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

2025-01-30 08:59: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X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

篇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篇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00字

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了解过辛弃疾。

从初中课文中学到,他能文能武,是绝世的爱国之才,却从未深想他倾注于笔尖的,是满满的忧国忧民;他宣泄于刀尖上的,是对敌人的愤恨和宁死为国的坚定决心。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政途沉浮不定,却不动摇那耿耿爱国心。当时的国势不定,掌权者都选择要听命任之,只有一个辛弃疾,还如此满腔热血,一心救国救民,收复失地。好一个鲜明的对比!

而历史却只留他抚上栏杆时那轻轻一声叹息。

事实上,辛弃疾很单纯,满心的为国为民,满腔的热血激情,只为了能安定祖国,一门心思地为国家着想。朝廷任用他,他必然倾覆所有予以答复;朝廷弃他,他仍心系朝政,自省待命,以便于下一次任用时能更好地回复。可是,愈卖命,却愈招国家的冷落。在朝廷百官乃至天子都认定一切再没有意义,灰心堕落时,辛弃疾炙热血红的爱国心,为国捐躯的忠心和执著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太过耀眼,刺亮了天空,却穿不破朝廷众人心中的阴暗。于是,他每一次发出光芒,还未唤起人们的热情,就又重新投入了密闭的暗室,只剩他仰空长叹,拍杆叹息。

那一拍,只轻轻一声,却拍出一个绝世爱国者那无限的惆怅,不能言语的愁绪,孤单的苦闷,无可奈何的悲痛。

我能想象到,辛弃疾夜半犹不能眠,对酒浇愁愁更愁,他缓步走出楼阁,抚上那早已斑驳的木栏杆,仰头看那邃蓝天上一轮孤月,只照得地上一片萧条,怎能不愁?怎能不忧?敌军近在眼前,自己却仍被朝廷弃之一边,只能眼睁睁看农民百姓饥荒逃亡;只能听奄奄一息的村落民众被侵略者夺去性命时痛苦的哀叫;只能如今与孤楼相依,抚栏空想,无能为力。一声轻叹,小的听不到,轻的可以忽略,却真真实实地,从那能文能武的臣子嘴边叹出,忍下几声鸣咽。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啊!

这样一个辛弃疾,不得不让我钦佩。他的骨气,决心,伴着无奈和愁绪,就这样穿过历史,随那在栏杆上的轻拍,一声声,传到我心里。

好一个伟人。

篇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有这么一个人罢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如果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辛弃疾则是一片树上的叶子,而且不是长在树的冠头,天天都能够享受阳光的充分爱抚,恰恰是长在最下端的没有阳光没有充分的养料,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却是不停地向上生长,从未停止过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种追求功业,追求北伐的爱国信念。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可贵的呢?这种执着的心又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也许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去试着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呢?试着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一颗种子是怎样的从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钻出来,然后是怎样从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困难的,也是阴霾笼罩的。所以,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它的执着,也勇敢地去尝试!

篇4: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篇5: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篇6: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

――――――题记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篇7: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作文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把栏杆拍遍》第五页。

感受与心得:当自己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以为整书是围绕“栏杆”进行描写。后来才发现,这书就像一本语文书一样,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每一篇都是关于人物传记,关于自然或议论。颇有深读之意。自己以前喜欢写散文,而现在才发现,散文虽散,但中心依然坚韧。第一次读到这种书籍,惊奇亦好奇。书页旁的批注,就像小学初中自己使用的工具书一样,将写法以及作用在旁边一一列举。读完一篇文章,若仍觉意犹未尽,阅读指导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文章在眼前透明起来。不会让人易懂却又感觉不失深度,雅与俗的结合交替,便成了通俗。希望这本书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写作心得,将文章细细揣摩。文章千锤百炼,方可成钢。

读完第一篇文章《把栏杆拍遍》。我才明白了辛弃疾的身世,整个人的音容面貌,在眼前若隐若现。以前自己浑然不知辛弃疾的出身,对我的印象不过是语文书上的几篇诗词,文言文罢矣。都是皮毛。行伍出身却被迫弃武从文的悲壮,报国无门的痛苦,悲楚。初中时学的《破阵子》,一种血腥的气息和磅礴仿佛在面前如黑墨如水一般细细散来。就如书中说的那般,他以刀剑为笔,在三寸白纸上笔走龙蛇般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作者在书中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细细品味真是名副其实。古往今来,试问有多少诗人从喋血沙场的猛将一下成为文人墨客?他爱国,却没人理会。泪水滴在笔尖,血水混于心中,成就了他,他的词,隐隐透着血甲红。他生不逢时,一腔热血被反复蹂躏,泼进冷水。朝廷的不公,将他反复调离职位,他却每到一地,便全心办事。若在现代,总会有人说他傻,但他傻又如何?一腔热血本就不易,不忘初心贵于金。他独眺江河,山河碎,心不安,心郁治病,药在何方?辛弃疾,他的姓,仿佛决定他生来艰辛。所有酸辛的事,都被他一人独揽。他无奈,只能每天与自然为伍,与飞鸟游鱼相伴。一个政治家却只能在正当年之时草草推出舞台。现在的某些贪官污吏,巴不得提前退休,去享清福。有人说:贪污,受贿,这些苍蝇老虎怎么抓也抓不完?确实。不得不承认,人是动物,有欲望,而私欲蛊惑人心。但辛弃疾返乡后,与百姓聊聊闲话家常。身无长物,只有一身才华。他笔力浑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那汉字之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常人之心大情大理,无声处炸响惊天轰雷。他走过自己的一生,回首望去,尽是血泪,但他在一路坎坷中走来,在磨练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诗人。他的地位无可取代。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他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既然无路可走,那就踏出一条路来。既然荆棘遍地,那就砥砺前行!动荡成就一个人,成就了辛弃疾。此刻,仿佛见他在亭独自叹息,望滚滚江水东流去,弃疾心已在山河。

