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黄山奇松》有感

读《黄山奇松》有感

2023-06-21 08:56: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ara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读《黄山奇松》有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读《黄山奇松》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黄山奇松》有感

篇1:黄山奇松

一、提问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山奇松》的第一课时,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那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所提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

自读第一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绝”是什么意思?“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那黄山奇松奇特在哪里?)

自读,读出奇松的潇洒、挺秀。

(2)小结:第一自然段写了黄山的“四绝”,特别突出了黄山奇松这个特点。

齐读,读出奇松的潇洒、挺秀。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以下的问题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儿?

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几种黄山的松树?它们的位置在哪儿?它们的姿态怎样?

(2)学生自学

(3)回答问题

A、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玉屏楼。出示玉屏楼图片。(板书:玉屏楼观松)

简介徐霞客。

B、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黄山的“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它们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

a 谁能告诉我迎客送姿态怎样?(课文第二自然段3~5句)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描写迎客松姿态的课文。

谁能告诉我“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各是什么意思呢?(“遒劲”写出了迎客松的力度,郁郁苍苍写出了迎客松的色彩。 在这里指谁饱经风霜?既然迎客松经历过很多的风风雨雨,说明它的年纪(很大),非常(古老)。

齐读这一句,要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劲之美。

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请大家读第四句话,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

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齐读这句话。

b 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接到黄山上后,是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呢?(出示陪客松图片。)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陪客松?(出示描写陪客松句子)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总结:正因为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请你们通过你们的朗读,读出陪客松的高大挺拔。

c在游客们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向游客们告别呢?(出示送客松的图片)

请大家自读课文中描写送客松的句子,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送客松的姿态和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你能做一下送客松的姿态吗?

送客松跟游客们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齐读。

C、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观赏一下美丽而神奇的黄山奇松。(听录音)

3、学习课文第三段

刚才我们观赏了黄山最有名的三棵松树,其实,黄山还有很多美丽而神奇的松树呢!请大家自读第三小节,找出一个能概括所有黄山松姿态的词。(千姿百态)

你能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黄山松吗?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奇特的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变得更加( ),更加( )。

请大家齐读这一小节,读出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欣赏各种黄山松树的图片。

三、课堂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赏了这么多的黄山松树,你们觉得黄山松怎么样呢?请你们用画笔描绘出你们心中最美的松树,或者写出你喜欢的松树的样子和喜欢它的原因。

四、评比总结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黄山松树的图片和各种资料。

[黄山奇松]

篇2:黄山奇松

上学期,学过《黄山奇石》后,我就期待看一看黄山“四绝”神奇秀美的景色。当一家人冒着酷暑,走进皖南的这个清凉世界时,给我的第一个“震撼”,便是居于“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晨曦中,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进林间,地面升腾的雾气缓缓弥漫开来,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上萦绕着,秀出了黄山松若隐若现的倩影。

“黄山之美始于松。”早就听说黄山有七十二峰,绵延五百里,穿插其间的“迎、陪、送、盼、望、蒲团、贴壁、倒挂、望泉、探海”十大名松,各有各的气质和风格。我向往着早点儿见到这些松中名角,赶紧加快了登山的脚步。

沿著弯弯曲曲的山道,看着缥缥缈缈的山峰,山前石后地寻觅着躲在美景之中的奇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玉屏峰东侧的文殊洞山上,我终于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它亭亭玉立于“青狮石”旁,凭借10米的身高、2米的胸围,向一侧伸展7米多的长臂脱颖而出,成为黄山奇松中靓丽的名媛。它以雍容端庄的仪表,略带矜持的热情,温情脉脉地招呼着八方来客。百闻不如一见,它不愧为黄山奇松中杰出的代表。

我喜爱黄山自然景观中栩栩如生的巧石、奔腾不息的云海、霞光万道的落日,更喜爱不嫌弃贫瘠、不畏艰险的奇松!

