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

《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

2022-07-22 13:46: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ad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

篇1:《浮生六记》读后感

终于认识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

她清丽素雅,有一种缠绵之态,“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她生而颖慧,能识字,通吟咏,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诗词佳句。

她能持家,娴女红,靠双手十指刺绣织染,赡养母亲,供弟求学,衣食无缺。

她活泼可爱,穿上丈夫的衣服,画粗眉毛,露出鬓角,戴上帽子,女扮男装,拱手阔步去逛庙会。

她聪颖温婉,生活贫困,一块臭豆腐也能吃出至情至性;拮据陋室,也能营造出“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

她洒脱有趣,七月十五闺房饮酒赏月,八月十五沧浪亭秉烛夜游;她能雇馄饨担子为丈夫赏花会温酒,能和男人一样看到美妾品头论足。

这就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娇憨、风趣、宽和、明丽,既懂得吟诗赏月,也可计较柴米油盐,清贫的日子也能过得如诗如画。这样的女子,谁不愿意和她结为夫妻?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都是这样,都是从“那一眼”开始的,然后就有了一切。“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钱钟书和杨绛是这样。“遇见你,就遇见了全世界”,“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王小波和李银河是这样。《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芸也是这样开始的。1775年7月16日,沈复第一次见到陈芸,就满心是她,不能释怀,于是告其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那天,沈复和陈芸缔结了姻缘。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天深夜,沈复晚归,灯残人静。他悄然入室,但见仆女床边打盹,芸尚未就寝,在蜡烛旁,低垂粉颈,看书等他。仆女催促他们早睡,二人赶走仆女,“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后,沈复戏探其怀,怦怦作跳,俯耳相问:“姐姐为何心跳如舂米?”芸回眸相看,莞尔一笑,“只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账,不知东方之既白”。人说,眼眸比身体性感,情深之人,夜夜如新婚。

很多人说,生活太枯燥了,在日复一日平淡中,找不到生活的乐趣。那不是生活乏味,那要看,你和谁在一起。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婚姻道路上,沈复和芸娘平等对待,举案齐眉,不再为无尽物质而索取,只为精神愉悦而存在,他们将柴米油盐过成了风花雪月。

夫妻二人,常聊诗联句。沈复和芸娘二人平日聊诗,芸娘说,她喜欢李诗潇洒落拓与活泼。又说,她的诗歌启蒙是白居易,常念在心不敢忘怀。沈复打趣道:这下巧了,李白、白居易都有“白”字,我的字又是“三白”,你跟“白”真有缘分啊!芸娘眼睛一转,笑了:我跟“白”字有缘,那将来写文章岂不是要白字连篇?

夫妻二人,常珍惜光阴。生生世世,夫妻间常离不开的话题,沈复和芸娘也不离外。沈复曾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娘说:“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是呀,今日最好,别说来日方长。于是,他们特意雕了两方图章,自己的是朱文,芸娘的是白文,都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二人相约,以这枚图章作为往来书信落款的凭证。

夫妻二人,做盆景园林。穷不可怕,茅屋陋室,也能山水丘壑,园林花香。没有花圃园林,夫妻二人,捡回精巧石子,一块一块地垒,也能在小院里垒出一个小假山;没有上好的花瓶,可家里鲜花不断。他们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

懂生活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把日子过得精彩绝伦。真可谓: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心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生活原本琐碎,与其被岁月的疲长所累,失去声响,不如选择有趣的人,发现有趣的事,去过有趣的生活。唯有美好的东西才能抵抗生活中的沮丧和困顿,唯有讲究趣味的生活才能悦纳自己,滋养身心。

且看芸娘如何泡茶?在夏月荷花初开时,芸娘用小纱囊撮少许条状茶叶,置花荷花花心,次日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且看芸娘如何制作腐乳?取当年芝麻扎出的油,加少许白糖,然后把卤瓜捣烂,拌入腐乳,取名双鲜酱,味道极其鲜美。

且看芸娘如何整理陋房?夫妻二人租住乡下老妇人家,芸娘买来白纸,糊上四壁,纸窗竹榻,焕然一新,又在房屋四周,编织篱笆,沿篱笆遍栽菊花。月亮映池,虫鸣四起,夫妻二人,穿着凉鞋,拿着芭蕉扇,就着月光,相对而饮,然后坐在竹榻,听邻居老人讲因果报应事,人间欢乐,莫过如此。

