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转
“方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转,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转,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转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1. 专家的含义是不是单项分高于普通医生,综合分低于普通医生? 2. 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听了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说:“是啊,医生说了,这是必须的。”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划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我听了替她叫苦不迭,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天啊,你非没奶不可。”她说,医生说了,没奶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孩子喝牛奶不成问题。我听了不由得佩服西方的高科技真是有本事,硬是把正常和不正常给颠倒过来,还能给不正常的事铺出路,使新一代人接受其为正常,我真怀疑,科技力量能把这条不自然之路铺多远?是不是有点越过真理了? 3. 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一位同事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胆囊“摘”除了,被除掉的还有扁桃体、蛀牙……医生告诉她,她身上的痣也应该全部挖光,以防癌变。 4. 我不是反对现代生活的医疗化,而是对这种将人与自然越隔越远的医疗做法持保留态度,有些担忧这种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影响。 5. 而有的人天生具有自我保护机制。我一个朋友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昏死过去,把问题交给了我。另一个朋友对自己的重大错误失忆,不多不少,正正好好把错误那段全忘记。人的心理机制并不是让人无限制地承受严酷的真实,这虽有悖科学精神,却是大自然对人的慈悲。 6. 小时候以为母亲这心态是所有上了年纪人的自然心态,当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女人越老越疯狂,不是躁狂就是抑郁,难能找到像我母亲那样平和、安详、宽容的人。这才知道,人老了并不自然地生长出慈祥和智慧,这才发现母亲心态的可贵,我越来越想让女儿像母亲那样有所依托。 7. 现代人的忧郁、焦虑、强迫、空虚、失落,不仅仅是不良情绪的反映,而是真正的生命欠缺的`表达。可悲的是人们到死闭不上眼睛,也不知自己到底欠缺什么。正像生于动物园的鹰、老虎、狼,冥冥中感到一种召唤而到死也不知那召唤到底意味着什么。 8. 动物园中的动物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不愁食物,免去天敌之灾,可以尽享天年,也就是说它们有许多铁定的幸福理由,可是他们感受到幸福了吗? 对人来说,人总是不断创造更多的幸福理由,可是,有了这么多幸福理由的人啊,你幸福吗?理由能一时性地欺骗意识的表层,可却不能长久地欺骗生命。 9. 前些年,婆婆经常展示养老院发放的宣传单向儿女宣布:她老了上养老院,不用儿女养,养老院的生活最幸福了。说了几次后,我偷偷告诉她以后不要这样说。我说,这孝性也像党性一样得经常培养教育,你老说不用儿女养,儿女头脑中“孝”的这个弦就松下来了,到时你要是不去养老院,儿女还接受不了呢。再说,养老院真有那么好?人老了,谁没个性、特性?凑在一起,萍水相逢的,谁容忍谁啊?闹矛盾,惹气生不是?就算交几个朋友,都是老年人,今天死一个,明天死一个的,这感情受折磨不是?老年人的最好养老处所是在有老有小的家庭中,天伦之乐才是人的晚年快乐。婆婆听了,再也不说上养老院了。 10. 经常,医生不是愁治不好精神病,而是犯愁治好了不敢放还社会。因为他们的精神与现实有时差和错位,这是许多人的病因。我们从社会角度认定是他们错位,而不肯稍许从他们的角度承认社会的错位。 11. 如果要是为自己而活,可能会活得很好,也可能早就不活了。 12. 大自然赐给母亲的幸福是用先苦后甜取得的。不要这个苦,也难以得到甜。做母亲的在分娩时先用剖腹产逃避了一次检验她坚强、勇敢的考验,接下来又顺理成章地逃避了给孩子哺母乳的责任。 13. 我知道剖腹产救了许多难产妇女的命,但把救命的小路当大路走,正如把激素当常用药来用,就是走极端了。分娩、哺乳、养育,都是开启母性大门的钥匙。把钥匙丢掉了,母性怎么走得出来?女人没有启动母性,孩子没有得到母爱,并不被现代人计入人生损失中。 14. 其实,治疗高血压并不难,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让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可人们宁可服用降压药,也不肯改变生活方式,这是不是一种新式愚昧呢? 15. 我过了一个由母亲伴随的童年。女儿出生后,陪伴着她,我又过了一遍从母亲的角度重新审视的童年。这时我才发觉,自以为懂事的我当年并不那么懂事,本以为不懂教育的母亲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由此,我知道人的童年不是经历一次。篇2:《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一直跟大家说起这本书,就把读后感选了几段,跟各位做个简短的报告。不成文章,请诸位见谅。
中医看病,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
母亲是个中医。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脉诊。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这像一场考试。
《问中医几度秋凉》
由此看来,很多时候反倒是病人掌握了主动权。若是中医师说完全不对,恐怕病人会露出古怪的脸色,然后迟疑片刻,转身离去吧!
好的中医师,说得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岂有不愈之理!
