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美少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伟大有很多类型,伟大也有不同层次。因为多本书同时在读,感受到不同的经典。《傲慢与偏见》大概是依托时代的背景,轻巧的创新,就像第一个说脸蛋是苹果、光阴似流水、女人是朵花一样,第一个说出来的是天才,可它的价值仅在那第一次说出来,《傲慢与偏见》放在今天也许就是电视剧的水平,可是在那个充满等级观念、恋爱不能谈、女人没地位的年代里,这样充满真情和巧合、这样自由和个性的Lizzy、Darcy就成了经典。《北回归线》不依靠情节、不依托时代,靠的是浓稠的思想、腾飞的想象,它是你在累极了或者闲极了的时刻,是生活预备向你展示它的魔法时,对熟悉的一切、对知晓的一切的一点儿质疑、一点儿疑问、一点儿思考后的疯狂,这“一点儿”是我,亨利米勒是“很多点儿”“很大点儿”。《日瓦戈医生》以日瓦戈为主体,勾勒出俄罗斯那段重要的历史,可贵的是它不像历史书教科书,它以人为主体,关注到了那段岁月里不堪的一面,在随处的描写叙述中又体现俄罗斯人的坚韧精神。
日瓦戈是个什么样的人?序里避开了这个问题,贝可夫说:“我们无法一下子就概括出他是怎样的人”,“我们只能说出他不是怎样的人:他不是一个蜕变了的知识分子,不是鼓吹平庸习气的鄙俗之人,不是革命的狂热分子,不是反政权的斗士,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不是‘安排生活的能手’。总之,不是一个庸俗小人。”日瓦戈是一个平常人,但重要的是,“即或平常人也有权利:不接受时代犯下的失误,不杀戮自己的同类,不随大流。”
胡适在评价徐志摩时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书写着三个大字:一是爱,一是自由,一是美。”在我看来,日瓦戈的人生观,也是一种单纯信仰。他不被狂热的革命口号所迷惑,不冲动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而是守住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十月革命发生以后,他称赞:“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外科手术”。可是,当他目睹了革命后城里民生凋敝、军队瓦解,逃兵胡作非为,他对形势的看法发生改变,被游记队强迫留下行医后,他看到到处可见上级派来的首长、政委发号命令、掌握着人的生杀大权,日瓦戈坚信真理,一时一事使用暴力或可奏效,但用历史眼光看,到头来必然事与愿违。
日瓦戈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勤勉而有意志的人,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忙碌、随处搬迁,但仍然坚持写医学论文著述、坚持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他追求一种平实不矫揉造作的叙述手法,他的文章里闪现着他的思想和灵感。在重遇学生时代的好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后,他对他们的思想上的平庸、思考上的怠惰、观点上的人云亦云失望之极。他的作品中闪耀着自己观点的光辉。
大自然的奥秘、生活的智慧,也是日瓦戈人生的重要向导和内容,他没有被革命直率的呼喊所左右,当时苏维埃不少举措打着“改造生活”的旗号,在日瓦戈看来,这并不是历史的进步,他直言:“每次听到说‘改造生活’,我简直忍无可忍,内心绝忘记了。生活从来不只是一堆物质的东西。生活本身可以说在不停地更新自己,修正自己,永远在自我改造。它比你我的那些愚蠢理论要高明一百倍。”不用提什么开始、投入、改造,我们从生来就被裹挟在生活的洪流之中,我们一直在生活,那些“改造生活”的人,恰恰是空洞而没有生活的人。也许伟大的人,已经和生活达成和解,悟出生活的寓言,领略生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篇2:《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本书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遭遇。与其他战争年代的书籍不同的是,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革命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党派,他并没有成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革命理论,也不像其他革命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勇战沙场。日瓦戈是一名仁爱的医生,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精致,同时他体恤弱势群体,真切地关心他们,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人。作者将日瓦戈医生刻画得十分真实让人感动,这在于作者表现出了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革命胜利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曾经兴奋地欢呼;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而当他发现战争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少改善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战争、杀戮的罪恶。于是他会萌生带着妻小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书中还有两位女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青梅竹马,也是他的妻子冬妮娅,以及与他有着一段炙热但必须克制的感情的拉拉。这两位女性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冬妮娅作为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在他担任军医在前线的时候在家全力操持家务,一心一意等待着日瓦戈医生回来。当她知道丈夫与拉拉之间的情愫,虽然心有苦楚之情,但至始至终没有刁难与两人。她是一位聪颖慧智的女人,有一颗善良的,又能够明辨是非的心。
