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

《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

2023-01-17 08:22: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龙~成都律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

篇1:忏悔录心得

有些故事的好,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彩,仅仅因为它的真实,就有了某种直抵人心的力量。现在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爬,没有人愿意长久地停留在一个地方,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和失去旧朋友的速度一样快,很难从根上认识一个人。即便你想花时间,也未必有这个现实条件,生活一旦没有共同的时空和物质基础,便很难再有交集。

好在阅读提供了一种替代的方式,尽管比起真正有血有肉的交往,与书中人物的交流仅仅停留在人的大脑中,所有的细节都靠书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脑补,但它至少可以让人体会一种参与他人人生的感觉。阅读是困难的,一本几百页的书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读完,特别是一本非小说、非虚构的作品。

但恰恰在这一点上,阅读超过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电影,更接近花时间认识一个人的真实体验。正是在眼睛的疲倦,身体的劳累,想要放弃又舍不得放下,眼看要读完又有些不舍的阅读体验中,我们重温儿时那不知时间为何物,相信所有陪伴都是永久的相处。照样来过一遍之后,合上书本,突然明白那歌里唱的,没有什么能够永恒,但“my heart will go on”。

卢梭的《忏悔录》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了解一个人的奇特体验。更奇怪的,你了解的这个人还不是天使般的神圣、光洁,恰恰相反。出身卑微,又敏感、多疑、神经质,生了五个孩子都送到了孤儿院……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现代精英那种精致的生活、高度的自制力、高超的社交能力。就是这样一个家伙,活了60多岁,写了好几本名作,轰动当时的巴黎上流社会,死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凭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你却对他恨不起来,只觉得他可怜,为什么?

Nicholas Dent在他的《卢梭》中说过,每个人都能从卢梭身上读到自己。卢梭是这样一个人,悲伤就悲伤到极致,快乐也快乐到极致,极端自恋又极其自卑。游走于上流社会,却视金钱如粪土,没过过多少好日子,却又体验过最极致的爱,悲伤,痛苦,迷恋,幸福……没人想过卢梭那样的生活,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他那样一抹天真烂漫。

看到卢梭会让人忍不住去想,平平淡淡没什么不好,但要是一辈子都平淡无奇,也挺没意思的哈?

卢梭,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忏悔录》

浪漫主义的性格让人可怜,惨淡的人生有一种悲剧性的美。

他的生命在于他的情感

感情细腻、丰富而强烈。对“妈妈”是依恋,对乌德托伯爵夫人是爱情,对众多始乱终弃的朋友们是友谊。每种感情都强烈到极致,从他的文字中可以获得对这些人类感情最明确的定义,从他的体验里又能找到人类中这些感情最强烈的范本。对华伦夫人夹杂着爱欲、友情、占有欲的情感,最终沉淀为跨越漫长岁月的亲情般的依恋。生命中短暂出现过的一位位女性,给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到了晚年仍常常回想,成为他不竭的情感源泉。

丰富的感情,其强烈程度,甚至超出他自己的控制,不是他在掌控感情,而是感情在控制他。走在路上,突然出现的一个想法就能把自己感动哭,给别人写信还没写好,泪水已经把信纸给打坏了。对生命中美好而短暂的体验印象十分深刻,与“妈妈”在沙尔麦特乡下度过的时光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晚年在政治迫害中向往的归隐生活,也是沙尔麦特式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了沙尔麦特”是他对一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最高评价。

一生有过很多段感情,但真正感受到爱情的时间极其短暂。对爱情定位极高,与早年非常亲密和依恋的“妈妈”,与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的泰雷兹,都不是爱情,而只对乌德托伯爵夫人产生过一生中唯一一次爱。可他与对方相处不过几个月,做的最大的动作是吻了她的手。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全身心投入,可以为了对方做一切,却又被自己过于强烈的情感所控制,到最后往往是失落。

在想象中生活,用想象来写作

富于想象,甚至是幻想,最爱做的事是一个人在小树林里,没人打扰地做上一天白日梦。与自己虚构的人物对话,按照想象中的自己生活。《爱弥儿》中的人物是想象的,《新爱洛依丝》中的人物也是想象的,即便是《论科学与艺术》《论不平等》这样的理论著作,都是他在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极其激动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他是带着全部情感去写作,想到、写到热泪打湿了前胸。据他自己所说,他所写出来的部分,比起他晚上躺在床上那些辉煌的想法,不足万一。

