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

2022-06-11 08:27: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eek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

篇1: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

传统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性格、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处在相互融合与相互碰撞中.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则是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相互碰撞与冲击的典型例子.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有利于筛检其在固有的价值观念、情感心理和文化符号方面所负载的积极因素和精神蕴含,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增强其文化传播竞争力.

作 者:王菊娥 WANG Ju-e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2(6)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七夕节   情人节   农耕文明   基督教   泛神论   一元神论  

篇2: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

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

一年有两个重要的情人节,一个是七夕节,一个是西方情人节,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两个节日都可以称之为情人节,可是一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是源自于西方的节日,七夕和西方情人节除了时间上差异,在来源和习俗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七夕和情人节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一:时间不同

七夕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每年的七夕阳历日期都不一样,的七夕情人节阳历日期是8月9号,星期二。

西方情人节的时间是阳历2月14日,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瓦伦丁的教徒。

区别二:来历不同

七夕在中国古代汉朝便有史料记载,七夕情人节的来历要从牛郎织女的传说说起,凡人牛郎和仙女织女在凡间相识相爱,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下令将织女带回天庭,牛郎想办法追到天庭却被王母娘娘的划了一条银河阻隔他和织女相见,喜鹊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打动,每年七月初七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见,这便是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西方情人节的来历有多个版本,最经典的是古罗马时期社会,社会动荡不安,一位叫瓦伦丁的教徒被捕入狱,后来他以真心打动典狱长的女儿,两人互生情愫,后来瓦伦丁被统治阶级下令执行死刑,临死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遗书宣告自己是无罪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瓦伦丁,便把他的祭日2月14号定为“圣瓦伦节”,后台被改成“情人节”。

区别三:习俗不同

七夕和情人节的习俗也不一样,古时七夕节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种生求子、晒书晒衣等习俗。

西方情人节的男女在这一天会互赠巧克力鲜花表达爱意和美好。

现在清楚七夕和情人节的区别是什么了吗?七夕情人节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而西方情人节也是西方的浪漫节日,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传,这两个情人节都是国人非常重视的浪漫节日。

篇3:西方文学视野下的影视研究

西方文学视野下的影视研究

[摘 要]影视和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两大主要媒介,二者在体现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精神存在方面,有着类似的使命。同时我们也看到,多数电影,尤其是优秀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吸纳了文学的很多元素,因此文学与影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文学与影视制作的融合使文艺创作中分离出文学作品影视化和影视制作文学化两个创作方向。本文拟以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为主线,探讨文学作品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希望该研究对文学作品电影化的理论起到补充作用。

[关键词]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文本思维的领域,电影是视听思维的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但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影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那么,文学具有哪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文学对影视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众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要用故事的艺术性、情节的严密性,生动鲜明地将故事要素以视听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方面与影视创作有着相通之处。其次,文学对影视创作的贡献在于它为影视剧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学作品以或是虚构、或是真实刻画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塑造,这与影视剧创作人物形象的诉求一致。影视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于影视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学的语言由描写语言、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组成,影视创作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取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语言,但是生动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来,电影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甚至一些影视评论者认为“电影是文学的”。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5世纪,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电影《木马屠城记》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战争的经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话的悲剧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顶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电影《玛莲娜》中,一个西西里岛的青春期男孩讲述了一段美丽又残酷的初恋故事。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着丰富的意蕴,不尽的解读空间,《玛莲娜》也不例外。在这个有着纯净风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在一群活出了人类各种原罪的小镇居民中,沉淀着《圣经》带给电影作品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圣经》的叙述与意象遍布欧洲文学艺术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学史要重新编撰。欧美各国几乎所有重要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而《玛莲娜》的导演托纳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这一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因此,若在《圣经》的观照中来审视这部电影,用来自《圣经》中的原始意象解读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叙述模式,能使这部名片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时期的戏剧除悲剧还有喜剧,最优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希腊文学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戏剧、史诗、小说、神话、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