这就是生活,无需多金,只需用心。《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向往的生活,也不过是:建筑宅院,绕屋买来十亩菜园,寻来仆人、老妪,栽植瓜果蔬菜,以供日常家用。君绘画,我刺绣,换得银钱,作为写诗喝酒之需。布衣菜饭,一生欢喜,不用作远游之计。这就是普通人的家常生活,这就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只要真心热爱生活,就不会有时间和物质的局限,生活也能过的惠而不费、趣味盎然。

读罢此书,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活得有意义,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有感受。当一个人对人世百态充满好奇,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能兴致勃勃的过;一蔬一饭的平淡,也能有滋有味的.活,这就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在烟火萦绕的日子里,活出诗意,在白天黑夜的底色中,活出多彩;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慢慢来,不慌张,做有趣的事,浪费有趣的时光。

愿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个“芸”。

篇2:《浮生六记》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是在时代广场负一楼,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那是两年前那时候我还在凤梅小学,每周六的下午我就会去我的秘密基地—-时代广场负一楼看一下午书。读到冰心的散文会发出笑声;读到感人的地方情不自禁会流泪;读到感触深的就用心记下来。今天又重拾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很多地方文绉绉的,但是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陈云—沈复的妻子。一个有胸襟智慧会打理生活的一个奇女子,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事,这一点儿一般女人做不到。可能与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有关,现在社会这样的女人少之又少,因为法律也不允许。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之后的缄默沉静。

当然,陈芸这位人物还不止这些,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弟弟还有她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都靠陈芸手工刺绣所得维持。早年的艰苦生活作风在她嫁入沈家以后仍然坚持着,穿衣朴素,吃饭时就着豆腐乳和卤黄瓜下饭。每日早起,恪守礼仪。她对破书残画尤为珍惜,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记录着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或许是他们夫妻太过于相爱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运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公公想纳妾,沈复的母亲不知情以为是陈芸从中引荐,就这样陈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后来又因为弟弟借债帮忙担保,后弟弟有矢口否认的事加深了公公对陈芸的误会,斥责驱逐陈芸。沈复深知陈芸委屈但也无从辩解,他随陈芸一起离开了家,幸得友人帮助住进了萧爽楼。离开了父亲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们主要靠沈复卖字画陈芸做女红维生。在封建礼教下陈芸得罪了公婆就等于犯了死罪,正是沈复的不离不弃解救了她,在封建家长制之下违背父母之命是大不孝,但是沈复却愿意为了陈芸违背父母之命用自己的行动与封建礼教抗争。陈芸最终客死他乡,临终前她拉着沈复手,断断续续的说着两个字:来世。一想到生死终将会两人隔开,沈复竟拉着陈芸的手说:“来世如果你是男人,我就做女人,生死相从。”面对丈夫这样的深情告白,没有哪一个女子不会不为之感动,不禁感慨陈芸遇到沈复真是幸运了。

历史上不乏德才兼备,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陈芸不是最有才的,她不是最貌美的,她不是家室最显耀的,她只是一个聪颖灵秀的普通女子。但她绝对是幸运的,幸福时恬淡安适,颠沛时有沈复不离不弃,即使香消玉殒,她仍然时时活在沈复心中、笔下。

篇3:《浮生六记》读后感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以负彼苍之厚。这是写书原因。【浮生六记】的精华是前两记,若无前两记,此书黯然失色。总体来说,全书基调是悲伤的,因为它是沈复悼念亡妻,在穷困潦倒的晚年时光,写的一本小书。其中前两记是记录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两记养生之道也许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复生前和死后都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后人在书摊上翻到了他的小册子,这本书才得以出版。林语堂先生对沈复文中所描写的芸娘赞赏有加,他说芸娘是天下最可爱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且不说最后两记是不是沈复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张冠李戴,单单看前四记,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绝对不会是晚景凄凉的沈复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忏悔录,不会是芸娘被逐出家门,终至操劳过度,显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呜呼的屈辱史。

感动读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爱情小故事,平淡温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琐事。

浮生六记里,芸娘外貌清瘦,削肩长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微露两齿,神态中有一丝缠绵,令人之意也消。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偏偏却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喜好读书,读琵琶行,读西厢,读李太白,读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认,渐通吟咏。夜间,她观书出神,阅之忘倦。她甚至会写两首小词,生平却未曾得一师点通。无师自通,不可谓不聪明机灵。

她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如此见识,实乃闺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户的局限性,她说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稍有领悟。她的小人君子论更是可爱:“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她不是那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女子,对于胭脂水粉,她却别有一番看法。“珠乃纯阴之精,何贵?”