篇3: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

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

4、朗读训练

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

篇4:黄山奇松

日犹苍龙弥骁勇,

夜惹空月独寒秋。

千年不减凌云志,

任尔冰霜雪雨中。

篇5: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教案]

篇6:《黄山奇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出示“黄山全景图”课件。 同学们,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出示“徐霞客诗句”

2、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3、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松树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用“因为……所以……”说话

这就叫“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己读读课文第2小节。

出示“学习提纲”课件。

(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 、、”表示出来。

(3)这三大奇松 “奇”在哪里?在表示特点的词句下加小圆圈。

3、交流学习成果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过度:这三棵松到底奇在哪呢?我们一一来学习

板书:奇?

学习迎客松部分

1、出示迎客松图片

瞧,迎客松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课文里是怎样来描写迎客松的呢?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请一个同学找出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

2、听了朗读之后,你觉得迎客松奇在哪里(指名说)

(1) 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怎样的枝干才是遒劲的?结合图片说说(枝干苍劲有力)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之奇

指名读,齐读

(2) 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

* 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课文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饱经风霜)

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虽然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 多少风吹雨打,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

指导朗读,读出迎客松生命力之顽强

指名读,齐读

(3)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 )比作( )。(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做动作、读课文)

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想象:如果现在老师是宾客,在座的各位同学来演一演迎客松,说说在宾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

3、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朗读课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让我们怀着赞叹,喜爱之情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陪客松部分

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陪客松)

1、出示图片,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陪客松又奇在哪呢?

2、“绿色的巨人”说明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过度:是呀,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正在陪同客人欣赏黄山风光呢!所以给它取名叫--陪客松。

3、指名读,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棵松,介绍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齐读

学习送客松部分

当游人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送客松)

1、指名读送客松的句子,想想送客松奇在哪里?

出示“送客松图--文”课件,

(1)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刚才学习的迎客松,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陪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

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抓住枝干的特点来写,我们读读送客松的句子。

(2)理解“天然盆景”

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什么是盆景?

(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

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

(3)指名回答: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送客松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配乐朗读第二小节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小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三棵奇松,好吗?

出示“描写三松的文字”课件

配乐齐读

总结:黄山松真是……很神奇!(板书:“?”改“!”)

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文中描写的三种松树,其中迎客松写得比较具体,而陪客松、送客松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不是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迎客松长得好呢?

(习作时有详有略,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其实黄山松数量成千上万,形态不一,用一个词那就叫--“千姿百态”。

出示“第3自然段”课件。

这样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齐读

2、黄山奇松的姿态仅仅是课文里介绍的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

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

3、发挥你的想象,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试着给这些松树取名字,并说说理由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全文围绕一个“奇”字,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作者用词贴切,比喻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之情,来赞美一下黄山奇松!

五、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课件。

1、记一记--把奇特的黄山松记在脑海里。

2、找一找--收集更多的关于黄山资料。

(可以是黄山的来历; 关于黄山的传说;有关黄山的诗词;有关黄山的名言;黄山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人文景观;)

板书设计:

迎客松

16、黄山奇松 陪客松 奇?(!)

送客松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卧龙松”的腾云驾雾,有“凤凰松”的展翅高翔,有“团结松”的簇拥相抱,有“扇子松”的娇小玲珑,有“贴壁松”的攀龙附凤,有“蒲团松”的厚重稳健,有“黑虎松”的虎虎生威……它们有的倚岸而立,有的独钓寒江,有的悬空绝壁;它们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尖削似剑,有的迎风展翅……它们在风雨中碧如大海,在阳光下颜如翠玉,在大雪中状若珊瑚……每一棵黄山松都是一处独立的风景,以各自独有的本色展示其个性的魅力。

[《黄山奇松》教案]

篇7:《黄山奇松》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设计意图]

