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2022-07-01 08:24: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而为人要开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外经典爱情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外经典爱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篇1: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党的好儿女周文雍和陈铁军在1928年3月举行了世界上最“特殊的婚礼”——刑场上的婚礼。面对敌人的枪口和周围的群众,陈铁军把身上的围巾深情地披在重伤的周文雍身上,激动地说:“同胞们,过去为了革命的需要,党派我和周文雍同志在同一个机关,我们工作合作得很好,两人的感情也很深。但为了革命利益,我们还顾不上来谈私人的爱情,因此保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没有结婚。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当我们就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举行婚礼。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篇2: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我国著名科学家童明周,十年**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有人要他夫人叶毓芬同他划清界限,叶毓芬回答说:“我了解他,他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人!”粉碎“_”后,有人曾问童教授:“你是怎么挺过来的?”他笑着回答:“相信党相信群众是最大的动力,但在家里,爱人信任我,也给了我力量。”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和新凤霞的爱情生活也是如此。反右斗争中,吴祖光戴着“右派”帽子“充军”到北大荒。当时,有人要新凤霞做出“离婚”的实际行动。新凤霞没有见风使舵,而是斩钉截铁地回答:“吴祖光是好人,我要等他回来……”

中外经典爱情故事: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为爱忏悔的人

提起小仲马大家可能还有一些陌生。但他的名著《茶花女》,大家应该听说过吧。

小仲马23岁时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而后玛丽又沾上了赌瘾,常在赌场大把输钱,加上她无节制地饮酒,常年激动和失眠,这一切在交际场上养成的不良恶习让小仲马一气之下给玛丽写了绝交信。

离开玛丽后的小仲马,随父亲去了北非,在阿尔及利亚待了一年多,又回到了巴黎。 但只有23岁的玛丽早在一星期前离开了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

一年后,以小仲马与玛丽·杜普莱西真实故事为背景的《茶花女》问世。一经在巴黎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法国。

几年之后,小仲马的歌剧《茶花女》又被搬上了舞台。从此,茶花女的悲情故事几乎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这部史诗般的悲剧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人世间传播蔓延,经久不息。

在小仲马去逝后,家人按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玛丽坟墓的旁边。

也许,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小仲马依然在为爱忏悔。

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1856-1939)最痴情的人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的一切社会文明源于性本能。这样惊世骇俗的言论为他赢得了“性泛论者”的称号。弗洛伊德还曾说过,女性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微乎其微。有点像老夫子的那句“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

不过就这样一个一生饱受争议的人却是不折不扣的痴情者。弗洛伊德26岁时与一位犹太少女想恋。在以后的四年的时间里,他向这位少女写了近一千封情书,直到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厮守一生。

弗洛伊德在83岁去世时,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女人到底在想什么。

本人到很想知道一直深陷于性和潜意识之中的弗洛伊德到底在想什么。

篇3:中外感人爱情故事

12岁的戴碧容为了抢救3个在铁轨上玩耍的幼儿失去了左臂左腿,被誉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株洲工务段当收发员,1982年与同单位的小苏结婚。婚后,小苏每天给戴碧容穿袜子、鞋子,饭后搀下楼送上班;下班时,他又接小戴,把她扶上楼。每逢下雨天,小苏都打伞接送,遇到不好做的地方,就把小戴背过去。小戴对小苏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小苏对小戴说:“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真正的美。你的身体虽残废了,但你的心灵使我觉得你比某些四肢健全的人更可爱。”

篇4:中外著名爱情故事

周末,睡到自然醒,老公从厨房端出一碗绿豆稀饭。心头一热,结婚快十年了,他对我就像这碗粥,平实却散发着袅袅的清香。想起电脑的右下角,被他在时间栏设置的四个字,“我爱苗子”。初见不以为然,日子久了,字也生情,传递出洗净铅华的温和与沉静,熟稔地守着自然朴实的生活,贴心受用。

老公属本分内敛型,不爱露声色,却爱我如发,丝丝缕缕记挂,点点滴滴在心。享受到丈夫对我百般的好,才知晓过尽千帆皆不是,此心向君是安处。夜深人静,身边不经意递来一杯水,一袭毯,身心倍暖。如同那一句话,见了,浅浅的,搁在眼前,不惊波澜。心下,却实实地铺了淡淡的欢喜。