她虽迂腐,却是遵从封建礼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侠的骨,佛的心肠。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潇洒态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复偕游诸山;神诞之际,她女扮男装,鬓为辫,添扫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揽其浩渺,如能得见闺中女子不能见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芸娘是最贤的妻。她藏粥专待沈复,在沈复临行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并嘱咐他:“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可是芸娘是个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给。她敬上和下,却因沈复的软弱无能,被公公婆婆误解,颜面扫地,被迫出门。最后因为沈复的小妾被人抢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记】文笔极淡雅,所记录的生活又极精致,即使最后沈复不堪生活重负,那种骨子里的清高依旧贯彻全书。有时人说,此书乃清朝小红楼,我倒觉得比之不妥。此书格局不大,人物关系也不复杂,顶多算是记录了一些文人风雅之事,例如插花,观石,但也和红楼梦极尽奢华的贵族生活相差悬殊。

浮生六记,以其真挚而动人情,以其温馨而暖人心,以其雅谑而发人思,以其深厚而催人泪。基调是悼亡,前两记是精华。若无从前那读书泼茶香的日子,也就无所谓日后那恨离别,那孑然一身,阴阳两别的彻骨思念了,更不会有这本小记了。

篇4:《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爷爷家里的两幅画:一幅画里有一个当官的,被从乌纱帽里长出来的绳子困住了全身,望着一朵云惊叫着;另一幅画里有一位老者,把几枚金元宝扔到一坨大便上。

还有在电视剧里,某某大亨会说一些很深刻的话:我这一辈子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却弄丢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这些隐喻看起来很对啊,名和利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脏东西,要远离,不然会被迷惑的。但现实是这样吗?

在读第一记《闺房记乐》时,我真的很羡慕沈三白。他能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芸娘结婚。他和芸娘有聊不完的话题,做不完的游戏,在一起吟诗作画,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不用被名利打扰。但是往后读,才发现这些美妙的幻象背后,有着黑暗的另一面。

或许沈三白对名和利都不感兴趣。他的一生,只要有笔、有酒、有芸娘就足够了。然而命运是可笑的,正是因为他对名利的淡漠,才会失去一生的挚爱。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世界,始终是由迷恋金钱,玩弄权力的野心家缔造的。所以名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追逐它们人类才会进步。

而那些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的人,能用自己空空如也的手,在危机发生时去保护爱人吗?

篇5:《浮生六记》读后感

这确实是一本清新的奇书,也不枉被人从冷摊一眼相中,买下手稿,又幸能活字印刷,才保存至今。

六记虽然缺了两大章节,实际只剩下了四记,不过约莫精彩部分,盖已包纳。

陡然开篇就是惊天泣鬼的虐狗情节,聪慧而淑雅的妻子快速圈粉。看到后来方觉,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旧社会的生存方式,没有金融体系,没有政府保障,人民普遍依靠“人际关系”凭运气的方式对人生投保。男主二十来岁时,家境尚好,也没有命途反转的经验,满足于自然野趣,贤妻浓情。等到三十岁后父亲突然辞世,自己又突然被下岗,生活立即陷入风餐露宿,四处靠人接济的巨大窘迫之中。最终,两人不惑之年,娇妻旧病无力医治,在奔波中客死他乡,引无数读者扼腕。

作为一个文人,园艺作画,读书写字,出口成诗都不在话下,其独特的小清新文采也是这本书的巨大看点。然而,面对命运的重大挫折,大部分时候他竟不如妻子的抉择清醒果断。

不过,或许也不应过多苛责其作为男人的失职:家道中落,人穷志短,上面还有个霸道傲慢的父亲是你永远的边界。满社会都是学文的男孩子,你也无处可走,大家蜂拥竞争过独木桥,你一个江南柔弱书生,就这样被挤下去了,顺带一家人也陪你掉下去了。换做今天,你兴许还有机会做个青春文学作家,开个主播,和娇妻一起捞金,但在那个年代,只不过是一部天天都在上演的人间悲剧。