根据课文的体裁、内容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真切地领略到黄山奇松的奇特动人,激发起他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赞叹、向往之情,应做到以下几点;1、通过相关手段,引导把握奇松特征。播放黄山奇松的相关录像或者展示相关图片,都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黄山之松的形象,把握各种黄山之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2、凭借重要词语,引导感悟文中情意。本篇课文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依依不舍”等词语,无不生动地表现出黄山奇松鲜明的个性特征,显示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无比赞叹之情。3、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总分总构段方式;点面结合;比喻拟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录像、课文录音、投影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授课类型]

讲读课

[教学时间]

11月11、12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2、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3、质疑: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屹立(yì chī) 玉屏楼(pín pínɡ)

陡崖(dǒu tú) 宾客(bīnɡ bīn)

二、组词。

陡( ) 屹( ) 誉( ) 卧( )

徒( ) 吃( ) 举( ) 臣(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也就是(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

二、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松?读时,可以在书上圈一圈,划一划,可以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奇松?

(指名回答,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

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同样,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

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2)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3)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形成的”)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4)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 “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绝胜处”是什么意思?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这一自然段先总写玉屏楼是最佳的观松处,然后分别写了三大名松。如果给这一自然段划分层次,该如何划分。(讨论:可分为二层或四层)请用“//”在每一层后面标出。

现在,大家想不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现在有个好机会,想不想试试呀。(出示“争当小导游”投影片,介绍三大名松的“奇美”)

四、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3、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4、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

6、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黄山全有。(出示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六、拓展:

学写广告词:“元旦假期快到了,XXX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旅游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七、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画一画你最喜欢的松树。

作业设计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黄山松( )。它们或( ),或( ),或( );或( ),或( ),或( )。

2、被誉为“( )”的黄山,以( )、( )、( )、( )“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 ),更是( )。

二、写导游词(要示写出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黄山奇松》教案]

篇8:黄山奇松教案

目标:

1、知识能力:学习黄山松的“奇”,知道人们为什么对他情有独衷。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文章第二小节。

2、过程方法: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学习文章总分总、总分构段方式,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仿写其他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过程:

一、导入课题,整体感受“奇”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黄山松为什么令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它到底“奇”在哪儿?我们一起走近黄山松。

二、读中感悟,领略名松“奇”

(一)出示要求自学

1、文章第二节就是他的自我介绍?请大家自由地读读文章第二小节,思考: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最有名的三大名松分别是什么?用括号分别括出对这三种松描写的有关语句。

(二)交流三大名松

1、你要去黄山观赏奇松,你会去哪里?

2、交流,学生回答。

①出示第一句

选择题:

理解选择“绝胜”( )

A 绝对胜利。

B 最(极)优美的风景。

②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3、在玉屏楼看到的,黄山最有名的三大奇松是?

教师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①读着他们的名字,你觉得他们的名字奇吗?

②生交流

③小结:他们是黄山的主人,会欢迎游客、会陪伴游客、会目送游客,真奇。板书:名字奇

④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呢?我们首先来看迎客松。

4、谁来读你找到的有关迎客松的语句。其他同学,思考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

(1)交流: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抓住关键字词来交流,你可以来说?也可以来读?

(2)生交流(顺序随机)

姿态美

①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A板书:姿态美姿态美,美在它的枝干--

b遒劲换个词说,就是--

c谁读好这两个词?(读出美,读出有力)def

②这段当中,哪句话也是说他的姿态的?

A交流读

B想看看它的姿态吗?出示图片。

c升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像不像手臂。

D热情欢迎客人的迎客松,它会说些什么呢?

E作者抓住“斜伸”一词,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迎客松写成好客的主人,迎客松,读--真是名副其实呀!

f让我们边想象边来齐读

迎客松的姿态长得奇美,它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生命强

①饱经风霜

A理解词义

B你来想象,迎客松曾遭遇过哪些困难呢?

交流说,引个别读,虽然如此,却--

引个别读,虽然如此,却--

引个别读,即便如此,却--

不管……还是…….我们一起读。

c从饱经风霜的迎客松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板书:生命强

文化深

①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松多大年纪了吗?