在社交中与所有人处于不同频道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根据表面的态度,不经意的细节加以解读,从而判断对方,决定自己的好恶。很多他极其喜欢的人,到最后却背叛他,非常容易被人骗取信任和好感。一旦信任别人就与人交心,掏心掏肺毫无保留,真实到让人生出很多疑虑。在一些问题上过度敏感,与人相处时为掩盖某些可能的误解,反而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内心的恐惧和怀疑,让他与很多最亲密的朋友决裂。写起东西来是个好手,且充满才华,说起话来却笨拙不堪,背了无数遍的稿子,一到讲话时仍然会忘,明明是好意,说出来让人以为是在骂自己。神经大条,情商极低,为了自己心中不为人知的原则不知说错多少话。面对人多的社交场合战战兢兢,好像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恨不得立刻当着所有人的面忏悔。心思总在反思自己的表现,以至于无法自信地与众人相处,给人的感觉整个是一城府极深却外表愚蠢的笨蛋。

向往斯巴达、罗马共和精神

最喜欢的作家是古罗马的普鲁塔克,最向往的政治是斯巴达和罗马式的古典共和,在当时的法国,显得特别不合时宜。所谓古典共和,按照《爱弥儿》中的描述,是像斯巴达人那样,对外野心勃勃,冷酷无情,内部却公正无私,和睦无间。斯巴达母亲在五个儿子都战死后,先问的不是他们的死活,而是战争是否胜利;佩达勒特想要参加三百人会议,被拒绝,但他想到斯巴达有三百个胜过他的人,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雷居鲁斯被敌人俘虏,替敌人回到自己国家谈判,他极力劝说自己国家拒绝敌人的要求,然后再回敌营赴死……共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所以斯巴达和罗马涌现出很多高贵的人。卢梭以他那敏感而富有激情的想象力,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这种古代精神的向往。

篇2:忏悔录心得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今天小编主要给大家分享《忏悔录》读书心得,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不管一个人有多聪明,他终究会死。他将永远保持沉默,化为尘土。不管他有多伟大,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的儿子曾经说过:“活着的意义在于找到生活的意义。”我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作者先回顾了他的生命:出生在贵族家庭,童年父母去世后,在没有方向,质疑宗教优越的环境长大,上大学,加入军队,加入一个作家,成家立业,财富等等都有后,到中年精神危机差点自杀后寻找生命的意义之路,这本书只有一个主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 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作者对自己的青年和成年经历有着深刻的自我批判态度。毫无疑问,他经历过一些忘乎所以的日子,但他仍然同意,他必须在出生之前进入这个世界,他必须有这样的经历,以获得对生活的最终深刻理解。

作者的结论是理性不能理解无限,不能否定生命。只有信仰才能赋予生命意义;然而,信仰不是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只有人民把握生活的真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篇3:阅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我想,在读一部作品和解读一部作品之前,应该对作者进行解读,便于加强读者对此文的理解。一下便是我对卢梭生平以及写此著作时的背景的简介:

卢梭:全名让一雅克?卢梭,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日内瓦,随着他的出生母亲遽然去世。卢梭的父亲是以为钟表匠,酷爱读书,卢梭在父亲的影响下,六岁就读完了家里所有的藏书,这为卢梭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卢梭十六岁便开始流浪生活,并毕生对那段流浪却惬意自由的生活很是怀念,因此而结识的卢梭称为‘妈妈’的德?华伦夫人对卢梭的后来的人生之路影响至深。卢梭当过仆人、教父、歌剧编辑、文学者等等职业,结识各类人士并食尽人间烟火。

一七五O年,第戎学院,卢梭撰写的《论科学与艺术的昌明会敦化抑或败坏凤俗》一文授奖,从此卢梭便开始了文学创作。《致德?马勒泽尔布先生的信》、《社会不平等起源论》、《对话录:让一雅克评论卢梭等起源论》、《朱丽》(或名《新爱洛依丝》)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山中书简》、《忏悔录》等等,都对文学珍品。其中,对于我写这篇文章要着重讲的是《爱弥儿》这本书。《爱弥儿》出版后被警察没收,在巴黎(索尔邦)大学受到批评,遭国会查禁。卢梭风闻当局下令逮捕他,立刻逃往瑞士,到达伊弗东,匿身在沃德山村。从此开始他的逃亡生活,直至一七七八年逝世。这也正是卢梭用‘颠沛流离’形容自己的人生的原因所在。

篇4:阅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有些故事的好,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彩,仅仅因为它的真实,就有了某种直抵人心的力量。现在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爬,没有人愿意长久地停留在一个地方,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和失去旧朋友的速度一样快,很难从根上认识一个人。即便你想花时间,也未必有这个现实条件,生活一旦没有共同的时空和物质基础,便很难再有交集。