篇6:《浮生六记》读后感

浪游记快篇,忘我寻山问水、遍历心中所想。读书与做幕僚期间,先后去过杭州西湖、寒山、扬州金山、平山堂、富春山、虎丘、滕王阁、黄鹤楼、赤壁、函谷关、华山、趵突泉等众多中原的景致。为美妙境界所吸引,所到之处,游兴豪迈,寥寥几笔文字,便可将其特色勾勒出来,还能作画纪念,让人钦佩又羡慕。指点山水时,独出已见,苏州狮子林被他描绘成乱堆煤渣,积上苔藓,用蚁穴穿插而成,全然没有山林的气势。皖城南城外的一处园子,他却能看出使用了重台叠馆的设计,将其誉为人工之中的奇绝佳作。在永泰沙,即使盘费短缺,仍少不了寻找乐趣,牛背上狂浪唱歌,沙滩上醉酒作舞,放浪形骸之外,可谓苦中作乐,率真洒脱。通过游历,他结识知己,点评名胜,途中有失望遗憾,有酣畅淋漓,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游记。

读完四记,内心五味杂陈。沈复和芸娘出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本来一段夫妻爱情佳话,结局却令人唏嘘。站在今天的角度,爱情、家庭、友情、兴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经营和体验。爱情里,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顺境时,花前月下,饮酒吟诗。逆境时,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对。家庭里,主动承担责任,谋生养家,积极沟通表达,调和矛盾。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不以利交,则不为利散。有闲散时间和精力时,培养些志趣,纵情山水,其实我们就生活在散文和诗词的世界里。

篇7:《浮生六记》读后感

这一章的字里行间,你侬我侬,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沈先生与芸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拥有着浓情蜜意,着实令人羡慕。

而且,我发现沈先生擅长观察,他的视觉系统整合得很好,得益于儿时的他,喜爱明察秋毫,细细观察纤小的东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动的体现蚊虫这些细小动物的刻画,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

长大后的沈先生,喜爱修剪盆景,这是功夫活,急不得,这个培养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笔下,描绘得绘声绘色,让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惬意。

生活本是油盐柴米酱醋茶,沈先生夫妇却把日子过得闲情逸致,越发让我亲近他们的生活。

“点缀盆景的花石,小则可以精巧到入画图中,大则可以融汇韵致,令人入神。捧一瓯清茶观赏,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游其中,这等盆景,才适合在幽静书斋里赏玩。”这等描绘,全然是享受当下。

篇8:浮生六记读后感

读书为人生乐事。

小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想读书而书太少。上大学后,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馆藏书,真的体会到“书海”的感觉,理解了“汗牛充栋”的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因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机拿起书本。南京大学的莫砺锋老师说手机的罪恶“罄竹难书”,我觉得也是。

“目耕缘”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把读书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获。此次,能够参加《浮生六记》读书会,真的深感荣幸。

《浮生六记》是早就读过的。此次参加读书会,又精读了一遍。但是刚拿到书的时候,翻开来,竟然有译文,让我吃惊不小。文言文成为“外语”已经是一种现实。不用说没有句读的原典,就是校点好的名著,除了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普通读者也真的不多。我总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常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连这个文化的载体都无法识读,又怎么去传承她?所以国学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在书本中“目耕”的这种阅读方式,也必须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无论发达还是平凡,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无闻,来自尘,归于尘?可是沈复不是,因为他有《浮生六记》。虽然《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二记已佚,我们仍然从所存的四记中得到会心的一笑、发自内心深处的羡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怅然若失的遗憾以及从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静静的思考以及实实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记》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觉得这种推崇不是这本书有多大的文学或者史料价值,恰恰是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但这些却让我们内心得到安慰。

我们的时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写信、写感悟。QQ的说说或者微信的朋友圈,发的人也不多。因为在这个时代,敞开心扉、袒露心迹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记》告诉我们,要目耕,要手写。要多读好书,养心养德;要多写人生平凡事,会舒心顺气。人各有长处,我们普通的认识,也许就是他人寻觅良久的妙法。或者,我们的经历也可以成为鼓励他人前行、奋斗的精华。