交流

②你还对它有什么了解?(资料拓展)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树龄800多岁。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 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

游人到此,目睹此松,游兴倍增,纷纷与它合影留念,引以为幸。

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

客松已蜚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③自然引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A如今,齐读--

B引读,迎客松热情好客,成为--乃至--,更是中华民族好客的象征。

C迎客松身上,我们感受到它的板书:文化深

5、朗读背诵

①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处文字,感受迎客松的姿态美、生命强、文化深。

②你能试着把这段文字背出来吗。

生自由背,1-2生背,齐背

G小结:我们从迎客松姿态美,生命强,文化深,感受到了迎客松的奇,真是名副其实的迎客松!

6、小结学法

①刚才我们学习迎客松,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先找到这段文字,再读读感受奇特,请你用这种学习方法,选陪客、送客松中的一种自学。

②你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来把你的学习收获读出来。

教师指导朗读,读中点评

(三)整体回顾段落

出示整分段,齐读

齐读这段文字

交流,这段先概括写三大名松,再分别具体写了三大名松。这种写法叫--总分结构

三、读写结合,总结提升“奇”

1、三大名松三种姿态,黄山奇松“千姿百态”,请你来读读!

①读中点评,“或...或...”

②这里的省略号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③出示一组图片

④你能根据其中的一幅图片,或者自己大胆想象,学着文章写三大名松的样子,也来写一种姿态的松吗?

2-3名学生交流。

小结板书:姿态多

2板书总结:

①黄山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它们板书:数量多,这些松,长在--山顶上,陡崖边。

板书:位置奇

②小结板书:黄山奇松,奇在--,奇在--……

③引读--它们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受这两句话在文中写作上的结构。

分别位于开头结尾,板书:首尾呼应

具体写了三大名松,又略写了其他松,这种写法叫--板书:点面结合

全文的结构是--板书:总分总

四、作业

1、做小导游,介绍黄山玉屏楼观三大名松。

2、课外阅读一:查找资料,读读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课外阅读二:了解祖国的名山--“五岳” 。

五、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位置奇

名字奇 首尾呼应

姿态美 点面结合

迎客松 生命强 总分总

文化深

陪客松

送客松

姿态多

数量多

[黄山奇松教案]

篇9:黄山奇松作文

黄山乃“天下第一奇山”。在黄山四绝中,黄山的奇松人们更为情有独钟,在黄山的山顶上,陡崖边,滑坡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的潇洒,挺秀,优美,遒劲而饱经苍桑,它们给人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迹。

黄山的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黄山的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被人比作“天然盆景”,美丽而不妖,清美,挺直的身影留在心头。黄山的松奇,秀,美而挺,看着无不让人振奋。

黄山松有:迎客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欢迎宾客的到来,很是有趣,它已是黄山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黄山松也有:陪客松,陪客松正对着“黄山绝胜处”——玉屏楼,它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黄山松还有送客松,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也似好客的主人,对客人依依不舍,在与他们作别。

细细阅读这些苍劲之松,让我肃然起敬。这些外表潇洒挺秀,优美遒劲,枝干蟠曲的大松实为石头缝中的一棵小小的苗头儿,在与石头这巨人作斗争的同时,力尽全力拼命地吸吮着春雨,拼命地享受柔和,绚丽的春光,身子在不断地长大,灵魂在不断地升华!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象征吗?

细细品味这些千奇百怪的松,它们夹在石头缝中,生活了千万年,虽饱经风霜的打击,它丝毫没有动摇,至今日仍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翠绿欲滴的青枝在春姑娘的呵护下,在它自己的努力拼搏下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博大,奋斗精神的体现吗?

阅黄山松,读中国人!中华民族近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在与日本作斗争时,没有后退,中国人举着刀枪剑杆努力地冲,不正如奇松与石头作斗争吗?中华民族吸取国外精华,自我完善,不正如奇松努力吸取阳光雨露吗?

