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

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

2022-05-31 08:56: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辣妹日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

篇1: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篇2:《窦娥冤》读后感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想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想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想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想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想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x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篇3: 窦娥冤读后感

我们钦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我们仰慕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高尚;我们感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但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胸中那股熊熊的烈火――尊严。那么何为尊严?

在窦娥的身上,她这样来诠释尊严:坚守底线体现她的尊严。在“官休”与“私休”之间,她用坚决的话语:“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婆婆与张驴儿的劝说,压迫下,道出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的心声。坚决的态度,真实的心声,这是窦娥在用坚守底线――贞洁,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刚强不屈体现她的尊严。在厅堂上,被严刑厉打的窦娥唱道:“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万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多么揪纠心的话语,多么残酷的拷打,可窦娥依旧道:“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这样的窦娥,她是用自己的刚强不屈,来体现自己的尊严。

选择死体现她的尊严。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她选择了死。她用死保全了年迈孤寂的婆婆。但她的.死却非同于一般的死。在死的那一刻,她立下了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是要有尊严的去死,她是要用死后的三桩誓言见证自己的清白。

一个个体的生命有尊严的死去了,这足以诠释何为尊严。

篇4: 窦娥冤读后感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篇5: 窦娥冤读后感

真正善良、淳朴之人,必然是对别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别人因为自己而受一点点累、吃一点点亏。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对任何一种统治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无赖流氓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什么时候合流、什么时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的。大凡一个朝代越是到统治的中晚期,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对底层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杀戮的趋势就越明显。

窦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不公,21世纪的读者却不能没有一点哲学的、历史的常识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兼济天下对绝大多数小知识分子而言当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却是他们必须领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今东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争取;不要相信仁义,仁义取决于人,但现实中不仁不义、难仁难义的人那么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百姓是愚顽鲁钝的,强权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赖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实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担荷人类苦难”?别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稣基督、佛陀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吧!

社会当然在发展,也会进步。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牺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却死得不仁不义、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围观,你可以装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死的伟大,布鲁诺、谭嗣同、遇罗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缘法。善哉!

篇6:《窦娥冤》读后感

以前我只听说了《窦娥冤》,却不知它是怎样一个故事,今天终于读完了。

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

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

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刑,赛芦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读完故事后,我感叹,窦娥死的太冤了,人世间竟有这样的昏官和坏蛋!

篇7:窦娥冤读后感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小说,书中描写了窦娥的一生。她原名端云,窦娥一生的悲惨事太多了,三岁时母亲去世,六岁时被父亲卖给了蔡婆婆,17岁时被恶棍张驴儿陷害而被砍头。虽然她只活了,可从她懂事起,心里就装着好好孝敬婆婆的念头。可谁也没有想到碰上了张驴儿这个无赖,没娶成窦娥为妻,反而嫁祸于她,更没想到公堂上的判官接受了张驴儿的贿赂,便定张驴儿无罪,还给蔡婆婆用刑,窦娥知道婆婆年迈体弱,禁不起刑罚,便委屈的承认自己有罪,第二天就被砍了头。在刑场上窦娥立下三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后来一一显灵了。

元代的关汉卿正是通过四大古典对剧之窦娥冤来揭露封建时代的残暴,官场的黑暗腐败,斥责了流氓恶棍的卑鄙行径,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对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从这个戏剧里,我也懂得了要爱护老人的优良传统。

篇8:窦娥冤读后感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篇9:窦娥冤读后感

这一天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读完后,早已泪流满面。这本书主要讲了:窦娥是个美丽善良而又坚贞不屈的劳动妇女。她七岁死了爹,十岁死了娘,从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为了殡葬母亲,卖身顶债作了童养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负,而且还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热血溅红了三尺的白练;然后立即大雪纷飞,掩埋了她的遗体;继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怜的窦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发自心里的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们比窦娥幸福,快乐;说到痛苦,我们又是窦娥几分之一呢?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个温暖的避风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没有忧虑,只有快乐。但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寄生虫,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剑锋,每天都要人催着才做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吃东西,开小差……他却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应给他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要为国争光,因为我们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为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

篇10: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予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亲以廉访使的身份为女儿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换一个清官为窦娥雪冤又怎么样?可以。但是悲剧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说“几时再得相见也”的父亲,富贵荣华及身,多年寻访女儿不见,而今只有梦中相会,她不仅是死鬼,而且还是屈死鬼。他迈进统治机构,发现它屈杀了他的独养女,怎么能不失声痛哭:“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青春幼女孩儿也!”清官没有这种凄厉的哭声。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儿的性命。观众面对着伤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篇11:窦娥冤读后感400字

《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的作品,写窦娥背冤枉,变成鬼的事。内容是这样的: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没有钱偿还蔡婆婆的债,把自己的7岁女儿窦娥给蔡婆婆当童养媳,蔡子死后,流氓张驴儿父子看见,要娶窦娥为妻,张驴儿再药里下药,想毒死蔡婆婆,蔡婆婆不想喝,让张驴儿的父亲喝了,当时就死了,张驴儿把她押达衙门,给昏官钱,昏官当场下令判窦娥死刑。窦娥在死前许下三个愿望:血见百炼。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死后,三个愿望一一实现。

窦娥的父亲当上了状元,重审此案,为他女儿伸了冤。让他女儿安心的去九泉之下。

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张驴儿罪大恶极,终于受到惩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件事就证明了这点。做人不能做坏人,万一做了大措事,后果不堪设想。

篇12:窦娥冤的读后感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篇13:窦娥冤的读后感

窦娥家境贫寒,母亲又去世得早,所以窦娥对自己的父亲更是关心,不久父亲为了进京赶考,只好把窦娥给别人做了童养媳。长大后她遭受奸人陷害,被处死刑。窦娥咬着牙,眼含泪水痛咒道:“我死后血溅一丈二尺白布,三尺大雪盖我尸体,楚州大旱三年!“果然这一切在窦娥死后都得到了验证。这真是千古奇冤啊!其实做人就要象窦娥一样敢怒敢言,光明磊落。

如今我们的时代改变了,当官的处处为老百姓作想,对老百姓们更关心、更体贴了,同时,在新社会、新国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民办实事的官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像窦娥那样的悲剧不会重演。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清官,为国家出一份力,多造福于人民。读了《窦娥冤》之后更让我懂得了清官的重要性。以后我的理想如果实现了,我一定像林则徐、宋庆龄、孔繁森……看齐。

透过窗户我仿佛看见窦娥在向我微笑,勉励我前进,将来造福于民。

【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1.《窦娥冤》读后感作文600字

2.窦娥冤 教案

3.窦娥冤教案

4.窦娥冤课件

5.高一语文鸿门宴读后感600字

6.读窦娥冤有感

7.《窦娥冤》教学设计

8.改写窦娥冤范文

9.语文《窦娥冤》 示例

10.窦娥冤读书心得体会

下载word文档
《高一窦娥冤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