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台谈“文学家的梦想”:被阅读比获奖好
“崔叡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莫言在台谈“文学家的梦想”:被阅读比获奖好,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莫言在台谈“文学家的梦想”:被阅读比获奖好,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莫言在台谈“文学家的梦想”:被阅读比获奖好
莫言在台谈“文学家的梦想”:被阅读比获奖好
据台湾《旺报》报道,,莫言首次赴台是应佛光山所属南华管理学院邀请,但直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才有机会亲赴佛光山。15日在“第二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以“文学家的梦想”为题,莫言认为作家应站在全人类角度来思考,而宗教正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尽管获诺奖加持,莫言仍自持“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童年梦想往往和听来的故事不脱关系。听《三侠五义》就幻想自己有一身超凡武功;听奶奶说鸟公冶长通鸟语而在南山顶得羊肉吃,也一心梦想着懂鸟语。“总的说,童年最大的梦想还是不脱食物。”山东高密农村出身,小学只念了5年就辍学下地种田的莫言说:“上世纪对饥饿的体验太深刻!”
莫言回忆,渴望摆脱的`除了粮食的匮乏,也包括精神的饥渴。“为了向人借书来看,经常去帮忙推磨。”现代读者在文学作品里看到的农村,总觉得很美好,但莫言坦言:“农村在童年记忆里是可怕的,即使是金刚石宝刀,在此污浊的环境里都要生锈。”为了闯出去看看世界,为了改变生活,他说:“从军是当时农村青年改变命运唯一的路。”
想起过去因得来不易而格外珍惜的读书机会,莫言总是会提醒自己:“少写点,写好点,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浪费别人的时间。”
回忆起自己的文学之路,一开始只因为听村里的大学生说,作家的稿费多到1天3餐都能吃饺子。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到57岁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表示:“第一次看到文稿被印成铅字发表的喜悦,不亚于听说自己获奖。”
虽然获诺奖肯定是作家的一大梦想,但莫言强调:“不应是终极之梦,文学奖很好,但更好的是文学,最高的奖赏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他也指出,若把目标放在得奖,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莫言坦言得奖后有种放下沉重包袱的轻快感,接下来仍会以大部分时间写作,但现在的写作方向不再写社会批判,而是写自己;“年过50后想向内看,要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
他也鼓励现在的年轻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自己的故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家和读者,写出自己的时代,就是好作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篇2:莫言文学家获奖感怀
莫言文学家获奖感怀
“不管你现在认不认识莫言,但我相信明年中高考你可能就会记住他”,10月11日格林尼治时间11点ト鸬溲г阂浴坝媚Щ冒愕南质抵饕褰民间传说、历史和现实融合于一炉”的理由ソ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后者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多日以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官方,民间,一时间,一哄而起,不可开交。就像“蝴蝶效应”一样,遥远的斯德哥尔摩传来的那则简短讯息,无疑掀起了中国文坛的一场风暴。“莫言热”迅速席卷社会,图书脱销、网络热推,出版加印、改编电影??“莫言效应”已经快速催生出一座座经济金矿。
自瑞典宣布莫言获奖那一秒钟起,莫言就注定了要被疯狂消费。这种消费热情来自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可以想象的是,莫言的图书将会热销??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商家自然会用来实现盈利的最大化,但就怕是虚火过旺,弄巧成拙了。
关注的背后是对于奖项的崇拜和对于文学的忽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莫言效应”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处世态度,趋向于名与利,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文学的真正意义的漠视。而我们都是“莫言效应”的缔造者。对突然出现的“莫言热”,我们恐怕还要多一分“冷思考”,没有对莫言的真正理解和认可,就开始囫囵吞枣的狂热消费,恐非莫言之福,也非中国文化产业之福。
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跃然先生所言ヅ当炊文学奖实质不过是“欧洲偏远地区一些不懂欧洲以外文字的70岁以上老头ジ据自己独特口味评选出的一个文学奖项”ニ反映的'是这些评委、充其量是瑞典学院对当代世界文学、作家的观感ゼ仁见智ト绱硕已。
莫言的老读者面对“莫言热”哑然失笑,各种原先唾他咒他嫉他的大人小人必将围拢他,让他失去空间,没有自由。“莫言效应”能走多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希望能还莫言一片平静,像他自己所说的,严肃的文学不可能是热闹的,“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
篇3:《从莫言获奖说起》阅读练习题
《从莫言获奖说起》阅读练习题
无论如何,莫言获奖是好事。它鼓励了在“网络时代”文学将会式微的鼓噪声中对于认真的文学写作的坚守;它表达了对于莫言的熟悉本土人民生活、富有艺术感受与想象能力、井喷式的创作激情与坚持不懈的劳作精神的肯定;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