篇8: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阅读伟人篇)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篇9: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乱世中的伟人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题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篇10: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散文集,他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那一节节文字好像一列火车,从古代驶向现代,阅尽伟人生平;开向人心深处,感悟生命;游遍大江南北,观赏美景;又行在漫漫人生长路上,载人成长。

梁衡先生花了大量笔墨叙述了一位位伟人的一生和他眼中的他们,看着那一桩桩史事,我总是会有一丝难言的悲伤,悲在历史上有多少人想报效祖国、驰骋疆场,最后却郁郁而终。书中写到辛弃疾南归之后只剩下羊毫软笔,笔走龙蛇,泪洒宣纸;林则徐被流放边疆,无奈地忍受寂寞……在梁衡心中,不论是辛弃疾还是林则徐,他们面对命运是无奈的,但他们即使被弃用、被流放,依旧未曾淡忘过心中那分为国为民的决心。

梁衡先生也叙述了一个个平凡人却又不平凡的事迹,感悟生命中的美丽、传承和爱。像王洛宾,为那些遥远而朦胧的美丽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歌曲,他对美的追求不再停留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天地间和人心深处那分梦幻但又短暂的光彩;又如深山里那位已近暮年的老人,他虽然蜗居在一个简陋的小屋,但他在深山里种植树木创造独一无二的美丽,将自己的思想、精神融入伫立的树木,让生命更长久地流传……生命是由这一点一滴构成的,短暂的,飞逝的,所以要珍惜那些近在身边的爱,不让自己留下遗憾;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记录,留下那转瞬即逝的美丽。

火车在这条名为生命的道路上加快了速度,因为生命实在包含了太多太多,慢慢地,它减缓了速度,游历于中国美丽的.景色中,带领游客享受自然。

中国有无数的优美景色,它们从不重复,各具特色。“享受自己,这是一种美丽的生存。”确实,当我们融入自然,体会自然之巧妙、壮美时,心中多的是一分愉悦一分轻松,但坐在这列火车上,看过一幕幕不同地点不同时节的景色,好似看尽那人生百态——夏天好像事业高峰,努力拼搏;冬天像低谷,但多了些真实与坚持……他带领我们看到生活,教会我们真实、坚守,或是一分平静。

火车开着开着,来到了一条起伏曲折、一望无际的轨道。这里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又狂风暴雨,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风云莫测的人生路上。

人生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行进在人生的旅途上,也能遇到最美的风景。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要懂得欣赏和学习,就像读梁衡的文章便是一种欣赏与学习。沉浸在伟人的一生、生命的感触及自然的奇妙中,并从中汲取智慧与乐趣,懂得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同时,我们还要懂得“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学会舍弃,舍掉那些多余的、幼稚的东西,我们才能成长,才能更好地走在人生路上。

书读完了,我合上它,闭上双眼,但那轨道上的火车停了吗?不,它不会停下,我们还要坚持,要学习,要舍弃,然后继续前进……

篇1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钱与权

徐靖秋

权利本至高无上,掌握大局,或成败,或功绩……权因钱而生,又因钱而灭,故,自古以来,人们喜欢将其相提并论。

《把栏杆拍遍》,实乃绝佳散:文笔是形散而魂不散。以意味深长的历史,洗礼读者心灵。可称百年之来再无更胜一筹之著作!梁衡将感情浸透作品,诉说着历史――这是圣洁的!权与钱之关系,也在此淋漓尽致地展现。

以一个个真实历史故事,助我们深入诗人的内心境地,明白他的处境与愿望。读懂他的诗文……

读完第三单元时,我不禁感慨:谈起对钱的重视程度,印度必将榜上有名!以现代眼光来评论,便当属“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了。一个个习惯了被救助,变成了所谓的无业游民。政府曾经为他们造房子,可他们却不好好珍惜,成为了“乞丐”.他们有四肢健全,死缠烂打,只为了一点点的钱;有的只有一点小病,大惊小怪,好似在“炫耀”他们的病情;身体残疾的,更加争相地显露自己的可怜之处,望博得他人的同情(这倒算是情有可原)……

有的时候,生存是艰苦的,并非希望完全断绝,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九华山,可谓是佛之殿堂,殊不知有多少人滥竽充数?以假乱真的又有多少户?假心假意的不知有多少人?站在那里,感到的并非是佛教的清幽,反倒是红尘弥漫着的贪婪……

美国,世界强国之一,在这里权即为钱,拥有了它,你便是他人眼中的“上帝”,一但失去,你也就一文不值。玩过老虎机或买过彩票的,一定深有感触:每次看着别人撞大运,跃跃欲试,却总是血本无还。这是为什么?十亿分之一不到的概率,后台看似公平的操作,这都是一个个“骗钱”的技巧。

权力现在也不重要了,但他它带来利益的只会是钱与他人的尊重――殊不知官场是黑暗的,大部分只得被迫当个贪官,受到本不属于他的惩罚……因此,人们常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它们共存,共亡――贪财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钱权乃身外之物,不计功名,为国付出,乃君子也!

篇1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读后感《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作文

3.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4.把爱放在心里1000字作文

5.《把梦还我》读后感

6.《把梦留住》读后感

7.读后感1000字

8.1000字读后感

9.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10.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