到底哪些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
在妇联工作时,有被遗弃的孩子一时不能安置,我就带回家来同女儿放在一起养。大家都说我待弃儿如己出,可我知道是有差别的。区别在于,我对代养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或给吃,或教东西,或领着玩,都能说出名目来。而对女儿,我却有很多小动作,这些动作从教育角度看,毫无意义,可以说是无聊之举。可是,正是这些无聊之举,才将孩子滋润的像花儿一样。
《问中医几度秋凉》
读到这里,喟叹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时候,总是要隐藏自己的教育目的。因为一旦教育目的过于明显,就不是在启发学生,而是灌输知识理论了。这是喟叹一。
真正的教育是影响得来的。言传虽不可缺少,但始终不如身教重要。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灌溉了孩子内心的幼苗,使得这些影响发挥了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喟叹二。
如今的家长唯恐唯恐教育得不足,孩子的作业好不容易写完了,家长们还额外布置作业,威逼利诱、好说歹说地让他们听话完成。这些“赤裸裸”的教育目的展现在孩子面前,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试看孩子们写作业拖拖拉拉,慢慢吞吞,不就是他们的无声的抗议么?反正作业写完了还有额外的“父母内容”,不如就熬到十点钟,让父母无从下手吧!这是喟叹三。
中医会被取消吗?
女儿说,要灭中医并不容易。有人要取消农历,你认为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农民种地必须要用农历;有人要取消汉字,你认为可能吗?看看日本、韩国,又大量恢复使用汉字就明白了。只要中国还在,中国的农民还在,农历还在,汉字还在,那么取消中医就只能是痴心妄想。
《问中医几度秋凉》
事实上,中医已经走到了不绝如缕的境地。国家针对“中医”的“医师执照”卡住了很多人。很多基层的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中医师因此无法为百姓服务,何况,第一流年轻人不愿意学中医,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又有几位愿意一辈子从事中医事业呢?
国学和中医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学是热起来了,不过目前仍有点虚。而假如真要深入研究国学,一定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些努力绝不亚于考雅思托福,绝不亚于自学奥林匹克数学,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还要在习惯上养成,甚至要把种种不善之心一点点扭出血来。如此渐渐会明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便会由衷地赞叹,由衷地喜爱,由衷地想要为这个文化作一点贡献。很多人只是读读经典,穿穿汉服,弹弹古琴,这些固然是好,若止步于此,未免可惜。国学情况如此,中医更要加把劲。
真正治病的是人自己
女儿的师傅告诉她,其实中医并不能治病,真正治病的是人自己,医生治病如治水,其作用是对人的生命力加以引导和调整。如果病人本身没有可挖掘的生命力了,面对干涸的河床,你又引导和调整什么呢?
《问中医几度秋凉》
有句古话说得好“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病人需要有生命的力量,才能被医好,若没有这个生命的力量,纵是千年人参也不能回天再造。
有人说,把中医看到了最后,无非四个字:“饮食起居”。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注意平时的心情、饮食、起居、锻炼,这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你说呢?
总评
作者艾宁,东北人,母亲是中医,而她自己是中文系毕业,当过中学教师、妇联干部、经营厂长、兼职律师,最后做了检察官。她把母亲的行医经验和女儿的学医经验都写在这部书里,用她特有的“检察官的眼光”和“大龄文青”的笔风写成。书里是一篇篇的散文,对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都做了中肯的评价,我自然获益匪浅。这样的书要慢慢看,一次不能看太多。
篇3: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1、西医让人清清楚楚的死,中医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2、西医需要具体理性的大脑学习,而中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读后感m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杀人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3、西医无限分割将人异化,中医以人为本真正还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农肚子痛,去某医院看病,挂号让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检查一番让他去外科,外科又检查一番让他去泌尿科,可怜的老农蹲医院门口号啕大哭:怎么看个小病还要跑这么多地方啊?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篇4:《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前几天,我 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写到关于借母亲及母亲的师傅们生前用许许多多的毒药对重威病人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来阐释“是药三分毒”的不足,说“是药三分毒”的对象是阴阳平衡之人,若病人,则此“毒药”(辩证准确和用药正确后的毒药)是灵丹妙药,何来毒药之说?由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专家给一同学治病所用的桃仁红花的量远远超过常规用量,等病势下降才降低用量,是的',这不就是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先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的现代版吗?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篇5:《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1、西医让人清清楚楚的死,中医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2、西医需要具体理性的大脑学习,而中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读后感m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杀人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3、西医无限分割将人异化,中医以人为本真正还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农肚子痛,去某医院看病,挂号让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检查一番让他去外科,外科又检查一番让他去泌尿科,可怜的老农蹲医院门口号啕大哭:怎么看个小病还要跑这么多地方啊?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篇6: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朱章帅
前几天,我 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写到关于借母亲及母亲的师傅们生前用许许多多的毒药对重威病人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来阐释“是药三分毒”的不足,说“是药三分毒”的对象是阴阳平衡之人,若病人,则此“毒药”(辩证准确和用药正确后的毒药)是灵丹妙药,何来毒药之说?由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专家给一同学治病所用的桃仁红花的量远远超过常规用量,等病势下降才降低用量,是的,这不就是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先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的现代版吗?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记于.12
篇7: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朱章帅
前几天,我 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写到关于借母亲及母亲的师傅们生前用许许多多的毒药对重威病人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来阐释“是药三分毒”的不足,说“是药三分毒”的对象是阴阳平衡之人,若病人,则此“毒药”(辩证准确和用药正确后的毒药)是灵丹妙药,何来毒药之说?由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专家给一同学治病所用的桃仁红花的量远远超过常规用量,等病势下降才降低用量,是的,这不就是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先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的现代版吗?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记于2014.12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转】相关文章:
1.花开几度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