另一位女主人公拉拉则与冬妮娅有所不同。还年少时拉拉就敢爱敢恨,她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朋友,虽然这段感情把她折磨得够呛。但一开始我以为拉拉真的是一个不太计较舆论,随性狂野的女孩,对她的好感不及对冬妮娅的。没想到故事发展到后来,她与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两人却都谨慎地在表面上克制着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拉拉其实有她的原则。她与日瓦戈医生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对对方家庭的愧疚。而说到作者对日瓦戈医生在这两位女性,在这两段感情之间的抉择的安排,就比较具有文学的巧合性了,我认为作者多多少少理想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别让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以及冬妮娅,都能够有一段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
篇3:《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在医学院时,尤利日瓦戈的一位教授提醒他:“细菌在显微镜下或许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它们却对人类做些丑陋的事。”
日瓦戈的理想和原则信仰站在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_革命和接下来的_内战)所带来的残酷和恐怖的对立面。书中有很大的部分在描述理想主义是如何的被布尔什维克、叛军和白军所摧毁。尤利必须在那_的时代亲眼目睹食人、分尸和其他无辜平_所遭受的恐怖事件。甚至于他一生的挚爱—拉拉,都从他身边被夺走。
他对于战争可以把整个世界变得无情、把之前和平相处的人们变得水火不容而深思良久。他那横跨_的旅程可以说是有种史诗的感觉,因为他所经历过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
他渴望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可以逃离这一切,这驱使着他横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终回到莫斯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隐约的批评了苏联的意识形态:他不同意“锻造一个新人”,因为这违反了人性。这也是这个小说的主体思想。
重视个性价值和自由并非主张仅仅关心自己,而是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爱别人,特别是不幸的人。作品中日瓦戈的这种博爱思想,同样是从韦杰尼亚夫那里接受的。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感觉到舅舅总是怀着同一切人平等相处的高尚感情。
他曾在冬妮娅母亲的病床前说:“在此人心中存在的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这才是您本身,才是您的意识一生当中赖以呼吸、营养以至陶醉的东西。这也就是您的灵魂、您的不朽和存在于他人身上的您的生命。”
日瓦戈与拉拉之间的爱更是一种舍己的、带有自我牺牲性质的爱。尽管日瓦戈知道拉拉如其本人所说是“心灵受了创伤的人”,却仍然无私地爱着她。两人感情愈深就愈关注对方的幸福,都鼓励对方回到自己的亲属身边去。
冬妮娅在即将同家人一起被驱逐出境前夕给日瓦戈的信中则这样写道:“不爱是一种叫人多么难堪的无情的惩罚!……不爱有如谋杀,我决不会给任何人这种打击。”日瓦戈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并放走了那个还是少年的白卫军士兵谢廖沙,在危难中把无家可归的乡村孩子瓦夏带到了莫斯科,设法把他送进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也是他的博爱精神的体现。
在帕斯捷尔纳克看来,真正的人永远活在别人之中,早在自传随笔中他就有言:“只有在我们能爱别人,并且有机会去爱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人。”
篇4: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1958年10月,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外获得一片沸腾赞美的同时,在苏联国内却遭到了猛烈批判。
