的土调——梨花大鼓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地戏曲、不同的戏剧流派还有南方的戏剧曲艺的多种曲调、演唱技巧、表演风格等等,又凭借她的天才歌喉,创造出一种深厚、丰富、雅俗共赏的新“梨花大鼓”,征服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无数听众。这是茶房对白妞演唱的理解,也是刘鹗对白妞艺术的认识。可以说,白妞的艺术独创,与刘鹗的艺术追求是息息相通的。《绝唱》为什么能把白妞的演唱表现得那样出神入化?正是刘鹗真正听懂了白妞的演唱。

要懂得音乐,就要有一双能够辨别音乐的耳朵,这就叫音乐鉴赏力。史书上没有记载刘鹗究竟懂不懂音乐,但按我的推测,以他的博学多才和兴趣之广,他应该懂一点音乐,至少对音乐是喜欢的、敏感的。这在《绝唱》里也可以得到证实。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表现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在逼真摹拟演唱声音的基础上,作者充分发挥他的通感联觉,展开一系列奇丽无比的心理活动,把最难描写的演唱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不懂音乐的人是很难写到这个境界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开始描写白妞起唱时给人的感觉:“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妙在什么地方呢?就像“五脏六腑”用“熨斗熨过”,就像“吃了人参果”那样“畅快”。这都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心想像。在描述白妞高音区的演唱时,作者用攀登泰山来比喻,“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作者一定登过泰山,把对音乐的感受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白妞的演唱由高音区跌落下来,作者又用飞蛇在黄山群峰中盘旋穿插来形容,这又是一种幻觉形象了。最后低音回环、渐渐消逝,又突然喷涌而起,作者用燃放东洋烟火来作比,在作者的心理世界中,音乐此时不仅有形,且有色,甚至可以嗅到火药味,变成了可看可感的东西。从舒缓优美,到高亢激越,到回环曲折,到磅礴而起,到戛然中止,把白妞的“梨花大鼓”艺术真是写绝了,谁能不“神魂颠倒”呢?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当代的歌唱家彭丽媛,她也出生在山东,她的演唱不也给人同样的艺术震撼吗?

篇6:刘永福简介

《西域图志》

清代官修地方志之一。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平定准噶尔,天山南北尽入版图。次年二月,清高宗弘历下令编纂《西域图志》,以大学士刘统勋主办其事,派都御史何国宗等率西洋人分别由西、北两路深入吐鲁番、焉耆、开都河等地及天山以北进行测绘。资料工作在二十六年结束后,令交军机处方略馆进行编纂,于二十七年十一月完稿。四十二年,高宗下令增纂《西域图志》,历时四年,于四十七年五月告成。高宗亲自审定,即今本《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首四卷为天章,汇录有关论述西域全局的御制诗文;自此以下四十八卷,分为图考、列表、晷度、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服物、土产、藩属、杂录十九门。自疆域、山、水至藩属,计有总图、分图二十一幅,历代西域图十二幅。由于收集了所有正史、有关书籍和清代西域军营奏章、地方大吏的文告等资料,并且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调查,故《西域图志》内容周详,文章质实,是研究中国汉代至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一部很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篇7:刘豫简介

刘豫

(1073~1143/1146)  南宋初伪齐皇帝。字彦游。永静军阜城(今属河北)人。元符时进士及第。北宋末任河北西路提点刑狱,金兵南下即弃职逃走。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任知济南府,他见北方大乱,请改派江南一郡被执政拒绝。金兵围城,他杀勇将关胜而降。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册文有“世修子礼”等语。先用金天会年号,不久,奉金朝的命令,改元阜昌。宋绍兴二年(1132年,金天会十年),刘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屡次派子刘麟、侄刘猊及宋叛将李成、孔彦舟等,配合金军侵宋。伪齐军曾攻占襄阳等地。绍兴四年,岳飞破李成,收复襄阳等地。同年,刘豫遣子刘麟会合金军渡淮南侵,遭到失败。刘豫屡败,金廷对他日益不满。绍兴六年,刘麟等征发中原民兵大举侵宋,金按兵不动,不肯协助。伪齐军大败溃退,伤亡极重,民怨沸腾。次年,金废刘豫为蜀王,取消伪齐政权。后又迫令迁居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改封曹王。刘豫被废时年六十五岁;卒年,宋、金二史本传都说在公元1143年(宋绍兴十三年、金皇统三年),但《金史·熙宗本纪》说在皇统六年,似以本纪为可靠。

【刘义宣简介】相关文章:

1.赵宣子简介

2.刘因简介

3.刘豫简介

4.刘鄂简介

5.刘元举简介

6.史玉义简历(史玉义个人资料简介)

7.张 义简历(张 义个人资料及简介)

8.宋成义简历(宋成义个人资料简介)

9.刘晶晶简历(刘晶晶个人资料简介)

10.刘杰简历(刘杰个人资料简介)

下载word文档
《刘义宣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