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滚滚红尘》读后感

《滚滚红尘》读后感

2022-05-30 06:51: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吹袖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滚滚红尘》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滚滚红尘》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滚滚红尘》读后感

篇1: 《滚滚红尘》读后感

《滚滚红尘》读后感

《滚滚红尘》的歌曲为许多人所熟知,而同名电影本身却并不特别出名。至于剧本,也许只有耐心读完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味道。

女主人公韶华因与小健恋爱,被其父禁足。他在房中闭关写书,连载后获得了男主角章能才的注意,章能才拜访了韶华后,两人相恋。后来,韶华、章能才与月风三人出门,遇日军搜查,章能才的汉奸身份被发现。抗战胜利,韶华因与章能才的纠葛被邻人殴打。月风投身革命运动被杀。解放南京后,章能才试图带韶华去台,韶华却在登船前拒绝了,一向倾慕她的余老板也放弃船票,留在大陆。最终,韶华死于文革。

有人说,此剧的原型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迷惘,以及个人抉择与历史洪流间没有悬念的斗争。

论迷惘,章能才最具代表性。他受过良好教育,温文尔雅,细腻周到。然而他身为汪伪文化部长,实在是众矢之的、民族罪人。但他自己对韶华的告白却发人深思:“我只是个要口饭吃的人。”作为一个有相当地位和良好知识水平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民族大义”、“民族气节”,但他同样明白日军的威力和手段。他无论选择什么,都将带来灾难――无非是来自何方、何时发生的问题。他选择了失节,不然就得没命。众人咒骂他的行为,但人们并不知道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与官员所受到的来自日军压力不是普通人可比的。但失节事大,章能才自始至终从良心上都未给自己找到开脱理由。表面上投诚了,实际上,那七年,他始终浑浑噩噩,他之所以热爱韶华,一定程度上是服一剂安定,让自己远离政治的丑恶与自己的虚伪。

韶华的情感是迷惘的。也许第一个小健只是她年少气盛时的情人,那么章能才便是在精神与肉体上都为她所热爱的足以终身相随的人。但她无法调和汉奸与情人的关系,她因此陷入彷徨。余老板终究与她不在一个频道上,灵魂之间的火花终究只属于章能才。

而这一切迷惘,根本来自于个人抉择与历史选择的冲突。章能才选择活命――无可厚非啊,不然四万万同胞都得自尽吗?韶华选择精神充实――只有章能才可以满足她。月风选择跟随“先进”,余老板跟随内心。这一系列在和平年代听来不算太坏的决定,终于在那个**的故事里让他们付出了惨痛代价。因为历史的洪流缺乏怜悯,转动的历史齿轮由每一个人构成,但它却会碾碎许多无辜的个体。而个人无法在知道结果前,保证抉择正确。红尘万丈,人的悲剧性在于,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跟随公理、常理走,依然会成为历史的祭品,并且永远湮没于岁月之中。

篇2:《滚滚红尘》读后感

我很喜欢读三毛的文字,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她可以一直写下去,只是《滚滚红尘》却成为三毛的封笔之作。于是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它并且写下这篇读后感。

沈韶华的身世是离奇和坎坷的。于是我一直觉得,她那满身才气和独有个人魅力,都与其家庭遭际有着很大的关系。自杀未果,父亲死后,韶华独自离家靠写作为生,于是才有了章能才看了韶华文章后,写信慕名而来。只是这一来,就让韶华为这一爱付出所有。她的际遇身世是以张爱玲为引子的。但是韶华比张爱玲幸运,至少能才至始至终都是全心全意爱着韶华一个人的。我感动于最后那个在码头上,人潮拥挤中,能才始终拥紧韶华,想要与她一起离开永不分开的决心,只是那是个乱世啊!韶华把唯一一张船票给了能才,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能才一个人离去。我也感动于,余老板虽然知道韶华是利用他,但她对韶华的那份痴情是有多深。从他从船上跳下来,放弃离开的那一刻就足以衡量。而书中还有不得不提到的是韶华的挚友月凤,为了爱情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春望与玉兰在那个年代中,被挤压迫害的爱情,造就了韶华的《白玉兰》。

不知不觉已经写完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那是为三毛手下爱情的感动,也是为旧事吃人和的社会而感慨气愤。而最后三毛的那篇余作《滚滚红尘》是好样的、三毛更是如此!