好在阅读提供了一种替代的方式,尽管比起真正有血有肉的交往,与书中人物的交流仅仅停留在人的大脑中,所有的细节都靠书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脑补,但它至少可以让人体会一种参与他人人生的感觉。阅读是困难的,一本几百页的书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读完,特别是一本非小说、非虚构的作品。

但恰恰在这一点上,阅读超过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电影,更接近花时间认识一个人的真实体验。正是在眼睛的疲倦,身体的劳累,想要放弃又舍不得放下,眼看要读完又有些不舍的阅读体验中,我们重温儿时那不知时间为何物,相信所有陪伴都是永久的相处。照样来过一遍之后,合上书本,突然明白那歌里唱的,没有什么能够永恒,但“my heart will go on”。

卢梭的《忏悔录》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了解一个人的奇特体验。更奇怪的,你了解的这个人还不是天使般的神圣、光洁,恰恰相反。出身卑微,又敏感、多疑、神经质,生了五个孩子都送到了孤儿院……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现代精英那种精致的生活、高度的自制力、高超的社交能力。就是这样一个家伙,活了60多岁,写了好几本名作,轰动当时的巴黎上流社会,死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凭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你却对他恨不起来,只觉得他可怜,为什么?

Nicholas Dent在他的《卢梭》中说过,每个人都能从卢梭身上读到自己。卢梭是这样一个人,悲伤就悲伤到极致,快乐也快乐到极致,极端自恋又极其自卑。游走于上流社会,却视金钱如粪土,没过过多少好日子,却又体验过最极致的爱,悲伤,痛苦,迷恋,幸福……没人想过卢梭那样的生活,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他那样一抹天真烂漫。

看到卢梭会让人忍不住去想,平平淡淡没什么不好,但要是一辈子都平淡无奇,也挺没意思的哈?

篇5:阅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卢梭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篇6:阅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我们生来本不是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灵魂与肉体,如果不是二者同时在受苦,其中必有一个在受苦,这一个的良好状态差不多总会对那一个有所不利。”——忏悔

卢梭在《忏悔录》中仅以自己的名字为人所知,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到伟大思想家的影响。

这本自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卢梭去巴黎谋生时结束,讲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卢梭诚实地叙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恶习和他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感情。

卢梭的坦率之所以对我如此重要,是因为在很多令人尴尬的事情,甚至盗窃,他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出来给读者看。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下去会觉得很尴尬的事情,但他还是把它写了下来。

卢梭对华伦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来,始终是一种源自幼年丧母的而来的恋母情结。同样令我惊讶的是,华伦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关系竟能保持如此和谐。

在后来与乌德托夫人和圣朗拜尔的三人关系中,乌德托夫人对他的冷漠,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谁能说他比当事人更了解他们的关系呢。

第一部分对风景的描写是整个自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卢梭能把风景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围美丽的风景。无论是乡村还是峡谷岛,明亮清新的景色与之后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远离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向往。

无论他受到怎样的迫害,卢梭丰富的精神世界始终支撑着他。他的才华和思想令周围人羡慕和妒忌,由于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他被社会视为异端。

从卢梭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来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围的人最坏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个性格给他带来了灾难,也给他带来了站在他身边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断卢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他的看法,但就从这样一个自传来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的新想法,因为他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丽的有最黑暗的,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弃,被驱逐通缉。虽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这种磕磕绊绊的生活还是照样下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上幸福的。

篇7:阅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按照要求,我学习了省纪委、省监察厅编制的《忏悔录》这本书,通过贪腐分子痛彻心扉的忏悔,真实再现了他们身陷囹圄后发自内心的反省,深刻剖析了他们逐渐走向腐败堕落的心理路程和犯罪轨迹,以案说纪,以案明法,给人以强烈的思想震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教育意义。违纪违法者他们用政治生命写成的警示教材,成为警醒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守护政治生命的前车之鉴,敲响防微杜渐、敬畏法纪、敬畏人民的长鸣之钟。经过阅读和反思,联系我的工作实际、思想实际,体会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从《忏悔录》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手中的权力,他们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

从《忏悔录》中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贪欲是逐步膨胀的,贪官并非是一夜之间变成巨贪的,大都经历由小贪、中贪到大贪,一些领导干部在在跨入腐败之门产生蜕变之前,绝大部分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大,在糖衣炮弹的屡屡攻击下,由小打小闹,到大把捞钱;由半推半就到来者不拒;由担心受怕,到心安理得;由以权谋私到疯狂地进行权钱交易。无论是蔡豪文还是张晓光等大部分贪官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权、钱、色的诱惑,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以致深陷牢狱,令人痛心疾首。