尽管脸色装作不屑,“怎么弄上的啊,尽会捣鼓这些哄人的伎俩。赶紧的,怎么来还让它怎么去。”爱人语气郑重地回我,“不能删啊,那是我的心在报到,它要每时每刻让你知道。”

让我知道,知道“我爱苗子”?对这个不懂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的他来说,爱,这个字眼我从恋爱时就未敢奢求,也是他羞于启齿的。日复一日,在我们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锅碗瓢盆,洗涮洒扫。他的爱渗透于每天的吃饭穿衣,在让我感到舒服轻松的同时,常带一点不容抗拒的力气,使我的日子弥漫了温暖、坚实和希冀。原来,我一直沐浴在他的宠爱里无法自知。

日子越过,越觉悟了淡处趣长的意味,时光竟像棉被一般,将阳光的温暖吸满,再馨香满怀地倾吐出来,越久长,越熨帖。在朝夕相伴、亲密无间中,彼此体谅宽容,用一扶一搂一声叮咛赋予对方安宁和温暖。在饥寒饱暖之余,供一室花香一壶淡茶,风起云涌、庭台缱绻就有了声态姿色。自此相信,伴侣演绎到至情至深处,便是融爱于恩,相扶终老。

自从电脑上多了爱人这句无声的话,我的心竟像被他施了魔法,分分秒秒布散着柔软和欢喜。

温习“我爱苗子”,可碾碎心灵的冷漠,安放一天的倦劳。

篇5:近代中外爱情故事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篇6:近代中外爱情故事

台湾作家三毛与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缠绵悱恻。三毛和荷西相识在西班牙,当时三毛念大学二年级,两人常常一起看电影、逛公园。一天,荷西对三毛说:“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学,加两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后来两人分手了。6年后荷西找到了三毛,两人热烈亲吻、拥抱后,荷西把三毛带到自己的屋内,满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让三毛惊呆了,6年来,荷西一直惦恋着她。三毛感动至极,对自己说:“这一生我还要谁呢?”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温馨和情趣。三毛曾说“因为幸福满溢而怕得悲伤”。悲剧果然降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潜水员荷西过早地离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几次试图自杀,终因亲情难舍而止步。然而,数年后三毛还是自缢于医院,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7:中外感人爱情故事

乔天林,是沈阳市的一位孤儿,25岁时,患“血友病”,血液一旦流出,就难以止住,并迅速危及生命。当身患胃癌的下岗女工刘爱萍从收音机里听完有关乔天林的故事后,她冒雪走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要来了乔天林家的地址。

乔天林住的小平房在铁道边上,低矮、潮湿。刘爱萍进去说明来意,又帮他生火,做饭。善良总是相通的。他们慢慢相爱了。

婚礼是悄悄进行的,没有吹吹打打的热闹场面,没有大红大绿的热烈气氛,然而他们已沉浸在甜蜜的幸福里。

乔天林的健康处于周期性起伏状态,好上几个月,又需到医院输进新鲜血液。为了不让乔天林受伤划破皮肤,刘爱萍不让他动菜刀,而乔天林为了让刘爱萍吃得好一些,一天就多做一顿易消化的饭让她吃。他给她写诗,她给他唱歌。两人在爱的相伴下令人不可思议地逐渐康复着。8年的时间过去了,爱情战胜了死神。

篇8:中外名人爱情故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景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

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作好各种准备 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很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忠诚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以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曾一度影响了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学习。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静之中”。困扰他的绝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使他感到心情沉重。

于是,18岁的马克思就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1841年4月15R,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口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给婚的念头,继续互相等待。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3月,马克思被迫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接着又与阿尔诺德·卢格磋商了关于共同从事著作出版的计划。此后他才到克罗茨纳赫(燕妮在她父亲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亲迁居这个地方),与燕妮举行了婚礼。

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了。他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