篇3:《滚滚红尘》读后感

读三毛的《滚滚红尘》好多遍,能明显感觉三毛是在用灵魂写作,是一首血泪的挽歌,满含对爱情的悲悯,是那种动荡的大背景下对渺小无助的小人物的悲悯,时代判决的爱情,可是忠贞的人们将它们缝补起来继续爱下去,就因为这样,我觉得韶华的爱情特别的值,因为她能遇到一个跟自己灵魂相互依托的人,还能轰轰烈烈爱一场,哪怕他是汉奸,哪怕他背叛过她,可是很值得,就是值得。他们彼此懂得,彼此珍惜,足够了。

篇4:《滚滚红尘》观后感

《滚滚红尘》观后感

高583班张佳豪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题记

一阵微风,将我从那个年代带出,我虔诚的合上书本,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正如韶华一样,红的惹人愤懑,红的惹人心疼......我不忍好奇观看了电影,林青霞、张曼玉、秦汉将韶华、月凤与能才演的活灵活现......

“想是人世间的错,或前世流传的因果,终生的所有,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剧本以韶华与初恋情人展开,有三段感情经历,但其中最重要也最感人的当属韶华与能才这一对鸳鸯。1943年,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女学生沈韶华为反抗父亲对自己恋爱的`干涉,逃出家来,独租一间小屋,靠写作为生。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小屋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章能才,章仰慕她的才气与人品特来相识,二人惺惺相惜,就此相爱起来。对于章经常性的伤感神情,韶很不能理解。出版社的朋友警告韶,章可能是一个汉奸。周围的人也都如此猜测。章不能已在两人私定终身的夜晚离开了。抗战胜利后,韶在农村找到章,但章表示自己已经担当不起韶的爱情了。韶抛弃一切来寻找章,但她悲痛欲绝地发现章竟是个不忠于爱情的男人,韶华听到章对着房东太太说出了曾对自己说出的情话心灰意冷,转身离去。在一个炮声隆隆的晚上,两个再度相遇,爱火重燃,但一切已经太迟了,二人再度分开。自此一隔便是四十年。影片结尾章一个人顶着满头白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雪地上,

心中想道:我以为韶华会老会死,可是没想到她会死到另一个**的时代,他把生命换给了国,可在最伤心的时候,她只有自己,也许,唯一的安慰,就是整个民族陪她一起受难。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生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本应属于你的心,它依然护紧我胸口,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爱情是一条主线,而另外一条主线就是友情。月凤与韶华从刚见面时的疯狂,再到后来的谈笑,一字一句一言一行中都表现出两人的浓厚友情。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月凤对自己的新发型不满时,韶华竟用电熨斗去烫直月凤的头发,这一段滑稽又不失风趣,读书时只能凭空想象但当我看到电影时张曼玉与林青霞演技让我对那一段更加难忘,这两个女人还只是姑娘,她们在一起嬉笑,打闹,一起疯狂!可是就是这样,月凤在得知能才的身份后,毅然离开,而当能才不得已离开韶华后,她又一次出现抱住韶华说:“他走了,我来了。”这一段深深感动了我。有一种友情叫做韶华与月凤......

最后的最后,韶华年华老去,这个半生思念的女人,已随风而逝。而韶华的书中玉兰将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月凤,她说:“生下娃娃的那一夜,月亮白白的,照着孩子,好像月娘娘送来的凤凰一样。”这一幕感动无数人,纪念了月凤,善良纯真永远回不来的月凤。

“来易来去又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于是不愿走的你,要告别已不见的我,至少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篇5:滚滚红尘读书笔记

滚滚红尘读书笔记

那一季,她的第一部中文电影原著剧本出版。

那一季,她撰写了凄怆无止的爱情故事。

那一季,她不经意流露出的是自身灵魂的告白。

那一季的她 —三毛 ,那一季的故事—《滚滚红尘》。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他们的爱情发生在那些个战乱的年头。

始知晓开始便注定蒙在时代的阴影中,然而,为了爱他,沈韶华义无反顾。在战争的背景下,任何誓言都太过浮华。那个年代如何承载的起两人一生的许诺。韶华拥有的不过一句哑语“我,爱,你”,电影中的林青霞看着秦汉的嘴型,一脸释然。也罢,还可再奢求什么,只要“爱”便足够了。能才并非懦弱,而是理智。他能给韶华的便只有这么多。一场命定经历生离死别的.爱情,太多的承诺不过是带来更多的不幸与痛苦。

整部影片中,小编感触最深的是韶华与月凤魂魄问答式对话的那一幕。

“叫你们别多管闲事,现在回不去了,值得吗?”