在苍桑的黄山松上,我读到了中国人的奋斗,捕取的精神。

篇10:黄山奇松作文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号称“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到了黄山脚下,只见黄山云雾飘渺,带给了人们无限的神秘感。我们坐在有线缆车上山顶。一路上,我看到黄山上树木葱茏,青翠欲滴。尽管是冬天,树木还是像被水洗过一样,绿得极其可爱。到了山顶,第一眼就看到了“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连理松。连理松又称夫妻松,象征着幸福美满的日子,它是由两颗松树连接生长起来的,所以叫连理松。

走过了两座石桥,我们看到了探海松。探海松又称小迎客松,据说是迎客松的孪生弟弟。探海松生长在悬崖边上,它的树干直向悬崖下伸展,就像在探手伸向深海一样,所以称为探海松。往前走几步就看到了树琴松,树琴松就像一把树琴,一阵风吹过,“哗哗哗”的响声带给人们天籁之音。

再往上走,太阳快落山了,我们见到了黑虎松。瞧,这挺拔的黑虎松还真像一只正朝天怒吼的黑色大老虎。

天黑之前,导游把我们带回了北海宾馆。我们舒舒服服睡了一觉,接着昨天的.路程。

路上,我们看到了龙爪松。龙爪松不是枝干像龙爪,而是它的根部有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树根紧紧抓住地面,好像龙的爪子而得来的名字。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黄山绝胜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就是大名鼎鼎的迎客松、陪客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生机勃勃,给人巨大的活力。陪客松正对着玉屏楼,如同一个高大挺拔的巨人站在那里,在陪同游客欣赏美丽的黄山风景。我和爸爸妈妈都抱着迎客松和陪客松照了好几张相片呢!

接着我们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我们见到了蒲团松和团结松。蒲团松好像一把绿色的巨型打伞,所以又称绿伞松;而团结松非常独特,它长着五十六个枝丫,枝丫上面还有一团茂盛的绿叶。那五十六个枝丫不是象征着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吗?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做团结松。

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名松我没有看见,还有许许多多的奇石也没有看见。但是,我衷心的祝福黄山,希望黄山今后能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让大家都来认识我们中国的“天下第一奇山”!

篇11:黄山奇松作文

提起举世闻名的黄山,大家就会想到黄山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但是在这“五绝”中,我还是最喜欢黄山奇松。 黄山松特立独行的千姿百态,与黄山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们是由黄山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一种变体松树。在上百年前,黄山松的种子被风吹送到山崖岩石的裂缝中,于是它们就地扎根,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虽然黄山上遍布岩石、泥土稀少,但是,那里肉红色的花岗岩中却含有丰富的钾质,夏天山上繁多的雷雨使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渗入岩层和泥土,为松树的根系提供了宝贵的养分;而松树的根系又会不断分泌一种能缓慢溶解岩石的有机酸,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另外,花草和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了能被松根吸收的养分。千百年来,黄山松就这样在山崖间贫瘠的岩缝中顽强地存活下来,茁壮成长。山地崎岖不平、崖壁纵横阻隔,使黄山松无法正常生长腰身,只能展转发展、甚至朝下生长。由于要抗风御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树冠平展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极为坚韧。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崖壁遮光和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能在一边长出树枝寻求阳光。

那么,黄山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它奇妙而天成的生长姿态。长在峰顶和悬崖峭壁边的黄山松挺拔独立,好象一位位披风戴雨了望远方的哨兵;长在深壑幽谷内的黄山松郁郁葱葱应和风声,好象一群群载歌载舞的人群;而长在山口路边的黄山松,则好象热情好客的憨厚主人,伸展手臂欢迎四方来客。

黄山上的每一棵松树在长相、姿态、韵味上,都各有妙处。于是人们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各自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而又典雅名字,例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等等。这样美丽奇特的黄山松,怎能不叫人既感叹又喜欢呢?

