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猫山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基于唯物史观所确立的现实的人与社会历史内在统一、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的规律原本一体的科学观念以及唯物史观对人的解放问题的科学解决,唯物史观可以被恰当地确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科学的人学。从唯物史观之外去构造所谓马克思主义人学肯定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作 者:曹润生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经济系,安徽 安庆246133 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 “”(3) 分类号:B0 关键词:唯物史观 现实的人 社会历史 社会历史规律 人的发展规律篇2: 什么是唯物史观
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相关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一样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必须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理论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理论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一样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一样。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但是是追求着自我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能够透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必须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我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此刻这种样貌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一样,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带给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篇3: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编者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随着时代的前进,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蒋大椿先生的'论文《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以下简 称“蒋文”)从关心马克思主义史学未来命运的角度出发,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 现状,提出超越唯物史观,另创新的历史观的任务。这样一篇文章不能不引起马克思主 义哲学工作者的关注。
蒋文在概述新时期史学思潮的现状时说:“就史学思潮而言,唯物史观的影响在下降 ,多种思潮竞争,史学思潮的多元化正在逐步形成。这应当是我国史学发展并促成它继 续发展的征象。”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遇到了新的情况,面对着新的问题,这是人 们熟知的,不只是发生在史学领域。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环境的改变,当代唯物史观研 究不能说一点缺陷也没有。哲学也应当在自我批判中发展。但是,我怀疑,唯物史观真 的到了“应当超越,必须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的”地步了吗?抛弃唯物史观,代之以蒋文 的“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路吗?
本文作者并非以史学为专业,所以对于蒋文中关于史学思潮的评述不拟置喙。但对蒋 文有关唯物史观评价部分有若干困惑,拟求教于蒋先生。
一、代替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新”在哪里?
蒋文宣称,“马克思的历史视域及其历史洞察力,在我们时代是无法超越的,但唯物 史观却是应当超越,必须超越而且可以超越的。”对前一句话,我同意;对后一句话, 我有异议。
在蒋文中,唯物史观与传统唯物史观两个提法并用,具有同一含义。众所周知,马克 思所创立的历史观历来被称为唯物史观(有时也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词来自恩 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所说的:“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惟一的人。”(《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9页)
目前,世界上有人批评唯物史观,但他们是把唯物史观当作马克思的历史观来批评的 。他们不会在否定唯物史观之后,再宣布确立一个与唯物史观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因为他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除了唯物史观外,不可能是别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也有人批评唯物史观中的这个或那个论点,并主张用某些新的内 容来丰富、补充或发展它。但丰富和发展了的这个历史观仍然是唯物史观DD当然,可 以称之为当代的唯物史观。
总之,蒋文把用来否定唯物史观的那个历史观叫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DD这对 我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nbs
[1] [2] [3]
篇4:要坚持、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围绕唯物史观问题的讨论和争鸣是件大好事,这是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健康的表现。下面结合讨论,略述管见。
(一)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范畴。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是错误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60-461页)机械唯物论和唯经济论都是片面的。必须辩证、综合地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重要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促进作用,有时也起消极、促退作用,中外历史大量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二)我认为不论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或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基本上都是唯心史观。以宗教类别和居住地区为标准,划分和评析人类社会是不正确的。那种认为唯物史观“应当结束其使命”的论点也是不确切的。
(三)把人类社会总结为必经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阶段的论点并非唯物史观。例如中世纪时,阿拉伯、斯拉夫等许多民族集团,并未经过奴隶制社会。今天我们不仅要正本清源,澄清前苏联一些人对唯物史观的曲解和误释,而且要坚持和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更重要的是应对唯物史观加以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100多年前的个别提法或手稿理解不能一成不变,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唯物史观简单化、教条化。当今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吸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中积极的可取成果,扩大唯物史观的优势,促进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四)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但历史有过
大量的阶级斗争是事实,今天,阶级分析的方法绝不可放弃。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大量著述和学术观点传入国内,这不是坏事。“舆论一律”不可取。但我们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必须思考、评析,不能“崇洋”、照搬。近几年来,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某些人撰文公开作结论说:“农民战争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坏”;他们把曾国藩美化为“在优国优民的心情驱使下,走上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道路”、“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儿乎无人可与之相比……”(原文摘自《湖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此类论调实在走得太远,借迄今尚未展开讨论。
(五)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明是个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和综合范畴。社会主义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忽视,我们社会科学界对我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做得很不够。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认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必须克服“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我国近几年自编和引进的世界文明史的著述已有一些,但关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论述有待充实。
(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中,强调了“先进文化”的内涵和指导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回顾中华文明15世纪前在世界上领先地位和辉煌,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倍增。“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版,第158页)。我认为:先进文化必将大力促进经济建设。历史证明,只有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才会有发达的文化,但先进文化与经济两者间的互动性有待深人研讨,这是我们今天研讨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篇5:发展:唯物史观的当代主题
发展:唯物史观的当代主题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唯物史观在理论上的发展以及强大生命力,取决于它对时代重大课题的理解、把握以及解决的程度和水平.显然,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唯物史观只有紧紧抓住新世纪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给唯物史观带来的新课题,并对这些新课题进行科学解答,才能实现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发展.
作 者:贾英健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 “”(4) 分类号:B03 关键词:篇6: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作 者:庄国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 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03 关键词:历史规律 客观性 社会存在 实践活动篇7: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
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者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作 者:常晋芳 CHANG Jin-fa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年,卷(期): “”(2) 分类号:B03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前提 逻辑前提篇8: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阅读答案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阅读答案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参考答案
1.C
2.D
3.C
【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相关文章:
2.秘书学的发展历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