5世纪,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改变并重绘了欧洲的版图,也给西方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们的无知和野蛮一时间使欧洲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罗马帝国衰亡,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文学成了正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例如,美国电影《埃及艳后》,反映了“奥古斯都”时期的历史:恺撒与埃及艳后之间的浪漫爱情,恺撒的被刺,屋大维对埃及的征服。影片中埃及艳后极具民族特征的美艳、华贵与狮身人面像相映衬的宏大场面,使它成为一部世界经典之作。另外,一部《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反映出该时代诸多的骑士文学特征。作为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一的威廉特纳因其社会身份的矛盾,在内心深处有成为骑士的愿望。通过威廉的行为分析,可以得知威廉具备骑士的多项特征。具体来说,威廉具备谦逊文雅、英勇正义、保护弱者等骑士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时,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威廉的.行为也符合骑士行为的准则。从威廉参与的战斗的特征来看,导演有意突出了“骑士比武”这一模式,而电影的主题也和骑士文学关于冒险和考验的主题一脉相承。综上可以发现《加勒比海盗》具有浓厚的骑士文学色彩。这一时期还有《神曲》《罗兰之歌》《贝奥武甫》《亚瑟王之死》《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代表作品。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开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河。作为对中世纪黑暗的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反抗、复兴古典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于十五六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这一运动的到来标志着欧洲文学继古典文学之后的又一高峰,使西方文化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它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使长期被禁锢的人的与生俱来的品质和特性得到解放。解放人、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众多,成就辉煌。意大利的文学三巨头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最伟大的代表作家将这一运动推向了最高峰。银幕上的莎剧,光是无声电影时期就有近400部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也有近50部莎剧改编片。1955年美国在电视上播出劳伦斯奥立弗主演的《理查三世》,一夜之间的观众,就超过了这出戏当年首次演出以来在英国剧院中看过它的观众的总和。据估计,这次观众达6 250万人之多。《罗密欧与朱丽叶》被19次搬上银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三部《奥赛罗》的有声片,两部《哈姆莱特》(再加上一部由英国克里斯托费普吕默主演的英国电视片),两部《李尔王》。第一部莎士比亚影片是18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爵士扮演约翰王签署《大宪**》的一个简短记录,拍摄于伦敦堤岸上。1929年,玛丽壁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在《驯悍记》中扮演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该片发行了无声和有声两种版本。从莎士比亚的全方位传播不难看出,处于不同的异质文学圈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化,很难设想不需要经过文学传播来进行。

17世纪后期西方文学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兴起于法国并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拉辛;18世纪在英国声势浩大,出现了以蒲柏为首的古典主义派。古典主义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精神,在思想方面表现、阐述启蒙运动的影响。并与19世纪浪漫主义喊出了“打倒古典主义”的口号。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刻板保守的唯理论以及各种思想束缚,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倡作家情感的自由表达、丰富想象力的驰骋、个性主义、平等主义、回归大自然等。浪漫主义起源于德国,是德国狂飙运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发展的结果,然后迅速席卷欧洲其他各国,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并于19世纪30年代进入美国。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的高潮阶段。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在诗歌领域,最伟大的诗人有德国的歌德,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美国的惠特曼,等等。小说、童话、散文也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体裁,如小仲马的《茶花女》,赞扬了美好纯真的爱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度;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社会的官僚作风的倾向。根据这几部浪漫主义杰作改编的同名影片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鲜明体现。

篇4:论现象学视野下的西方心理学

论现象学视野下的西方心理学

现象学作为西方心理学中的两大方法论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象学的突出特点是寓现象学于方法之中,强调本质先于存在,具体表现在:重视意识的研究、强调意向性、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现象学的'思想态度等方面,因此,现象学的这些特点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以非自然科学模式塑造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论,现象学所遵循的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问题中心、整体性、先质后量、非还原论等原则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方法.纵观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它不仅推动和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方法论上的几次变革,为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它也正在影响和推动着超个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并将为未来西方心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作 者:石春 贾林祥 SHI Chun JIA Lin-xiang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2(4) 分类号:B84 关键词:现象学   现象   西方心理学   意识  

篇5:跨文化教学视野下职高英语教学探究论文

跨文化教学视野下职高英语教学探究论文

1创设相似交际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领略跨文化

利用开放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能便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获得认知,更利于他们在仔细体味中更好主动领略。以情境交际来丰富学习内容和活跃氛围,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感知更加开放和多彩,给他们提供更为直观的感悟体验。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情境的相似性和丰富化,让学生在鲜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探索,能使得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有效增强他们理解能力。借助现代化设备资源,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主动拓展,让学生按照角色特点和特定的文化交际环境主动尝试和积极交流,便于深入了解文化思维发展内涵,能在拓宽他们认知思维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激活学习激情。利用CCTV的EnglishNews播放一个星期以来的国际国内大事,引导学生从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去查阅相关资料,鼓励他们就与文化相关的背景素材主动尝试运用,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深入领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能主动表达运用。情景化的模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参与课堂,能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素材,将静态化的资源转化为动态展现。在凤凰职教英语系列的`教学中,围绕英语国家的民情风俗和风土人情创设的系列教学素材,紧扣英美国家文化发展,融入现代化生活元素,特别在体现西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多体现主动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和黑色幽默感。针对这样的实际,不妨多以情境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感知进行综合性运用,以此来增强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

