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源游记》
“奶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桃源游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桃源游记》,欢迎阅读借鉴。
篇1:文言文《桃源游记》
文言文《桃源游记》
江上画舫一叶舟,凉风徐徐逐波戏浪。晨光微寒,浸透衣衫半抹。年少打马顺江而过,惊起白鹭成双。船畔桥头,罗帕掩面娇羞,幸得四月出游未央湖畔,见公子足风流,伊人携桃嗅。
江上微澜,偶雾烟缭,清曲袅袅,手执一盏酒盅,袖叠一柄墨扇,勾唇噙笑间,一阕词歌吟至唇边。
春风不挽故人秋,何以休,乱上江畔头。
年少谁曾也风流,酒迎唇,醉里梦还愁。
落船于岸,石阶青苔路曲折,望不尽巷陌,隐约回音荡漾。闲庭步履,青衫檐下雨湿透,初霁雾山新茶凉,何处寻知音,回眸清影楼中。临江窗展,枝头灵雀,柳梢新芽,捣衣人家,此般佳境桃源里,仙人空抚琴,白玉簪头,青丝墨发,浅笑雅致。
田垄之间,谁家妙可择新茶,竟被少年寻遇罢,素手纤纤,樱桃檀口,笑如珠玉坠盘。折扇一摇,合掌中一洽,好个妙人哉!
日晕茅檐,青衫如绸,潦扫苔前旧时叶,抬眸望天,今朝暖阳然天尽,云隐何处?
回波转眸入山,踏溪而行,溪水如镜晰,缀人影,恍若世上此境,独此幽闭。杳杳入林,参天枝茂叶满,日斑驳洒地,入息清凉。忽闻草垛间祟祟,野物难寻,捻袖上前,足下轻巧,骤然一扑,起身手中一掌幼兔,笑罢俯身,罢矣,放尔生路。倏尔,影疏忽,消匿入林深。
鼻尖轻耸,忽闻香气,引香而去,柳暗花明,怎想竟满目桃林,瓣落如雪降,蝶舞双比翼,可是梁祝尔?摇扇上前入此画境,恨不得,一壶桃花酒,此生醉花间里。无人能扰,无人可寻,幽居此地。茅庐,布衣,桃林,天上人间莫过于此。思及此处,眸光微动。
桃花三生梦里,仙人堪堪莫寻,嗅香气,谁家归林里?试问何处居士,青衫挥袖折扇,仙人居,桃源路迷香径。
拈花轻嗅,香囊甚不够,比过南唐后主所用之兽香,清丽扑鼻,流连不堪离去。
酌步行,忽闻泠泠,眼前一阔,嵌山泉瀑里,陡然飞尺三千,银河滔天。碧湖游鲤群戏,吐沫如珠。捧鞠清水,凉彻透心,轻啜小酌,如冽酒般入喉,唇齿回味无尽,入得胸腔畅舒。此泉更胜药之回春,怎能不喜?
此番云游至此地,此生回臆,勿忘哉。
篇2:桃源游记作文
今天我在尖子生乐园的老师郭老师的带领下去了“世外桃源”。
早起5点半,我们一行43人踏上了开往世外桃源的大巴车。上了车以后,车上有一个人,叫“孤狼”教练,好荒唐的名字。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要起一个这样的名字?”他说:“因为我喜欢狼啊。”好荒唐的理由。
到站了,下车后我们主要是分组。我是绿队的,还发了绿色的队服,旗子,还编了口号:天才队,天生我才,必有用。口号我不喜欢:好像我没用似的。哈哈,我晕!
中午喽,开饭喽!这饭好丰盛啊:豆子、西红柿炒鸡蛋、小米汤、大米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等,看得我直流口水!
你知道吗?不到时间不能吃。哈!我们都是偷吃的,偷吃米饭偷吃宫保鸡丁。啊!香死了。
之后我们又去打CS了,没想到每个队只有一把狙。拿狙的也不是我,我拿的是机枪。我们负责保护炸弹。第一局我一条命都没打到,就输了,好惨哪!第二局,中场没子弹了,你说这,关键时刻掉链子,唉!害得我被好几个人围攻,我只得跑。我们一次也没赢,因为最后都是被敌人引爆了炸弹。我们只能把敌人打死,才能胜利。我们是守护炸弹的,怎么能赢呢?