篇12:黄山奇松作文

黄山是我国的第一奇山,也是不可多得的5A级旅游风景区,它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的云海、温泉、奇松、怪石合称“死绝”,闻名海内外。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和我慕名来到神奇秀丽的黄山风景区游玩。

一大早,我们来到云谷寺乘着缆车上山。车厢像一只轻盈的燕子,在山涧、峡谷中穿梭。透过玻璃,一道道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肉跳;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岩石,令人目不暇接;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叫人心旷神怡。正当我陶醉在眼前的美景时,缆车不知不觉中到了蘑菇亭停靠站。

我们顺着路标,来到了竖琴松。虽然这棵松树算不上参天大树,但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它的主干先笔直地向上生长,忽然来了一个270度的急转弯,朝下生长,整个形状就像一把巨大的西洋乐器——竖琴,许多细小的纸条就像一根根琴弦。凝视这棵松树,仿佛有一曲曲美妙的琴声飘入耳际。

迎客松就更加有趣了。它像一位好客的主人,立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他挥展双臂,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到此的游客争相和它合影留念,难怪角度最好的地方还得付30元钱呢!据导游说,最神奇的是它的生长环境了。它的根深深的扎进岩石缝里,没有泥土,却能长得如此苍翠提拔,那需要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这不禁让我对它增加了几分敬意。

黄山的奇松还有很多,像黑虎松、姐妹松、孔雀松……也有好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松树,正等着你给它们取名字呢!

篇13:《黄山奇松》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6单元20课《黄山奇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独特姿态,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⑴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7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⑵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⑶情感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⑷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⑸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课件,板画,幻灯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朗读、绘图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运用语言等方式因材施教。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求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看、听、读、写、练促读的教学思路。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真正体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五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⑴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教师边播放录象《黄山风光》视频,边辅之以优美、生动的导语: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导语和优美的黄山风景视频,创设出黄山独特景色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设置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⑵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黄山松树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整体上初步感知了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理清了文章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为深入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品词析句,积累和运用语言。

这节课可用上节课学生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其他重点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活力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自觉的持久的内驱力才能形成。

⑴激趣引读,初步感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课前演示《黄山风景》的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我们徜徉在黄山中,尽情尽兴地欣赏着……课件的演示激起了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浓厚兴趣,无需教师更细致更深入地分析、讲解,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水平,并为学生铺设好了情绪场,为后续的学习激发深层的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精神的升华,个性的解放,创造性的核裂变。”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自学,张扬个性的阅读,其收获是丰富多彩。

⑵图文对照,研读体悟

教师如把材料嚼得太细,学生无须咀嚼,就直接把老师所讲的吞咽下去,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学生成了装学问的容器,而绝不是独立思考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提供服务。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分别出示了三大名松图,学生由图引路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一步去读书、去思考,去对照,去辨别,去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品味。

进行比较朗读,特别是文中第2自然段写三大名松动人姿态的语句。通过比较,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解和表达结合起来。

⑶学当导游,训练口语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如果为了背诵而单调机械重复,学生难免兴味索然,如果让学生当导游去介绍,一则口语交际,二则背会课文,三则气氛热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当导游的同时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了表达,学习了倾听,学习了评价,促进了发展。

⑷抓住特征,拓展深化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让学生掌握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知道课文松树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读促写。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⑸表示赞叹,延伸课外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因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不同,对课堂的所得也有所不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他们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

1、摘抄描写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篇章,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

2、仿照一棵奇松的写法写一种花。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板书设计

迎客松

虽然……却……

黄山奇松

陪客松……如同……

(千姿百态)

送客松……好像……

学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并说说文中的松树的写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情景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读《黄山奇松》有感】相关文章:

1.黄山奇松教案

2.黄山奇松说课稿

3.黄山奇松作文

4.黄山奇松作文600字

5.黄山奇松优秀教案

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7.黄山的奇松导游词

8.优秀的黄山奇松导游词

9.游览黄山的写景作文:黄山奇松

10.黄山的奇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读《黄山奇松》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