2结合素材渗透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渗透和拓展,能使得学生在获得更多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接受到熏陶。通过教材的学习延伸,学生开阔了眼界,更能在主动尝试和运用中提升英语素养。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更利于学生从中形成有效的感知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对表达交际方面的素材,可围绕西方人的问候表达、交谈礼仪、举止言行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灵活运用。对中西方异域文化表达不同,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帮助他们强化识记。特别在设计问候和致谢上,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中国人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是带有谦虚,总认为自身还需要改进,而西方人则相反,对别人的褒扬则是表示感谢。此外,应充分了解西方人在尊重隐私方面的习俗,要求学生不可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通过这样的情形来优化教学,学生不再从单纯的被动识记中获得记忆,而是从有效的深入学习中更好主动掌握。按照课堂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优化协调,可尝试运用角色扮演(role-play)、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同伴合作(pair-work)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尝试,以此来增强理解感知。

3巧借多方资源活用,引导学生留心跨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具有发展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方资源学习中主动探索和搜集,更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感知和深刻体验。多方资源的运用,更利于学生体味其中的内涵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自身跨文化知识积累,能使得学生在带着好奇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精彩,能使得学生在传承的过程中主动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入手,注重从相应的文化素材中找出相关事例,增强他们整体理解感知。灵活运用互联网、电子读物、报刊杂志等,引导学生从相关的素材中搜集有关文化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和实践运用中获得全面感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同时,建议学生就自身搜集的文化素材予以比较,让他们在深入鉴别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有效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在资源运用中,多建议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关的文本素材课件,引导他们在主动搜集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通过多元化资源展现跨文化内容,能赋予文化更多生动活泼的意境与内涵,能使得学生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的地道性和准确率。这些资源运用能更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运用的激情,帮助他们在大胆探索的过程中增强感知体验。

4创设文化情景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跨文化魅力

在活动中呈现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融入交流,帮助他们在发现文化使用规则的基础上,更好调整学习思维方法。情景活动创设,不仅使得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主动学习使用英语,还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思维,增强学习内在动力。多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找出富含文化元素、学生自由表达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带着新鲜感主动参与互动。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提供交际舞会、英语沙龙、青春派对等富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活动,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转变学习思维感知。教师多指导学生根据跨文化的特色,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尝试表达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英语表达灵活性和地道性。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呈现的伦理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运用内涵。如上所言,突出职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能使得学生在主动了解和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发现英语的内涵及魅力所在。英语融入文化教学,更能使得学生在灵活运用和主动实践中获得深度体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作者:周红霞 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篇6: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

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

称谓语作为言谈交际的先导,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导致了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了解称谓语之方略,比较英汉称谓语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作 者:李清源 李晓惠 Li Qingyuan Li Xiaohui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四川,雅安,625014 刊 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H0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称谓语   文化差异  

篇7: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

摘要:东西方文化、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该文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突出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离开了文化的语言—词汇教学、文章分析只是僵化的符号,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真实的语境、进行文化讲座等,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从而进行语言教学、输入英语国家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基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懂语言,而且要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都印证了跨文化场所中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东方文化(社会价值至上)和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的差异,“文化诧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影响跨文化交际,引起“文化冲突”。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构成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互为目的和手段。鉴于此,英语专业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

1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是一定文化的载体,依附于某种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开了文化就没有生命,文化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传承。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Stern曾讲过,“文化是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文本,没有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进行的”[1]。因此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忽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在交流中会带来种种误读和误解。更甚者,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交流者会常常处于尴尬难堪状态。

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在跨文化场所中用英语来交流,传播不同文化,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起到桥梁作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而且要求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有鉴于此,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就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

例如专业技能课的必修课程为基础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外国报刊阅读、网上阅读等。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和对象,而且是获取知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过程。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通过本专业知识,譬如必修课:语言学导论、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小说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等来巩固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鼓励他们选修非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相关专业知识课),例如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关系概况等来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社会价值之差异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2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

2.1加强课堂文化的教学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

受这种教学理论影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流行的时期,现代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和学生生动的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听英文广播、歌曲,看英文读物、电影等方式导入课堂、巩固复习高频词语等特殊语言现象、讲解社会文化等。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真实情景和问题,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group-discussion,simulation,role-play,pair-work,seminar等教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双边或多边实践。

2.2完善第二课堂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或综合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多读英语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多开口讲英语,以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也可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文章内容,着眼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求职时的实战能力,结合全国英语八级考试增设的常识考核,使学生了解掌握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

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文化和语言,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将西方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识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