接着我们又去玩了水上闯关。主要是中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了,裤子、鞋子都湿了。因为没有人带备用衣服,所以他只好穿着湿的衣服。
天擦黑了,我们要回家了,孤狼教练也跟我们说再见了,我们都舍不得他,感谢孤狼教练陪着我们度过了一个有趣的一天。
篇3:桃源游记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到了暑假。在这个暑假我来到桃源洞游玩。当我走进桃源洞时,立刻被它如花似锦般的风景所吸引。
来到桃源洞,我远远的便望见了石壁上刻着的“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它们是陈源湛在公元16所题的,这四个大字的下方还刻有他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们刻在高耸入云的石壁上,使我感到无比的宏伟壮观。
我沿着阶梯缓缓地向前方走去,路旁的树木显得无比的苍翠欲滴。不知走了多久,我远远地望见了远处山峰中的一条裂缝,这条裂缝在山峰的中间从上往下贯穿了整做山峰。我渐渐地走近了这条裂缝。裂缝旁的石壁上刻着“一线天”三个大字。这几个矫若游龙的大字刻在陡峭的石壁上,给人一种磅礴的感觉。我慢慢地走向了一线天。一线天的入口黑漆漆的,使我不由得心生恐惧。刚进入一线天,一种清爽气息扑面而来,还带着些许属于植物的清香,一扫之前的酷热,顿时令我陶醉不已。两旁的石壁上还覆盖着厚厚的青苔,触摸上去时是柔软、潮湿的。我抬头望了望石壁的顶端,只能望见一线的天空,不时还有几缕阳光透下,看起来就像一座山峰被硬生生地从中间分开了,这应该就是一线天的由来了。看着这些奇特的景观,我不禁也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了。就在我为这些沉醉不已时,前面的裂缝突然开始变得狭窄,我侧着身,不停地调整着,才能勉强在裂缝中穿行,时不时还不小心磕在石壁上。不知走了多久,前方的'裂缝越来越开扩,还出现了几丝阳光。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终于,前面开始出现了阶梯,我慢慢地顺着阶梯登上了山顶。我远远的望着对面的百丈岩景区,望着对面傲然挺立的山峰沉醉不已。
沉醉过后,我便开始下山了,我沿着阶梯缓缓地向下走着。在经过倚云关三寨门时,我也不禁为倚云关三寨门的雄伟所震撼,在二寨门旁边的峭壁上还刻有李纲为桃源洞题写的七言律诗,给人一种悲凉的感受。
无论是氛围还是景观,桃源洞都是那么富有魅力,我会把这幅美丽的画卷永远记在心间。
篇4:文言文游记赏析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
《游黄山记》
原文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赏析
《游黄山记》,作者袁枚(1716-1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中进士。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天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稍稍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打水面惊起而飞。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赏析
《白洋潮》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选自《陶庵梦忆》。这篇小品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的全过程,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游双溪记》
原文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人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译文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我邀请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一起去北山,看双溪。一青的弟弟仲孚,(本来也)一起邀请了却突然生病,所以没有来。一青就再次先走了。我和应宿住在张太傅文端公墓旁边的小屋里。(因为)下大雨溪水上涨,(溪水)停留在这个水位很多天,应该是从西北来的溪水。(水)来自人们居住在旁边两座崖出入通过的地方,又接受椒园汇来的水,所以他们的交汇处叫做双溪。(双溪)堤坝内松树环绕,外面青绿的岩石纵横交错,形式像是重叠的环。(人)站在环中间,然后向周围打量,烟雾细雨聚合分散的景象,树木石头拥有雨露滋润的景象,双溪的景色千变万化。(我)晚上总共只点一盏油灯, 靠着自己安静地听,所有听到的响声都是人发出的,(我的)人的心意是安静的样子。
当年文端遇到康熙帝的'时候,登上了辅相(的职位)。一天,(他)因老了被辞去官职,(康熙帝)亲自写下“双溪”用来赐给他。(文端)回来后把它悬挂在这门楣上,在这个地方悠闲游玩,自得其乐了几年就死了,天下的人都认为他能快乐的死去是一件美事。但是我认为不像,(他是觉得)不能够对世间再有用,才急急地离开了(这尘世)。(我)早些年躲藏在贫穷的岩崖里,跟随老朋友在风雨交加的傍晚(游山玩水),寂寥的想着那如火如荼的文坛,想要接近却是多么的遥远不可及啊!但是(我)又不知道我现在自得其乐的原因,与过去文端游玩在山水之间的原因,它们还有相同的吗,难道它们没有相同吗?