一些人,先是赌咒发誓地否认任何国内作家获此奖的可能,后来又一再提醒奖了也只是奖个人,与你中国或中国文学无关,接着又痛批莫言与另一个华裔获奖者的'文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见仁见智,抑或互不买账,虽然正常,但莫言的实绩却不容埋没。
至于说莫言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衣,则莫如说许多大权威包括此大奖“新衣”,有它的另一面,即破绽的一面。岂止是莫言被嘲“新衣”,在托尔斯泰眼中,莎士比亚剧作也是“新衣”。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眼中,屠格涅夫与别林斯基都很烦人。
视某奖及其得主是神明,那是无知与幼稚;动辄虚无化本国的一切,则是幼稚加上了粗野与卑贱;得了奖就顶礼膜拜,那是暴发户的天真;国人得了奖就百般贬低,是偏见的搅和。这是一个文学话题,应该足够文学地实事求是地思考与讨论它,不能把它庸俗化、泡沫化、八卦化了。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蒙)
24. 一些人之所以对莫言获奖进行攻击,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请具体解释“皇帝的新衣”在文中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作者对莫言获奖持何种态度?请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我的梦想莫言阅读答案
《我的梦想》阅读原文
⑴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⑵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⑶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⑷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⑸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⑹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⑺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⑻1973年, 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⑼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故事是这样的: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⑽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_”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⑾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读者》杂志第16期)
《我的梦想》阅读题目
1.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坚持创作,从不懈怠。请你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2分)
(1)18岁时:
(2)23岁时:
2.结合文章第(4)段中“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说一说当时作者具体有哪些感慨。(2分)
答:
3.文章第(10)段中“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2分)
答:
5.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
《我的梦想》阅读答案
1.(1)18岁时,我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回到家,火热的生活使我拿起笔,写下《胶莱河畔》第一章。
(2)23岁时,我参军入伍在黄县站岗时,写下小说《妈妈的故事》,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
2.①感慨当年是张老师最早发现我有文学才能并辛勤培育我不断提高写作水平;②感慨当年年幼无知,紧跟形势,与张老师闹翻了脸,伤害了张老师,也无缘继续得到张老师的指教; ③感慨这么多年来自己虽然坚持追寻写作的梦想,可是至今仍徘徊在文学殿堂之外。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编辑钢笔字体的潇洒漂亮、龙飞凤舞,也突出了我对收到第一封编辑来信的印象之深刻,记忆之鲜活。
4.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做人和写作文章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5.示例: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含蓄地表达了随着我作文成绩的不断提高,老师和同学们爱屋及乌,更多的是关注我的作文,我的“腰带和裤裆”的尴尬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解析】
1.试题分析:“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是审题的要点,所以在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把“创作经历”突出出来。18岁时的经历在八、九段,23岁的经历在十段,抓住重点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找到答题范围,找出是有关谁,什么事,事件的结果如何.即一般要体现记叙文的六要素,尤其是背景、人物、事件、结果几个要素.
2.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语句出自第四段,结合前面的二、三段,我们不难理解出,“张老师发现了我的文学才能,但后来却与张老师翻了脸”是“我”感慨的内容与起因。由此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提炼概括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一般要到题干中的语句附近语段去寻找),然后要从前向后找关键语段及关键语句,并将其加以概括。注意概括要全面,不要因遗漏而失分.