“回不去不要紧,我们永远留在这里。”

“你们还那么年轻。”

“是我们自愿的,他把他的心,交给他的梦,我把我的心交给了他。”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那是心灵的一个寄托。小勇追逐着他的救国之梦,而月凤的梦只是追随着小勇,帮他完成他的梦,而自己欢喜于和他在一起的小幸福,无所谓生与死,只要彼此一起不分离。纵然不能同生,同死也是只属于他们的甜蜜,外人无法涉足。月凤认为的幸福着实让人不知所措,祝福抑或怜悯都称不上她的一汪深情。

这样的对白亦让小编不禁想起了简桢的一句话“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月凤的爱情就是一幕戏剧,她用心用力地演绎,然而,全力付出也终究无法改变悲剧收场。

一抹红尘,滚滚而逝,留给我们的只是缅怀与回忆。

篇6:《滚滚红尘》经典语录

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

——三毛《滚滚红尘》

每当我看见这茫茫人海中的芸芸众生,无可奈何地在轮回中生老病死,爱恨嗔痴,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总受到无比的震动以及对于众生的哀怜。

——三毛《滚滚红尘》

女人遇到最爱的那个人,就是她最危险的时候。

——三毛《滚滚红尘》

篇7:《滚滚红尘》经典语录

1.《滚滚红尘》经典语录

2.《流星雨》经典语录

3.三毛经典语录《如果有来生》

4.让人心疼的40句三毛经典语录

5.《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6.三毛《滚滚红尘》语录

7.《万水千山走遍》和《哭泣的骆驼》经典语录

8.三毛流星雨语录

9.精选三毛经典爱情语录

10.经典爱情语录精选

篇8:三毛滚滚红尘读后感1500字

此书是三毛的心血之作及得意之作,但上映后观众反应平平,并未产生热潮和讨论,这样的落差,对三毛而言是一种打击。情感丰润充沛的三毛,对于同样徜徉于情感问题而被胡兰成利用的一代女文学奇才张爱玲,内心充满了代入感和同理心。然而情感太过于激烈和丰富,反而成了汹涌的洪流,将读者淹没反而无法体会其中的悲凉。

女主幼年丧母和封建家庭出身,注定身为女儿身的女主在父亲眼中并不是家族依托的独立个人存在,更多是寄托家族婚姻势力互换的工具吧。因而女主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必然不多,只能对外寻求陪伴和温暖,自然就上演了一出小姐与张生。父亲为了断绝女主的爱情交往,直接将女主锁在家中,直至父亲逝世家道中落,女主才有机会逃离家庭。

离开了家庭经济支援的女主,通过写作确立了自我生存方式,但写作也为女主带了终身的情感伤痛。读者来信中夹杂着一位中年书迷爱慕者,而有着长辈相的书迷实际上是卖国贼,披着文化的外皮为日本人做事为国人不耻。最初并不知道真相的女主,在卖国贼的文化糖衣炮弹和成年稳重男性的气质中沦陷。

对一个女人的爱情而言,最可怕是,等到心已经彻底沦陷到一个人身上后,才发现这个人有着最不能容忍必须被判死刑的缺点。女主便经历了此般痛苦,然后偏执到对爱渴求无度的女主,在原生家庭中没有享受到的珍惜和保护,在卖国贼这边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满足,因而如同吸毒上瘾一般,欲罢不能,无法停止。

此间,善于钻营有经济实力的老板也对女主一见钟情,在情感上已经被卖国贼满心占据的女主,无暇顾及老板的真心付出,但享受了老板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一定的支援。

大背景走向抗争胜利,卖国贼的慵懒好日子即将到头,而生存危机不仅被提上日程,而且是迫在眉睫。女主首先为卖国贼能出逃成功保住性命而高兴,随后追寻卖国贼的路上发现卖国贼和其他女人打情骂俏关系亲密,这对女主的情感生活是毁灭性打击。