赏析
《游双溪记》是姚鼐的一篇游记。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双溪张英墓舍的缘由。由于“大雨溪张,留之累日”,故得以从容观赏双溪景色:“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茂密的松树郁郁葱葱,苍绿色的山岩重重叠叠,互相掩映,蔚为壮观。加之云气弥漫,烟雨朦胧,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情态。在作者的笔下,双溪一带景色犹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山水画,令人陶醉。
《自悼赋》
原文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
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为后庭。
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圣明。
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
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
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
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
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
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
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
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
岂妾人之殃咎兮, 将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
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
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
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
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重曰:
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
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
广室阴兮帏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
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
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
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
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
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
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赏析
《自悼赋》的前一部分是叙事,“蒙圣皇之握惠兮,当日月之盛明”,“奉隆宠于增成”,描写了班婕妤初入宫时,得到皇帝的宠幸,以及许皇后的喜爱。后赵飞燕入宫得宠,并谗言抵诽她和许皇后,极至她和许皇后皆失宠的遭遇;后一部分抒情,抒发其退居长信后的凄苦心情。“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掩暮而昧幽”,赵飞燕的入宫就是班婕妤悲剧的开始,而这种悲剧也仅仅是种表象而已,真正的悲剧还是在于:成帝的“白日移光”(指丈夫的恩宠已移向赵飞燕)。在那个封建王权面前,失宠的婕妤如同压在石板下的小草,无力反抗。
按理说,班婕妤退隐也是件好事,毕竟躲开了赵飞燕的陷害,然而她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女人,“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生动而传神地写出了婕妤退居的悲苦心情,以及她对成帝“白日移光”的绵绵怨恨。
从增成(得宠时居住的地方)的显贵,到长信(退隐居住的地方)的泪洒,强烈的对比,巧妙地突出了婕妤的处境之哀。《自悼赋》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才女抒发的特殊情感。这不由得让人自然地想起《长恨歌》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的凄凉。然而,婕妤的怨恨比唐明皇更深,因为她的丈夫不是“天上人间”相隔的“未亡人”,而是“咫尺天涯”。“此恨绵绵无绝期”把她欲哭无泪、心如死灰的悲苦怨恨跃然纸上。
描写帝妃婚变悲剧的还有《长门赋》,司马相如以深切同情的笔描写了汉武帝与皇后陈阿娇之间,从“金屋藏娇”到长门幽闭的怨楚与悲愁。这其实也是封建社会众多后妃悲剧的一个缩影。与《长门赋》不同是,《自悼赋》不能像司马相如代笔陈阿娇那样,慷慨陈述心中的哀怨,她只能“自悼”了。还有,长门是文人代失宠者写的求宠文章;而自悼则是失宠者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流露,婕妤无意去做第二个陈阿娇,她就只能“绵里藏针”,把深怨含蓄委婉地埋在文章中,从而更彰显出作者的才气。
据载班婕妤流传的作品有《捣素赋》、《怨歌赋》、《自悼赋》三篇,都是抒发自己的宫中苦闷之情,而唯独《自悼赋》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与妻书》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赏析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 ,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
《记九溪十八涧》
原文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淬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絅。
译文
过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上行,是从龙井开始的。
溪流是流经万山丛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沿着溪流找山路,看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象是路阻断了,走上去却发现有路。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做涧,一共有十八条涧,正好是九条溪的一倍。
我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稍深一点的地方,虽然水积得深,但还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山上茶树多,枫树多,松树多。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随风摆动,象是老人稀稀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象橱,有的象桌子,有的象一函书的形状。,向树林预上望去,淡淡地罩着云气。杜鹃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我们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凤岐、钱塘人邵伯絅。
赏析
林纾(1852—1924),清代著名文学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光绪年间(1875—1908)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曾依靠旁人口述,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文笔也很流畅,在当时影响颇大。晚年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九溪十八涧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溪涧交错,峰回路转,游览时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篇文章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并用生动的笔触加以描绘。文章虽只二百余字,却把这一风景名胜的深邃秀丽再现了出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篇5:西安游记(文言文)
辛卯仲夏,与友四人相邀偕同共赴西安,西安,十三朝之故都也,于中原腹地,比秦岭,临渭河,呈天时地利之势,为兵家必争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兵马俑异,华清池名,蓝田玉暖,骊山葱葱,大小雁塔遥相望,翠华山顶荡游艇。姿奇景胜,难尽其数!尤致思于秦始皇陵,轮回辗转,苍海桑田,混沌之中强者见,始皇即位,一统天下,华文一体,书不二方,初登大宝,建陵修墓,规模之大,犹未闻也,为世人所叹。
因异之,是日遂顺东线诣始皇陵,途经骊山,蔚然深秀,见日尚浅,故乘吊揽登之。骊山,因远望如骏马而得名,居陕西西安临潼城南。下行则趋,行至山腰,见烽火台,连理枝,顺之往下,见一亭,名曰“兵谏亭”,心事翻然,历史重现,感而叹之。居骊山之巅,远眺华清池,华清池乃四大美女之杨玉环沐浴之所,依骊山,风景秀丽,常年恒温,池畔立贵妃入浴雕像,其一足点水做入水之势,另一足踩于美玉之上,白乐天《长恨歌》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此一大胜景也!
