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个人体会
“小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红楼梦读后感个人体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楼梦读后感个人体会,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红楼梦个人心得体会及读后感
翻开《红楼梦》这本书,一个熙熙攘攘的大观园好像出现在我的眼前,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但最深入我心的是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书由曹雪芹、高鹗所作。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辱盛衰的全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说宝钗圆滑、虚伪,但为什么没有人去议论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呢?就是因为人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把太多主观感情投到黛玉身上。而宝钗是与黛玉唱反调的,当然不讨人喜欢。但我却认为宝钗身上有许多闪光之处。
宝钗有才,且胜黛玉一筹。但她深藏不露,一露便一鸣惊人。她还在哥哥入狱后,主持薛家大局,这一点,《红楼梦》中的哪个女孩能及?宝钗却以枭雄之智,独担大任。
宝钗有貌,岂是黛玉能及之?群芳谱上,宝钗抽到了百花之王“牡丹”,题“任是无情也动人”。就连宝玉也不禁赞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不呆了。”由此可见宝钗那沉鱼落雁之美。
宝钗有追求。从“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可见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黛玉只会“葬花”,只懂悼念死的东西,挽留往昔的美好,这样年纪轻轻就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有什么出息?宝钗不同,她会扑蝶,会把握活的东西。她相信未来,相信追求。她是实际的,也是执着的。
宝钗恪守妇道,相貌端庄,乐观向上……她身上几乎没有缺点,却被无情地淹没了。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从众心理,想法与做法往往大同小异,以前的投篮网是兜住的。每当运动员投进一个球,就要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到网篮里拿球,既费时又费力。一次,小男孩拿了把修建草丛的大剪刀,爬到楼梯上,剪掉了下面的一段网,这样网篮兜空了,球投进去就会掉下来,仍记作一分。人们惊住了,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人们习惯于顺向思维,要是逆向思维,解决它岂不是轻而易举?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骂不起、爱不起,林黛玉又整日哭哭啼啼、以泪洗面,所以我看宝钗最是了不起!
篇2:红楼梦个人心得体会及读后感
曹雪芹于悍红选中批阅十载,增添五次,攥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典型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哲学宗教等丰富的内容。还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明间世俗文化,举凡衣饰,饮食,居所,以利风俗等,都得到了细致生动的表现,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红楼梦总的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样的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此,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也造就了他们日后在情感上的共鸣。
作者通过贾宝玉对历来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进行重估和颠覆,嘲讽了各种貌似崇高神圣的传统价值观念。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包含着对社会性,规范性礼教的反抗意识。他们在遭遇人生痛苦时又不能象老庄那样游世超脱,贾宝玉常常为每一个姐妹的出嫁或死亡而痛不欲生,林黛玉甚至对花开花落也异常敏感,所以他们谈不上是经虚涉旷的道学超越。贾宝玉最后舍弃红尘,林黛玉因爱而死,客观上宣告了统治达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理想至此已经不再收拾世道人心。
并且宝黛的爱情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他们的爱情不时一见倾心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他们的情,是世俗泥潭中的鲜花,不敢称其实出淤泥而不染,却是腐朽中的永恒。其悲剧结局,虽为作者审美理想的破灭,但反而更璀璨,生命因毁灭而更辉煌。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以前,中国并没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因此,红楼梦自然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它本身所开始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不幸也就及生而终了。
篇3:《红楼梦》个人读后感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挥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让我看到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
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类了.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然而青春芳龄的她,却难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净无为.宝玉过生日,她会送上粉红信笺,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宝玉则是经岫烟授意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这一"外"一"内",看似调侃,朦胧中也蕴涵着几许情意.可惜宝玉对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一闪而过他也会当作是一种罪过,惟恐亵渎了圣洁高贵的俏丽女尼.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但是,她的人品难得,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在大观园的环境中,终是没有容身之处,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晴雯这个角色的性格,不说喜欢她的原因是,爱情的吸引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想择偶是不是要找晴雯这样的人呢呵呵,考虑中……
至于湘云与宝玉的关系,我一头雾水.说来史湘云,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爱.我想是因为湘云兼有黛玉的才气和宝钗的大度吧!"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宝玉和湘云的感情是很微秒的,我这个凡夫俗子是不可妄自猜测的.
纵观红楼梦,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却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说老实话,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又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篇4:《红楼梦》个人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哲理思考的经典名著。在读这部作品时,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秉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小说。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命运、感情纠葛以及社会现象描写,呈现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红色国度”。
小说中虽然充满着人物的悲喜情感,但这些情感并不脱离常人常情。三从四德、六艺八行这些封建儒家的经典伦理学都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而“爱情”也是最自然的人性表达。大抵可以说,这本书在南辕北辙放置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呈现出了不同的道德评判。
好的评判,不是以外表形象为评判标准,而应该是在交际中作出的显性评判。最后,《红楼梦》没有用礼教贬低庶民、封建等级固化的价值观,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心里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这就是《红楼梦》最可贵之处。
篇5:《红楼梦》个人读后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万花筒”的巨著。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生活、风俗和思想,也透过这一时代世态人情的描写,反映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类的普遍性。
在我看来,《红楼梦》能够被称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恢宏的叙述,更因为它传达了崇高的人性理念。社会风气“红”,内心道德“墨”,只有融合了两者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精英。
《红楼梦》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塑造的功力堪称天下独步。这本书呈现的是一个纷扰、盘根错节的世界,但通过对几位主要人物深入的描写,人物形象却清晰可见。可以说,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有内心、有情感、有思想的,而不是一个扁平化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本书,固然有调笑抒情之妙,但更多是对人性普遍性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楼梦》并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蕴含更多的思想、精神和哲学内涵,令人在阅读后不禁深深地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