让此前已经因为自己这部作品身心疲惫的老人遗憾的是,这些赞美和批判,主要的均非文学性的,更多的只是政治性的。国内专业的和普通的读者们将小说在国外的发表和获奖视作“国际反动派一次挑衅性的出击”;批判小说作者“恶毒嘲讽社会主义革命、苏联人民和苏联知识分子”,其行为是“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和平进步事业的背叛”;甚至谩骂作者“政治上和道德上堕落”,“缺乏公民的良心和对人民的责任感”;一些激情的“革命群众”在帕氏住所周围举着标语牌游行,叫骂着“犹大,滚出苏联”,用石块砸碎帕氏家的窗玻璃。
同时,西方一些以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评论家将小说赞誉为“关于人类灵魂的纯洁和尊贵的小说”,将帕氏获奖称为“自由俄国之声的重新崛起”、“人类文学和道德史上的伟大事件之一”。
对于压根儿未曾读过该小说哪怕片言只语的国内读者的谩骂(此时,名声在外的《日瓦戈医生》尚未在苏联国内出版),帕氏只能报以无奈的苦笑;同样,对于国外那些政治性远远强于文学性的高声喝彩,帕氏也只能报以苦笑:“他们只是从七百多页书中仅仅引用了那么三页。”
事实上,帕斯捷尔纳克通过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医生所要表达的,恰是一名普通俄国知识分子对于强者们掀起的一次次不同颜色政治狂潮的厌恶和回避,对于政治狂热者们以其真诚信仰的形形色色“伟大目标”为旗帜的群体运动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性破坏的谴责。日瓦戈医生或帕氏们心灵孜孜追求的,是普希金在《奥涅金的旅行》中所向往的:“我现在的理想是有位女主人,我的愿望是安静,再加一锅菜汤,锅要大的。”他们渴望生活其中的社会能够“以善为善”、“以善引导向善”;他们醉心于对于“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美,质朴的美”的探索和追问。让他们感到压迫和恐惧的,他们极力厌恶、躲闪的,则是老辣的政客们和不成熟的政治狂热者们雄心勃勃的、被当做激情工具的政治狂想,“天地间那些琐细的争执,重新瓜分世界之类,对不起,这完全不是我们的事情”。
这是追求心灵宁静、渴望享受平凡生活美丽的俄国普通知识分子、一切普通知识分子在这个任由强势政治势力逐鹿蹂躏的社会上无奈却执着的灵魂追求。
篇5: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日瓦戈医生的一生,是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他对社会,职业,战争,革命,爱情,生活都有自己独到敏锐的见解。
对职业他看得切实,他很喜欢历史和艺术,但是他认为艺术只适合陶冶情操,所以选择学习更为实用的自然科学,于是日瓦戈学医从医了。
对于革命和战争他看得审慎,日瓦戈没有像帕沙一样将自己的精力和最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到一种革命理想以及战争之中,他和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是被动的。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和战争的机遇,实在让人不得不惋惜一个清醒天才在社会动荡时期的悲哀与痛苦。在一战时期,他只能忙于照顾伤员;在十月革命时期面对普遍的生存困境,他只能为了想尽办法活着,日瓦戈只能夜间才能歇下来挥写他的灵感,在那十分珍贵的煤油灯下写作的日瓦戈,这样的身影或许是世间那么多伟大天才在困苦中努力的缩影;在红军与白军的内战期间,日瓦戈更是可悲地失去了自由,所以他的逃亡显得那么可笑又那么可怜,他蛰伏了和妥协了那么久,是在一边忍受限制他自由的军队首领的喋喋不休,一边忍受对家人和对拉拉深深的思念之后那么久,又不顾一切地逃离,面向更大的不确定。
对待爱情和生活,日瓦戈清醒,但也有坠入平凡的模糊不清之时。他和冬妮娅青梅竹马,这种爱情深刻但或许缺少激情。所以与拉拉的爱,他确切地知道来自于激情,并且他们的际遇不会让这种激情消逝,反而不断地加剧。同时,拉拉这个小精灵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其实和尤拉太像,我实在是难以忘却拉拉给尤拉的两封信。第一封是他们在尤里安提城的图书馆碰到,尤里以为在看书的拉拉并没有注意到他,就暂时忍住没有和她打招呼,但是当他起身时,拉拉走了,尤里走到拉拉看的那堆书旁边,惊讶地发现了一张写有拉拉住址的纸条。第二封是尤里终于逃出了游击队,回到了尤里安提城,他不知道冬妮娅和家人还有拉拉是否活着,是否还在老地方。但是日瓦戈尝试着去了拉拉住的地方,发现一切似乎照旧,他找到之前拉拉跟他说过的一个藏门钥匙的地方,打开一看居然有拉拉给他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拉拉说她听说他回来了,但是她以为他会回家,所以她赶去那边看看,但是以防万一,如果日瓦戈到了她这,就能看到这封信先安顿下来。就是这两封信还有拉拉前前后后和日瓦戈的谈话,让我知道这两个人爱情的理所当然,拉拉和尤拉一样,十分地敏锐,他们太像了,不论是看待世界,还是看待事物。这种拥有对世界,对事物看得透彻思想的人儿,他们的爱情演绎,实在是会比那种懵懵懂懂,扭扭捏捏地人儿的爱情来得畅快、真实。
日瓦戈医生,在写作,在与困苦战斗,在对社会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实在忍不住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被上帝的神性眷顾的幸运人儿。但是当他陷入到拉拉与冬妮娅的爱情考量之时,他的迷茫让他跌入到人性的平凡之谷。本是对尤里拉拉莫名的龙卷风一般的爱情不理解的,一旦见到日瓦戈医生在幸福和愧疚里挣扎之时,一切就似乎可以理解了。所以,日瓦戈医生生命的最后时刻,毫无才思,毫无生气,没有了生活的劲儿,回到莫斯科,他身上从前具有的一丝灵魂儿似乎都被他所深爱的拉拉带走了。于是,他的死亡也来得自然而然……
很多小说,也有描写大时代里的人物。帕斯捷尔纳克这本小说,美妙地诠释一个敏锐人儿,在大时代里清醒又无奈地活着是怎样一种状态!
