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

《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

2022-06-27 08:16: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莲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

篇1:《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

[宋]贺铸

天涯樽酒与谁开,风外徂春挽不回。

扫地可怜花更落,卷帘无奈燕还来。

王孙莫顾漳滨卧,渔父何知楚客才。

强策驽筋③际故国,浮云千里思悠哉。

[注]:①海陵:江苏泰州古称。②贺铸:北宋末期诗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③驽筋:指驽马。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涯樽酒与谁开”一句写作者身处天涯,独自饮酒,传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B.“扫地可怜花更落,卷帘无奈燕还来”两句对仗工整,体现出律诗的'体裁特点。

c.“楚客”指屈原,作者使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D.“故国”既指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也指昔日强盛的国家,作者由此产生无尽的感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屈原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传达出诗人对自己才能被埋没,不得重用,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愁苦与无奈之情。

2.①作者登楼远望,独自饮酒,感慨飘零孤苦。②看花落燕回,惋惜春天将逝,感慨年华流逝。③为自己怀才不遇,官场失意,报国无门而无奈。④思念故国,心系天下。

【解析】从景物与作者行动入手,结合注释分析情感,围绕作者形象来回答,每点1分。

篇2:《西楼》阅读答案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曾 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注释】

1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2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试题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篇3:《西楼》阅读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

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二: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①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②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 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 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4分)

2.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4分)

篇4:《西楼》阅读答案

1.听觉 吹起

2.“ 卧看千山急雨来”道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诗人最欲欣赏的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出色表演。这种境界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

【赏析】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

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还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过,杜牧之“卧看”显得深沉哀婉,而陈与义的“卧看”显得潇洒俊逸。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篇5:《秣陵》阅读答案

《秣陵》阅读答案

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9. 《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0. 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答案】19.     (1). 乌衣巷    (2).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0. (1)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2)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点睛:诗歌的赏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篇6:西楼曾巩阅读答案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参考答案

14.(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2分)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

关于西楼

《西楼》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来临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之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宏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要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篇7:曾巩《西楼》阅读答案

曾巩《西楼》阅读答案

《西楼》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曾 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注释】

1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2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试题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

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二: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①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②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 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 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4分)

2.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4分)

参考答案

1.听觉 吹起

2.“ 卧看千山急雨来”道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诗人最欲欣赏的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出色表演。这种境界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

【赏析】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

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还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过,杜牧之“卧看”显得深沉哀婉,而陈与义的“卧看”显得潇洒俊逸。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篇8:《绝句》和《西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绝句》和《西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绝 句

吕希哲

老读文书③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

行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注: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③文书:公文。

(1)《西楼》开头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前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卧看”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的.前两句分别从视觉(景象)与听觉(声音)两个角度(1分)描写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潮头如云,去而复回,是从视觉描写海浪的气势;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电闪雷鸣,是从听觉描写风声与雷声的磅礴。(1分)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海上风雨图,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1分)

(2)【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西楼》中的“卧看”写出了诗人在风起云涌、北风呼啸、惊涛拍岸、电闪雷鸣的时刻,从容(淡定、随意、处变不惊、安祥、镇定)地(躺)在室中观赏窗外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1分)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或表现了诗人豪放潇洒、雍容大度的气度。意思对即可)(1分)。

《绝句》中的“卧看”写诗人悠闲(闲适、宁静、清静等均可)(躺)在室中地观赏雨后雨后清新明丽的山中景色(或峰峦叠翠,碧空如洗,万物清新的景色),(1分)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或:清闲自在,旷达自乐:洒脱自在,平和达观。意思对即可,1分)

篇9:曾巩《西楼》阅读题及答案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西楼》阅读答案二: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①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②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篇10:曾巩《西楼》阅读题及答案

1.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 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 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4分)

2.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4分)

参考答案

1.听觉 吹起

2.“ 卧看千山急雨来”道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诗人最欲欣赏的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出色表演。这种境界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

【《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阅读附答案

2.唐睢说信陵君阅读答案

3.游海陵岛作文500字_小学生作文

4.美丽的海陵岛四年级作文

5.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6.现代文阅读《严冬海猎》题目及答案

7.隔壁的父亲周海亮阅读答案

8.月满西楼李清照

9.春上西楼散文

10.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阴兴字君陵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海陵西楼寓目》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