原来女主以为至高无上的爱情,在卖国贼这边,只是一场棋逢对手的逢场作戏,而生存状态改变后,女主并未在身边后,卖国贼需要另一个女子来填补感情生活的空白。即对卖国贼等男性而言,情感生活并未唯一,只是必要存在的部分;而对于女主等女性而言,情感洁癖与生俱来,宁缺毋滥同时无法避免情感幻灭。

女主重新回到上海后,生活并不安宁,反而愈发艰难,因而老板的帮助更显雪中送炭。所有人都急于逃离上海孤岛而船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老板通过各种途径弄到两张船票希望能通女主双宿双飞,成为女主身边的唯一进而慢慢进入女主内心的唯一。

但最初不相识,最终难忘怀,卖国贼重新出现后,女主宁可自己不逃离,将船票即生的希望给卖国贼。于是在上船当天,女主、卖国贼和老板都拥挤在船边,最终卖国贼乘船离开,女主因没票留下,老板因为女主留下而留下。几十年后,卖国贼重新回到上海寻找女主,却发现女主已魂归天国,只留下自传体小说《白玉兰》一书。

其实,个人更愿意相信,女主留下后的日子,虽然情感上不能得到自我爱情的滋养,但应该能得到老板爱情的滋养和保护。更愿意相信,老板长久以来的付出,会让女主内心找回被爱被重视的感觉,进而在时间的帮助下,让老板慢慢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女主新的爱情依托。

全文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作为蓝本而产生的剧本,但其实也是写三毛个人的情感价值观,通过文字让自我得到救赎和治愈。女性的个人追求相对男性更私人、单一,而专注的追求一方面能求仁得仁很容易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落差进而痴怨缠绵。深以为然书中女人心安处即吾家、心爱人即天涯的感觉,这种观点虽然有小格局的桎梏,但无法摆脱它的美好和诱惑。

篇9:三毛滚滚红尘读后感1500字

小说《滚滚红尘》的时代背景始于抗日战争,历经解放战争、,结束于八十年代末,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荡年代里的爱恨情愁。细细品味三毛对那些小表情的细微描写,莫名其妙地就被缚在故事之中了。她以其怅惘和那个时代的强烈时代感,一点一滴地把生死与爱情织补得井井有条。 三毛说在《滚滚红尘》中,韶华是内向的自己,是内在灵魂的自我;月凤是外向的自己。她把自己分为两个女人,借此,在两个女人的个性里面,偷渡了自己的灵魂。 在凉意的深夜,窝在床上,褪去往日的浮躁,看完这本书。 在民国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三毛以其细腻丰润的笔触,写下了沈韶华与章能才之间的点滴爱情。。。。。。 那是一个乱世,人们过着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的生活。1943年,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女学生韶华因父亲不准她与恋人小健结婚,被锁于家中,自杀未遂。父亲死后,韶华离家出走,独租一间小屋,以写小说为生。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小屋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章能才,章仰慕她的才气与人品特来相识。 对于章经常性的伤感神情,韶很不能理解。出版社的朋友警告韶,章可能是一个汉奸。周围的人也都如此猜测。后来二人惺惺相惜,就此相爱起来,不久,只重感情、不问政治的韶华与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员章能才相恋,而章不得已在两人私定终身的夜晚离开了。抗战胜利后,章能才销声匿迹,不知去向。韶华几经周折, 在农村找到章,却见他与一寡妇同居,章表示自己已经担当不起韶的爱情了。韶抛弃一切来寻找章,但她悲痛欲绝地发现章竟是个不忠于爱情的男人。。 我始终觉得韶华对能才的爱是远远多于能才对她的。韶华曾问月风,是不是女人的身体都跟着心走,那时,韶华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能才。但是在韶华献出自己的初夜,在无视能才汉奸的身份与他结为夫妻,把八字命书交给他时,能才始终没有对韶华说一句“我爱你”。也许解释为能才是深沉的,对韶华是爱她在心口难开。但是,韶华追随避难的能才到乡下,看到他显然是与所谓的“房东太太”过起了生活。韶华说,你知道我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吗?是为了爱你。我不知道此时的能才把韶华置于何地,他爱着韶华吗?若爱着,怎会把韶华抱在怀里时说的话竟也对别的女人讲?能才指着自己的心口,在这里,她不能跟你比。那么即使爱着,他的心和身体也是分开的,心在韶华,身在那个女人。对两个女人来说,都不公平。于是倔强的韶华离开了能才。 韶华于绝望中回到女友月凤处生活。不久,月凤亦因与热心学生运动的男友小勇一起参加反政府集会而双双遇难。也许,爱情是这个世界里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主题,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感情要素。但是,爱情总是来的那么突然,而带给我们的永远都只能是无尽的遗憾与回味。没有真正爱过的人是可悲的。通过爱情,可以让人真切的感觉到自己曾经也真正的活过,即使出于当下的我们依然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但是毕竟有值得珍惜的感情存在过,也就不枉此生了。正如月凤死后韶华来到学校为她收尸时与她的一番对话一样,在外人眼里,月凤纯粹是可以避免这场灾祸的,但是,她还是去了,因为他是她的男人,即使死在了一起也是值得的。有的人生来就是为了爱情而活的。月凤说过,当一个爱上心爱的人的时候,那就是她最痛苦的时候。的确。一个人会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包括生命,韶华从小姑娘起就有了这种悲剧性格,直到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爱情陷入了危机。韶华是那种为了爱可以放弃一切的悲剧的女性形象。 后来韶华偶遇穷困潦倒、 四处躲藏的章能才,恰逢为报杀夫之仇的老邻居“小妻子”向国民党纠察诬告章能才为共产党,韶华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车撞伤。几年的后一个夜晚,能才与韶华再次相见。正逢国民党排查行人,能才以为有人捉他,情急之下对韶华说出了“我实在是爱你”。我想作者的内心也是希望让痴痴等爱的韶华如愿的,那可是女人穷尽一生对爱情的追求。