3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基础英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知识覆盖面均超过其他专业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它是一门集“读、写、听、说、译”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只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精读课的教学也应从过去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发展为把内容的讲授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扩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即文化,文化即语言”的统一,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难的问题。

3.1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取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结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句型的操练。传统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以传授字典词义、分析语法、paraphrase文章难句、剖析文章结构、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特点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文化和语言的统一性。此外,当前国内英语教学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妨碍了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尽管国内英语教学受到西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对英语专业300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看重教师透过教材突出篇章欣赏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过于单调机械。所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新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在设计上重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各单元尽可能的在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结合新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事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判断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2]。

3.2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或人文国情。精读教学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则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学习词汇和分析文章时,教师更需要以不同手段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含义。

3.2.1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第二册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盘活中学所学知识、扩充基本词汇为目的,特别突出听说读写的全面培养。词汇是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时所面临的特殊难点,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Sapir讲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3]。词汇本身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汇教学能够真实的体现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精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呈现给学生的是字典里词汇的词义解释,没有充分挖掘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潜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所学到的是词汇知识僵化的符号,这也就是学生抱怨认识词汇却不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词汇的原因。英语教学中,教师仅仅介绍常用习惯用语、短语和搭配,常用短语动词,常用及难用的单词,主要的动词使用模式等是不够的,在词汇讲解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词汇的来源,也就是词汇在源文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词汇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每年都有新词产生。为了避免学生只认识而不会运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该结合词源,结合词汇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分析词汇在真实条件下的运用,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日新月异的科技,多格局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都反映在词汇中。例如众所周知的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引起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辞职,自此“水门”—Watergate在英语中衍生成一普通名词,意思是“a political scandal reminiscent of the Watergate incident”(水门事件式的政治丑闻),后又转为动词,“to deal with n acovert or criminal manner”(对……采取隐蔽的或违法的手法)。

此外,-gate也有普通名词“门”演变成一个词根,表示“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诸如此义的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丑闻中,而且体现在个人丑闻中。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Camilla Parker-Bowles)的桃色新闻曝光后,一时间Camilla-gate(卡米拉丑闻)成为一个时髦词[4]。通过对这一词语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词缀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对英美国家政治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源于法语和拉丁语的词语“companion”本意为“onewho eats bread with another”(共同分享面包的人),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引申为“同伴,共事者”。在讲解这一词语时,教师不妨深层次讲解,联系其他的和食物或饮食相关的词语,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其文化含义的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结合词语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问题,那么这些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运用所学词汇和知识。

3.2.2文章分析

精读课文蕴涵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主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能力。此外,课文涵盖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习惯等,同过分析语言、理解文章、了解文化,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体会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摆脱孤立地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需要有机结合阅读文章内容与相关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逐渐吸引学生注重文章内容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重复语言形式。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Understanding Society andCulture Through Eating(Text B,Unit Twelve)讲述了饮食和社会、文化、性别、经济等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本文的课堂设计时,可联系饮食方面的词汇、不同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将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进行比较,通过饮食这一缩影比较不同国家文化或国情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体现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不仅保障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现代社会中饮食文化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文中所讲“For most Chinese,socialtransactions are almost inseparable from eating transactions.Thegiving and sharing of food is the prototypic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Only a Chinese living alone and in abject povertywould sit down to a solitary meal”[2]333。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可深入地联系现实,并且把中国的饮食习惯和迁移变化与英语国家的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化,也可以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

又诸如孩子做了错事以禁食作为惩罚,或者听家长的教导会得到糖果或者冰淇淋的奖励;在亚洲国家,如阿拉伯国家和日本,以及东欧的部分国家只有家里的男性吃完饭后女性才能开始吃饭,体现了宗法父权社会在饮食方面的重要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行为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和饮食文化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从各个角度说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包括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也体现在大量的习语中。例如bread buttered on bothsides意为某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吃面包能涂上黄油真不错,既香又有营养,如果面包两面都涂上黄油,那可真是可口。又如奶酪是硬梆梆的,不是变质就是太陈旧的,吃起来可真不是滋味,因此hard cheese用来比喻“倒霉”或“不幸”5。通过大量的饮食习语,我们再次深刻的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精读课堂上教师须以语言为基础,始终输入文化,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3.3文化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民族发展中,各民族文化既有精华又有其糟粕。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始终求同存异: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最终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结束语

作为语言工作者,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研究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多方面应用、结合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文化素质。基础英语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路线,以语言为基础,突出文化差异,培养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知识、对比中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减少冲突。