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同时,她还不得不同她的几个贵族亲戚进行十分折磨人的斗争。 婚礼举行后,马克思和燕妮随即动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随马克思一起流亡伦敦的燕妮写信给好朋友约瑟夫·魏德迈时,描绘了她当时的生活情况:“因为这里奶妈工钱太高,我尽管前胸后背都经常疼得厉害,但还是自己给自己孩子喂奶。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伤和忧虑,所以他一直体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他从出生以来,还没有一夜,能睡着二兰个小时以上的。

最近又加上剧烈的抽风,所以孩子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由于这些病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伤裂口了;鲜血常常流进他那抖动的小嘴里。有一天,我正抱着他坐着,突然女房东来了,要我付给她五英镑的欠款,可是我们手头没有钱。于是来了两个法警,将我的菲薄的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孩子的摇篮以及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我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东西拿走。我只好同冻得发抖的孩子们睡光板了。……”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白于上述原因,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在这种境况下,’燕妮还是深深地爱着马克思。

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誉写清楚。眼出版社和编辑办交涉,一些繁琐的手续,很难处理的事务,必须写的情,不少由她代办。马克思不是那种轻易在口头上流露心情的人,但当燕妮因母亲垂危离开了他几个月时,他便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帕,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象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轰吻……” 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要让她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着她到法国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

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象是即将永别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马克思的别名)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

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写信给最知己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骗人。”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1883年1月11日,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

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

篇9:中外著名爱情故事

居委会要在所辖的街道内评出一对最恩爱的夫妻。几经筛选后,有3对夫妻入围。于是,居委会对这3对夫妻做最后的评比。

评委叫第一对夫妻说说他俩是如何恩爱的。妻子说,前几年她瘫痪了,卧病在床,医生说她能站立起来的可能性很小,她绝望得几乎要自杀。但她的丈夫一直鼓励她,多方为她求医,对她不离不弃,而且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她,任劳任怨。在丈夫的关爱下,她终于又站了起来。她的故事十分感人,评委们听了,都为之动容。

随后进来的是第二对夫妻,他俩说,结婚,他俩还从来没红过脸吵过架,一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评委们听了,暗暗点头。

轮到第三对夫妻了,却很长时间不见他俩进来。评委们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就走出办公室看个究竟。只见第三对夫妻仍然坐在门口的条椅上,男人的头靠在女人的右肩上,已经睡着了。有一个评委当时就要上前喊醒那个男的,女的却用手指放在唇边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然后小心地从包里抽出一张纸、一支笔,用左手歪歪扭扭写下一行字递给评委。而她的右肩一直纹丝不动,稳稳地托着丈夫的脑袋。评委们看那纸条,上面是这么一行字:别出声,我丈夫昨晚没有睡好。一个评委提起笔在后面续了一句话:但,我们要听你夫妻俩的讲述,不叫醒你丈夫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女人接过纸笔,又用左手歪歪扭扭地写下:那我们就不参加评比了。

评委们都惊骇了,这个女人为了不影响丈夫睡觉,居然放弃评比,真是有点本末倒置。但他们还是决定等待一段时间。一个小时后,那个男人醒了,女人的右手终于能够活动了,她从包里掏出一块纸巾,想将男人嘴角流出的口水擦净,但手才举到半空,纸巾就掉了,男人惊问她怎么了,她温柔一笑,说:“没事。”她见有几个评委在关切地看着她,便歉意一笑,说:“真的没事,是肩膀被他的头压得太久,麻了。”

男人被请进办公室后,评委们便问他怎么睡得这么沉。男人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家住一楼,蚊子多。昨晚半夜的时候我被蚊子叮醒了,我怕妻子再被叮醒,所以我就为她赶蚊子了,后半宿就没顾上睡。”

最后评比的结果,居委会增加了两个奖项,将第一对夫妻评为“患难与共夫妻”,将第二对夫妻评为“相敬如宾夫妻”,而真正的最恩爱夫妻奖,却给了第三对夫妻。

篇10:中外名人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直男配腐女,简单直接又大方,分分钟求爱成功表示无压力)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

【中外经典爱情故事】相关文章:

1.爱情故事唯美

2.短篇爱情故事

3.愚人节爱情故事

4.爱情故事短篇

5.中国古代爱情故事

6.抗战爱情故事

7.90分钟爱情故事

8.中外银行广告词

9.中外饮食论文

10.中外名人名言的

下载word文档
《中外经典爱情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