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谦卑地弯身
“一滴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谦卑地弯身,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谦卑地弯身,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谦卑地弯身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谦卑地弯身
谦卑地弯身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戴诗昀爸爸
时间一天天飞逝,国庆也过了一个又一个,多少热血之志已随岁月模糊,多少青春美好已无法触摸,失去终究已无法再挽留,得到的才更需要自己去发现。看着更成熟的自己,看着已长大的孩子,渐渐明白,眼前更值得自己珍惜。
根本无法想象,孩子对于自己,是如此的重要,自己竟会因孩子开心而开心,也会因孩子苦恼而苦恼。四十而不惑是对的,看事已不再看一面,人生也不再单单只有自己,会把家庭放在首要的位置,会把家庭教育当成自己日常的事情。
我的家庭教育观源于上一代父母对我的影响,我把它简单地传承了下来,基本上认为给孩子吃饱穿好,告诉孩子正确的观念道理,尽可能的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学多一点技艺,那就是教育的全部。可看着十二岁的大女儿,庸懒而不对时间进行规划,事情做得随意而不愿太多思考,我明白,我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需的能力还差得比较远。
与大多数父亲一样,我在这个家庭的角色,是从做好经济支持开始的,认为为家里提供无忧的经济来源,就已经完成自己最大的家庭责任。在一整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都是在思考着如何做好业务项目,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可能想得大多了,可能认为这个事重要无比,难免会把公司的角色带回家,会把工作的思维带回家,会把工作上的沟通方式带回家。于是,我很自然地把“讲道理”作为家庭教育的常用方式,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总是把一大堆生硬难懂道理讲给孩子,总是会说老爸从前如何如何,别人好孩子又是如何如何,希望她能改正。当然,这正如书上所说的,小孩的思维与成人不一样,她听不懂,也根本改正不了。如此进入恶性循环,下一次重犯时,我又说了一遍,又是一次无用功,于是我开始有点火,进入更差的教育方式。
也许是从农村出来的缘故,我从不认为对孩子发点火是错误的,我甚至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小时候,在我做错事时,父亲会对我一顿训斥,我会由此带来警醒,不敢再犯。所以,在我面对自己孩子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真的气得你怒从心烧,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顿训斥,以解心中之愤。陪着孩子长大,真的有太多让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了:重复讲过的事可以重复地秒忘;拿着手机可以什么事都不干;睡懒觉可以睡到十点……。很多时候,我都把她们骂哭了。可是,无论我怎样发脾气,这些缺点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每一次发脾气后,她们会反击得我更厉害,无论我所说的还是我所做的,她们都会拿来作为下次反击我的利器。这种情况重复的多了,在骂声中,在孩子的眼泪中,除了留下了对她们的伤害,我还真感觉不到留下了什么。
我开始在孩子的教育中感觉到越来越迷茫。
在这需要学习的阶段,非常感谢老师让孩子给我带回来的书,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里,有不少观点上我受益。我上述的两点常犯错误,就作了详细的分析。读完之后,思想家卢梭说过的那句话: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路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久久不能让我平静。通过这一次学习,让我又一次警醒了自己,是要改正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是要学习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了。
我也明白,很多时候,是自己总没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是自己没太认真地了解孩子,是自己总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结束问题,才会导致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总做得不好。
喜欢书上说的`,在选择上进行教育,在活动中教育,在学习中教育。可这表明,在开始你就已知道孩子要做什么,给他选择上的已经进行必要的干预了,这明显比在孩子做错了的时候发表点观点难得多,花费的精力多得多,但谁叫他是我们的孩子呢?!
其实也明白书上所说:“适合自己孩子的最好”,但做起来真不容易。当孩子身边的人都在学三五项技艺傍身,就会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三五家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就总怕自家孩子会的少。正如书上所说的,简单的人言也言的做法,虚荣的家长跟风心态这时候就来了,就不由自主地将成人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了。是啊,我们这时候得好好想想了,我们是否真的认识自家孩子,那一些技艺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看得清楚这些技艺给孩子人生带来真正的影响。
其实也想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更大空间。改正不断给孩子规范的坏习惯吧,你给孩子规范只不过是为了眼前的简单了事。可如果想孩子真正成长,你就必须给他自由,也许刚开始你得花更大的心力,但从此你的孩子将会自己翱翔于天空。是的,你得给她平等。你不能以家长的身份说事,平等表示孩子也可以批评你,你不再高高在上,你不再是能人,你不再拥有家长的权力。这个,其实是很多家长不由自主的接受不了的。是的,你得支持他。支持就得明白,明白他所做的,欣赏他做好的,宽容他做的不好的。明白就是个难事,就得自己也不断学习。所以,我认为书面上那首诗写得很好的,你得给孩子自由,你得作弓弯身。
谦卑地弯身当弓,作为家长,多难而伟大的事情!愿自己不断学习!