篇6: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
主流的看多了,总想着去看点“非主流”的书。这本《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说它是名著,但是和托尔斯泰、普希金这些名字比起来,帕斯捷尔纳克是大多数人不曾闻及的;但它的“非主流”不仅是体现在“名气”上,而更多的是它对于光荣伟大、曾经给一代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十月革命的批判。十月革命、列宁的演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每一本教科书上都显得伟大,具有跨时代意义。政治家们用义务教育的形式,让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革命,确实,它伟大。但是,这无法掩盖在实际施政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当公权与私权相碰撞时,各种哲学的思辨便产生了。这是谁的革命?它到底为了谁?革命后的社会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日瓦戈医生》便是在这种碰撞下而产生的巨制。全书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解剖了1905革命到二战时期的社会。
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出生于富商之家,早年便失去父母。由于征召,他担任了一名军医。战争的残酷让他痛恨暴力,痛恨沙皇统治下的腐朽制度。新政权成立之时,他用实际行动拥护这个新政权。但是,更为残酷的内战打响了,他目睹了更为惨烈的战争,白军的施暴,红军的以牙还牙,为了革命不惜牺牲他人的信念,为了革命不顾家庭的想法。而红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官员们的征粮烧毁农庄,投机商贩利用政策敛财伤。革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将人性丑恶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政治家们打造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人接受,而无法在短时间转变信仰的百姓却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逃兵、不交粮食者、叛军、被家庭和革命信仰折磨的人。而这时再反观白军的政府,一样的暴力,一样的不遗余力,一样的使用暴力,整个俄罗斯都堕落了,反而不如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序生活。
而个体的权利和幸福,在那个时代,无人问津。主人公日瓦戈在革命后便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他害怕新政权对知识分子阶级(资产阶级)的清算,就算是吃肉吃菜,也让人感到恐惧。逃到瓦雷金诺后,这种恐惧依然如影随形,他们尽量隐匿身份,日瓦戈都不愿意行医,因为担心再次被抓去前线。但这种恐惧终成现实,“林中英雄”带他进了丛林,其担任军医。即使是内战结束后,回到莫斯科,他听到好朋友、大学教授尼卡被关入“古拉格”改造。这种恐惧就是革命对于曾经的支持者的承诺吗?!这场革命到底是谁的革命?
悲剧的还有安季波夫,他的阶级性算是劳动人,标准的无产阶级,他的父亲也是老革命,但是由于没有入党,曾做过沙皇的军尉,这些便成为了异己除去他的把柄。曾经在战场指挥红军大破白军的功劳在政治斗争中显得苍白无力,天才死于天才。再回想他当初为何去革命,是为了在妻子眼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六年前,他曾经是一名大学教师,爱情上的无力让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了革命,六年后他知道自己当年的误解后,他已经无力再把自己拉出悲剧的泥潭……原本是追求个人幸福及价值的提升,但是,陷入“公共”的革命泥潭后,他亦无法自拔。这是谁的革命?
安季波娃,拉拉,这个小说中突出的女性角色其实早已失去追求幸福的权利。年幼时,无耻的商人科马罗夫斯基褫夺了她的贞洁,而后他出于责任接受了安季波夫。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他的时候,她的丈夫却早已去了前线。在找寻丈夫时,日瓦戈医生的出现又让她燃起了爱情的希望。但是,由于“阶级上的问题”,他们的爱情走向了哲学的永恒,也从此远隔千山万水。她的最后一幕是凄惨的,避开“阶级问题”让他和日瓦戈分离,但是“阶级问题”却让她永远匿迹在集中营里。因为,她的名号变成了“远东政府司法部长之妻”。如果说,她的责任感让她学会了隐忍谦让,这些教义又符合新政府对于百姓的教化,那么她为何也没得到应有的幸福呢?爱情也变得不自由而要考虑所谓的“阶级问题”吗?这场革命真的带来了福祉吗?
