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

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

2022-05-29 04:40: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周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

篇1:《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倾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徒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允的妻子是既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元比五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欲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井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因此时她说:“女人蟹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客、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

许允在当吏部侍邓期问。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临去的时候许允妇追出来嘱咐许允说:“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农。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果然不出她所杆,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

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消息由家中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我已经料到这步了!”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弦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弦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弦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当然也不要太哀痛,该停就停。也不要多问朝廷政事。”孩子们听了母亲的话就去见钟会了。钟会回去把情况向晋景王做了汇报,孩子们终于免脱了灾祸。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礼竟,允无复入 竟:结束

B.魏明帝遗虎贲收之 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夺:夺取

D.若才流及父 及:赶得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阮家既嫁丑女与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许因谓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

C.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蒙冲斗舰乃以千教

D.若才流及父.当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B.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C.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 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D.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 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 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5分)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5分)

(3)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答案:

1.C(夺:改变)2.B(A项中“与”分别为“动词,给予“动词,结交,亲附”;B项中“因”都为“副词,于是”;C项中“乃”分别为“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甚至”;D项中“若”分别为“连词,如果,帜设”“代词,你们”)

3.A

4.D(“坚决不过闸翩廷之廖”错,因原文是“可少问朝事”)

5.

(1)“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金都具备呢?”(得分点为“百”“行”“好”“何谓”“备”等,每点1分)

(2)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得分点为“收”“举”“号哭”“自若”“寻”等,每点1分)

(3)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得分点为“才具”“ 胸怀”“ 与语”等,每点1分)

篇2:《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 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请写出竹林七贤中其他任意两人的名字。(2分)

3.下列哪一个成语故事不是出自《庄子》?( )(3分)

A.南柯一梦 B.朝三暮四 C.庖丁解牛 D.望洋兴叹

4.为何向秀、郭象的两种《庄子》注本内容基本一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3分)

2.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王戎、阮咸(写出任意两人得2分,有错字不得分)

3.A(3分)

4.郭象见向秀注本未在世流传,便窃为己用。仅自注《秋水》《至乐》,改注《马蹄》, 余篇修订文句。后来向秀释义副本出现,所以两种注本内容基本一致。(2分)

篇3:《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②游:玩。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小题1:下面各项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2分)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故时/有物外/之趣。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题4:“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小题5:用现代文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要归纳出作者之所以能取得物外之趣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抬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2)李树长在路边却结有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

小题1:强调作者想象的逼真。

小题1:要突出要点:爱观察,观察仔细;想象奇特丰富;视小为大的童心童趣(写到两点)

篇4:《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2、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变化。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惭,下车引之。

4、《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6、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7、《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二则阅读题答案:

1、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相约通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离开

2、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古义:拉;今义:领。

3、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5、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即“您”,指代友人;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7、“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8、做人要重礼守信。

篇5:《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解:①候:拜访、问候 ②称:称赞、赞许 ③履行:实践、做 ④绥:安抚

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⑥法:效法 ⑦师:学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⑵尊君在不 不:

⑶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⑷下车引之 引: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邑八景之一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3分)

【小题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的?(3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小题5】(1)机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2)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意近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期根据语境意思为约定,不能理解为期限、时期等意思;(2)不根据语境意思为与在相对;(3)顾在此为动词,意思为转头看;(4)引在此意思为拉,不能理解其他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蛤蟆;C、助词,无意思;D、结构助词,的。例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根据题意,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点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很丰富,比如:一、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作代词用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期是约定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翻译时,还要补出主语陈太丘,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面对袁公的咄人之词,陈元方巧用典故,表明父亲和袁公不好互相仿效,各有特色,这样的回答,即体现了本人的善辩的才能,又能尊重袁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元方的回答体现的巧妙之处。如: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其答话技巧的。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出其是一个守信、明礼的人;根据用典故巧妙的回答了袁公分析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辩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篇6: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A

苏峻乱,诸庾逃散。庾冰时为吴郡,单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cX覆之。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检甚急。卒舍船市渚,因饮酒醉还,舞棹向船曰:何处觅庾吴郡?此中便是。冰大惶怖,然不敢动。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后事平,冰欲报卒,适其所愿。卒曰: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馀年,毕矣。无所复须。冰为起大舍,市奴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世说新语》