浮生不浮皆赖文字,真情实感才可以得到共鸣。让我们在目耕缘读书会的带领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向着真、善、美,坚定前行。

篇9:浮生六记读后感

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记爱情之美,宛如一对情侣,把酒赏月,品诗论画,比翼双飞,行走世间;写闲时雅趣,栽植花木,游历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风景;叙坎坷人世,满心期待,布衣饭菜,悠然自得。

一本书一生情,一本书记浮尘,一本书看世间。

篇10:浮生六记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篇11:浮生六记读后感

起初只是这本书素白的封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中坐着一位男人,船头站着一位。女人。只是这样,这本书就已给我带来了奇妙的感觉,我忍不住翻开它。

《浮生六记》的语言有些晦涩,像是文言又透露着现代文的风格。虽是散文写作,但书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颇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看了就无法停下。作者沈复,苏州人,出身雁门伐北,专门写平沙漠漠。而这本书去文采熠熠,处处透露着温柔的气息。书中更多的写的是沈复妻子芸的故事。在沈复的笔下,他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处处透露着可爱。林语堂先生曾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芸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仔细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会有女扮男装看庙会,为丈夫主动谋妾室。诸如此类令人神往而又感到惊奇的行为。云于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有痴情一往,可爱聪慧。这似真实似虚幻的角色,让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乱,却无处不透露着才子佳人艳羡的爱情,与令人向往的充实生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沈父见到妻子怎能不欢喜,妻子也如此。沈复对妻子的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他的书中描写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甚至让我们感到沈复配不上他的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体现。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描写,但沈复与妻子插花、在月夜划船、读诗、游戏,都使我们感觉到了那份甜蜜而又平淡的爱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这样的生活,怎能不欢喜?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中有三天都是谈论生活细节: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志。沈复是实干的人,他的文采也没有太多的点缀,然而只是平常的叙述,细微曲折,点到为止,就足足体现出他生活处处有趣的细节。沈复好热闹,整篇文章都无太多删减,充分的展现了文人们平时休闲且充实的生活。他用最平实的文笔描写出读者们最向往的生活。虽然他与芸的生活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的下去。最后也是妻子早逝。但这篇文章却在两百年后为我们刻下了最美爱情的模样。以至于观赏过后不经感慨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但我在合上书时,背面有一句话,“这本书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浮生六记》给我带来的确实不止如此,而我对于这本书,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此千万的感受只能凝于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篇12:《浮生六记》读后感

这一章节,充满了悲哀的气息,沈先生和芸娘的日子生不仅过的越来越拮据,芸娘最后也在异乡里去世。之后沈先生回到故里,却因父亲对他还谅解,故一直没有去见父亲,直到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最终连父亲最后一眼也没见上。而后他弟弟的一些所作所为,最终让沈先生选择净身出户!

在这一章中,陈先生说道了一问观点:

奉劝世上的夫妇,固然不可彼此仇视,也不可以过于情爱深重。俗话说“恩爱夫妻不到头”

这让我想到“吃亏是福”,讲究的就是人生的平衡,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就是平衡,因此,吃亏就是得福。

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喜欢“精明”,也就是凡事不吃亏,倘若都要精明,那么,会不会精明过头了,反而变得斤斤计较。

我们讲究平衡,是因为心平静,不管遇见哪种情绪,都能平静对待,才能平和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篇13:《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林语堂先生称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他们把普通的日子过成了烟火神仙。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两人的温馨甜蜜,尽在沈复笔下重现,平淡如水、对酒当歌、相约来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陈芸早逝,独留沈复,长相忆。

沈复的后半生,在追忆中度过――

无人问我粥可暖,无人与我共黄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后,引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怆,无人能言说。这种凄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来自声音课的学长演绎得万分悲凉、充满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丧妻、丧父、丧子,人生颠沛流离。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过客,“浮生”,“若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相关文章:

1.《浮生六记》读后感作文

2.浮生六记读后感字左右

3.红与黑读后感900

4.《浮生六记》心得体会

5.《皮囊》读后感900字左右

6.水浒传读后感900字左右

7.资治通鉴读后感900字左右

8.成为读后感900字左右

9.读浮生六记有感

10.海底两万里读后感900字左右

下载word文档
《《浮生六记》读后感900字左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