篇10:三毛滚滚红尘读后感1500字

《滚滚红尘》的歌曲为许多人所熟知,而同名电影本身却并不特别出名。至于剧本,也许只有耐心读完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味道。

女主人公韶华因与小健恋爱,被其父禁足。他在房中闭关写书,连载后获得了男主角章能才的注意,章能才拜访了韶华后,两人相恋。后来,韶华、章能才与月风三人出门,遇日军搜查,章能才的汉奸身份被发现。抗战胜利,韶华因与章能才的纠葛被邻人殴打。月风投身革命运动被杀。解放南京后,章能才试图带韶华去台,韶华却在登船前拒绝了,一向倾慕她的余老板也放弃船票,留在大陆。最终,韶华死于。

有人说,此剧的原型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迷惘,以及个人抉择与历史洪流间没有悬念的斗争。

论迷惘,章能才最具代表性。他受过良好教育,温文尔雅,细腻周到。然而他身为汪伪文化部长,实在是众矢之的、民族罪人。但他自己对韶华的告白却发人深思:“我只是个要口饭吃的人。”作为一个有相当地位和良好知识水平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民族大义”、“民族气节”,但他同样明白日军的威力和手段。他无论选择什么,都将带来灾难——无非是来自何方、何时发生的问题。他选择了失节,不然就得没命。众人咒骂他的行为,但人们并不知道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与官员所受到的来自日军压力不是普通人可比的。但失节事大,章能才自始至终从良心上都未给自己找到开脱理由。表面上投诚了,实际上,那七年,他始终浑浑噩噩,他之所以热爱韶华,一定程度上是服一剂安定,让自己远离政治的丑恶与自己的虚伪。

韶华的情感是迷惘的。也许第一个小健只是她年少气盛时的情人,那么章能才便是在精神与肉体上都为她所热爱的足以终身相随的人。但她无法调和汉奸与情人的关系,她因此陷入彷徨。余老板终究与她不在一个频道上,灵魂之间的火花终究只属于章能才。

而这一切迷惘,根本来自于个人抉择与历史选择的冲突。章能才选择活命——无可厚非啊,不然四万万同胞都得自尽吗?韶华选择精神充实——只有章能才可以满足她。月风选择跟随“先进”,余老板跟随内心。这一系列在和平年代听来不算太坏的决定,终于在那个的故事里让他们付出了惨痛代价。因为历史的洪流缺乏怜悯,转动的历史齿轮由每一个人构成,但它却会碾碎许多无辜的个体。而个人无法在知道结果前,保证抉择正确。红尘万丈,人的悲剧性在于,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跟随公理、常理走,依然会成为历史的祭品,并且永远湮没于岁月之中。