写于10月7日
篇2: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曾经读过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很深。暑假里,有幸又读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教育的美丽和质朴,再次让我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虽然两本书落脚点在家庭教育上,但书中列举出很多案例,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论证,简单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宽松、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结合我的实际,浅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两点感受:
第一,最大的平等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第二,最丰盛的馈赠是自由。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修炼自己,让孩子在信任和自由中快乐成长!
篇3: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请停止对孩子唠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其中关于唠叨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鸣。
一
什么是唠叨
尹建莉说,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而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唠叨,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
尹建莉说,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是没有意义的,学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话不是要鼓励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迈步的信心,给孩子带来羞愧。这就是唠叨。
上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并且不以为然?仔细想想,唠叨其实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没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愿意睡觉、孩子要玩电子产品、孩子画画没画好、孩子忘了做作业、孩子没有好好练琴……在这些时候,我们是不是都习惯性地唠叨上两句?怎么还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脚!吃饭了,快来吃饭!饭都要凉了!该做作业了,都几点了?要好好写作业,认真看题,好好写字。该练琴了,昨天少练了半个小时,今天要补上。今天要练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弹10遍……
如果我们每天都置身在被别人指着说做这个,做那个,并且反复地被说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如何?听得进去吗?还是很厌烦?很抵触?想逃离?
二
唠叨的负作用
尹建莉说,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说,唠叨带有逼迫的性质,会破坏孩子的兴趣、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唠叨着去看书、去练琴,久而久之,他自己还能主动去看书、练琴吗?他还有兴趣吗?还能做得好吗?
尹建莉又举了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情境:北京和天津刚有D字头火车的时候,有一天她乘坐这种火车去办事。她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充满好奇,从一上车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
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在后面跟着。
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来了。
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别人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的那个例子中,姥姥和妈妈对孩子几乎没有说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话。她们对男孩的态度、话语和行为,好像都是在说男孩犯了什么大错误似的。
不难想象,男孩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责任感、判断力将受到极大的伤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后,心理就会有产生反抗和厌恶。而且,唠叨对改变孩子的行为有用吗?通常都是没用的。
三
如何减少唠叨
家长如何发现自己是不是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减少唠叨,尹建莉给出了三条建议:
1
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长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个完美儿童,还是可以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
2
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要改变方法了。
3
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改善环境。这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变。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常识,从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
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
唠叨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家长们、带孩子的老人们要特别注意了,请从自己做起,拒绝唠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
篇4: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者尹建莉。一放寒假,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务,捧起书本,与孩子一道,读读书,发现,读书比上网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觉,一本近400页的书,十几天就读完了。
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被菩萨同时请了去,允许他们从众多宝物中挑选一件,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选了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副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到街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每天到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最后不得手端银碗去讨饭。爱招摇的孩子最后没了招摇的资本,只得用金马车上的金片换粮食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的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辈子不发愁。这个朴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他们、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宝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用具体的案例,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宝物。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这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的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在这里面了。家长和家长的差别,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爱孩子,就让我们把这三件宝物送给他们:阅读,自由,良好的表率!因为这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篇5: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的样式写成的,让人在故事中受到教育。
书中的一篇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在1859年,意大利和法国进行了一场战争。在一个早晨,一小队意大利骑兵,沿着小路慢慢走来。军官看见一个少年在门口站着,问了一些问题。然后爬到农户小屋的顶上眺望起来,可小屋太矮,望不到远处。小屋门口有一棵高高的大树,军官请少年爬到树上看一下情况。“那应该给你多少钱呢?”军官问。“不要钱,我也是伦巴第人呢!”少年微笑着一下子就爬上了树。
这时,一颗子弹呼啸而来,落到了房子后面。“等一下,在教堂那里……”话还没说完,又一颗子弹呼啸而来,少年猛的松开抱着树干的手,像石头一样的落到了地上,牺牲了。“多么勇敢的少年啊!可惜……”骑兵们都跳下马,纷纷摘掉帽子敬礼。军官取出三色国旗,盖在少年身上,四周撒满了鲜花。将士们高呼“勇敢的伦巴第少年!”