帕斯捷尔纳克的观点在我看来可能有些偏激,但是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这种声音。而作者也尽量掩饰自己心中的愤愤不平,通过对自然的细致和谐的描写,让每个人感觉到他对个性自然,万物和谐的追求。这可能也是他的核心价值,个体自由,万物和谐,反对暴力。而这些也正是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所缺少的东西。社会主义革命所强调的正义更应该拿他们自己的方来实现:实践出真知。而实践更应该去真正感受万物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这样,革命中的暴力便被自然法所取代,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学会了尊重,尊重所有的“存在”。
但是,时代的洪流让这场革命走向了极端,斯大林时代,政治优先,国家优先,而真正为捍卫个体权利的市社会被扼杀了。一个个军官、将领,死在了阶级斗争,死在了的权力之下。革命的初衷变了,这场革命的归属者问题变得越发模糊。而权力巅峰的斯大林在晚年也不敢出门,甚至提防着每一口下肚的菜。他也没得到革命的福祉。
作者在最后写道:“尽管战后人们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没有伴随着胜利一起到来,但在战后的所有年代里,自由的征兆仍然弥漫在空气中,并构成这些年代的历史内容。”他依然相信,这是人的革命,之前只是狂热的表现罢了。50年后,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这些句子像音乐轻抚着我的内心,因为在我心中,这种追求自由幸福的感觉依然如此。
篇7:《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断断续续了一个月总算读完了这本书 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和对情节的迷茫使我对此书是否值得诺奖感到疑问.那时吸引我的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当时俄国美景.然后以拉拉为前期线索展开情节 个人感觉到了拉拉 戈尔东 日瓦戈 加利乌林 四个人相聚时 故事才出现了真正的转折 作者当时也进行了文字暗示 。
故事随后便以日瓦戈的不断辗转 流离为线索. 后面还有一段由于自己的情绪比较乱已经概述不下去了 。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以下这些整篇小说中带有那些冗长复杂又拗口的名字的人物其实都是有始有终的 有时突然的出现后又突然的消失 但终究还会出现 或是出来帮助日瓦戈一行人或是通过日瓦戈与他人的交代中透露出此人的结果 比如作品中的三次葬礼穿插十分巧妙 因为葬礼时所有与逝者有关的人物都会出现 作者也正是借助此点将人物联系起来。
再就是写日瓦戈多次流离时的过程 从一开始乘坐优待车厢到后来栖身到了铁皮车厢里 乘坐雪橇和骑马 以至最后徒步狼狈而行 。
而对于日瓦戈与冬妮娅和拉拉的爱情 作者的描写实在是令人设身处境 不由地为止感动 他与拉拉的多次分别错过和遇见是上天注定的 他们俩是天生的一对但我们也不必为止太难过 虽然两人分别也好共同也罢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 但两人拥有过属于他们的生活 在尤里亚京 在瓦雷吉诺虽然艰苦虽然短暂充满着迷茫和未知但是他们两人都很幸福 感受了本就属于他们的生活 而冬妮娅 日瓦戈的确也很爱她 她被逐出国境的那封信表露了她所有的情感 她更像是日瓦戈生活中的妻子而拉拉则是梦中他所幻想的 和他性格和对革命看法相投的完美情人 。
而日瓦戈的弟弟感觉更是日瓦戈的一个倒影 和他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却对日瓦戈关爱有加 不断地在他绝望的时刻出现如同日瓦戈自己在莫斯科的街道上看到的那个影子一样 他弟弟永远都是在暗处
对于情节 可以说是十分扣人心弦的 情节十分流畅 但也很考验你的耐心 作品中总会出现大篇幅的宗教内容 和本人感到不足的则是作品的结尾感觉医生的死有些突然却再合适不过 毕竟生活又要重新好了起来 而日瓦戈却倒下了 但在日瓦戈死后 二战期间本人觉得应当对其子女再进行更多的描写毕竟他有五个孩子.
总之 这是一本难以多得的精华小说 淋漓精致的描写出了俄国革命的另一面 描写出了下层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难和战争带来的不幸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冷战铁幕下凭借屹然而起的这一长篇作品获得诺奖我想这在合适不过 。
【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800字】相关文章:
4.读书心得800字
10.读书心得800字 大学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