篇11:三毛滚滚红尘读后感1500字

三毛著作《滚滚红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昨天和前天用了两天的上下班时间看完三毛的《滚滚红尘》,刚翻开书吓了一跳,怎么是剧本哇,每一场的场景地点人物交代的清清楚楚,这可看得清楚故事脉络不?看了几场便释然了,刚才的担心都是多余,便以为是三毛故意为之,写着玩罢了。

今天为了写这篇读后感,百度了一下《滚滚红尘》,居然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同名电影的剧本哇,而且演员阵容相当给力:

“电影《滚滚红尘》由严浩导演,三毛编剧,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和吴耀汉主演,1990年公映。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影片荣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八项大奖,剧本是作家三毛的遗作。

对于度娘说的“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我之前是真的不知道。只觉得韶华对于能才的爱是真挚又不卑微,如同月凤所说“她和韶华都是爱情动物”。同时又深感“大时代背景”对每个人的影响如同上帝般,个人的力量真是微弱如尘埃。

篇12:三毛滚滚红尘读后感1500字

三毛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这是她唯一的一本电影剧本,完成于她自杀的前一年1990年。是部电影纯粹是感情戏,不是政治戏,它是三毛一身爱情故事的缩影:她是一个为了爱情追求一生,付出了一切的人,但却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样,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不值得爱,对自己不是真心,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

读三毛的《滚滚红尘》,能明显感觉三毛是在用灵魂写作,是一首血泪的挽歌,满含对爱情的悲悯,是那种动荡的大背景下对渺小无助的小人物的悲悯,时代判决的爱情,可是忠贞的人们将它们缝补起来继续爱下去,就因为这样,我觉得韶华的爱情特别的值,因为她能遇到一个跟自己灵魂相互依托的人,还能轰轰烈烈爱一场,哪怕他是汉奸,哪怕他背叛过她,可是很值得,就是值得。他们彼此懂得,彼此珍惜,足够了。

《滚滚红尘》中能才有一句台词“不逃了,死好了”依稀记得三毛剧本中另有一句注解,能才对韶华说:“韶华,你就是我的故乡。”这句注解极好,可惜片子没有放出来。韶华毁家千里寻能才,这情节取自爱玲千里温州寻兰成,爱玲曾对兰成有此一说“我在船上想到你在温州城里,那城里仿佛含有宝珠在放光。”“回思至兰成薄情”这话只愈发透出了悲凉。 爱玲和韶华都是至情至性的女人,一旦爱人,便是如火如荼,如生如死,全身投入而忘了一切,所爱之人在何处,便是只把他乡作故乡,爱人所在即是“家”。

《滚滚红尘》里“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的苍凉,取材于张胡的爱情故事,却不在上海拍摄,而取景于北国长春的漠漠雪景,我原来不懂,现在懂了。 只有北国冰封的地方才拍的出这种悲凉大气的片子,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不由自主的无奈与苍凉,震撼人心的力度,被奉为爱情文艺片的经典是极有道理的,张胡的倾城之恋,三毛的生命悲歌,林秦的爱情绝唱,三笔这么重的底色即使其一已经够叫人回味终身了,何况还是三者俱全,所以才成就了这出绝唱的“爱与恨的千古愁”,只留下“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的生命感伤,如同红楼梦尾宝玉离去前的碣语:

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与谁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归彼大荒。。。

归彼大荒。。。

爱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即使在历史最曲折的时候,爱也是不可以忘记的。爱是心灵的寄托,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滚滚红尘》这部电影,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展现给观众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关于爱的主题。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们不要忘记爱,爱是温暖的,可以捂热我们曾经冰凉的心;爱是惬意的,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人生的自信;爱的闪光的,可以照亮前方崎岖的山路。我们的那份爱要给自己、给朋友、给恋人、给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滚滚红尘》读后感】相关文章:

1.滚滚红尘情感散文

2.滚滚红尘,相逢如歌散文

3.读后感

4.**读后感

5.拍档读后感

6.穷人读后感

7.赵州桥读后感

8.红岩 读后感

9.散文读后感

10.爱国主义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滚滚红尘》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