顺之往北,乃“秦兵马俑”,兵马俑乃始皇赢政陪葬所用,南临骊山,北依渭河,从葬佣坑有三,依品子徘列,共地约两公顷,掘俑八千余,战车百乘,兵器数万;一坑战车,步兵相间;二坑战车,骑兵相见;三坑为率兵之将;俑身姿态各异,无两相似,为仿真人而铸。其兵有失,盖项羽于秦灭时入关闯墓而夺之。俑本饰彩,因暴而色皆失,此世之憾矣。佣坑气势恢宏,其中青铜战车为“青铜之冠”,誉贯中西,此谓“世界第八大奇迹”!
出馆,西行三千米,即可至秦始皇陵,先见地宫略势,乃知封冢为峰峦环抱,与山一体,环境独秀,传曰自骄山至华山,其貌似龙,始皇陵墓谓其目,喻指“高瞻远瞩”,陵墓规模大,气势雄,近似方行,其顶平旷,腰略呈梯状,陵园有内外两城垣,城廓高八米有余,内外城间陪葬坑数百,今尚留遗址,地宫未现,其秘未揭,然太史公于《史记》中云:“始皇初即位,穿治哪山,及并天下,天下西安游记(原创文言文)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其后众人觊觎,皆未夺其秘,其构筑之妙世人奇矣。
循东线游,姿奇景胜,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秦始皇陵为吾众向往之所,然途中只景盖余所得,吾不尝因终而失路之所见,此吾生之幸也,亦不枉此行矣,故为之文以志。
篇6:后山游记文言文
后山游记(文言文)
乙酉年十月二十日,佘与三人游玩,至后山,其壁陡峭,有数十洞在其上。余欲入,高宇阻之,谓佘曰:“洞之深不可知,无火,何以入?”余遂罢,与其游于山脚,观于茂林。
有鸟歌于枝头,有兽走于狭道,有鹰击于湛空。余心动,以古人诗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其三人俱曰妙。张超观一蝉,遂曰:“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武龙飞续曰:“无人信高洁,谁予表我心。”高宇叹曰:“几许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忽而,狂风大作,鸟飞兽走,列缺霹雳。余大骇,即与其出林,至洞前。大雨及至,遂入洞。洞中幽暗昏惑不可视物,然杂声不绝。余择一平地而坐,歌以解愁。然一物爬于余手,与跳而呼。其俱一惊,余大呼曰:“有鬼也!”有欲出者大叫曰:“不出,偕为鬼噬。”高宇曰:“毋恐,待余捕鬼于尔戏之。”张超曰:“尔敢与鬼搏乎?”对曰:“何谓不敢?”遂前驱。忽视一物苯于前,遂以石击之。击毙,拾而视之,大笑曰:“一鼠焉,何谓鬼乎?”其俱咎余。
待雨终,余俱回村。而后,其偕笑余曰:“胆小鬼焉。”
篇7:红桥游记文言文
清代: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王士祯其他诗文
题秋江独钓图
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江上
清代:王士祯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真州绝句
清代: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初春济南作
清代:王士祯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篇8:玉皇阁游记文言文
玉皇阁游记文言文
丁酉四月初五,余初游平罗,观玉皇阁址。
入阁而望,高阁错落,平地而起,感慨叹之。有碑文曰“玉皇阁造型独特,气势宏伟,结构严谨,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飞檐层叠,前后呼应,珠联璧合。”阁居正北,高约百尺,仰而望之,上下五层,高低而落,左右三列,以中为首。木石相立,天工而成。感工师之巧兮,叹今人之幸兮。
阁西而望,佛衣金身观音面东而立,六角九层宝塔铃铃作响。前行数十步,有湖环阁而绕,湖心有亭翼然。桥通南北,水映亭楼。金鳞跃水,泉喷而出。乱石堆之成山,其上有龙,鳞角栩栩,神态非常。
游及四周,朱色长廊,阡陌相通,八仙照壁,神色绝伦。秀竹古树,碧草生辉,金鳞相跃,百鸟长鸣。
今观玉皇阁,杰阁层阴,主辅相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楼殿气势雄伟,亭阁玲珑剔透。勾心斗角,翘指苍穹。
叹余之孤身而往,苦乐穷游。
余有诗曰:
苦乐穷游入高阁,一览繁华万事蹉。
天南地北皆是客,何处飞絮满城郭。
相关专题:游记 苦乐 四周
【文言文《桃源游记》】相关文章:
5.桃源小传初三作文
7.窗外桃源周记
10.寻觅逝去的桃源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