通过对《忏悔录》这本书的学习,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当今历史时代保持共产党员纯洁公仆的本色,必须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不动摇,始终做到慎欲修德,省己律身。古语云: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坚持慎始、慎微、慎欲。慎始,就要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慎微,就要做到谨防小恶积大恶,谨记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慎欲,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民欲与己欲的关系,把“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作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热心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把个人的欲求置于群众欲求之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当今历史时期,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记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有、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为官之德。不断加强思想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观,时刻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以案为鉴,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通过学习《忏悔录》中违纪违法案例,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案为鉴,要警钟长鸣,“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古往今来,贪官贪恋权、钱、色,以至触犯了国家法律,深陷囵圄,留下千古骂名,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忏悔录》中的案例详实、全面,个个如宏钟长鸣于耳,不时地警示、提醒着自己,要加强廉洁自律建设,不断自勉,紧紧围绕“创新“、“求实”、“从严”方面下功夫,促进自身的廉洁自律,自觉构筑工作、生活作风上的两道防线。在日常工作中要牢记常怀律已,常思为民之责,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人民群众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民群众谋利益上。对待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权,“权力是一

把双刃剑”,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时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用好了能为民造福;时刻想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周围布满了“陷阱”,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我们要以《忏悔录》中的案例为鉴,清醒地认识到:一分权力,十分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一定要依法用权,不行使违反党纪国法的权力;廉洁用权,不行使徇私谋私的权力;按职用权,不超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范围;以德用权,不超越权力行使的道德标准。惟有如此,才能为民造福,为己免罪。否则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了蔡豪文等《忏悔录》中的违纪违法之流。在生活上,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到一身正气。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要把组织和群众监督当作是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查一下,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三、要严于律已,永葆公仆本色

学习《忏悔录》这本书后,使我深刻领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将自己的工作实践,跟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做事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要为民做老实事,做本分事,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标,千万不能背离了为民办事的航线,否则悔之晚矣。

篇8:阅读忏悔录心得体会

学习违纪违法忏悔录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违纪违法忏悔录,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看到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在被审查期间所作的反省和悔罪记录,看完了这些领导声泪俱下的忏悔,心中颇有感触,下面谈谈学习心得体会。

一、理想信念是防腐拒变之根本

通过部分干部的“东窗事发”不难看出,那些之所以成了阶下囚,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平时,他们淡化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和学习。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结果,自然地就肆无忌惮地受贿、贪污。从这些人不难看到,理想信念动摇的危险性。

二、工作作风过硬是防腐拒变的内在要求

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就很难经得起现实对你的综合考验。工作作风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行为表现。光有好思想而不去身体力行不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实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生价值。作风不过硬,就容易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就是作风不过硬而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下水。于是,总是会上谈廉政,会下收好处费。只有从严要求本身和身边的人,建立起坚定的工作作风,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

三、廉洁自律是约束保护自我的真正法宝

从干部保护的角度讲,廉洁自律是干部防腐拒变的法宝。作为一个干部,只有从严要求本身,才能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诱惑。从领导岗位到阶下囚,无不说明一个人在岗位上自制力的重要性。从小贪到巨贪,从

小贿收礼到大贿收钱,一步一步放纵本身,大肆进行权钱交易。结果,自然是被“双规”,接受党纪国法的洗礼。可见,在领导岗位上,只有自始至终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才不至于被“糖衣炮弹”击倒。

四、群众观念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一个没有群众观念的干部,不可能干出令群众满意的实事来。群众观念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思想基础。有了群众观念这个思想基础,才能在工作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多办实事,切实地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那些在反腐倡廉中违法违纪者,就是因为群众观念淡化私欲膨胀所致。

总之,通过学习这些党员干部自我反思、剖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思想根源、主客观原因,以及他们在接受纪

律审查、司法审判之后无一不痛感愧疚的切身体会,警示着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寻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振奋精神,做好当前工作。

【《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阅读收获

2.试用期收获和心得总结

3.忏悔录读后感

4.《百年孤独》阅读收获

5.《月亮和六便士》阅读收获范本

6.忏悔录读后感言

7.忏悔录卢梭读后感

8.《忏悔录》读后感精选

9.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10.初中生阅读追风筝的人心得及收获

下载word文档
《《忏悔录》阅读心得和收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