3.试题分析:“摇头摆尾”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潇洒的字体”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第一封编辑来信的印象的深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修辞有哪些,如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赏析时一般要结合语境,甚至是上下文,拟答时一般要运用“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这样的模式。
4.试题分析:全文以时间为序写“我的梦想”,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写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自己做人和写文章的感悟的一步步加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
点评:一篇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独特写作手法和叙述风格就是它的写作特色。结构上,可以是文章的用词,句式,谋篇布局,伏笔照应,情节设定;内容上可以是修辞描写,角度观点,立意主旨。我们在学习不同的文章时要注意区别鉴赏。
5.试题分析:“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是题干中的审题点,文中像这样的地方有很多,找出一处最为明显的易于分析的语句加以分析即可。如“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再如“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修辞有哪些,如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赏析时一般要结合语境,甚至是上下文,一般要分析出句子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篇5:《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阅读答案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阅读答案
①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②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功不可没。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最近一本《生死疲劳》将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翻译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种译本。
③莫言的'获奖感言,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文化事业要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工作。因此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
④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相当深远。
⑤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翻译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国内外译中有大量翻译人才,但中译外的人才严重溃乏,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存在。健在的老一辈翻译家,许多人已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同时,翻译工作的商业化和金钱化,也对文学作品中译外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人才无法静下心来从事文学作品的中译外工作。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指出,截止到年底,在20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 、5%和4%。
⑥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最近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译外事业的国际化;三是要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四是要释放翻译服务业的产业潜能,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外译产业的市场效应和产业规模。相信这些建议一旦成为实施的举措,那么中国文学进一步变成世界文学将会大大提速。
⑦一个莫言,现在代表中国,这当然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让更多莫言式的作家为众所周知,中国的翻译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来。
(12月13日《东方时评》,有修改)
1.第⑤段画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
2.第⑦段中“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
3.第⑤段画直线句主要运用____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
4.上文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 )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
5.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____ 的问题,进而提出 _____ 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1)___ ;(2)_____;(3)_____
参考答案:
1.溃 匮
2.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不为他人所知。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翻译人才的缺失,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4
4.C
5.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1)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翻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及造成的后果(3)加强翻译工作的建议(或措施)
篇6:《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阅读答案
《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阅读答案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
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
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
1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或(感知幸福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
17.不能,两个例子各是从富人和穷人两个不同层面来证明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这个观点。
18.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幸福是什么,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获得幸福感。
篇7:阅读《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练习题及解析
阅读《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练习题及解析
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
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
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3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或(感知幸福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
小题2:不能(1分),两个例子各是从富人和穷人两个不同层面来证明(1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这个观点(1分)。
小题3: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幸福是什么,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获得幸福感。
试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开篇引用莫言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在文章最后,作者经过论述之后,提炼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
小题2:试题分析:“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 ——冰岛人的例子是从富人的角度,孟加拉人的例子是从穷人的角度,两个层面,殊途同归,论述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这个观点,所以,不能删去。
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幸福是什么,接着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然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获得幸福感——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篇8:阅读题解题及答案: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
①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②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功不可没。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最近一本《生死疲劳》将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翻译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等都有各种译本。
③莫言的获奖感言,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文化事业要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工作。因此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
④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相当深远。
⑤从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翻译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国内外译中有大量翻译人才,但中译外的人才严重溃乏,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存在。健在的老一辈翻译家,许多人已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同时,翻译工作的商业化和金钱化,也对文学作品中译外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人才无法静下心来从事文学作品的中译外工作。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指出,截止到年底,在20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 、5%和4%。
⑥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最近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译外事业的国际化;三是要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四是要释放翻译服务业的产业潜能,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外译产业的市场效应和产业规模。相信这些建议一旦成为实施的举措,那么中国文学进一步变成世界文学将会大大提速。
⑦一个莫言,现在代表中国,这当然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让更多莫言式的作家为众所周知,中国的翻译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来。
(12月13日《东方时评》,有修改)
小题1:第⑤段画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小题2:第⑦段中“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画直线句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上文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 )
A.总分式B.并列式C.层进式 D.对照式
小题5: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1)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溃 匮
小题2: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不为他人所知。
小题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翻译人才的缺失,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4
小题4:C
小题5: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我们很有必要大力加强翻译工作(1)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翻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及造成的后果(3)加强翻译工作的建议(或措施)
小题1:试题分析:“溃”是“冲垮、垮塌、溃烂”的'意思,“匮”是“缺乏”的意思。这里我们是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溃”字的书写是否正确。
小题2:试题分析:“中国还有不少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因没有翻译成外文,‘藏在深闺人未识’”,就是说,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因而不为他人所知。
小题3:试题分析:“据最近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指出,截止到年年底,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 、5%和4%”这句话列举了具体的几个数据,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是最少的,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这一观点。
小题4:试题分析:第④至第⑥段在论证结构上属于层进式,第4段论证了“翻译工作是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领域的跨文化跨语言原创,并为促进上述领域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提供了具有完全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莫言小说的获奖就是得益于翻译。第5段接着论述了中国翻译行业的局面:最大困难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翻译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比重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第6段接着论述了“中国文学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要采取紧急的措施,重视培养翻译家队伍,特别是抓紧大力培养中译外的人才,吸引他们从事中译外的工作”的重要性及目前所做得措施。
小题5:试题分析:上文中作者由莫言的获奖想到了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问题,进而提出“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翻译工作由其是中译外的工作”的观点。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4段——翻译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第5段——翻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及造成的后果,第6段——加强翻译工作的建议(或措施)。
篇9: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
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
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
1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或(感知幸福的过程,是可以调节的)
17.不能,两个例子各是从富人和穷人两个不同层面来证明“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这个观点。
18.开篇引用莫言的例子引出议论的话题---幸福是什么,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如何获得幸福感。
【莫言在台谈“文学家的梦想”:被阅读比获奖好】相关文章:
1.莫言获奖感言
2.莫言的获奖感言
3.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