篇8: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

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语文翻译

【摘 要】基于跨文化的视角,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了赏析,并提出西方文学作品汉译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 西方文学 文化差异 鉴赏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现象才会产生。本文从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翻译的角度,简要地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赏析,总结出西方文学用汉语翻译时的几点注意事项。只有更准确地翻译西方文学,才能真正提高西方文学的鉴赏能力。

一、跨文化和文学作品阅读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同国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正是由于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跨文化的现象才会产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不用的历史背景下积淀起来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立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使人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夹杂很多个人的感情,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常常使人们忽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文学作为人类抒发情感、陶冶情操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展现着人类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利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当中,文学作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形态加以展现,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方便地让世界各族人民在跨文化领域展开交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流入我国,我国社会大众得对西方文学逐渐重视起来,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也有了较大进展。众所周知,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科学、合适的翻译是非常关键的,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曾经说过:“真正的学习语言就必须要多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了如指掌。”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就以我国来看,虽然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文学翻译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在翻译质量上却亟待提升。要知道,翻译不仅仅是对异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语言艺术进行完美的解释、最大限度的还原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字美感。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表述恰当得体,正确传播文化、同时还要兼顾文字的艺术性、尊重观众的审美感受。

二、跨文化阅读下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赏析

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富含西方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部著名的文学著作从跨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例如,美国著名文学作品《阿甘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往往会产生困惑,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人生比喻为巧克力,而如果对西方文化稍加深入理解,便可以知道其中缘由。原来西方的巧克力大多为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各不相同。但没有任何标识提示你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所以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之滋味。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述了以为老人独自出海捕鱼的壮观场景,老人在抓捕大鱼的.过程中精疲力竭且被迫同鲨鱼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鲨鱼叼走了老人所抓捕的大鱼,只剩下空空的鱼骨。这一故事是海明威先生根据以为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所改变的,故事简洁明了,主要表现的是老人敢于冒险、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一个恶劣环境下不可战争的桑迪亚哥的形象,这一伟大形象是西方文化中一直都较为推崇的民族精神――冒险精神。

世界著名讽刺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个高尚的人贯穿始终,这个人就是“笑”。《钦差大臣》作为果戈理的代表讽刺喜剧,以社会冲突为剧情基础,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黑暗、腐朽和荒唐。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英雄形象,他违背宙斯的意愿为人类盗取太阳神车上的火种,宙斯知道后震怒,决定用严酷的刑罚来惩罚他。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将普罗米休息这一神话故事作为创作背景,如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埃斯库罗斯对宙斯与普罗米修斯间的战斗展开了详尽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权、勇于争斗的英雄形象,这与当时的雅典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雅典平民追求自由的斗争。同样的,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一作品中将宙斯统治被推翻后的新世界作为描述重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罗马统治者对人民无限制的压迫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不满,所以雪莱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无限向往。

除此之外,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杜兰在《The world has not dispersed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源于美国19世纪的一个小故事,美国部分酒吧为招揽顾客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午餐,但获得免费午餐则必须要购买他的啤酒。所以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酒吧老板写下了这句话。

三、跨文化视角下西方文学作品的汉译策略

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有着较大区别,主要在于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需要从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西方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在翻译过程当中要充分尊重西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习俗,而且还要尽力还原最佳的语言文字,才能够起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在翻译莎士比亚著作《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时就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人名去翻译,而是要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背景进行翻译,如“卑鄙势力的小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允许回国,但前提是要自己写一份申请,申请必须在飞行员清醒的状态下才算数。”但需要注意的是,飞行员发疯后根本无法保持清醒,其本质就是相矛盾的。因此,在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当中都经常性地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名词来比喻尴尬矛盾的境地,而如何对这一名词进行合理恰当的翻译则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自传》中曾经出现过“Grinding wheel”一词,如果直译则是“砂轮”,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语境与社会背景,翻译为“上当”则更加恰当合理。其实这一次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富兰克林总统在孩提时期在农场上转动砂轮磨东西,有一个陌生男人夸赞富兰克林并让他帮忙磨斧头。小富兰克林非常高兴不能并帮那个男人将斧头磨好,结果那个男人在拿到磨好的斧头后一走了之,富兰克林发现自己上当了。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在注重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更加精准地理解外国文化内涵,利用最为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了解外国文化、传播本土文化,从而在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时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2]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相关文章:

1.七夕节情人节说说

2.西方情人节由来英文

3.西方情人节英语作文

4.非传统安全视野下的环境安全及其中国情势

5.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言论自由

6.七夕节中国吃什么

7.七夕节情人节的祝福语

8.西方情人节哪一天 星期几

9.西方情人节的传统由来

10.哲学视野下的和谐思想

下载word文档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