B

刘真道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流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其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 《世说新语》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属所在搜检甚急 ( ) ②适其所愿 ( )

③少苦执鞭 ( ) ④于是赍牛酒诣道真 ( )

18.选出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使其酒足馀年妪见其不饱 冰为起大舍后为吏部郎

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 不赂者以赂者丧

A.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B.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C.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一样

D.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E.其的解释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F.其的解释不一样 为的解释不一样 以的解释不一样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自送过浙江,寄山阴魏家,得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 ____________________

20.A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中的智表现在_________;达表现在_______________(2分)

21.用成语概括上面两文中的庾冰和刘真道所共有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17.通嘱;符合、适合(满足);以------为苦,苦于;送(携带)(4分)18.F(3分)19.①(差役)亲自把(庾冰)送过浙江,寄居在山阴魏家,(庾冰)才得以脱险。(得分点:自和三处省略(3分) ②有一个老太,看出他不是一般人,很喜欢他啸咏。(得分点:老妪、非常、乐)(3分)20.机智掩护庾冰;索求只是快饮酒(2分)21.知恩图报(2分)

篇7: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注】①白:告诉。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甚以为忿 ( ) (2)家人咸以惊骇 ( )

(3)云是变怪 ( ) (4)果如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案

【小题1】(4分)(1)很、十分 (2)都 (3)说 (4)果真 、果然

【小题2】(2分)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小题3】(2分)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心狠手辣”也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甚可以联系《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中“甚”的翻译,很、非常、十分的意思。咸可以联系到《桃花源记》“咸来问讯”咸是都的意思。云可以联系到《桃花源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云,是说的意思。果可以联系到《童趣》“果如鹤唳云端”,果然,果真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还要学会联想迁移,在课内有没有学过。

【小题2】试题分析:这一句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句式。“致”是“引来”的意思,“当”是“应当”,戏是开玩笑,耳是罢了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找到写桓南郡的语句:“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从中概括出,“每不如,甚以为忿”说明他心胸狭窄,“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说明他为人比较凶狠毒辣。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篇8: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③。应声④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⑤,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①文帝:魏文帝曹丕。②东阿王:曹植。③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④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⑤然:同”燃“,烧。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注音并释义。

(1)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尝_______________

(2)大成者行大法 行_______________

(3)煮豆持作羹 羹_______________

(4)萁在釜下然 釜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选文中表现魏文帝对弟弟横加迫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表现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曹植这首《七步诗》的巧妙设喻和拟人方法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chàng、曾经;(2)xíng、实行,动用;(3)gēng、有浓汁的食品;(4)fǔ、锅

2.(1)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2)应声便为诗

3.用豆和萁本是同根所生,来比喻亲兄弟的关系。用“萁在釜下然”比喻兄弟相残害。“豆在釜中泣”是拟人的写法。

4.七步成诗

篇9:《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T③。儿云:已足,不须复T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T(kū n)〕夹裤。T,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7、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止得襦(同只) 两股战战(大腿)

B、 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C、 寻作复T(不久) 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D、 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母殷夫人自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 母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C、 乃答曰 乃重修岳阳楼

D、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潭西南而望

9、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2分)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2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2分)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2分)

参考答案:

7、B(2分)

8、C(2分)

9、B(2分)

10、(1)示例:

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立即)就能完成(或:写好)。(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示例:

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不须要)再做夹裤哇。

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不需要)了。(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篇10:《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题目。(7分)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q政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咸不解此意 ②值积雪始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小题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全、都②遇到,碰上……的时候 (2分)

小题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阻碍。(2分)

小题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小题1:

试题分析:认真识记课文的注解。① “咸”的意义较单一。②“值”这有“遇到”和“价值”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所以”,前者的意思是“……的原因”,后者的意思是“用来”; B项中“为”,前者的意思是“做”,后者的意思是“向”。C项中“其”,前者的意思是“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后者的意思是“柴草堆”。 D项中“以”的意思都是“因为”。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个文言句子是一个省略句,“都无所妨”的主语与前句的主语不一致,要注意分辨清楚。

【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大学生世说新语阅读心得

2.古文阅读世说新语题目及参考答案

3.世说新语翻译

4.世说新语作者

5.世说新语读后感

6.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7.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8.世说新语两则翻译

9.《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0.世说新语读后感结尾

下载word文档
《世说新语选文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