《爱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去体验美好的经神。
篇6: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作者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发生在意大利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身上及周边的事情。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两个世纪以前的生活。书里有师生、邻里、父母家人之间的感情,有对故土祖国深深的眷恋。
《爱的教育》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真实。书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与心理活动都惟妙惟肖,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这些故事当中。当我读到洛佩蒂舍己救人的故事时,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平凡而感人。一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珍惜亲情、友情,尽力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如老人、抱小孩的妇人、残疾人对人要有礼貌。
《爱的教育》这本好书,他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
胶州市二十六中初一:孙愉涵
篇7: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这本书描写了安利柯在三年级阶段的成长故事,关心、体贴、照顾……有着很感人的故事,其中学不好又爱捣蛋弗朗蒂是一个没有爱的孩子,见到一个是将从楼上睡下来死了还偷偷地笑,没有爱的孩子的血是冷的,而有爱的孩子的血是温暖的,泼来可西是一个有爱的孩子,他不仅会帮爸爸照顾生意也不忘了病床上的妈妈,天天给妈妈熬药汤,还在熬汤的时候不忘了复习功课,虽然这不是好生活但是比那些没有爱的人活的有意思!
爱是每人必须有的!
爱是无价的!
爱用钱买不到!
篇8: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故事发生在热那亚,有个名叫玛尔可的13岁的小孩,他家里很穷苦,母亲为了多赚些钱,到一家上流社会的人那里去做了仆人。从此没了音讯。
有一天,玛尔可对父亲说:“父亲,请让我去寻找母亲吧!”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我相信你,不过要小心。”就这样,13岁的玛尔可踏上了寻找母亲的路途。他历尽千辛,在杜克曼市沿河一带,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母亲。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想想玛尔可可是步行了六千英里,路程有多远,而他也只有13岁。我想,玛尔可一定有时在想,加油,我就要见到母亲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才会成功。我想,以后我也要珍惜现在我和爸爸妈妈的美好生活。
篇9: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这几天,我把一本叫《爱的教育》的书认认真真的读完了,令我不住的沉思起来。
《爱的教育》中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从十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七月份,这整本书中一共有100篇文章,有安利柯身边的感人小故事,和他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启发性文章。
他使我们感受到我们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帮助,都离不开DD爱
其中的每月故事,颂扬了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让我懂得爱人民,爱祖国,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爱不能虚伪,不必冷藏。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你一定会发现,世界上有多少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么幸福啊!
篇10: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一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爱人助人》。
一天, 安利柯的妈妈,给安利柯写了一封信,是要安利柯有一颗仁爱的心。仁爱是一切美德的源头。一天安利柯没有给那个跟他乞讨的母亲的钱,安利柯你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只是向里边投一个铜币而已,其实助人是一种很快乐的事。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有人急须帮助我们就因该立即去帮助就像我们的学校,比如说512汶川大地震我们班捐了好多钱,有100,5,10,20元等。还有在桃花坞小学有一位小朋友患了白血病,我们挨个的捐款。突然有一天学校发来喜讯,说:“那个小朋友有些好转”。我非常开心和高兴这就是最好的回报。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篇11: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的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本日记体儿童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文章虽然简短,但是每一篇文章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的爱、老师与学生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我把这本书捧在手上,细细阅读起来。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觉得它和《蓝色的海豚岛》一样无味、平凡。可是我又继续读下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变的十分精彩、有趣,也许这就是“爱”的魔力吧,这一篇篇故事让我从心底说出的赞叹,赞叹故事中人与人之间那美好的“爱”,赞叹作者能写出一本这样棒的一本的书,真是让我刻骨铭心。
这一篇篇故事的思想都出自同一个思想,同一个信念,那就是“爱”。爱的力量时而强大,时而弱小,需要我们去做,去发现。
篇12: 爱,最美好的情感――读《爱的教育》有感
我十分喜欢看书。我看过的课外书有《变大变小咒》、《梦境批发站》以及《水浒传》等等,其中,最使我看的入谜的一本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儿童小说。这本书通过对四年级小学生爱立可的观察来描绘他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人民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的精神。
书中把“爱”表现得淋淋尽致――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对父母、师长、朋友的爱等等。全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真实而富有亲切感。它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且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同样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这本书使我读得入迷的原因就是这些。我推荐你也看看这本书――《爱的教育》。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谦卑地弯身】相关文章:
2.读《爱教育》有感
4.读爱的教育有感
5.读美丽的教育有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